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年鑒.2017
-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年鑒》編纂委員會
- 2667字
- 2020-11-24 16:00:25
開發歷程
延長油氣區主要采用滾動勘探開發與采煉結合的方式,逐步調整布井和開采方式,試驗和引進適合本油區地質特征油層改造手段,同時擴大開發區域,由“三延(延安、延川、延長)區”逐步擴大到延安、榆林市的14個縣區。至2008年年底,建成油氣田28個。開發歷程可分為簡易開采、探索開發、規模開發三個階段。
1.簡易開發階段(1907~1949)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至宣統三年(1911),日本石油技師在延長布井四口,鉆成三口,產油251噸。
民國三年(1914),美孚石油公司派地質測量隊到陜北調查。在陜北各地用頓鉆鉆井七口,其中延長附近鉆中深探井兩口。延5井位于延1井西南200米,井深844.3米,鉆至77.7米及111.3米各見油少許。延6井位于縣城東北1千米煙霧溝中王家河與滑里河之間,井深610米,在94.5米處見微量油,鉆至127.4米時日產油兩大桶。兩口井完成后未正式采油美孚公司即停辦,有關技師斷言中國“貧油”。
包恩任延長石油官廠監督(1928~1934)期間,提出勘探和采油相結合,組建油廠鉆井隊伍,根據油苗露頭、地表石層傾斜和走向等因素,參考日本人測繪的油田區域圖確定井位,先后鉆成新1井、新2井、新3井、新4井、新5井。
民國二十三年(1934)5月,中華民國政府國防設計委員會與陜西省政府商定成立陜北油礦探勘處,至次年共鉆井七口,均有油氣顯示。
1937年,陜甘寧邊區建設廳投資修復舊井。1938年2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派陳振夏等三人到油田恢復生產,組織工人用木材代替鋼材加工成鉆機的支架和基座,搜集散落在民間的配件,組成兩部簡易鉆機,用沖擊法鉆井。1940年春,在延長縣西山開鉆延19井,于170米處“遇旺油”,初日產油1.6噸,成為當時主要的產油井,譽之“起家井”。
1941年6月開鉆的七1井位于七里村延河邊,在井深35.35米和79.46米處“遇旺油”。七3井于1943年5月18日完鉆,發生自噴。1943年,七1井加深至86.55米處發生自噴,連噴9天,初日產油達96.30噸。七3井、七1井噴油后,產量大增,年產量達到1279噸,延長石油廠成為陜甘寧邊區的石油生產基地。1945年,七里村分廠副主任佟慶所定六口油井,經鉆探有五口獲得油流。
1949年,投產七14井,新鉆七16井、七17井、七18井、七19井,加深七13井,試用鹽酸處理七11井,原油產量1.5倍。使用炸藥爆炸七17井、七3井、七13井、七11井,原油產量增加1~3.4倍。當年共產原油820噸,僅次于鉆出自噴井的1943年。
這一期間,延長油氣區主要開發七里村油田、永坪油田,以尋找油苗露頭和地下構造、裂縫為依據部署井位,使用頓鉆鉆井,裸眼完井,完鉆后直接投產,依靠自然能量開采,人力采油運輸,43年累計鉆井45口,產油6975噸。
2.探索開發階段(1950~1981)
1950年,主任地質師王尚文帶領地質工作者在油田設立鉆井地質、井下電測工種,開展試油、試井作業,制訂油井大修計劃,建立地下地質工作程序和方法等。1952年原油產量達756噸,較上年增產472噸。
20世紀50年代初,克列羅夫斯基等蘇聯專家到油田參與開發工作,確定將油層爆炸作為提高油井生產能力的手段。1953年8月,成立油井爆炸試驗隊,油井爆炸遂成為七里村油田和永坪油田的主要增產措施。至1972年,共實施爆炸作業1497次,平均有效率85%,單井增產效果最高達633倍,爆炸增產量占期間總產油量的90%。該工藝對井徑破壞嚴重,增產期較短,隨著壓裂工藝的引進,于1975年開始減少,1977年停止使用。
