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 抱元守一
載a營魄b抱一c,能無離乎?專氣d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e玄鑒f,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g開闔h,能為雌i乎?明白四達j,能無知k乎?
生之,畜l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m。
◤注釋
a載:加,持。有人認為是“哉”,應在上一章最后一句末尾。這樣本章前六句才統一。b營魄:精神和體魄。c抱一:合一。d專氣:集中精氣。專,凝聚。e滌除:清除。f玄鑒:指靈魂深處如鏡。玄,玄妙深遠。鑒,鏡子。g天門:人體天生的門戶,指耳目口鼻等外部器官。h開闔:人體感官的運作、變動。i為雌:保持柔靜。j明白四達:通達四方。k知:通智,指心機、智慧。l畜:養育。m玄德:深遠之德。
◤譯文
精神和體魄和諧統一,能永不分離嗎?凝聚精氣以至柔順,能像嬰兒那樣嗎?清除雜念觀察心靈,能無瑕疵嗎?愛民治國,能自然無為嗎?感官運動,能寧靜悠長嗎?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
生養萬物而不占有,涵蓋萬物而不主宰,才是深遠的德。
修身養性
前六句以疑問的語氣,闡述了“道”在修身治國方面的要義。看似是疑問,其實答案就在其中,就是要人們做到“無離”、“無為”、“如嬰兒”、“無疵”、“為雌”、“無知”。這是“道”對人生各個方面的要求。
實際生活中,人的精神和肉體很難渾融一體。只有將神形合一而不偏離,才是自然之道。“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指精神和身體合而為一,可理解為人體的氣血運行和精神力量融合為一。這個“一”就是“道”,“抱一”即精神與體魄統一于“道”,達到和諧的狀況。
“營”指人體氣血和養分,指物質實體。“魄”指精神,比如常用的詞語:氣魄、魄力,都是說人的精神。人身承載“營”、“魄”,隨時都在使用,卻很難使之和諧相處。道家講究煉氣養神。把神比喻為龍,把氣比喻為虎。終極目的不過是使二者合一。
思緒過多會使精神困擾,勞力奔波會使氣血渙散,以致不能持盈保泰。老子認為,人體若能“營”、“魄”合一,便是最佳的養生之道。因此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精神和身體,能永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集中精氣、排除雜念,達到一種寧靜柔順的狀態。“專氣致柔”是說修養到嬰兒的狀態。利用氣息而修煉精神,無非是要“心息相依”、“心氣合一”。嬰兒是老子經常使用的概念,指心靈處于自然柔順、平和寧靜的狀態,無私無欲,純真質樸。這也是應該追求的“道”的境界。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玄,指微妙難識。鑒,指鏡子。心靈深處的鏡子,能沒有瑕疵嗎?老子將人的心靈視為“玄鑒”,認為能洞察世事,雖然無形卻玄妙幽深。所以,修身養氣有了成就,還要澡雪精神繼續修煉,“曲成萬物而不遺”,才能返還本初,合于自然之道。方可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洞察先機,而心中絲毫不為物累。

抱元守一,專氣致柔,蕩除塵垢,洞徹內心。內養有成,便進入了“內圣”之境。進而可以“外王”,轉入用世之道。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愛惜人民治理國家,能做到“無為”嗎?這里的“無為”是無為而治的意思。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天門,指人體的自然門戶,即目、耳、口、鼻等人體外部器官。開闔,上述感官在運作時的動靜。即進行視、聽、言、嗅等生理活動,能保持安靜柔弱嗎?雌,代表柔弱寧靜。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明白傳達政令通達四方,能做到自認為“無知”嗎?明白自己的不足,運用眾人的才智,才易于成功,才是大智慧。有智慧的人,不用一己之見來處理家國之事,而是集思廣益,然后有所取舍。類似的話,散見于諸子百家學說中。如鬼谷子所說:“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悻。一明一晦,眾之所載。”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任憑萬物生長、繁殖。生養萬物而不占有,有所作為卻不自居功勞,使萬物生長卻不加以主宰,這就是深遠的德行。由此可見,實行無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國之道。
本章的重點在于修身,老子認為,靈魂和肉體是要和諧相處的,意在重生。而“道”是外在的,只有做到自身與堅守大道融合一體,才能永久存在。在此基礎上,要做到像嬰兒一樣平和寧靜,品德質樸純潔,處事清靜無為,形貌柔弱卑下,態度謙虛恭敬。這些都是“道”對人生各個方面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