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父系氏族

作為中國傳說時代的代表人物黃帝,人們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贊頌他帶領中華文明從野蠻向文明發展,從而將他奉為人文始祖。黃帝可能實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長。他通過戰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并做了許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傳歷史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父系氏族時中華大地上的風貌。

歷史細讀

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時,產生了“氏”,實際上體現了同姓者地位與財富的差別,而由于此時男子正逐漸成為氏族的主導者,他們稱氏,便可將自己的地位與財富同其他氏族區別開來。所以男子稱氏,而從不以姓相稱?!百F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直到先秦時期,只有貴族才有氏,普通的平民沒有“別貴賤”的需要,一般沒有氏。

從母系向父系的轉變

大約四五千年前,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從母系氏族逐漸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代。農業的發展為母系向父系的轉變創造了條件。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進步使得男子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主要的生產部門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父系氏族的萌芽

中原的仰韶文化和江南的河姆渡文化都以原始農業為主要生產部門,農業技術已經進展到耒耜耕種的階段。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批骨耜,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晚期地層中發現了大批石鋤、石鐮。這些工具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農業的發展為母系向父系的轉變創造了條件。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由于有了飼料,畜牧業也有可能發展起來。不過,從西安半坡所發現的飼養豬的骨骼看,絕大多數都是在幼小時被宰殺的,這可能是因為飼料尚不豐富,無力長期飼養的緣故??梢姰敃r飼養家畜的經濟價值還不大。大汶口遺址中出土了不少豬、雞、狗的骨骼,由此可見,當時家畜的飼養有所發展。

父系氏族的確立

母系氏族公社經歷了全盛時期后,社會生產力日漸發展。生產工具的進步使得男子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主要生產部門中逐漸占據主導的地位。生產工具發展的結果導致,或由鋤耕農業過渡到犁耕農業,或從動物馴養過渡到畜牧業。而先前在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婦女,其所負擔的家務勞動逐漸與其他生產活動分離開來,成為無足輕重的私人事務,從而男子和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發生變化。于是,依靠新取得的社會經濟地位,男子逐漸把妻子和子女全部留在自己家中,實現妻從夫居、子女從父居的制度。世系也由跟隨母系計算變成了按父系計算,對偶婚逐步變成一對夫婦長久結合的一夫一妻制,女子嫁到男方,財產也由父親傳給子女。對男性祖先的崇拜祭祀成為鞏固氏族成員聯系的紐帶。這種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進步令母權制自然過渡為父權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漸形成。

彩陶魚紋盆

這件彩陶魚紋盆出土于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盆口微斂,寬折沿、圓唇、扁圓體,折腹內收,用黑彩在上腹部繪出單體魚三尾,構成連續帶條形圖案裝飾。魚的神態生動,反映了先民與漁獵生活的密切關系。

父系氏族制度的存在時間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并用時代。父系氏族由若干家庭公社構成,一個氏族或若干近親家族聚居在一個村落或幾個相鄰的村落之內,父系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包括同一祖先的三四代后裔。他們的土地和主要生產工具為集體所有、集體生產并且共同消費。

父系氏族公社的初期,氏族內的生產領導和管理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家族長通過選舉產生,一般是由年事最長的男子來擔任生產的組織者,而其他家庭年長者組成長老議事會共同決定氏族的內外事務。各氏族的氏族長又組成部落會議,其中有些部落以長支的氏族長為部落酋長。每個部落有一定的土地范圍。父系氏族社會進入鐵器時代以后,由于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家長的作用和權力就越來越大,家長個人便企圖成為家庭公社經濟乃至公社財產及成員的全權支配者。家庭公社的成員除了妻子、兒女之外,還包括非自由人。有的家長不僅對非自由人,甚至對妻子、兒女都有生殺之權。在古代許多民族中,父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脊艑W上的龍山文化就屬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父系氏族的風貌

