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講 人生的智慧是重視資歷,還是重視能力

引導故事

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親率大軍討伐東吳。在戰場上打拼數十年的劉備,一開始東征孫權,猶如秋風掃落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當時,東吳的名將周瑜、呂蒙都已經去世。朝中上下一片嘩然,大臣們紛紛主張割地求和。但是派出的大臣回來報告孫權,“蜀不從講和,誓欲先滅東吳,然后伐魏”。意思是,你想求和,那是雞蛋上刮毛——癡心妄想。孫權也驚慌失措。

就在這危急關頭,謀士闞澤站出來對孫權說:“現有擎天之柱,主公為何不用啊?”孫權急忙問是何人。闞澤說:“昔日東吳大事,全靠周瑜;后魯子敬代之;子敬亡后,決于呂子明;今子明雖喪,現有陸遜在荊州。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在臣看來,不在周瑜之下,先前破關公,都是他的計策啊。主公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果有閃失,臣愿與他同罪。”

闞澤的話,就像落進油鍋里的一滴水,讓平靜的場面一下子噼啪作響。

這時,一直在旁邊的張昭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連說:“不行!不行!陸遜乃一書生,不是劉備的敵手啊!”意思是,讓一個書生上陣,頂不了多大的事。

又一個“大神”顧雍也上前諫言說:“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

步騭像被蝎子蜇了一下,騰地站起來,也說:“陸遜確實有才,但是他的才能處理州郡這樣的行政事務沒有問題,倘若托付他軍國大事,好像不太合適。”

還有一些反對者,像口袋里裝茄子——嘰嘰咕咕。

闞澤聽了這些尖銳的話后,心想,這些人真是俗眼不識神仙,大聲喊道:“主公,如果不用陸遜,我們東吳就完了啊!臣愿以全家人的性命擔保陸遜!”

孫權想了想,一拍桌子對朝堂上的大臣說:“孤也聽說陸遜是一奇才!孤意已決,你們就不要吵了。”于是命召陸遜。

孫權召見陸遜,說:“現在蜀國大軍已經開始進攻我們吳國了,我想讓你領兵破敵。”

陸遜說:“江東文武,皆大王故舊之臣;我年幼無功,怎么能擔當這樣大的重任啊?”

孫權說:“闞澤以全家人之命力保你,我也知道你才華出眾。所以今天拜你為大都督,就不要推辭。”

陸遜又問道:“如果文武百官不服從我怎么辦?”

孫權取出自己所佩之劍交給陸遜,說:“如有不聽號令者,先斬后奏。”

但是陸遜仍然擔心眾人不服,向孫權請求道:“還是希望大王于來日會聚眾官,然后賜臣之劍。”闞澤也在旁邊建議孫權應該設壇拜將,整出點場面來,這樣既尊重陸遜,也能夠威震眾大臣服從陸遜的統帥。孫權聽從他們的建議,命令手下的人連夜起造金臺,大會百官,在造足了聲勢之后,請陸遜登壇,拜為大都督、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賜以寶劍印綬,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

孫權同時又對眾人宣布說:“閫以內,孤做主;閫以外,陸將軍負責。”意思是,城門里邊的事我負責,城墻外邊的事我就全交給將軍你啦。這就是說,江東六郡八十一州以及荊州等地所有的疆土都交給陸遜支配了。眾將聽了這話,就像掌秤桿的報數——句句有分量,大部分就都心服口服了。東吳的將軍朱然、潘璋、韓當、周泰都戰功赫赫,有的是孫策的部將,有的還是孫堅手下的部將,他們對孫權委任年輕書生陸遜做大都督,內心很不服氣,但是陸遜有“尚方寶劍”的“先斬后奏”大權,也只好咸菜煮豆腐——不再加言(鹽)了,也不敢不聽從陸遜的號令。

陸遜領命后馬上率軍到了前線,根據敵強我弱的情況,力排眾議,采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方針,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一些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

當劉備連營七百里于夷陵林木之中時,馬良多次提醒劉備:偷襲荊州就是陸遜出的計謀,并說:“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但劉備卻依舊蔑視陸遜,他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后來由于陸遜審時度勢,相機行事,待蜀軍“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時,夷陵之戰一把火燒了蜀軍連營七百里,燒得劉備倉皇逃跑,差點喪命,保全了東吳,為三足鼎立立下了大功,也讓那些對陸遜抱有各種成見的文臣武將心服。就連被陸遜打得大敗的蜀國皇帝劉備也又是慚愧、又是懊惱地說:“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劉備的話里話外,好像在說我一個壽星打算盤——老謀深算者,還真敗在陸遜這娃娃手里,不是天數嗎?

