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7 遠程火箭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的車載多管遠程火箭炮,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很大的摧毀力。輕型火箭炮的射程為4000~15000m,重型火箭炮的射程可達30km以上。其配備的反坦克彈藥主要是子母彈。子母彈在國外裝備中所占比例逐年擴大,現已達69.7%,尤其是反裝甲子母彈,可以使常規武器在遠距離摧毀集群坦克、裝甲車輛,并能有效地殺傷有生力量。一發子母彈的殺傷效能相當于常規彈藥的若干倍。母彈通常由火箭炮、火炮進行投送,射程可達20~40km。每發母彈攜帶多枚子彈。子彈主要有破甲子彈、末敏彈和智能反坦克子彈(Brilliant Anti-Tank, BAT)三種。

破甲子彈主要采用破甲戰斗部,一般采用觸發引信,靠金屬射流擊穿裝甲。俄羅斯研發的BM-30“龍卷風”火箭炮配用的9 M55 K子母彈,主要用于打擊人員和輕型裝甲車輛等目標。其戰斗部為72個直徑為75mm的子彈頭,每個重1.81kg,該彈配用觸發引信,并有自毀裝置。1門火箭炮1次齊射可拋出864枚子彈藥,12~16發9 M55 K即可消滅1個沖擊中的摩托化步兵連。美國M483改進型155mm炮彈(圖1-22)年需求量為64.3萬發,每發母彈裝填88發破甲子彈,故年破甲子彈需求量為5658.4萬發。據報道,遠距離間瞄摧毀一輛坦克需發射普通炮彈約1500發,而用M483僅需250發,即M483:普通炮彈≈1∶6。國外常采用的破甲子彈戰術技術指標:對于硬度為HB300的靶板,子彈靜破甲深度為100mm;轉速為1000~4000r/min時的旋轉靜破甲深度為80mm。近年來,國際上子母彈招標項目對破甲子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1-22 美國M483改進型155mm炮彈結構示意圖

末敏彈是一種費效比很高的反裝甲彈種,其摧毀裝甲目標的效率要比破甲子彈提高20倍左右。末敏彈的技術難度比末制導彈藥要小,因為它只需要“敏感目標”,而不像末制導彈藥那樣,需要鎖定、跟蹤直至擊中目標。末敏彈的成本只相當于末制導彈藥的1/5~1/4,所以許多國家優先發展這一彈種。美國于1972年就完成了末敏彈的概念研究,1985年突破了關鍵技術。德國、法國、瑞典和俄羅斯繼美國之后也相繼開展了末敏彈研究(表1-7)。目前這些國家在這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表1-7 國外裝備的幾種典型末敏彈

現以美國“薩達姆”XM898末敏彈為例說明其工作過程(圖1-23)。母彈通常可由155mm、203mm火炮或多管火箭炮(每發火箭彈可攜6枚末敏彈)發射到集群裝甲目標的上空。在時間引信作用下,母彈開艙,高度為500~800 m。末敏彈被母彈內的拋射藥沿飛行彈道拋出。拋出的子彈大約相距100 m,保證各自的掃描區相互銜接,以免擊中同一目標或漏掉目標。與此同時,子彈里的定時器Ⅰ開始工作。定時器Ⅰ一方面控制充壓空氣減速裝置在預定時間展開,以降低子彈的落速和轉速,保證渦流降落傘打開時不會被撕破;另一方面控制毫米波探測器開始連續測高。當到達預定高度1時,充壓空氣減速裝置脫離,渦流降落傘打開,并同時啟動定時器Ⅱ。經過一定時間,定時器Ⅱ控制紅外探測器彈出,此時毫米波探測器繼續測高。到達預定高度2時,毫米波探測器與紅外探測器開始共同探測目標。此時末敏子彈距地高約為150 m,子彈下降速度約為10m/s,轉速為3~4 r/s,彈體軸線與地面垂線成30 °左右夾角。其在地面的掃描軌跡是一條逐漸收縮的螺旋線。每枚末敏子彈掃描的范圍大約為直徑150 m的圓。在此期間若發現目標,則子彈發起攻擊,否則自毀。從末敏子彈彈出到命中目標,時間不超過10 s。圖1-24為SMArt155末敏子彈照片。

圖1-23 “薩達姆”XM898末敏彈工作過程示意圖

圖1-24 德國SMArt155末敏子彈照片

目前的末敏彈普遍采用爆炸成型戰斗部(Explosively-formed Projectile, EFP),這是由末敏彈的結構、使用特點所決定的。從表1-7所列威力數據可見,該戰斗部能夠可靠擊穿裝甲車輛的頂部基體裝甲。具備紅外敏感體制的末敏彈,主要有效打擊部位為裝甲車輛動力艙的頂部,個別能夠命中炮塔頂部;能夠造成車輛起火,影響機動能力甚至作戰能力的發揮。

破甲彈的破甲深度對炸高的變化十分敏感,而自鍛成型彈片對炸高則不敏感,能在相當于200~1000倍彈徑的距離上以穩定的飛行姿態和高著速攻擊裝甲。

自鍛成型彈頭的飛行姿態穩定性和速度降對其穿甲性能有較大的影響,要求彈頭頭部直徑較小,向尾部逐漸增大和獲得較大的長徑比。

近年來,經過不斷改進,自鍛成型彈頭的形狀和飛行姿態得到優化和可控(圖1-25),使之能在100m以內,以約2000m/s的速度攻擊裝甲目標。自鍛成型彈頭已具備動能穿甲彈的特點,也有稱之為爆炸成型彈頭(Explosive Forged Projectile, EFP)。

圖1-25 不同炸藥裝藥對彈形的影響

1—內襯;2—彈體外殼;3—炸藥

智能反坦克子彈(BAT)的突出特點是能夠自主尋的、探測和摧毀裝甲目標。美國的BAT是由諾斯羅普公司從1984年開始研制的,公開面世是在1991年6月。由于其性能和結構優于末制導彈藥,曾一度被美軍當做首選的反裝甲子彈藥。該彈彈徑為140mm,長900mm,重20kg,為滑翔無動力子彈,裝有4個大折疊彈翼和4個曲形尾翼,使彈體具有較低的轉速。該彈選用火箭彈或導彈作為母彈發射平臺,射程可達150 km。通常每發母彈內裝3枚BAT。BAT由母彈彈出后,以自由落體降落,采用紅外和聲學雙模傳感器(紅外傳感器在彈體的頭部,聲學傳感器裝在4個大折疊彈翼的翼端)探測目標(圖1-26),一旦鎖定目標就自主導向進行攻擊。其戰斗部為串聯裝藥破甲戰斗部。

圖1-26 美國研制的BA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雷山县| 桦南县| 永善县| 扶风县| 宽城| 沛县| 津南区| 靖安县| 全椒县| 新巴尔虎左旗| 炉霍县| 乃东县| 华坪县| 长汀县| 定边县| 博罗县| 诸城市| 会昌县| 泊头市| 红原县| 常州市| 咸阳市| 侯马市| 丰城市| 申扎县| 嵊州市| 哈尔滨市| 海兴县| 德昌县| 旬阳县| 措美县| 德州市| 宁安市| 临猗县| 黄大仙区| 郁南县| 云和县| 吉首市| 武定县|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