在中原大地眾多的氏族中,一類以游牧為生,一類依靠農業種植,開始了定居生活。馳騁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帶著大批的牛羊逐水草而居,從沿途的氏族部落中搶來女人做妻子。這種生活方式,給了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單獨相處的機會。男人們恍然大悟,原來女人不是剛下完雨的樹林,不會自然而然地長出蘑菇,她們其實只是土地,而自己才是真正的播種者。

浮雕壁虎圖陶缸

此彩繪陶缸屬于仰韶文化。在陶器外腹上繪制著一只壁虎,壁虎攀附于陶缸的口沿下,扁圓首,口微啟,四肢對稱曲伏于壁,作捕獵物狀。也有觀點認為原始人雕塑壁虎、蜥蜴是代表對男根的崇拜。

“父親”誕生了,這個新鮮出爐的詞匯燃燒著男人們的心:要做父親,要有一個可以確信為自己的孩子,把自己所有的牛羊都傳給他!

游牧民族的男人們雖然從其他民族或是部落那里搶了妻子,卻將“父親”這一概念向外傳播,得到了身處農業母系氏族眾多男性的艷羨。此時剩余產品已經產生,農業部落中憑借戰爭或是巫術上的才能獲得特權的男性,開始要求在氏族中有專一的配偶,以得到可以確信為自己的骨肉。

繼而所有的男人都向往起來,他們要求一男一女之間保持一段排他性的性關系,以便確認自己的孩子。當然,這種關系是平等的,男女雙方有任何一方改變了主意,雙方便會立即分手——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在從群婚模式的母系社會向專偶模式的父系社會的轉變過程中,這種過渡形式被稱為對偶婚。

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們結束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男人們對于孩子的情感也變得強烈起來,一方面是對權力的喜愛,一方面是希望在自己死后生命能因孩子得以延續。一個人造就他的后代,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重塑自身,孩子的生命,實際上就是自己生命的延長。他的宏偉抱負不會在墳墓中腐朽,能夠由后代們的事業得以擴展和實現。

而此時的生殖崇拜也已經有所轉變。生殖崇拜是原始社會普遍流行的一種風習,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興旺發達的一種表示。原始人由于不懂得人類生殖的原因,見到從婦女腹中能孕育出一個新的生命,總認為其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每當有婦女分娩時,氏族都要舉行隆重的祝禱儀式,并要孕婦到野外去分娩,認為這樣可以使土地肥沃。

如果婦女因分娩而死,那么就要對死者舉行英雄的葬禮。當人們發現了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后,生殖崇拜也改變了方向。從原來崇拜女性豐碩的雙乳,轉而崇拜石筍、蟬、蜥蜴、龜等。漢字“祖”字的寫法,便揭示了男性生殖器崇拜這一現象:“祖”字右邊的“且”字,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左邊的“示”字,在古代指神祇。可見這個“祖”字,就是以男根祭神的意思。

父系氏族文化遺存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遺址也是十分豐富的,地下考古材料如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等,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基本上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基本面貌。

大汶口文化

父系氏族時期的考古發掘,在中國黃河下游地區,以大汶口文化最具代表性。大汶口文化因發現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年代大約在前4040年—前2240年,延續時間長達兩千余年。

大汶口文化具有許多之前文化不具有的特征。經濟生產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和漁獵。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約有1立方米的碳化粟,在其他地區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房屋多數屬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一些陶房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豎穴和橢圓形豎穴,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于底的不規則形灰坑。

這時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鉆有圓孔。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石錛。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蚌器有鐮和鏃。遺址出土的陶紡輪和石紡輪可以證明當時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紡織技術了。

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較之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類,彩陶數量不多。高柄杯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征的陶器。在早、中、晚三期中,陶器的陶色、紋飾、器型都略有變化。陶器紋飾,早期有錐刺紋、劃紋和少量彩陶。主要器型有釜形鼎、缽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斂口平底缽,也有在上腹部飾彩的陶缽、高柄豆、高柄觚、雙耳壺等。中期又出現了附加堆紋、籃紋、壓印紋和鏤刻紋,以及施黑赭色和紅色的彩陶。中期的陶器類型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缽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實足鬶、斂口缽、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長頸帶鼻壺、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與漏器等。晚期陶器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鏤刻紋等,彩陶則以渦紋為主。器類有罐形鼎、瘦腹背壺(其中有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足鬶(有白陶)、三實足盉、高柄豆、帶把杯、長頸壺等。從陶器在不同時期的形態演化,我們可以窺見大汶口社會文化發展的一斑。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雕、穿孔玉器,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制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大汶口文化黑陶杯

