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誠意傳

《或問》:“善者,天命所賦之本然。至其本心,莫不好善而惡惡。”探原而來,為通章埋根。而“惡惡臭”“好好色”,及“掩不善,著其善”,與夫“誠中形外”,一一皆踏著實地。

首節

“如惡”二句,乃“誠意”實義。“自慊”即就這上見得,反是便自欺了。“自欺”本通套語,此卻借為“意不誠”之義,以冒下文。

“自”字從其意生出“欺”字,與“誠”字反對。從上“格致”看來,知之而不實之為“欺”;明知己所當實,而不用力以實之,為“自欺”。“自欺”之情,即《章句》所謂“茍且以徇,外而為人,惟禁止之,則實盡乎己,而意誠矣”。

“自欺”乃掩耳盜鈴;“毋自欺”自發己自盡,即忠也。《治平傳》“必忠信以得之”,“忠信”即誠意,前后相應。

“自欺”“自”字,上照“意”字,下起“獨”字,與“自慊”反正相對。二字正警醒人,發“己自盡”意。蓋“誠意”為自修之首,不誠,則“正心”以下皆失了根基,而全功墮矣。而“誠意”卻全在“不自欺”,須真實自盡乎己。凡好善惡惡,必使由內及外,無一毫不實。如“好好色”之真欲,快乎己之目;如“惡惡臭”之真欲,足乎己之鼻,方是“不自欺”,亦即是“誠其意”。而“正修”“齊治”皆植其基,所以重發“己自盡”也。

“如惡”二句即在“毋自欺”內,“自慊”即在“如惡”二句內。

“誠意”原是“工夫”字,“毋自欺”四句釋其意,便就“工夫”說。故《章句》云:“當實用其力”。“慎獨”則又“工夫”中前一層事。《時講》謂“前四句是釋其意,‘工夫’只在‘慎獨’”,殊誤。

按:《蒙引》《汪訂》(44),“獨”即是意;“慎獨”即是誠意。《輯語》《困勉錄》,“獨”意之初發處;“慎獨”是“誠意”工夫下手處。玩《章句》“審幾”,及《語類》“幾者動之微”條,自當以后說為是。且通節若一意,《章句》當一氣說下。看用“然其”字一轉,“蓋有”字一接,“所者”字一剔,可見“誠其意”直貫至“事為”顯著處。用此數字,正從全體中分別出“獨”來,故如此解之(后半段本《精言》)。據此,則兩“自”字貫“意”之始終;“獨”字止指“意”之初發處。故《松陽講義》(45)譏云峰胡氏(46)“獨”字,即是“自”字之非。《淺說》(47)就兩“自”字看出“獨”字之解,亦欠分曉。

“欺慊(48)”有分途處,“獨”是也。蓋“欺慊”原屬己事,故起于“獨知”之地。如此看,兩“自”字與“獨”字雖兩意說,自己原包得“獨”字在內。上下自相關應,故本文用“故”字直接。但須有分曉,如云“欺”曰“自欺”,“慊”曰“自慊”,則實與不實,蓋必有人所不知,而自己“獨知”之者,此尤不可不謹也,庶兩面俱到。

謂“獨”字即是“自”字固不可,謂“獨”字與“自”字無涉亦不可。“獨”即“自”之初動者;“慎獨”即“戒自欺,求自慊”頭一條工夫。“慎獨”原從“毋自欺”“必自慊”中剔出,故本文直用“故”字順接。《注》用“然”字,特與分判明白耳。

汪搢九(49)謂:“‘意’指‘向善去惡之念’說。”《困勉錄》謂:“‘獨’是‘意’之初發處。”

按:此則“慎獨”,即當如用晦(50)“只辨欺慊,不辨善惡”之說。而《語類》《大全》仍以“善惡”言者,又當如岱云“一念不實,即便是惡”之說矣。如此看自順。但“誠意”在“格致”后,為自修之首事。此時雖善惡已見得分明,恐氣質用事,或有一念乍動,未及審察,偶入于惡者。如前說,則遺卻此項了,如何?

