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
“收其放心,養其德性”八字,說盡此章大旨。玩“弟子”二字,便有責成父兄意。但不可泥,正面自是言“弟子之職”。
二“而”字微不同,謹、信兩平。“而”字承上起下,言既“謹”,而又要“信”。“親仁”是就“愛眾”中抽出尤重者言之,“而”字有進一步意,言“既謹愛眾”,而尤要“親仁愛眾”,是平情相待,和氣相接。泛,廣也。“廣”字屬“己”,“眾”字貼“人”。
“仁”兼德行學業,尊長則師之,同輩則友之。
余力,力也。暇日以“時”言,故《注》加“猶言”字。
詩書非限定,二經六藝有明其理者,有身其事者。
程注、尹注以“行”為重,必有余力而后可以學文。洪注(56)、朱注見文不可闕,既有余力,又不可不學文。學文所以啟其知,不單為輔助上六事也,而“輔助六事”意亦在其中。
弟子無所知識,故先令服習其事,以植其基。即學文,亦不過粗通大凡。
《集注》只謂考成法識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迨入大學后,講明義理,剖析精微,見聞日以廣,識見日以精,而所行又即此而推之,以究其蘊,盡其余,所以有先行后文,先文后行之異。
五倫首重“孝悌”,故先及之。“行”重于“言”,故先“行”。后言“持己急于接人”,故己先人后。此皆“行”也。又當濟之“文”,以啟其“知”,故以“學文”終焉。此立言次第。
六藝如何考究得成法?朱子曰:“小學中一事具得這事之理,如禮樂須知所以為禮樂者。如此從此上推將去,如何不可考成法?”
按:此語不甚分明。看來“射、御、書、數”甚難,與考成法扭合。即“禮、樂”推將去,恐亦非弟子所能。緣今無此學,所以無考究處,為之悶悶。閱王濟(57)“文詩書”,貼“考成法”,“六藝”貼“識當然”,似亦好,但不可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