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組織與新時代全球治理
- 周鑫宇
- 845字
- 2021-03-10 14:25:12
3.國家政府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關系
國家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跨越國內和國際治理的研究領域。在國內治理中,非政府組織被認為可以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私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優勝劣汰,以維持自身生存和優勢為目標,通過市場原則進行的利益分配會出現不公正和失衡現象。政府會以追求公正為目標干預社會資源的分配,但受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影響,往往將資源優先投入政治影響力最大的群體。同時,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良莠不齊。這時候非政府組織就能在治理和資源再分配中起到補充作用。
但相比于政府和企業,非政府組織也會存在“志愿失靈”的問題。因此,一方面,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的關系是合作和互補性的。非政府組織不同程度上還需要政府的撥款和政策支持。政府也常常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利用非政府組織開展治理活動;另一方面,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也存在著權力競爭關系。部分非政府組織可能激烈地攻擊政府的管理,乃至反對政府的政策,從而被政府視作威脅。思想激進的非政府組織也在觀念上把政府視作市民社會的障礙。當國際非政府組織到一個國家活動的時候,與當地政府也存在著類似的復雜關系。
國家和開展對外活動的本國非政府組織之間存在著特殊合作關系。國家政府可以依靠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的專業性活動來取得信息。因為某些特殊的議題上,“本地的政府要么不了解運動情況,要么根本無力影響政策變化”。除了這種功能層面的需要外,非政府組織還是國家發揮政治影響力的工具。在多邊政治舞臺上,國家一般會尋求團結其他國家的力量,發出共同的聲音,達到政治目的。在聯合國的多邊活動中,要建立這樣的同盟有時候依靠政府間的盟友關系,比如美國和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往往協調一致立場;有的依靠非正式的身份認同,比如發展中國家之間經常形成共同觀點;有的純粹是基于利益接近,比如在不同的地區熱點問題上國家的立場會出現更隨機變化的組合。研究表明,非政府組織常常會在這種結盟過程中發揮相當的作用
。這證明中國所提倡的“以民促官”,即用民間交往促進官方合作,在當代的多邊外交場合中是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