1951年,在實驗室內用手搖泵進行水力壓裂試驗。1952年,用150型水泥車在七里村油田七61井和七114井先后進行油層水力壓裂試驗,獲得成功。1962年,因設備能力差、成本高等問題,清水壓裂試驗停止。1970年恢復試驗,1973年全面推廣。
從1958年起,按照“滲透與裂縫并舉”的原則,采用井距50~200米的不規則三角開井網部署井位。
1975年,清水加砂壓裂試驗成功,增產效果明顯。1976年,石油化學工業部調撥壓裂機組。通過設備更新,油層加砂壓裂技術逐步成熟,開始大范圍推廣。1978年,油井全部實行加砂壓裂投產。
這一時期,延長油礦體制、機制和隸屬關系幾經變化,人員流動性大,技術工作相對薄弱。依靠尋找構造—裂縫部署井位、頓鉆鉆井、裸眼完井、爆炸增產、清水壓裂、清水加砂壓裂、汽車吊油與機械舉升相結合等一系列開發工藝,32年累計鉆井1491口,產油56.50×104噸。
3.規模開發階段(1982~2010)
1982年,石油工業部和陜西省政府為延長油礦制定“以油養油、采煉結合、滾動發展”的優惠政策,解決資金問題,為延長油礦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奠定基礎。
1985年,在延長油礦扶持下,全國第一個縣級石油開采企業——延長縣石油鉆采公司成立。之后延長油礦按照“計劃單列、產量統算、成績歸礦、效益歸縣”的方式和“定向掛鉤,協作支援”的辦法,支持和帶動縣鉆采公司發展。
1994年4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陜西省政府簽訂《關于開發陜北石油資源的協議》(簡稱“4·13”協議),確定從長慶油田和延長油礦劃出部分區塊,以委托、聯合等方式交由延安、榆林有關縣區組織開發。同時,確定長慶油田和地方的聯合勘探開發區。借鑒中央石油企業“聯合鉆井,區塊委托,油井承包”的做法,大多數涉油縣市開始招商引資,采取出讓井位的方式,引進聯營單位參與石油開發,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快陜北石油工業發展。20世紀90年代,陜北14個縣區先后成立石油鉆采公司,開成多層次規模開發石油的局面。
1994年,延長油氣區多個油田開始瓜膠壓裂試驗,單井平均增產量較清水加砂壓裂提高2~6倍,油井增產周期長。后用香豆粉替瓜膠,產量提高3~4倍。1997年,大規模推廣凍膠壓裂。先后使用AC500B型壓裂機組、AC700C型壓裂機組、千型壓裂機組,單井單層加砂量20立方米。1999年,改進壓裂工藝,將以往的邊配邊壓改為先配后壓,減少壓后吐砂。20世紀90年代,逐步應用小承壓段壓裂、滑套式分層壓裂、轉向壓裂、填砂壓裂、短寬縫壓裂、一層多縫壓裂、陶粒壓裂、尾追核桃皮壓裂和油層酸化解堵等技術和方法完善壓裂工藝體系。隨著凍膠壓裂技術的成熟和注水開發的應用,1999年完井方式主要采用射孔完井。
20世紀50年代開始單井注水試驗。70~80年代,在青化砭等油田進行井組注水試驗,獲得初步認識。1992年,子長油田進行井組注水試驗,受益井效果明顯。1998年,川口油田按照開發方案的要求,完善注采井網,實施面積注水。2002年,油區大面積推行“反九點法”注水開發。
這一時期,在油田開發領域,持續不斷地引進、吸收、消化國內外的多項工藝、裝備、技術。實現從裸眼完井到射孔完井的轉變;叢式定向井鉆井技術全面推廣應用;水基凍膠壓裂及各種壓裂工藝試驗推廣,壓裂施工設備更新換代逐步大型化;特低滲透油藏注水開發獲得突破;單井產量增加,采油成本降低;開發層系由延長組逐步拓展到延安組。延長油氣區逐步形成一套適合特低滲透油田開發的工藝技術體系,開發水平迅速提高,2007年跨入千萬噸級油田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