此黑陶杯屬于細泥黑陶,奢口,由口沿至杯底反弧形收縮,中間有一環形小耳。光亮漆黑,不施紋飾。

大汶口文化刻紋陶尊

這是一個大型的夾沙灰陶器,大口、深腹、尖底。外部刻有太陽、云氣、山峰等圖案。

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在我國的原始社會人類遺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墓室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從墓的規??矗写竽购托∧沟牟顒e。這里還發現了一些無頭葬、無尸葬和“遷出葬”(即將墓內部分骨骼遷移他處,而在原葬墓內仍保留死者的部分骨骼)等。墓內多數無任何隨葬品,凡有隨葬品的墓,隨葬品的數量多少十分懸殊:少者一兩件,多者百件以上。如大汶口的一個老年女性墓葬,墓坑東西長4.2米,南北寬3.2米,墓底有二層臺和涂漆棺槨,隨葬品有裝飾于頭和頸部的三串七十七件石質飾品,還有大量玉器、象牙制品和陶器,還有豬頭、獸骨、鱷魚鱗板等。隨葬品的懸殊,反映了處于父系社會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有十分顯著的貧富分化現象了,而晚期墓葬出現了夫妻合葬,說明當時社會婚姻習俗已經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轉變了。

大汶口文化淵源于北辛文化,后繼為山東龍山文化。該文化居民的種族,一般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東夷族。

關于大汶口文化的類型問題,目前考古界看法不一。有人提出可劃分為“青蓮崗”“劉林”和“花廳”3個類型;也有人認為可以劃分為“大汶

歷史細讀

大汶口時期的陶尊上有很多的刻畫符號,有的是仿照農具斧形演化成為的“戉”字;有的可能是仿照一些當時崇拜的神的形象;有一個陶尊上的符號是上中下結構的“日、云、火”,有人認為應該是“旦”字。它們的年代遠遠早于甲骨文,應該是原始文字的雛形??凇薄按蠖兆印焙汀叭锖印比齻€類型。現將后一種劃分的三個類型簡要介紹一下。大汶口類型包括山東中南部的泰安、濟寧等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經過發掘的有滕縣崗上、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等遺址。該類型的特點,表現在陶器器形上,以釜形鼎、大鏤孔編織紋高柄豆、背壺、筒形杯、盉、尊形器、圈足瓶、袋足鬶、帶耳杯等較有代表性。墓葬以頭向東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所有大汶口墓葬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大墩子類型因最初發現于江蘇北部的邳縣大墩子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蘇北地區,經過發掘的遺址有邳縣劉林、新沂花廳、連云港二澗村等遺址。陶器以鼎、鬶、豆、背壺、帶把三足罐、簋形器、缽、觚形杯、高圈足杯、罐等較有代表性。葬式也以頭向東或東北的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有的墓中的死者雙眼處還放有石環。三里河類型因發現于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東濰坊地區和日照等縣。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日照東海峪、安丘景芝鎮、諸城呈子等遺址。陶器以釜、罐形鼎、鬶、單耳長頸壺、雙耳長頸壺、細長瓶、大口折肩尊、單耳杯、高柄杯、折腹缽等具有代表性,背壺、豆、筒形杯較少。葬式以頭向西和西北的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在呈子遺址中還有較多的合葬墓,并有重疊葬。有的死者手臂處放有石鉞、蚌器、黑陶杯和海螺等,有的死者口中還含有玉琀,用豬下頜骨隨葬比較普遍。

