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八章

首節(jié)

“道無不在”,本兼全而一無欠缺底。圣人惟欲道理遂處流行,不惟自己盡道,更要一家人人盡道,世世盡道,同歸于善,方是圣心。但時運不濟,則亦無如之何。文王惟丁氣運之隆,父作子述,一家世德,正合圣人心事。此其所以無憂,而為盡道之大者也。如此看,理極正大,自屬不易。但謂文王盡道只在空際說,一無實際,恐亦未然。《賽合注》雖太拘,而大意自合本文。《精言》譏其傷巧,殊不然也。

玩本文語勢,兩“以”字,緊承文王說來縮歸,文王自不可易。《精言》主王季(70)、武王說,非是。兩“之”字,暗指文王之道說。蓋本文下“作述”字煞有意味,原從文王身上來,故不說“文王盡道”,而“文王盡道”即此已見。語意如此,非傷巧也。“文王盡道”見于詩書者已不可勝紀,何須屢陳?故此就大處言之,而寓實跡于其中。

王季對文王為父,武王對文王為子,故下遂系之以“作述”,安得謂是王季、武王相對,而反不對文王言乎?對文王言,則“盡道”在其中矣。“文王盡道”固不單主于能繼能開,而“開、繼”即此而在。正見世德相承,無不盡道,此所以無憂也。若《合注》(71),只以能承開為無憂,則意思說底小了,與《語類》“適當天運”之說不合矣。《蒙引》“無所作為”云云,更不可用。

《精言》載田說(72)“不憂”。“前無承,后無繼”,是言王季、武王之盡道。《合注》所言“無憂”,“所以承,所以開”,是言文王之盡道,意迥不同。田說可用,《合注》不可用。

“勤王家”,見《武成》(73)。孔(74)疏言:“能纘太王之業(yè),勤及王家也。”

按:此王家,即指周家說。

每玩《學庸》,其言道之精妙固不具論,即其用意之深隱,細密措詞之淺深,錯綜側(cè)出之互見,真所謂巧不可階。但巧妙悉歸于正大,非如文家之尖穎也。雖巧,又何傷?因《精言》附論之。

次節(jié)

“纘緒”,即是積功累仁,繼前人之盡道也。“戎衣有天下”,正伐暴救民處。乃盡道中第一件大事,故下文侈陳之。

按:《章句》于“太王”下引書并引詩,且用“武成王”三字,可見“戎衣有天下”即是“纘緒”處。《輯語》可從。馬先生則從《或問小注》之說,是從“一戎衣”“一”字看出,故以為上下融洽也。玩此文義,當回環(huán)看。惟“纘緒”,故以“戎衣而有天下”。其實“伐暴救民”正是“纘緒”事,不是打在“纘緒”外也。《注》意尤在“伐”一層。

《精言》一節(jié),緊要在首句,若作喚起下文,“纘緒”反輕矣。圣人語氣原是直下。

按:此說自是本文正意。《小注》特從“一”字,看出承“纘緒”意來,卻非正意也。

“尊為天子”四句,承“有天下”來,極言其事業(yè)之盛,總以其從“纘緒”盡道來也,與前章“以福盡孝”者較不同。

末節(jié)

文王可以有此德而不能成,武王可以有此德而不暇成,故周公成之。

“追王上祀”,《注》言“推文武之意,推太王、王季之意”。此是“孝先”之意,義及乎王跡所起,及于無窮;又有因其功德之義。蓋盡己之孝思,又貽先人以可安,則世數(shù)分遠近,功德辨淺深,正是中庸之道也。

《章句》“制為禮法以及天下”,大概是承上“追王上祀”二段,總說通節(jié)意。故“葬祭、喪禮”一氣串下,而歸于“推己以及人”也。末句亦是統(tǒng)說。“達乎諸侯”以下,非止帶父母之喪說,與本文末句不同。

“文王盡道”在“世德無憂”上說;武王則以“纘緒有天下”說;周公則以“成德垂及天下后世”說,皆由庸行而言其大者也。《詳說》載《翼注》《條辨》兩條,發(fā)本章大旨,極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信阳市| 敦化市| 开鲁县| 仁布县| 玉龙| 安仁县| 合江县| 白山市| 犍为县| 米林县| 芦山县| 龙游县| 长汀县| 普定县| 南昌县| 分宜县| 麻江县| 清河县| 当涂县| 铁岭县| 贵溪市| 思茅市| 上饶市| 镇康县| 宜州市| 葫芦岛市| 彰化县| 增城市| 茂名市| 新营市| 郸城县| 淅川县| 缙云县| 清涧县| 蒲江县| 白山市| 沭阳县| 周至县| 巴林左旗|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