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四書”隨筆
- 傅士逵
- 2230字
- 2020-09-18 10:27:49
二、傅士逵“四書學”著述基本情況
傅士逵著有《讀“四書”隨筆》十卷,現存五卷(缺失《讀〈孟子〉隨筆》)。
即使現存的五卷,總字數已達四十萬字左右,可謂是傅士逵心血結晶。這些著述均為手抄本,未刊刻過,抄寫極為工整。它們采用統一的抄寫格式,封面均標注“先世遺稿”,下注“敬睦祠藏本”字樣。“敬睦祠”是靈壽傅氏家族的家祠,里面存放著傅氏家族先人的著述。該家祠由于傅氏仕宦者日漸稀疏而破敗,這些著述則被傅氏后人收藏于各自家中。抄本版高20厘米,寬15厘米,每頁九行,每行二十字。個別頁碼上端有眉批。傅士逵現存于世的“四書”著述有:
1.《讀〈大學〉隨筆》
該書首頁第一行標注“讀大學隨筆”,第二行下移三個字,標注“靈壽傅士逵鴻漸氏著”,第三行左下位置標注“侄孫耀曾校字”。版心位置注“大學隨筆”。關于傅耀曾,《傅氏家乘》稱他:“行一,字述先,一字繼昌,號光亭,邑庠生。生于道光元年三月初二日申時,卒于光緒四年(1878)五月十七日?!笨梢姼狄彩钱敃r靈壽鄉村中的一個文化人。
《讀〈大學〉隨筆》一書,共一百三十四頁,五萬余字。作者開頭先是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序《大學》的言論進行了解讀,繼之,以節次方式,對《大學》原文進行了闡釋。中間部分,作者還將《大學》一書分成若干“傳”,進行詳析,如《明德傳》《新民傳》《至善傳》《本末傳》《格至補傳》《誠意傳》《正心修身傳》《修身齊家傳》《齊家治國傳》《治國平天下傳》。這些節次和“傳”,與《大學》原文呈現的前后順序一致。
2.《讀〈中庸〉隨筆》
該書分上下兩冊,版心位置注“中庸講義”四字。上冊首頁標注“讀中庸隨筆”,至《中庸》第二十章結束。下冊自第二十一章開始,至第三十三章結束。上冊共二百零四頁,下冊共一百六十頁。全書字數達十余萬字。
3.《讀〈論語〉隨筆》
該書分上下兩冊,版心位置注“論語講義”四字。上冊首頁是傅士逵撰寫的《論語序說》,由該序說開始,至“公冶長第五”結束。下冊由“雍也第六”開始,至“鄉黨第十”結束。上冊共二百九十八頁,下冊共二百九十頁,全書字數近二十萬字。就整部《論語》來說,這僅是半部,下半部已失。但從形制上把該書分上下冊看,它也是一部完書,因為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4.《讀〈孟子〉隨筆》
該書三卷,惜未能保存下來。
據傅氏后人介紹,傅士逵的“四書學”著述,原有十卷,現僅保存有五卷。而散失的五卷,應包括《讀〈論語〉隨筆》兩卷,及《讀〈孟子〉隨筆》三卷。
需要說明的是,現存抄本“四書學”著作,并非由傅士逵抄寫,而是由同治年間的傅氏后人傅宗善等人抄寫。傅宗善(1823—1879)在《〈先世遺稿〉記事》一文中說:
丁卯(指1867年——筆者注)暮春,族侄耀曾、族孫思甡等就予商修先人遺書。以全帙半多殘缺,更有散失不能盡睹者,恐其愈久愈失,考訂無從。且以先祠祭田余資無多,必大家輸捐方能成此事。予聞之而欣然,繼復慨然,欣猶子輩知先人之手澤不忍聽其散失,此亦見先人之教澤于爾等猶未泯也……維時急,允其議,遂走函族眾之散居四方者。族眾亦同心協力,樂此舉之有成,而得聞所未聞者,繼且讀所修之全帙矣。嗚呼,何其一心若是哉!或先靈在上,有所默啟我后人者,而眾遂降心相從乎?乃命耀曾等分督其事,勿草率,勿遺漏,勿始勤終惰而遷延歲月。能搜尋者復搜尋之,能完補者復完補之。全書雖缺而匯為一部,分世次,訂前后,俾覽者開帙便覺歷歷在目,井井在心,庶幾先人當日心血之所揮灑,其靈爽復鑒于今茲也乎?自丁卯夏起,至己巳冬,功告竣,即述其顛末如此云。同治己巳(指1869年——筆者注)十月,十四代孫巖舉命宗善秉筆。(5)
這是傅巖舉命侄子傅宗善撰寫的傅氏遺稿“整理說明”。此文載于《傅氏家乘》“文錄補鈔”中。關于《傅氏家乘》,亦為抄本,是靈壽傅氏家族的家譜。該家乘修于清代康熙年間,由傅永淳第四子傅維橒(1643—1722)編撰。傅維橒,字培吾,號霄影,國子監生,十六歲時因患頭風病傷左目而棄舉子業,肆力于經史,著有《靈壽縣志稿》(6)《植齋文集》《燕川漁唱詩集》,后二書入選《四庫全書總目》?!陡凳霞页恕纷愿稻S橒創編后,后人對其多次續修和重修,目前保存下來的家乘共兩套:其一為民國六年(1917)續修,封面有“思郁題簽”字樣;其二為民國十九年(1930)增修,封面題“思珉題簽”字樣。兩套家乘內容基本重合,區別僅在于“思珉題簽”的家乘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宗圖、宦跡、封贈、祠坊、塋域、表志、文錄、文錄補鈔、詩錄匯集,中部和下部為一至二十世靈壽傅氏家傳譜系。“思郁題簽”的家乘去掉了上部內容,僅保留了中部、下部內容。該家乘前有曾任靈壽知縣陸隴其及福建長汀名士黎士宏撰寫的序言。陸氏署“賜進士出身知靈壽縣事,平湖陸隴其拜撰”字樣;黎士宏署“康熙三十四年歲次乙亥季春長汀黎士宏拜撰”字樣。同治年間參與遺稿整理工作的傅巖舉、傅宗善等人的生平情況,《傅氏家乘》“家傳”部分均有記述。傅巖舉(1789—1870),字夢符,靈壽傅氏第十四代傳人。因幼年家貧,棄儒為吏,中年好音樂,金石絲竹各得其妙。傅宗善,字佑常,號少篪,郡廩生,是靈壽傅氏第十五代傳人,著有《守拙齋小草》《傅氏編年紀略》等。傅耀曾(1821—1878),字述先,一字繼昌,號光亭,邑庠生,靈壽傅氏第十五代傳人。傅思甡(1828—?),字鹿溪,邑庠生,后移居山東昌邑縣土山鎮,是靈壽傅氏第十六代傳人。正是由于以上傅氏后人發起的對先世遺稿的搜集謄抄活動,使得傅氏先人著述得以保存下來。傅宗善等人原打算刊刻這些遺稿,卻因財力不足而作罷,一直以抄本形式保存至今,最終由河北省圖書館復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