愚按:此“止”,是不能誠之意之少粗者。“意”以“誠”言,只是認真向善去惡。一發念便有惡者,亦不過不能認真向善去惡耳,故只須辨其“實不實”也。《松陽講義》曰:“用晦謂‘獨’中只辨‘實不實’,不辨善惡。辨善惡,乃‘致知’事。”滄柱謂:“一念初萌,只有善惡兩端,未至欺慊并起。”二說似俱偏“獨”中一念。有善有惡,有欺有慊,傳只舉“欺慊”,便包“善惡”。

按:此說亦未安。愚謂“善惡”只統于“欺慊”中,不是截然兩開事。一念實,自是善機;一念不實,便是惡機。但不實之惡,又自有二種:有起念是善,卻不免有夾雜遷就者;有起念不及審察,驟入于惡者。此二種微有粗細之分,要皆不是大故無狀者,故總可以“欺慊”統之。

按:《格致傳》,《或問》有“察之念慮之微”一語,可見“念慮”初發,分別善惡,自是格物事。則用晦所云“慎獨只是辨‘實不實’,不辨善惡”說,自不可易。但上是窮理事,且重在辨別上,此方實用誠意工夫。當此時起念,亦不保盡是善,全無惡,亦須有檢點處。然檢點善惡,既是辨別誠偽也。蓋此書直言“誠其意”,正與《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意相符。“心統性分”,本是有善無惡,真實無妄底,但惟“至誠”能渾全其天下。此則不能無妄其有妄者,便是入于惡,便虛曠了。“本然”之意,就“本然”之意說來,自當主辨“實不實”也,只歸到本文“誠其意”看自明。

玩《章句》“審其幾”,原貼上“實不實”說,須將“善惡”裝入“實不實”中,方與上文相應。言“獨”中,須審其“實不實”之“幾”。蓋發念善則實,發念不善則不實;純于善則實,不純于善則不實。“幾”之“實不實”,乃“欺慊”之根源,正所宜審也。

《精言》:“‘獨’不是‘幾’,‘幾’在‘獨’處明。”

按:“獨”以“隱微之際”言,“幾”則此際之萌芽也。

“慎”字兼省察、克治二意。察得少有不實,便要治而去之。

“如惡惡臭”二句中,便有“事為”在。《輯語》云“務決去,求必得”,便明說向“行”一邊矣。但本文是釋“誠意”,故只說“好惡”。貼向“意”字全未明,說到“事為”上,卻于下節“小人”一邊映出。《輯語》又云“誠意”之全體,直貫“事為”之始終,甚明。

《注》上言“為善去惡”,下云“好善惡惡”,似屬兩歧,然中間是照本文言之耳。但“好惡”之實者,非空有其情意,原自有“事為”在。故補出“決去”“必得”,著落在“行事”上,遂與上“為善去惡”相應。

《注》“茍且徇外為人”,分之為三項,合之則一串,《總注》總以“茍且”作主。《匯參》說已明。此句正“毋自欺”“必自慊”貼身反面,玩總注(51)“茍焉以自欺”可見。

細玩《章句》,“慎獨”似即在“戒欺求慊”底工夫上見,不必作前一層看。蓋意可以告之于人,將以見之于事,原是人可共知底,然“好善惡惡”顯著之際,自有隱伏于心者。果是自欺,果是自慊,果是實與不實,惟自己見得分明。蓋其情甚隱,其幾甚微,此固人之所不及知者,故曰“獨”也。惟有此人不及知,己所獨知之處,此正“誠其意”者。合下要緊關鍵,一或少疏,則意必不能誠,此所以必要審慎。存其果實者,去其果不實者,是乃于“戒欺求慊”中另作一番謹凜也。此說與前不同,姑存之,以俟再定。

二節

《注》“獨處”“處”字,上聲,作“居”字解。可見“獨”字,與“慎獨”“獨”字微有辨。

《注》“知善當為,惡當去”,從“厭然掩著”看出。“不能實用其力”,與前注“當實用其力”相應,兼“誠意”全體工夫,而“慎獨”在其中。看本文末句意,正重“不能慎獨”上。“至此”“此”字,指“掩著”之勞說。《精言》“肺肝如見”,不重君子知人之明,只是“誠中形外,自然暴露而不可掩”。說甚允,存疑不必。