大汶口文化時期,社會生產的勞動者的性別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從男女隨葬的是石鏟、石斧、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還有紡輪等織布工具兩類的變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隨葬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隨葬紡輪的則主要是女性。這說明男子已成為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擔當者,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內勞動,社會已經從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已經開始出現。豬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種重要財產。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隨葬有很多豬頭和豬的下顎骨,這些隨葬的豬頭和豬的下顎骨,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財產。此外,隨葬的私有財產還有陶器、生產工具和各種裝飾品等。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在氏族內部出現富有者和貧窮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演變。

白陶背水壺

此壺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屬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壺高19.3厘米,口徑9.7厘米。此壺為盛水器,口闊、頸粗、肩圓、腹深,肩部有雙耳,應為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制品。制作形式很有實用性。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制造。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使用時,由一人轉動輪盤,使其急速旋轉,由另一人借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轉陶車制坯,數量多,質量也好。燒制技術也有提高。當時的人們擴大了窯室,縮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窯箅箅孔的數量,使熱力分布更加均勻。這時采用了高溫下嚴密封窯技術,使陶土中的鐵元素得以還原,有的還在陶土中摻過炭,因此燒成的陶器多為黑色。白陶用高嶺土制造,制造時努力保持陶土的純潔,因而燒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它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術基礎。有的白陶還有圖案花紋。

大汶口遺址早、中、晚三個階段各有特色,對我國原始社會氏族制的研究有很大幫助。早期應屬于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階段,晚期墓葬隨葬品種類和數量有很大差異,并且出現夫妻合葬墓,應屬于父系社會末期。有些遺跡刻有規則符號,被認為是文字,再加上有些墓葬出現“人殉”現象,由此推測大汶口文化晚期可能已經由原始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化了。

大汶口文化的農業生產,以種植粟為主。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也從

名家評史

良渚古城的發現無疑對加快良渚遺址的“申遺”進程具有顯著作用,因為遺產價值越突出,獲得世界范圍認同的可能越大。

——陳同濱

事漁獵和采集。生產工具有石制的斧、鏟、刀、鏃,骨角制的鋤、魚鏢、魚鉤和鏃等。制陶業較發達,小型陶器開始用輪制法生產。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較多,也有圜底器,主要有鼎、豆、觚形杯、壺、高柄杯和鬶等。制作石器、玉器、骨角牙器和進行鑲嵌的手工業也很興盛,出土的玉鉞、花瓣紋象牙筒、透雕象牙梳等,制作精致,工藝水平很高。

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在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的風俗,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習俗的起源。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在中國其他史前文化中是較罕見的。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其分布范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前4300年,到前2500年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顯,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當時的社會已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已接近階級社會的門檻了。

良渚文化

浙江余姚良渚鎮一帶,發現過一些黑皮陶器和磨光石器,后被定名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距今約5400年—4000年。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藝趨于專業化,特別是玉器制造加工業異常發達。而大型玉質禮器的出現,也為禮制化的中國古代社會揭開了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豢虅澰诔鐾疗魑锷系姆谋徽J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現的前奏。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輪制為主。泥質灰胎黑皮陶和夾細砂的灰褐色陶最為普遍。良渚人已經掌握了快輪拉坯、慢輪修坯的技術,因此生產出來的陶器器型規整,器壁又勻又薄。器表一般是素面的,只有少數帶花紋裝飾的陶器,器型豐富多彩,極具藝術想象力。

玉方柱形尖狀器

這是一個不規則方形的玉質尖狀器。器身磨制精細,有光澤。有一不規則圓孔,孔壁經打磨,但仍有數道弧形切割痕跡,形如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線切割痕跡。

良渚文化的石器通體精磨,而且普遍使用了管鉆穿孔技術。主要器類有石斧、石錛、石鑿、石鉞等。石錛中無段石錛的數量多是良渚文化與眾不同的一個重要特征。此外,還有兩種形體特異的石器很有特色,第一種是呈V字形的石器,有些專家推斷是犁一類的破土工具;另一種呈三角形,有穿孔,有人推斷是在水田里進行耕耘的農具。

