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浴血孤城表精忠
- 明末總兵官
- 漢鷹
- 4201字
- 2020-09-13 10:08:31
楊林立于城碟之后,望著城下一眼望不到邊的敵軍營地,心潮起伏激動不已。來了,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沒想到自己第一次參加戰斗竟是與彝人作戰。若說彝人戰斗力不強那是假話。即使是前世勇猛頑強的工農紅軍,遇到彝人時也是要讓著三分。就連赫赫有名的劉元帥還要與彝人的首領結成兄弟,才能率部平安通過彝人區。可惜啊,這樣一支彪悍善戰的民族,今日竟在貴族頭人的鼓動下舉兵叛亂。
彝族、苗族等西南少數民族與建虜不同,他們本就是華夏本土民族。如果嚴格追溯,他們與炎黃子孫是有很深淵源的。甚至有親緣和血緣的關系。千百年來與漢族和睦相處,往來不斷。始終鎮戍華夏的西南大門。若沒有天災人禍的影響、統治者的壓迫盤剝或是野心家的鼓動,他們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兄弟民族。但是現在,說這些大道理沒有用。只有在戰場上打敗了他們,才能樹立威名,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對和錯。
“嗚——,嗚——,嗚——,”
一陣雄渾響亮的號角聲響起,城下叛軍立刻發出震天的吶喊。他們身穿軟鎧,手持藤牌和腰刀,抬著長長的云梯、草席、木板等物開始向五里外的成都城進發。他們每前進一步,便有大團的塵土被踐踏起來。從城頭看去,叛軍籠罩在漫天的塵埃里,密密麻麻的數也數不清。
楊林握緊了手中的長槍,他想抑制自己冷靜下來。但手心中的汗水依然不斷地滲出。在他的兩旁,楊雷于萬學等人也是緊張的緊緊握著手中的武器。
在沒上戰場前,誰都可以喊出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但在真正上了戰場后,現實與想象差的不僅僅是十萬八千里。楊林這十七個人的狀態還是好的呢,起碼沒打顫發軟。那些臨時招募的青壯和民夫就不同了,許多人只向城下望了一眼,立刻就嚇得趴在地上起不來了。更有甚者,竟然嚇尿了褲子。還有一些人哭爹叫娘的吵嚷著不打仗了,要往城下跑。結果被督戰的官兵一頓兇狠的皮鞭木棒給打了回去。
城下的叛軍越來越近了,已經可以模糊地看清他們的面孔。隨著又是一陣號角聲,叛軍們加快了前進的步伐。抬著云梯開始小跑熱身。離城還有
“大人有令,火槍手、弓弩手進入戰位,準備迎敵!”
一名傳令兵舉著令旗大喊著從楊林身后跑過,很快便消失在箭樓的拐角處。
隋德剛一言不發,將背上的強弓摘下來,然后從箭壺中抽出幾支羽箭插在面前的磚縫里,隨后拈弓伏于城碟之后。他對手中這張弓極為滿意,從弓身和弓弦的狀態來看,保養的不錯。這是一位年齡很大的老兵送他的。而那位老兵由于年齡大,已被調離城頭去當火頭軍了。在感慨老兵的命運同時,隋德剛緊盯著城下逐步逼近的敵軍。
叛軍在各級頭領的指揮下,已由小跑變成了慢跑,距離城頭不到一里路的時候。他們再次發出震天的吶喊。隨之開始加速沖鋒。僅僅一盞茶的功夫,叛軍第一波攻擊部隊已經進入弓弩的射程之內。更有一些叛軍已經來到護城河的邊緣。
“砰、砰、砰……”
面對如潮的叛軍,城頭上想起了火槍的射擊聲。隨著槍口一團團煙霧的升騰,正在沖鋒的叛軍人潮中開始出現一朵朵妖嬈鮮紅的血花。慘叫聲也隨之而起。
“殺啊——!攻下成都,殺盡朝廷那些狗官!金銀美女隨你們搶!”一名叛軍小頭目振臂招呼自己的手下向前沖去。在他們身后,一排排的弓弩手正向城上的守軍拚命發射如蝗的箭矢。那漫天的羽箭把城頭的守軍壓的連頭都抬不起來。更有一些拋射的羽箭自天而降將,把來不及隱蔽或者亂跑亂跳的青壯釘死在城頭上。一灘灘的鮮血順著青磚的縫隙滲入城墻之中。
“弓弩手,瞄準了放箭……”
“裝彈藥的時候低下身子……”
“你他娘的給老子把門板舉起來擋箭……”
把總李坤冒著敵軍的箭雨,大聲嘶吼著,帶著十幾名親兵來回穿梭于城頭督戰。很快,他在驚恐不安的青壯中發現了楊林和隋德剛。只見兩人貓腰躲在城碟后面,看準時機冷不丁的就向叛軍射一箭。幾乎每射必有敵軍喪命。隨后兩人互相掩護著變換藏身位置,數次躲過敵軍射來的密集箭矢。
楊林那把弓上還有著殷殷血跡,這是他從身邊戰死的弓弩手身上拿來的。經過未開戰前的極度緊張后,此時他和隋德剛完全適應了戰場氛圍,配合的極為默契,交替射箭,每射一箭必換個位置。敵軍死于他倆箭下的亡魂不下二十個。
“剛哥,看到那個拿著令旗的家伙沒有?”楊林的肩膀被流矢擦了一道寸余長的口子,肩頭的衣服被血染得通紅。他藏在垛口后一指城下道:“那小子準是個頭目。看看我倆誰能干掉他!”
