第二站 卓尼(小村)
寺院的溫馨
下午四點半,我們還在繼續趕路,看這個速度,今天到卓尼時,估計會很晚的。離開蘭州已經七八個小時了,卻還沒有到卓尼,而且還有一段距離,真有點奇怪了。從公里數來看,卓尼離臨夏應該很近才對,我們卻走了那么久,可能是因為路況的糟糕吧。不過沒關系,我們知會房東的時候,他說,會提前把房子打掃干凈,迎接我們過去。當然,按我的個性,是不愿叫他幫忙打掃的,我不想給他帶來麻煩,但他堅持要這么做,我們就接受了他的善心。
沿途的路況確實有些糟糕,因為我們已經不在高速上了,走的是水泥路,有些顛簸,好在我們的小黑車還能走。能走就行,慢了慢些,剛好看看一路上的風景。畢竟,這樣的機會也不多。
一路上,我們仍然看到了很多修建房子的工地。從嶺南到西部,每到一個城市,我們都會發現這樣的工地,有些房子已經蓋好了,有些房子還沒有蓋好。附近還有很多正在修建的民居。似乎,不管在哪個城市,房地產都是非常重要的行業。這讓我們感覺到一股濃濃的現代氣息。要不,這片土地總會顯得古樸而滄桑,讓人生起敬畏?,F代都市沒有這種感覺,現代化的房屋越多,這種感覺就越淡,或許是因為摻雜了一些物欲的味道吧。那種讓人敬畏的東西,總是存在于一些原始古老的氛圍之中,離現代文明總是很遠。現代文明代表的,是時代的進步,是科技的發展,是物質的一切不斷趨向極致,也是人類對心靈、精神和詩意的遠離,是人對自然的遠離,甚至破壞。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才會讓人產生敬畏;單純追求自身的力量,忘記自己其實處于自然之中,往往會讓人妄自尊大,甚至淺薄瘋狂。
八點二十四分,我們終于到了合作城。這時,離卓尼還有一百公里。路邊到處都是草山,顯得平緩而厚重。因為天色暗了,看不清植被的顏色,但是,比起回武威時看到的那些景象,這里的植被就顯得好多了。
雖然天色暗了,但也僅僅是暗了而已,遠遠不像廣東的夜那么黑。廣東的晚上八點,真是入夜了,一切都被黑暗吞噬了,閃爍的,只有街道上的燈光。而合作的八點多,雖然烏云滾滾,但一切都還清晰可見,不遠處的山像是屏障,擋住了山那邊的一切,但景象仍然有一種遼闊的感覺?;蛟S是因為山不太高,也不太大吧。羊群在暮色中慢悠悠地走著,像是懶洋洋的人群。
看到羊們的悠閑,我有些羨慕它們。我的腳步總是在匆匆,時間總是不夠用。早年時,一個人待在小屋子里,常常是一回過神來,就到了夜晚。因為窗戶上時常貼著黑油布,所以我總是覺不出夜,總是恍惚了時間?,F在回想起來,為了夢想跋涉的那段日子,真像是夢了。雖然當時覺得苦,但現在想起來,總是覺得很甜。因為,要是沒有經歷那段日子,我恐怕不會擁有今天的飽滿。飽滿,意味著生命的歷練;歷練,意味著經歷苦難,經歷挫折,經歷無休止的打擊、失落、惶恐甚至毀滅,經歷無數次的跌倒和爬起,經歷無數次欲望對心靈的干擾,仍然義無反顧地前行。
慢慢地,沿途出現了很多藏傳佛教寺院,這是進入藏區最明顯的標志。那些寺院隱在不遠處,金頂在暮色中顯得很耀眼。寺院的周圍有很多小房子,就像信眾們簇擁著活佛一樣,顯得虔誠又莊嚴。只是不知道,那些小房子是民居,還是僧舍?或許是民居吧,因為很多房子似乎都有兩層高,而一般的僧舍因為是僧人自己家里蓋的,所以,一般只有幾間平房。離公路較近的地方,有幾條長廊,不知道是不是安置轉經筒的地方。
藏區老百姓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每天一大早,就會到寺院里去轉嘛呢輪,祈求超越小我,祈求吉祥安康。許多老百姓,就是在一天天地轉著嘛呢輪的過程中,走入了真正的信仰。
寺院是一處很奇怪的所在,你遠遠地望著它,心里就會有一種暖暖的感覺,似乎非常安心。塵俗的一切都戛然而止了,耳邊回旋的,是一個或遠或近的夢想。不管那寺院里有多少形式化的東西,不管你接近它時,會看到多少不讓人隨喜的現象,它也仍然安詳地立在那個地方,寺院里的佛菩薩們,也安詳地坐立在那個地方,一切的紛擾,一切的虛假,一切的爾虞我詐,似乎都跟他們沒有關系,他們只想靜靜地待在那里,靜靜地眷顧眾生,靜靜地散播著自己的大愛和安詳。那種靜默中的高貴,那種不為所動的慈悲,讓人心里總是涌動著一股說不清的東西?;蛟S,那就是敬畏和向往。沒有這個東西,陷入世俗泥沼的人們,是不可能實現超越的,他們會像泥沙中的小蝦那樣,樂此不疲地尋找自己的獵物,然后吞噬、游戲、休息、吞噬、游戲……日復一日。最后,悄無聲息地死了,化為泥淖的養分。它們甚至遇不上一個葬花的林妹妹。因為,世界不在乎那些被無常吞沒的人,世界在乎的,永遠都是那些能戰勝自己的人。
(寫于2014年6月19日,去往卓尼小村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