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甲防護技術研究
- 曹賀全 孫葆森 徐龍堂 趙寶榮 孫素杰編著
- 2699字
- 2021-03-10 11:38:28
1.6 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一般由戰斗部、制導部和推進部三部分組成,是一種威力大、射程遠、精度高、機動性強、可靠性高的反坦克武器。按照制導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們分為三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手控制導的第一代,如蘇聯的“斯拿波”導彈。第二代大多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產品,用紅外有線半自動制導?,F裝備的大多數導彈是二代及其改進型。如“米蘭”、“霍特”、“陶”、AT-4導彈。嚴格來說,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應該是全自動制導方式,即發射后不用管的導彈。但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改進型和新型導彈脫離了有線制導方式,采用激光照射的半主動制導方式。如美國的“海爾法”導彈,是否稱為第三代導彈還有不同看法。一般的反坦克導彈破甲深度達到了400~500mm RHA,改進后可達到700~800mm RHA,最大可達1400mm。表1-6列出了典型反坦克導彈的性能參數。
表1-6 典型反坦克導彈的性能

反坦克導彈可以由步兵便攜、車載和機載結合使用,從地面和空中攻擊坦克。為了加大破甲威力或對付反應裝甲,大多數導彈裝有串聯式戰斗部。為了加大威力采用的多級串聯復合聚能裝藥戰斗部,彈體內接連裝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聚能裝藥部分(圖1-17),兩級裝藥之間設有截斷器。起爆時,后級裝藥的金屬射流穿過前面藥型罩的頂部。截斷器將其切為兩部分,被切藥型罩的前端形成初始射流,其頭部射流速度大約為9500m/s,尾部速度大約為6000m/s。被切藥型罩末端向軸線壓垮并撞擊在前級裝藥上,利用此沖擊使前級裝藥爆轟。這種串聯裝藥可以通過兩個裝藥中藥型罩幾何形狀的設計達到控制射流速度梯度的目的并提高破甲效應。

圖1-17 串聯復合聚能裝藥戰斗部
1—雷管接頭;2—第二級外殼;3—炸藥;4—第二級藥型罩;5—截斷器;6—連接器;7—炸藥;8—第一級藥型罩;9—第一級外殼
為了對付反應裝甲,包括美國“米蘭”2、“霍特”3、“陶”ⅡA、“陶”ⅡB、“海爾法”導彈,法國的ACCP,蘇聯的AT-4和AT-5等導彈采用了串聯戰斗部。前級戰斗部一般用?40~60mm的小型破甲彈,也有?100mm的“海爾法”導彈和兩級裝藥口徑接近的串聯彈。1994年首次公開展出的AT-X-14“短號”反坦克導彈是俄羅斯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其目的是取代現役第二代重型車載AT-5導彈,主要用于攻擊坦克炮射程之外的主戰坦克,也可用于攻擊其他裝甲車輛和野戰工事、建筑物等各種非裝甲目標以及殺傷人員。AT-X-14導彈彈長1200mm,彈徑152mm,彈重27kg,射程100~5500m,采用激光駕波束制導方式,可配用串聯式聚能裝藥戰斗部,穿透反應裝甲后還可以繼續穿1200mm的裝甲鋼(圖1-18)。此外,還有第一級用穿甲彈頭來破壞反應裝甲,第二級主裝藥為破甲型,如俄羅斯的AT-11導彈。

