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的誕生
尼巴發展了五六十年后,村子才逐漸擴大,開始有了窮人和富人的分別。不過,總體來說,貧富差距并不大。一些部落的頭人,并不會因為是頭人,就比別人家里更富有,頭人帶給他們的是責任,而不是更優越的生活。他們想要生活得好一點,也得放牧,但放牧很苦,必須有專門的人手,并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人放牧的。家里沒人放牧,人們自然不會開辟自家的牧場。所以,早年的尼巴雖然有很多草場,但有牧場的人家不多。有些頭人,因為家里沒有牧場,生活就不如一般人家了。
這是漢人不能理解的。漢人想過好日子,所以愿意勤勞致富。他們來這兒之后,發現這兒的地皮那么多,卻沒有人開墾,覺得太浪費了,他們就墾荒。他們掄起鐵鍬,瘋狂地揮舞著,他們開出了一塊塊肥沃的土地。他們種上青稞、土豆、蘿卜、芫根。他們有了收成,有了節余,有了積蓄,有了閑錢,就漸漸富了。他們反而成了這塊土地上的富人,而不是那些本地的頭人。但尼巴人也不眼紅,在土地問題上,那時的尼巴人很大方,只要你想開,不管你是哪里人,都可以去開,我們吃一些芫根和苒粑就可以了。這一點,跟現在的尼巴人不一樣。現在的車巴溝,仍然會為了草場發生沖突,有時的沖突,甚至會死人的。而當時的尼巴人卻很知足,對發財沒有向往,很好的草場,也能讓給別人去放牧。只是,跟漢人生活得久了,耳濡目染,尼巴人一天天變了。藏人也開了一些地,有了一些財力,于是慢慢有了要發財的愿望。
有些人也真的發了財。只是,幾十年后,那些開墾土地的人,都成了地主。他們都被戴上了“地主”帽子,成了“四類分子”。我在尼巴村采訪時,那些不會說漢話的藏族老人,卻會說“四類分子”。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這是一個不容易忘卻的詞。
那時,在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中,地主是居首的,說明比起“反革命”和“壞分子”,老百姓更反感地主。談到地主受到的苦,窮人們真是好開心。但事實上,并不是每個地主都欺負窮人,有些地主,僅僅是自己富了而已。像民勤的一個鄉紳,雖然他在顯富,但他為家鄉做了很多實事,到了最后,卻仍然被當成“四類分子”,給槍斃了。他被槍斃時,窮人們也開心極了,好像他做了多么十惡不赦的事。這種心態真的很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