良渚文化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多是用于祭祀的禮制化玉器,神秘而精美,如玉璧、玉琮、玉鉞,以及玉璜、玉管、玉珠等小件裝飾品。其中被譽為“玉琮王”的玉琮個體高達18—23厘米,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上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很多玉器上多以陰刻線勾勒出云雷紋、鳥紋、蟬紋、鷹紋,以及神人合一的奇詭形象,工藝大都極精細。無論哪種紋飾,應該都寄托著古人的愿望和希冀,可見良渚人信仰著比較發達的原始宗教。從玉器表面留下的加工痕跡判斷,良渚時期的玉工可能已經掌握了鉈具等加工工具。良渚文化制玉業的發展,與石器加工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良渚文化玉器創造性的器型,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礎。

良渚文化的竹木編織技術也相當成熟,很多東西在同期其他文化中根本沒有。在錢山漾出土的竹編器類有簍、筐、席、簸箕、篷蓋、門扉、箅等,編織紋樣富有變化,顯示了制作匠人的高超技藝。此外,在一些遺址中,也發現有木制品,如盆、杵和槳。在卞家山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同期文化未見的漆木器。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骨器、象牙制品。唯一遺憾的是,在同時期其他文化遺址里,都發現了金屬遺跡,而在良渚文化眾多的遺址中,卻沒有一點金屬的影子。

獸面紋琮

瑤山在良渚墓葬群中是作為祭祀和墓地兩種用途的遺址,大部分良渚玉器都是出土于此。玉琮是良渚文化中的重要禮器,主要用于祭祀。

良渚文化的居址一般選擇靠近河流湖泊的平地上,墓地大都處于離居址不遠的土丘或小山上。與其他同期文化一樣,其聚落群也有中心性聚落和一般性聚落之分。在錢山漾遺址發現了3座居址。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席。另一座只在東邊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席和竹席。良渚文化的中心區在浙江余姚西部的良渚、安溪、長命、北湖等地境內。

良渚文化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經鑒定發現,良渚文化的水稻主要有粳稻和秈稻兩種。農業工具種類較多,制作大都較精細。

良渚墓葬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隨葬品也有很大差別。在有些墓葬的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了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說明當時已出現財富占有的差別,并且出現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擁有的玉琮、玉璧等禮器。

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有段石錛和貫耳壺,是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后期階段的遺存中有少量發現,是受良渚文化影響的產物。大汶口出土的玉笄,與良渚文化的玉錐形飾可能有聯系。

浙江省考古所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與頤和園面積差不多的擁有城墻的古城,被稱為良渚古城。它改變了考古界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證明了良渚文化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后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城墻,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

名家評史

偃師二里頭文化就其文化內容和所在地點而言,顯然是從晚期河南龍山文化發展過來的,但可能吸收了其他地區一些文化中某些元素,例如山東晚期龍山文化(陶器某些類型、銅器),晚期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劃符號,可能還有銅器),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等玉器),西北地區的“甘肅仰韶文化”(陶器上符號、銅器)等。

——夏鼐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于銅石并用時代早期的文化,因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這一時期占卜等巫術活動較為盛行,代表器物則是磨光黑陶。人們利用快輪制陶,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且表面光亮如漆,堪稱中國制陶史上的頂峰時期,所以也叫“黑陶文化”。龍山文化分布的地區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晉南和陜西渭水流域,文化的地域性差別顯著。這意味著各地區的龍山文化可能有不同的來源。比如,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來源是大汶口文化,河南的龍山文化有一支是來源于仰韶文化,同時有遺址證明龍山文化早于殷的小屯文化而晚于仰韶文化。

山東和河南的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所以龍山文化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比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時生產工具種類增多,石器都磨得相當精致。骨器、蚌器的制法大都經過打、磨、修三個步驟,其用途與石器相同。

河南陜縣廟底溝龍山文化在農具方面開始出現雙齒木耒。其他農具,如磨型的半月形石刀和鐮,都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所未見的,顯示了龍山時期磨制工藝的使用更加廣泛,磨制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制孔工藝來說,龍山時期出現了有孔石鐮、蚌鐮,而且種類比仰韶時期明顯增多了。仰韶時期的石刀是單孔,龍山時期則變為雙孔,使農具與皮革或繩子更好地結合使用,有利于勞動生產,反映出龍山時期的生產力比仰韶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