隋德剛嘿嘿一笑,用袖子擦了擦臉上的汗漬,道:“距離大概二百步,已經超出弓箭射程了。不能保證射死他,但是絕對能嚇嚇他!”
隋德剛說罷一探身,沒等楊林有何反應,手中羽箭“嗤”的一聲離弦而出。
果然,那個正在指揮的叛軍頭目見一道白芒閃電般的向自己射來,嚇得立刻丟下令旗后退了十幾步。直到尾端顫動不停的羽箭,深深插在離自己還有幾十步的土里才驚魂稍定。
此時叛軍利用護城河流量減少可以徒涉的機會,不顧城上密集的槍彈和箭矢,在城墻上豎起了幾十架云梯。隨后“嗷嗷”怪叫著蟻附攻城。
城上守軍在朱燮元的指揮下,將一罐罐的火油拋向敵軍,隨后用火把引燃。城下立刻變成了一片火海,無數叛軍嚎叫著葬身其中。沖天的焦糊尸臭味令人聞之欲嘔。即使這樣,叛軍依然悍不畏死,一波接一波的從云梯上爬上來與守軍廝殺。朱燮元又命人以長長的推桿合力推翻云梯,造成數百名叛軍從半空中跌下摔死。守軍又投擲震天雷,讓許多聚集在一起的敵軍命喪城下。
然而城中正規軍的數量實在少得可憐,多數人不僅要作戰還要督戰,以防止身邊的青壯潰敗逃跑。這讓他們實在是吃不消。
在數萬敵軍的兇猛進攻下,有數處城墻被突破。
“老四,敵軍上來了!”隋德剛將用盡羽箭的強弓一拋,撿起地上一柄長刀喊道。
楊林回頭一看,只見十幾名叛軍正從身后百十步的垛口躍上城墻。在垛口的兩旁,已經躺滿了戰死青壯的尸體。他們身下的血跡蜿蜒出了很長的距離。
那十幾名叛軍躍上城墻后立刻護住了這個缺口,最可怕的是他們背負著一種三尺長的竹槍。這種竹槍即可搏斗又可投擲,給城頭的青壯們造成了極大地傷亡和恐慌。
看著源源不斷從缺口涌上來的敵軍,把總李坤心急似火。他知道若是讓叛軍在城墻上站穩了腳跟,那么后果不堪設想。現在全城都在抵抗叛軍的進攻,青壯們全上了城墻。沒有人會來支援自己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敵軍殺下去。
“弟兄們,跟我把這些蠻子殺下去!”李坤把刀一橫,大吼一聲向叛軍沖去。十幾名親兵提刀緊隨其后。僅一眨眼的功夫,雙方就廝殺在一起。武器撞擊聲和士兵臨死前的哀嚎聲摻雜在一起。大團大團的鮮血從廝殺雙方的身上迸濺出來。
楊林見狀大喝一聲:“誓與成都共存亡!殺——!”