智慧悟語

中國歷史上不乏拜將的動人故事,但是孫權拜陸遜為將,其智謀更高一層:孫權擴大識人視野,注重實際才干,不論資排輩;注重人才主流和長處,不為各種非議所左右;搭建相應舞臺,扶人才上馬,嚴明軍紀,樹人才威望;放心放權放手,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我們從中也可以得到一些智慧的認知,具體如下。

(1)資歷不等于能力。資歷是年限、證書、學歷和實踐經驗的一種反映,而能力是在獲得資歷過程中形成的知識水平的運用、深化和創新的實踐過程。資歷是能力的一種來源和基礎,具有提高和推進能力的作用。一個人的資歷雖然能反映出他的工作和知識的積累程度,但是資歷并不能自然變成能力,要有一個轉化過程,這就如同山楂串到一起并不是冰糖葫蘆,還要有蘸糖過程一樣。資歷轉化成能力的過程,是更具有意義的過程,是人才還是庸才不在于工作和知識的積累程度,而在于資歷到能力的轉化水平。資歷豐富并不等于能力超強。這就是為什么有些資歷不深的人卻有雄才大略,有些資歷深的人卻是名聲很高、實質秕糠的庸才。同樣是初出茅廬,諸葛亮能“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以少勝多,打得曹兵大敗,一鳴驚人;趙括卻在紙上談兵,丟了身家性命,在歷史上留下了笑柄。

成就領導事業的是能力而不是資歷。領導者要克服只看資歷、不問能力的論資排輩的做法,因為用有能力的人還是用有資歷的人關系到組織的興衰。當年陸遜年僅二十六歲,而率兵來攻的劉備已經六十歲了。二十幾歲的小伙子,論資歷,論戰功,都不能與身經百戰的前輩比。當闞澤一舉薦陸遜,老臣張昭、顧雍、步騭就極力反對,而且反對的理由是“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張昭、顧雍均系東吳老臣,忠心耿耿,為什么反對孫權用陸遜呢?原因之一是論資排輩的思想在作祟。這反映出提拔陸遜為帥,首先就遭到來自內部的重資歷、不重能力的傳統守舊思想的阻力。但孫權知道呂蒙破關羽的謀略就出于陸遜,那時的陸遜更年輕,因此堅信用陸遜抗擊劉備是當時東吳的最佳選擇,他力排眾議,決定越級提拔,讓陸遜統領三軍,全力抵抗劉備的進攻。正因為孫權能夠突破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去提拔有能力的年輕將領并委以重任,如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才能堅守江東數十年。同樣是一方君主,劉備就沒有孫權認識高,當馬良告知劉備“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時,劉備卻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這也是重資歷、輕能力的意識,甚至劉備徹底敗在陸遜手中后,仍然說:“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自己的失敗不歸罪于自己把資歷和能力畫等號的主觀認識錯誤,而歸于天數使然。幸虧劉備再沒有機會了,否則這樣的錯誤理念不知要給蜀國造成多大的損失!一個權威機構調查統計的資料顯示:1500—1960年,世界1 249名杰出科學家大部分年齡在25~45歲。由此可見,作為資歷的年齡并不與能力等同。