黑陶蛋殼杯

蛋殼黑陶是龍山文化的標志性陶器,也是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器物的壁如同蛋殼一般薄,因此被稱為“蛋殼黑陶”。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紋飾為重,乃以造型和工藝見長,風格簡潔爽利,應是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一種反映。

鷹尊

尊是酒器,此鷹尊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晚期,做成鷹形,但支腳是動物腿,造型渾厚,形體較大。

龍山文化的制陶業也很繁榮,器型多種多樣,實用性加強,這是當時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表現。山東龍山文化以陶器群為顯著特征。當時的陶器普遍采用輪制,壁薄而均勻、造型規整,除突出地存在具有代表性的少量白陶外,也有白衣紅陶。成就最高的是磨光發亮的黑陶,其中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器壁僅厚0.5毫米,還加以鏤孔和裝飾纖細的劃紋,其工藝水平達到了古代制陶史上的頂峰。陶器在當時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這類精致的陶器絕非日常用具,而是在社會上產生階級分化后為適應某種特殊需要而生產出來的。

龍山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大汶口文化晚期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經濟形態以原始農業為主,主要是粟類旱地作物;兼營家畜飼養及漁獵,并經營各種原始手工業。飼養的家畜有豬、狗、牛、羊等,羊的飼養比起大汶口文化尤其有明顯的發展,考古中還發現了石鏃、骨鏃、蚌鏃、陶鏃、骨魚鏢和陶網墜等漁獵工具。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龍山文化中畜牧業也相應地繁榮起來。龍山鎮遺址中發現了大批獸骨,經鑒定有狗、馬、豬、獐、鹿、麋、羊、牛等九種。據推測,畜牧業這時大概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初步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勞動大分工。

龍山文化的制玉工藝已經很發達,考古中發現了扁平穿孔玉鏟、陰刻獸面紋玉錛、三牙璧及鳥形、鳥頭形等精美的玉器,在工藝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同時說明玉質禮器的生產已專業化。

在山東龍山文化中,遺址通常分布在丘陵地帶地勢高亢的河旁臺地上。考古學者們在城子崖遺址的周圍發現了版筑夯土圍墻,應是重要聚居地的防御性設施。當時人的住房有長方形或圓形半地穴式、圓形地面式和夯土臺基地面式,室內還有灶坑。在龍山文化的各個遺址當中,都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窖穴,呈現為規整的圓形或橢圓形。在氏族公共墓地中已經發掘的墓葬約有三百多座。有的墓葬中,有棺有槨,隨葬品有精美的陶器。

私有制、階級的出現

在父系氏族社會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剩余產品的出現,一些人能夠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勞動財富奴役他人,于是,貧富現象出現,私有財產開始萌芽。貧富懸殊的變化是階級產生的基礎,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后期,氏族社會開始走向瓦解,階級社會開始出現。

貧富分化

當原始社會處于初期和中期的時候,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必須通過集體協作的艱苦勞動才能取得僅僅夠維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生活資料,沒有什么剩余。當時沒有私有財產,更沒有私有觀念,人們的所有生產資料都是公有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家在一起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這是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器皿瓶口做成人形,彩色器身,紋飾夸張,是一種具有神秘意義的酒器。

后來,在長期勞動生產和其他實踐當中,人們不斷改進工具、革新技術,提高勞動技能,生產力在緩慢地進步。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晚期,在黃河、長江和珠江流域的廣大范圍內,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家畜飼養業迅速發展起來;而在北部、西部的廣大草原地區,則興起了游牧經濟。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產生并不斷擴大,最后發生了交換。原始社會后期,金屬工具出現,生產力有了極大的發展,這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這時,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原先由很多人參與的共同生產的方式發生了改變,畜群開始分散到各個家庭去養,土地也分配給各個家庭去耕作,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逐漸代替了以氏族公社為單位的共同勞動。一個人生產的勞動產品,除了維持自身最低生活需要之外,還出現了剩余產品,這是產生私有制的物質基礎,也是占有他人勞動產品、進行經濟剝削的條件。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為私有制的產生準備了前提條件。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私有制的形成。私有制從個人占有財產開始,人們先占有工具、生活用品和牲畜,進而占有奴隸和房屋,而土地私有的出現則是較晚的事情了。有了私有制,貧富的兩極分化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