楊雷剛把一名躍上城頭的叛軍士兵刺個透心涼,顧不上擦拭濺到臉上的鮮血,轉身向楊林這邊奔來。于萬學等人也快速向這邊集結。
隋德剛擔心楊林有什么意外,一手拿刀一手持盾跑在楊林的前面,用盾牌擋住不斷襲來的竹槍和冷箭。為楊林以及弟兄們的安全開辟出一條道路。
兩名叛軍士兵見隋德剛勇不可擋,便大吼一聲舉刀迎面沖來,隨即兩支竹槍閃電般的擲向隋德剛。
隋德剛伏身躲過投來的竹槍,腳下沒有絲毫減速。手中盾牌一揮,借著巨大的慣性直接將一名叛軍打翻在地。同時橫刃掠過另一名叛軍的脖頸。伴隨著一聲慘叫和激射而出的鮮血,這名叛軍士兵不可置信的緊緊捂著脖子,一頭栽倒在地。
李坤確實勇猛無比,刀下幾無一刀之敵。但個人的武勇在千軍萬馬的廝殺中顯得那么蒼白無力。他和他的親兵們雖然浴血奮戰,但那些青壯們卻驚慌失措,沒有人上前來支援他們。他們很快被不斷涌上城頭的敵軍圍住了。一支支竹槍猶如毒蛇的獠牙,瘋狂收割著他們的生命。看著自己的弟兄們一個個慘叫著血染沙場,李坤的心涼了。他明白自己今日必定是要戰死城頭了。正當他準備為國捐軀的時候,敵軍包圍圈外卻響起了震天的怒吼聲。
一群英武少年各執刀槍,以一種極為奇怪的陣型正在撕扯沖擊敵軍的包圍圈。
李坤精神一振,他和剩下的幾名親兵背靠背,奮力向那群英武少年的方向突圍。
原來楊林和隋德剛沖殺在最前面,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要救出李坤他們,更重要的是要把敵軍趕下城墻。但敵人實在是太多了,僅靠幾個人的力量難以扭轉戰局。所以他們便拿出了以前練習過的一種陣法。
“馬其頓方陣,結陣!”楊林向自己的弟兄們喊道。他所說的馬其頓方陣正是西方古典時代著名的步兵陣法,曾經縱橫歐洲無敵手。這也是他昔日在家時閑來無事,與弟兄們反復練習改進這種陣法。就是以盾牌在前,長槍在后,以刀劍護住兩翼和縫隙,再以弓弩由后壓制敵人。尤其在城墻這種狹小之處,不用擔心敵人會側翼迂回,這種陣法絕對是敵人的噩夢。
隋德剛、楊雷、于萬學、老黑和大牛五人手持刀盾在前,柱子、楊龍、楊虎、楊山和楊海持長槍和盾牌在后,組成了一個不是馬其頓方陣的方陣。關海和羅英等人沒練習過這種陣型,但在楊林的指揮下,他們也是手持槍盾,組成方陣的第三排。
在楊林“一二一”和“攻擊、防御”的各種口令聲中,這支小方陣步伐整齊,攻擊和防御猶如同一人般。硬生生把叛軍的包圍圈撕開了一道口子。
一名叛軍頭目見手下紛紛慘死在這支小方陣面前,狂吼著揮刀殺過來。但他還未沖到近前,這支方陣的十幾支長槍已將他刺成了篩子。
叛軍們見勢不妙,紛紛向楊林的小方陣投擲竹槍。但全被方陣的盾牌擋在了外面。更讓他們氣惱的是,這支小方陣將擋住的竹槍又都投擲了回來,造成了己方不小的死傷。
楊林小方陣取得的暫時性優勢,極大鼓舞了還在苦苦支撐的青壯和士兵們。他們學著楊林等人的樣子,紛紛加入這個小方陣。只一盞茶的功夫,小方陣變成了一支大方陣。刀槍林立,盾牌相連。在楊林的指揮下,一步步將叛軍擠下城墻。成功救出了已是遍體鱗傷的李坤等人。而在這支方陣的腳下,躺滿了叛軍的尸體。
正當守軍和青壯們士氣逐漸恢復,準備將叛軍徹底趕下城墻的時候。城下叛軍又發動了攻勢,許多叛軍在城上同伴的掩護下又躍上城頭。在援軍的鼓舞下,叛軍士氣大振,對守軍發動瘋狂反撲。雙方混在一起亡命搏殺,血與火的洗禮讓所有的人都恢復了原始狀態。心中所想俱是如何殺死對方。楊林的方陣被叛軍逼迫的正一步步的向后退卻。
正在這個危急時刻,只見楊林扯起一面大明朱雀戰旗,迎著獵獵寒風大聲喝道:“浴血孤城表精忠,吟太祖十七朝人物;三萬人同心死義,保大明百萬里江山!前進,殺敵——!”
隨后也不知是誰竟唱起了明軍戰歌:“風從龍,云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
楊林的方陣在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聲中又前進了。他們勇猛頑強,冒著敵軍密集的竹槍和箭矢,前赴后繼。終于將躍上城頭的幾百名叛軍徹底趕下城墻。
朱燮元站在城樓之上,至始至終都在密切關注戰局發展的他放下手中的千里鏡,微微道:“沒想到這小子還真是塊打仗的料,那陣法倒真是讓老夫開了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