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房子
從漢人開墾土地開始,村里人有了空間意識。尼巴村就漸漸地發生了變化,山坡上出現了一條條棧道。就這樣,村子開始集中在同一個山頭,村里人的房子就依山而建了。百十年后,那些房子就掛滿山坡了,層層疊疊,非常像蜂窩,壘在那面山坡上,遠遠望去,非常壯觀,村子就成了有名的百年藏寨。
早年,建房子花不了多少錢,因為主體墻是用土夯的,只要有人蓋房子,村里人就會來幫忙,一天下來,墻就起來了。完工后,主人會款待一頓,但吃得很簡單,用捻掉皮的青稞熬了粥,每人吃一碗,就了事了。早年的尼巴人不計較這些。
那時的勞動,也跟現在不太一樣了。現在的人干活就是干活,但以前的人干活,就跟玩一樣。比如,打屋墻時,他們拿著木樁,一邊打,一邊唱,一邊跳,那么多人在一起,有說有笑,好個開心。到最后,活兒干完了,誰也不覺得累,所以誰都愿意幫忙。
在村里蓋房子,打好墻后,最主要的工程,是屋子的內飾,這時要用木頭。于是,同部落的人就會出動,去后山里伐木頭。
那時的山上,是原始的森林。黑黑的,密密的,有的松樹,幾人才能合抱,不知長多少年了。還有些樹,已枯死了,有些正在枯死。村里人就選些正當壯年的樹,在一邊砍開缺口,兩人便扯了那鋸子,一俯一仰地鋸那樹,白白的鋸末紛飛而出,撒在其他大樹根部,漸漸化為其他樹的肥料。
鋸一陣后,那樹就會晃動,邊晃動,邊吱吱嘎嘎地叫。叫一陣,它就會向有缺口的一方倒過去。那真是非常壯觀的一幕。大樹的倒下,像人的命運,是無人可以遏制的。
轟——
轟——
一棵棵樹就這樣倒了。
村里人在樹上拴上繩子,驅趕幾頭牦牛來。牛們鼓起力的肉棱,呼哧呼哧,沿緩坡拖了那樹,回到村里。造屋的主人選一處空地,將那些原木,砍削成造屋用的材料。
木頭有了,還需要木匠。雖說干活時像玩兒,但尼巴人將造屋當成了一生的大事,是很認真的,不能兒戲。好些人的家里,都有木雕的佛龕,這是他們自己的經堂。人可以住得寒酸些,那佛龕,卻是不能含糊的。村里的一般木匠,只能做一些粗活,那雕花和彩繪之類的事,需要請外面的能工巧匠。
離尼巴村有一段距離的迭部溝,有很多手藝好的人,他們是祖傳的,一代一代的,將那些優秀的技藝傳承了下來。村里稍稍富裕些的人家,就會去那迭部,請巧匠人過來做活。
房子蓋完之后,要有落成典禮,這時候,全村人都會來道賀,主人要請客吃飯。家里有錢的,就炸些油餅;條件差一些的,就烙些薄餅,再加上一碗糌粑、一壺奶茶,就這樣。全村人坐在新房子里,吃吃喝喝,就像過節一樣。吃過飯后,村里的人便一起幫忙,做完那最后的收尾工作,比如上房頂的泥等。到了晚上,所有的事都干完了,男人們就坐在一起,開始喝酒,說呀唱呀的。
藏人對房子的內部裝修很看重,尤其是佛堂,總要請一些能工巧匠,來雕花,建佛龕,上彩繪。如果這家人的生活條件一般,那就先裝一間房,先讓人住進去,等以后有錢了,再裝第二間、第三間……也有些人,蓋了房子,并不急著裝修,有地方住,就覺得夠了。他們就先住進去,以后有了錢,就去喝酒,偶爾才會拿些錢來裝修。啥時候能裝修完,他們不急的,反正老子裝修不完的,兒子成家了再裝修。
在早年的尼巴村,不但建房子時全村人都會幫忙,如果誰家發生了意外,比如房子著火了,東西被燒光了,村里人也會合力救濟。這家給些青稞,那家給些面,這家給被子,那家給氈,也能過日子。所以,那時節,尼巴人是不會出現生存難題的。即使真出了問題,也有全村人幫著解決。或許,這也是清末長達十二年的天災中,車巴溝卻沒有餓死人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