名家評史

鑿井技術發明以后,征服我國北方的廣大平原,開辟為富實的農場,雖說已具有可能性,但是工具還很粗陋,進展不能很快,因此人口的蕃殖也還受著相當的限制。人民揀擇到平坦易居的地方建設都邑,附近辟為耕田,方圓數十里或百里就成一國。

——徐旭生

從父系氏族時期的遺址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大汶口遺址中,有的墓葬中隨葬品極少,甚至連一件也沒有,可以推測墓主是個很貧窮的人。而在有的墓葬中,陪葬品則極為豐富,比如其中一個墓的隨葬品包括14個豬頭,還有一個墓中有三串頭飾,除象牙雕筒、梳及玉釵外,還有玉臂環、玉指環等稀世瑰寶,大批精美的陶器也包含其中,僅陶瓶就達38件之多。這些隨葬品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人的實際生活需要,說明墓主人擁有較多的剩余產品作為私有財產,這些墓葬的情況突出反映了當時已經日益懸殊的貧富分化。在父系氏族時期的遺址中,江蘇四戶鎮出土了帶箭的人腿骨,在甘肅永昌鴛鴦池出土了白色的石護臂,這些都是在私有財產增多、貧富分化之后發生戰爭的有力證據。

可以說,貧富分化的出現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一是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二是原始社會末期交換的發展和商品生產的出現,而結果就是私有制的產生和貧富分化最終導致了氏族成員之間地位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和財產私有取代了原始共產主義之后,原始社會也就隨之解體了。

奴隸制和階級

當個體勞動日益成為主要生產方式之后,生產資料也就相應在逐漸轉歸個體家庭私有。一些氏族部落首領和少數家長,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產品供自己享用,利用自己的身份開始在對內分配產品、對外進行交換的過程中把一些集體的財產竊為己有,這樣,私人占有財產的現象就出現了。由于原始社會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因此,當后來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后,私有制就在社會上正式確立起來了。剩余產品的出現是階級產生的物質前提。當私有制確立以后,階級就產生了。人們對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的不同是形成不同階級的基礎。

私有制和貧富分化之后引發占有和戰爭,隨著戰俘的增多,財產大量集中于一人之手,氏族首領變成了奴隸主,氏族成員則變成了平民,而戰俘就成為了奴隸。奴隸主對奴隸握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可以隨意奴役、買賣甚至殺害他們。奴隸沒有獨立的人格,更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奴隸的后代也世代為奴。

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社會后期,中國社會已產生貧富分化的現象。為了爭奪財產,氏族部落之間彼此掠奪,戰爭中獲勝的一方獲得的俘虜就轉變成了奴隸,也有部分氏族公社的貧苦社員淪為奴隸。發展到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時候,奴隸的名目已經非常繁多,從事農業生產的叫“民”“黎民”“眾人”“眾”,從事畜牧業的叫作“牧豎”或者“隸圉”,而奴隸主的家內奴男子叫“臣”、女子叫“妾”。他們的勞動負擔非常沉重,被奴隸主看作是會說話的工具,沒有任何自由可言。大多數奴隸主是由父系社會末期的氏族貴族和部落首領轉化而來的。在原始社會末期交換發展的過程中,這些部落首領奪取了大量財富,并且在戰爭中擴大了權力,最終轉變為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完全占有生產者本身的奴隸主階級。作為統治者,他們不僅掌握著財富,而且只有他們才有資格保持自己由圖騰崇拜而來的姓氏,并對“亡其姓氏”的奴隸們握有生殺予奪之權。除了奴隸主和奴隸,社會中還有一個中間階級就是平民。大多數平民是由各級貴族疏遠的宗族成員和原來的氏族公社成員形成的,這部分人雖然還保有人身自由,但同樣要受到各級貴族的剝削和壓迫。國家形成之后平民大多居住在都邑之內,被稱為“國人”。