(2)能力不等于威望。張昭、顧雍、步騭反對孫權用陸遜,第二個原因是未悉陸遜之才。在張昭等人的眼里,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敵手;恐不可用”“才堪治郡耳”。一個有才能的人,在其才能未釋放出來之前,是不會形成社會公認的威望的,相反,其才能還會遭到嫉妒和偏見。能力轉化成威望有一個由“潛”到“顯”的過程。因此,領導者不能以一個人的威望不足為借口,對有能力的人擱置不用,而是要重用和充分信任有才能的年輕人,并支持其才能的全面發揮。陸遜年輕,雖然不是灑在沙漠上就找不到的一粒沙子,但在威望上,還欠點火候,需要在一定的光環下才能夠讓人們注意和重視。為彌補這一短板,樹立陸遜的威望,孫權命人連夜筑壇,大會百官,營造聲勢,請陸遜登壇,拜為大都督、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賜以寶劍印綬,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授任命儀式隆重、熱烈、嚴肅,在眾人面前,清楚地、準確地、強烈地表明孫權對陸遜的信任、倚重,樹立了陸遜的威信、威權、威嚴:一方面,使陸遜有了威儀,“眾人自無不服矣”,從而能夠統帥號令三軍,將自己的意圖貫徹到全軍,做到令行禁止,步調一致;另一方面,陸遜在感受到風光、體面、榮耀的同時,增強了使命感、責任感、神圣感,有了戰勝蜀國、捍衛吳國的動力。

正因為威望有一個由“潛”到“顯”的過程,盡管陸遜上任時,孫權為樹立陸遜的威望,筑壇會百官,拜為大都督,授權統領六郡八十一州諸路兵馬,并授予其“如有不聽號令者,先斬后奏”的特權,一些老將還是表面上服從但內心不服,特別是武將韓當、周泰還發出這樣的驚問:“主上如何以一書生總兵耶?”武將對陸遜不服的心理因素,使他們對陸遜的總體戰略思想和戰略部署不理解、不信任。蜀國大軍氣勢正盛,陸遜傳下號令,讓諸將各處關防牢守隘口,不許輕敵。諸將都以為陸遜“懦”。直到陸遜與劉備在夷陵相持六七個月后,等到了劉備兵疲意沮,才下令火攻,一夜之間把劉備苦心經營的七百里連營之陣徹底摧毀。夷陵一戰的勝利,保住了江東的安全,鞏固了政權,韓當、周泰等老將才對陸遜用兵的韜略、指揮戰爭的才干心服,并俯首聽命。陸遜的真正威望才開始樹立起來,東吳的人才真正對陸遜投以青睞的眼神。

(3)人才資源不等于礦藏資源。礦藏資源是無生命資源,暫不開采資源還在。人才資源負載在人的生命體中,在一定時間內不“開采”,就會隨著生命過程的演變和消逝自生自滅了。礦藏資源的最大開采量就是資源的存量,而人才資源得到合理的“開采”還能夠使原有的資源擴大,形成資源的增量。埋沒人才和用錯人才一樣都是領導者的過失。因此,領導者要及時發現和大膽“開采”人才資源。假如孫權不在一片反對聲中大膽起用陸遜,陸遜這個“內藏韜略”“不露于外”的“書生”便不會有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戰績,再豐富的“資源”也會被埋沒。人才,尤其是能夠洞明世事,站得高、看得遠的人才,更是極度稀缺的資源,他們是領導事業興衰成敗的決定因素,得者興,失者亡。這樣的人才開始就像礦藏資源,以“藏”的狀態存在,那些鼻孔望人——有眼無珠的領導者是發現不了,也開采不出來的。韓信是個能帶兵打仗、馳騁疆場、沖鋒陷陣的戰神級將才,這樣的將才就在項羽的眼皮底下,項羽就是不能發掘,讓韓信任炊事兵與守門官,韓信曾經數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沒有采用。韓信認為項羽也就是掉進醬缸里的鵝卵石——糊涂蛋一個,跟著他干沒有前途,于是當漢王劉邦進入巴蜀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王劉邦,其才干被蕭何發現后薦給劉邦,拜為大將軍,成為滅項羽的中堅力量。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高瞻遠矚能力的曠世奇才,就在劉表的身旁,可遺憾的是,劉表就是沒有發掘,與上天賞賜給自己的最大人才資本失之交臂,也葬送了自己本該前途似錦的事業。劉備正是在高人水鏡先生的指點下,請到了諸葛亮出山相助,才擺脫了寄人籬下、亡命天涯的困境,使自己領導的事業從此如日中天。

