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四書”隨筆
- 傅士逵
- 1312字
- 2020-09-18 10:27:51
本末傳
此章向從《蒙引》,細玩,與《章句》《或問》不合,今改從《條辨》。
釋“本末”,不曾就“明明德”“新民”兩邊正位說。引夫子之言,只借“新民”邊“訟獄”一事,以發出所以“為本為末”之意。緣“聽訟”亦“新民”事,故借作“新民”看,以使“無訟”。原于“明明德”,故用作“明德”看。“聽訟”亦是要“新民”底,然實不足以使民新。惟使“無訟”,方是“民新”。此所以以“明德”為本,以“新民”為末也。
以“聽訟”屬“新民”為末,使“無訟”屬“明明德”為本,與《或問》合,當從。但就《注》“訟不待聽而自無”句看來,頗疑崇本遺末,似能明其“明德”,便不用“新民”了。覆思之,引夫子語自當活看,只是就此看出個輕重本末來。若“聽訟”,特“新民”中一事,傳者不過借說,不可竟作“新民”看。蓋就“訟獄”一事說,能“明德”,而使民“無訟”,則“聽訟”自可不用。是有“本”,自不須“末”意。就此推開看,能明其“明德”,已大遐能“新民”了,后面再辦“新民”事方不難。是有“本”,乃可及“末”意。如此看自通,假借語固不可泥也。“不得盡”三字語意易錯,須知此是從舊日情事說出。蓋向來無情者原是得盡其辭底,經圣人出,能使無情化為有情,則不復然矣。
據《語類》,“無情”句是“無訟”之由;“大畏民志”句是“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之由。又按《注》,“明德”既明,更是“大畏民志”之由。細分之,有此四層;約言之,亦只兩層。“無情”句是實說“使無訟”意。“明德”既明,即含在“大畏民志”內。故《課講》云:“‘無情’句是‘使無訟’;‘大畏’句是‘所以使無訟’。”玩《注》自明。或云:“‘使無訟’本也,不以‘聽訟’為難,而以‘使無訟’為貴知本也。”
按:此知本指夫子說,于《章句》不合。又一說,觀夫子“必也使無訟”之言,可以知本。
按:此知本就“人”說,于《章句》合矣,但于本文“謂”字說不去,似皆未妥。
愚按:“謂”字即指經文“所謂”(以六章以下例之可見);“知”字即“知所先后”之“知”(觀《注》帶“先后”字可見)口氣。蓋云“看夫子之言歸重在‘使無訟’,此正是經文所謂‘人當知之本,而在所先’者也”。蓋經文所謂“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原是要人知“明德為本”,而在所先;“新民為末”,而在所后。今夫子所言“使無訟”,正見得“明德為本”而當先;不重“聽訟”,正見得“新民為末”而當后。故曰:“此謂知本。”蓋言經文所謂知本者,見之此也。如此說,于本文《章句》方兩合而不礙,但不免破碎,再詳之。
附辛未舊說。此謂“知本”“知”字,即“知所先后”之“知”,原連“知所先后”釋在內。故《章句》云:“可以知本末之先后。”又云:“此是釋‘本末’,而‘先后’在其中,不是釋‘本末’所以‘當先當后’之意。”《注》“可以知本末之先后”,不要重看“之”字,歸重下截。
《蒙引》說“見得民德之新,由于己德之明”,說“本末”意亦甚顯亮。《或問》《條辨》說“見得徒求‘新民’,不如歸于‘明明德’”,說“本末”意煞甚分明;且不閑了“聽訟”句,直改從可也。
《匯參》亦從《蒙引》,且強為之辭。看來不但閑了上句,將“使無訟”三字劈開,以分“本末”,于文體更破碎傷巧。且“使無訟”是“民新”,不是“新民”,種種不合,安得妄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