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講,奴隸制產生于能產生剩余產品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在當時被認為是合法的擁有和控制制度。奴隸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早期的奴隸主要來源于異族戰俘。可以說,奴隸制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個勞動者能生產出超過他本人所需的剩余財富時才會產生的一種社會制度,所以奴隸制的出現常常限于一個相當發達的農業社會里,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在我國,夏朝是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從前21世紀開始到前476年止,我國奴隸社會延續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父系氏族的文化藝術

漢字產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號就是陶文。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只有單個的符號,沒有成文?,F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器不僅成為了文字的載體,也成為了先古文化遺跡中最顯著的標志。父系氏族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創造了輝煌的黑陶藝術。此外,玉骨器的制造也是這一時期的突出成就。

父系氏族的文化

一般認為,文字是文明社會產生的標志。關于中國文字的起源,有著倉頡造字的傳說?!盾髯印そ獗巍酚涊d:“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但傳說畢竟是傳說,從考古證據來看,西安半坡遺址陶器上的符號可能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段靼舶肫隆芬粫J為:“這些符號是人們有意識刻劃的,代表一定意義?!?/p>

目前,在龍山文化(前25世紀—前20世紀)和良渚文化(前33世紀—前22世紀)的陶器上已經發現了刻劃簡單的文字,被認為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稱為陶文。這一時期的陶文尚未被辨認出來,很可能是一種消逝了的文字,但可以證明,陶器是已知最早的人工制作的文字載體。郭沫若提出:“彩陶上的那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地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孓遺?!?/p>

父系氏族的藝術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時候,出現了快輪,用快輪塑造的陶坯具有器形規則、厚薄均勻的特點,不僅使得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在藝術形式上也大為進步。父系氏族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冶銅業、絲織業等新興手工業部門。這個時期進步最為明顯的就是陶器制造,出現了輪制技術,創造了輝煌的黑陶藝術。玉骨器的制造也是這一時期的突出成就。

陶窖的結構也有了很大的改進,窯室擴大,可以燒制大型的或一次燒成數量較多的陶器;還掌握了在高溫下嚴密封窯的技術,使陶坯的鐵素能夠充分還原,這樣一來,燒制出來的陶器可以呈現灰色或黑色,質地堅硬緊密。這種高超的制陶技術使得龍山文化中的黑陶形成了獨特的“黑、薄、光、紐、挺”的藝術風格。同時,黑陶藝術的巨大成就還與原始的尚黑觀念、審美與實用結合的能動創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除了代表性的黑陶以外,父系氏族時期的玉石工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譬如玉神人新石器,是一個用青玉琢成的圓雕立體人像,它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嚴森然,是龍山文化時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在工藝上古拙簡練、玉質晶瑩,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可以說是當時藝術成就的代表。無論是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還是陜西龍山文化,都發現了很多玉器,山東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中的璇璣和玉質生產工具頗具特色,尤其是山東龍山文化玉錛上的饕餮紋,被認為是商代銅器饕餮紋的祖型。

有孔玉斧(局部)

此玉斧屬于距今大約4000年的龍山文化末期,斧面呈板狀,很薄。下部帶有一孔,可以穿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旬阳县| 永丰县| 古浪县| 化德县| 黄浦区| 兴隆县| 昌黎县| 伊宁县| 申扎县| 元谋县| 仲巴县| 肥乡县| 杂多县| 石景山区| 怀来县| 搜索| 吉木乃县| 宜宾市| 津市市| 海宁市| 纳雍县| 浦江县| 福泉市| 贵溪市| 金阳县| 三河市| 兰溪市| 泸西县| 盐城市| 揭西县| 北京市| 盘山县| 含山县| 乳山市| 福贡县| 高州市| 泽普县| 屯留县| 滕州市|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