君子非有鑒于小人,而后慎獨。然觀之小人,蓋當以之為戒,而不可不慎其獨。

看末句,則上文自是說“小人不能慎獨”處,但未見“不慎獨”字面,蓋即寓于“閑居為不善”中。故《章句》特解曰:“閑居,獨處也。”“獨”字雖不同,正自相映。《輯語》云:“閑居即獨,為不善即不慎獨。”確極。

“閑居”字本不須批注,《章句》特注曰“獨處”,與上節“慎獨”“獨”字作一例看。雖上為“在心之獨”,此為“在身之獨”,然亦莫非是“獨”。因此節本言“小人不慎獨”,卻以“閑居為不善”言之,故重看“閑居”字,遂以“身處之獨”應上“心知之獨”,而聯上下為一片。

按:《中庸章句》解“隱微慎獨”之說,以“暗處細事”言,可見“獨”字未嘗不兼“身處之獨”說。但此章上節從“誠意”說到“慎獨”,“獨”字自專主“情意”言。至此節則照《中庸》之解解之,作“獨居事為”說,畢竟與上文“獨”字不同。要知“事為之獨不慎”,必有“情意之獨先不慎”一層含在里許。如此看,又未嘗不與上文相應也。

“如見肺肝”,因上文未嘗明說“小人不慎獨”,故從“君子”一邊抉出。《精言》《匯參》俱以“為不善,無所不至”為“誠于中”,“視己如見肺肝”為“形于外”。據此,則此節乃言“獨”之見于“事為”者不可掩,尚未正說“獨”之不可掩。到下節,《注》用一“雖”字,方從首節“獨”字下一轉語,以正說“獨”之不可掩也。說自可從。《松陽講義》《成均課講》俱以二節、三節作一意看,同是不能慎獨者之“誠中形外”處,蓋以大意言之耳。

三節

引曾子平日之言,承上“獨”字來看似突然,卻自一片。然必提“曾子曰”者,乃更端提唱,大聲疾呼,深為學者致警醒也。此《匯參》本明季之說,妙甚。愚意此章二、三節俱是為學者致警,此節不宜從《蒙存》。

《松陽講義》曰:“‘形外’不是‘能窺見我’之意,只是我有一分念頭,便有一分形跡,都是我自做出在外。酒人醉容,饑人菜色,皆是自現出來。”此說“形外”之理,移解此節最明確。《翼注》曰:“有意即分善惡,有善惡即可指視。我有可視,即屬共視;我有可指,即屬共指。”《精言》曰:“指視不及之地,即指視共加之地。”二“所”字甚有著落。《注》中“雖”字,從“人所不知脈絡”生來。合觀三條,節義了然。

此及上下節俱發“誠中形外”道理。上節惡之“誠中形外”,下節善之“誠中形外”,此則兼善惡言之,但意重“惡”邊。故《課講》與上節作一層看。然上節“獨”中自有“所為”在,此方直指“幽獨”言之,畢竟作兩層為是。

末節

“心寬體胖”,《困勉錄》俱作“潤身”之實。但玩《注》“體又根心來”,自分兩層。今按“心廣”作“潤身”上一層看,與“有益于身心”兩意較分明。

“故”字承上處,《時講》謂“以效驗欣動學者”,用晦駁之甚是。今看來本節見“誠意”有益于身心,雖不是正說“誠意”與“正心修身”上下交關之義,而此亦足以見其例矣,故接曰“君子必誠其意”。如此說較穩。且下釋“正心”,不再與“誠意”相關合,固以此說已有其例耳,再詳。后三節雖俱說“誠中形外”之理,然不可太泥,宜串說,不宜對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抚远县| 句容市| 竹溪县| 南涧| 都匀市| 鲁山县| 罗山县| 江达县| 安义县| 抚州市| 昌图县| 葵青区| 鲜城| 南昌县| 桐柏县| 清水县| 威宁| 辽宁省| 林西县| 偏关县| 廉江市| 板桥市| 西乌| 郸城县| 绵竹市| 滦平县| 临沧市| 新郑市| 大同市| 吴旗县| 莱州市| 且末县| 福贡县| 上栗县| 任丘市| 会泽县| 石嘴山市| 广元市| 宜兰市|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