圖1-18 針對爆炸式反應裝甲的串聯裝藥結構
1—主裝藥;2—前級裝藥
法國、俄羅斯等國正在發展三級串聯戰斗部。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研制的三級串聯戰斗部,其基本構件從頭部至尾部依次是風帽、第一級裝藥、防護元件系統、第二級裝藥、防護元件系統、第三級裝藥(即主裝藥)、保險裝置。防護元件系統依次包括壓電晶體、保險裝置、泡沫材料和隔爆材料。第一級裝藥與第二級裝藥直徑皆小于第三級裝藥,這兩級裝藥總重為第三級裝藥質量的10%~35%。主裝藥直徑等于戰斗部直徑。工作時,第一級裝藥通過風帽和保險裝置首先起爆,產生的爆轟波開始破壞主裝甲上面的反應裝甲。第一級裝藥起爆后,其保險裝置在沖擊波作用下產生后坐力,在防護元件系統的作用下第二級裝藥起爆。保險裝置與泡沫材料相互擠壓的作用時間,決定第一級裝藥與第二級裝藥之間的起爆時間延遲。第一級裝藥與第二級裝藥之間起爆時間延遲為100~500μs。該延時能夠保證第一級裝藥破壞部分反應裝甲單元后,第二級裝藥起爆及其能量正好可完全破壞剩余的反應裝甲。第二級裝藥與主裝藥之間起爆時間延遲為200~2000μs。俄羅斯研制的三級串聯戰斗部穿透反應裝甲后還能穿700mm RHA。
反坦克導彈通常從水平方向攻擊裝甲車輛,但也有些反坦克導彈以“躍飛”或“掠飛”方式打擊裝甲車輛頂部?!败S飛”型攻頂導彈在發射后躍飛至高空,識別、鎖定裝甲車輛后,飛臨裝甲車輛上方,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打擊車輛頂部(圖1-19)。較多數的攻頂反坦克導彈采用這種攻擊方式,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的“標槍”反坦克導彈。該導彈目前在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服役。美國和澳大利亞在“伊拉克自由行動”中裝備了該導彈,發射了1000多枚導彈,均成功地攻擊了坦克和其他目標。在“持久自由作戰”中,“標槍”導彈成功地用于攻擊建筑物、車輛(包括裝甲車輛和運輸車輛)和陣地。

圖1-19 “躍飛”型攻頂導彈典型打擊過程
“標槍”反坦克導彈戰斗全重23kg,其中發射控制裝置重6.42kg,發射筒重4.08kg。導彈長1.08m,彈徑127mm,彈重11.8kg,可單兵發射,最大射程2500m,可對目標進行全天候攻擊?!皹藰尅辈捎昧藘杉壌撌綉鸲凡浚煞奖氵x擇頂部攻擊和正面攻擊兩種形式。攻頂時采用“躍飛”方式,垂直攻擊裝甲車輛最脆弱的頂部,號稱獵殺率高達90%。
“掠飛”型攻頂導彈的特點是在瞄準線的上方一定距離內飛行,其戰斗部以一定角度斜向下方布置,在掠過裝甲車輛頂部時對其實施攻擊。其優勢是具有較高的捕捉概率,即射手只要看到目標的一小部分(如天線)就可以實施攻擊。瑞典的“比爾”是第一種人工操縱的“掠飛”攻頂式反坦克武器,射程為50~2000m。導彈在高于瞄準線80 cm飛行,采用下傾30 °的空心裝藥戰斗部。圖1-20所示為該導彈命中目標的過程?!疤铡雹駼是另一種具有掠飛彈道的攻頂反坦克導彈。該彈在瞄準線上方1m處飛行,安裝有兩個指向彈軸下方的爆炸成型戰斗部。

圖1-20 “比爾”導彈命中目標過程
近幾年又出現了超高速動能導彈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為取代現役“陶”導彈而開始研制“直瞄動能反坦克導彈”(Line-of Sight Antitank, LOSAT)。2006年1月,美軍將“直瞄動能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安裝在經過改良的“悍馬”多用途車輛上(發射箱設在車頂,可安裝4枚LOSAT),在白沙導彈靶場成功地進行了兩次發射試驗(圖1-21),兩枚“直瞄動能反坦克導彈”分別摧毀了距離2400m處高速運行的兩輛M60坦克,充分顯示了動能導彈對目標的致命殺傷力。據悉,“直瞄動能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最大射程5km,超過了美軍主要車載“陶”反坦克導彈3.7km的最遠射程。動能導彈彈長2.7m,直徑162mm,質量77kg,導彈的彈頭是一枚由碳化鎢或貧鈾合金制成的高密度重金屬桿式彈芯,沒有炸藥和引信,在600m距離上達到最大飛行速度(約1500m/s),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的飛行時間在5 s之內。為了解決該導彈體積大、質量大和價格高等缺陷,美軍正在研制“緊湊型動能導彈”。該彈彈長1.47m,彈徑為直瞄動能導彈的80%,質量不超過45.4kg,與“直瞄動能反坦克導彈”相比,其質量減輕了40%~50%,達到最大速度的時間縮短了40%~50%?!熬o湊型動能導彈”的作戰任務將更加廣泛,不僅能對付坦克類裝甲目標,還可以攻擊工程設施、掩體及人員等非裝甲目標。

圖1-21 “直瞄動能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