(4)將軍的威名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而不是從內部“爭來”的。陸遜不僅出山掛帥之前,內部對他排擠很厲害,就是捧了“尚方寶劍”,有了“先斬后奏”的生殺大權,實際上也只是有了權威,將軍們也只是不敢不聽陸遜的指揮,并沒有建立起讓將軍們心悅誠服的威名。直到“一介儒生”的統帥,一把火把戎馬一生、久經沙場的劉備及其數萬大軍燒得片甲不留,迫使劉備燒鎧塞道,敗還秭歸,退守白帝城,才威名揚天下。所以,將軍的威名不是從內部同僚手里“爭”來的,而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中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其在組織內部的職位高低、排名先后就代表著資歷深淺、威望高低,所以總是眼睛向內,觸斗蠻爭蝸角中,爭著往前擠,以鶴立雞群,甚至不惜用排擠同僚的各種不光彩手段,來與內部的所謂競爭者爭位子、爭威望。這種人也可能一時因為排擠同僚的能力強而得到一定的位置,但決然得不到與位子相應的威望,到頭來會因為同室操戈,造成組織內耗,能力低下,給組織造成損失。

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提到三國時期吳蜀的夷陵之戰時曾經指出:“年輕的無名小輩戰勝了年老的龐然大物。”“年輕的無名小輩”就是陸遜,“年老的龐然大物”就是劉備。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劉備也是重資歷而輕能力了。在劉備眼里,陸遜不過是一個“黃口孺子”,沒有什么資歷,因而也就沒有什么能力。劉備氣勢洶洶、不可一世地來進攻東吳,最后遭到了徹徹底底的失敗,而且就敗在一個他眼里的“黃口孺子”手里。我想,這也是劉備心里想不開、轉不過彎來的最郁悶的一點,劉備之所以夷陵失敗后大病不起,乃至最后離開人世,與此心病不無關系。在《三國志》中除了君主之外,獨立立傳的只有兩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陸遜。由此可見陸遜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地看待孫權的用人智慧,其中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顯著特點,那就是大膽破格地起用有能力而無資歷的青年拔尖人才。一個成熟和渴望成功的領導者是絕不能按照論資排輩的原則來用人的。赤壁大戰是關系東吳生死存亡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孫權任命年僅三十四歲的周瑜為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迎戰曹操,結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了東漢末年第一場最大的赤壁之戰的勝利。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時,魯肅才二十多歲,資深老臣張昭甚至向孫權說反對話:“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孫權沒有理會張昭的話,相反,對魯肅“貴重之”,留在核心層,參與重大決策。魯肅為孫權制定了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曹的正確國策,周瑜死后,孫權又提拔魯肅繼任都督。呂蒙十五六歲就跟著姐夫出來東征西討,二十多歲就被封為橫野中郎將,魯肅死后接任都督,無人能敵的關羽就敗在他的手上。孫權如此大膽地起用有能力而無資歷的青年拔尖人才,會使這些被委以重任的青年才俊從心底里激發起“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盡忠盡力,效命疆場。這不能不說是孫權坐鎮江東,與蜀、魏鼎足而立于天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根據人才的資歷推斷人才的能力,這是不科學的;根據人才的資歷而選擇是否重用人才,這是不明智的。重視能力,而不是只重視資歷,應該成為今天領導者用人的智慧認知。要給有能力而沒有資歷的人機會,讓他在實際工作中施展能力,建功立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德格县| 武安市| 枞阳县| 云安县| 进贤县| 景谷| 原平市| 电白县| 林甸县| 广河县| 西城区| 广元市| 郎溪县| 咸阳市| 土默特左旗| 铜梁县| 鄂伦春自治旗| 象州县| 翁源县| 陆河县| 光山县| 丰县| 牙克石市| 卫辉市| 乾安县| 肃北| 巨野县| 房山区| 亚东县| 布拖县| 大宁县| 中江县| 孝义市| 隆回县| 保定市| 神农架林区| 舞钢市| 南郑县| 彭泽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