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設計
- 劉宏雄
- 8982字
- 2020-11-24 15:47:06
六、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所面臨的挑戰
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經歷了:漁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我們今天已經處在了信息時代。與以前的歷史階段相互比較,我們這樣一個時代,人類無論是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發生了或者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挑戰,需要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予以認真面對和積極回應。
1.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的挑戰
當代科學技術正在以加速度的趨勢不斷發展?;ヂ摼W、移動通信、生物遺傳工程、太空技術等領域的最新成果的出現,需要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予以清晰、準確的回應?;ヂ摼W的發達,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節省了人們交往的成本,但是,伴隨著諸如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關系問題,網絡倫理道德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生物遺傳工程中的克隆技術的發展,帶來的許多倫理問題如何處理,還有,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比如阿爾法狗,人機大戰等,帶來的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系問題如何認識,如此等等。
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E2EA3/1761388740672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36900-SBQ4ELIAvn1PPQcgGYaKABfFKyRB5Y8q-0-e4822b5af66e6e2c431a3b3e16bd909f">而到目前為止,除了學習哲學,沒有別的途徑。科學技術的發展首先拓寬和加深了人們的認識領域,在不斷地豐富和證實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的正確性,但是,對其發展成果,也需要今天的馬克思主義予以概括和總結,提煉和升華。從而指導科學的發展。
2.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新變化
從上世紀后半期開始,人類進入到相對的穩定發展時期,時代主題也發生了變化,由革命和戰爭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在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充分利用了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同時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從而使得資本主義在上世紀中期獲得了飛躍性發展。與此相聯系,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雖然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也產生了許多的問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就是“蘇東劇變”。最老牌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解體,東歐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一夜之間將他們的社會制度的性質變成了資本主義。整個國際工人運動跌入了低谷。很顯然,如果我們從表面上看,不是社會主義戰勝了資本主義,而是資本主義暫時的戰勝了社會主義。據此,一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反對者提出: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正好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荒謬性。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無可選擇地將自身置于全球化的境遇中,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與國之間的碰撞和沖突也隨之增多,東西方制度的差別、文化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利益團體及其訴求的差異等帶來的問題,使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我們擔負著如何在蘇聯錯誤的社會主義模式中向世界澄清馬克思主義,如何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消滅私有制和消除社會重大差別等重大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為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自己。面對全球化的強勢推進,西方意識形態、生活習慣等不可避免地跟著全球化的趨勢滲入了國內,并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馬克思主義受到嚴重的沖擊,許多人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上失去了準確的把握,思想處于迷茫狀態,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地糾正自己、完善自己,增強自身的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
3.現代西方思潮的挑戰
當代西方思潮可以分為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個部分,它們主要是源于西方社會關系的復雜化與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人本主義思潮主要從事歷史觀和人的問題的研究。它們從人的需要、欲望、情緒、意志以及人性、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自由、人的發展等方面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主義思潮主要從事科學活動中的認識論、方法論、邏輯學、語言學的研究。在這兩大思潮中,其內部又是學派林立,日新月異。這其中有許多自稱為馬克思主義,如: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分析哲學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批評學派、后馬克思主義等等。這其中,對馬克思主義贊賞者有之,批判者有之,修正者有之,歪曲者有之,不一而足。面對這樣的紛繁復雜的狀況,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予以回應。
【本章總結】
通過本章學習,可以掌握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問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中期,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激化的產物,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必然產物,是馬克思恩格斯對19世紀自然科學成果的概括和總結,也是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的結果。第二個問題是還原一個真實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不是天生的理論家和革命家,他們的心路歷程與他們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系。第三個問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期。我們試圖通過這一問題理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線索,提供各個時期的代表性著作,以便于學生的學習。
【重要問題解答】
1.馬克思主義是否已經過時?
答案要點:馬克思主義創立于19世紀40年代的中期。這種新的學說,以哲學的批判性功能和經濟學的構建為基礎,以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資本主義社會為對象的,并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我們可以想一想,馬克思恩格斯身處資本主義社會,你批判當權者——資產階級,你反對并試圖推翻現存的社會制度,那么,資產階級怎么可能喜歡你。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馬克思主編的《萊茵報》為什么被查封,我們不難理解馬克思一直被驅逐,就像一個幽靈一樣在歐洲游蕩,(馬克思稱自己為世界公民)我們就不難理解馬克思一生貧窮但又受到無產階級的歡迎,當然,我們也就能夠理解馬克思的學說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歪曲、攻擊、篡改和責難。反對者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說成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機械拼湊”;把歷史唯物主義污蔑為“經濟唯物主義”和“歷史宿命論”。
到了20世紀3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所謂的“修正”。其中產生了兩種觀點:
第一是老年馬克思和青年馬克思的對立。20世紀30年代開始,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別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越來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視,西方“馬克思學”家把馬克思的這些早期著作同他后來的主要著作對立起來,認為青年馬克思是人道主義者,而創作了《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等一些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的馬克思則是一個不關心人的個性和主體性的經濟學家。
西方“馬克思學”家把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同他的主要的經典著作對立起來的目的,是要用所謂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來否定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特別是否定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據此,一些人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主義和專制主義的雜交,社會主義制度是扼殺人性、壓抑個性的高度集權的專制王國。
第二,“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對立”
20世紀初期,波蘭的斯·布爾楚維斯基出版了《反恩格斯論》一書,認為恩格斯是馬克思的理論的背叛者。極力貶低恩格斯,否認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的地位。他認為,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中,恩格斯只是一個宣傳者,至多也只不過是一位“插圖畫家”。恩格斯把馬克思的學說簡單化和庸俗化。
從整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西方“馬克思學”家這樣做,是割斷了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歷史聯系和邏輯聯系,把馬克思創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肢解成兩個截然對立、毫無聯系的部分,然后把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因素加以渲染、夸大和體系化,使其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相對立。他們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立起來,依此來否認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創立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這些做法我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但是,至少是不恰當的。
而在當代中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帶初期,隨著蘇東巨變的發生,一些人借機攻擊馬克思主義,提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無用”了。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第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個別論點或者某些論斷已經過時。但是,它的基本原理、方法并沒有過時。應該承認,當今世界變化極其迅速,企圖要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為一百多年后我們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提供現成答案,顯然是荒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經說過:歷史唯物主義絕不可能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期的藥方和公式。作為一個時代的人物,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他們時代的限制,預測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的社會發展,要做到在細節上完全正確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恩格斯自己也從不諱言這一點,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明確指出:由于最近25年來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而工人階級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后來尤其是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個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可以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把自己的理論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學說,一些觀點和理論的過時并不代表整個馬克思主義的過時。
第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仍然具有極強的解釋力。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的許多理論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今天的人們行走在資本的叢林中,為了金錢而自相殘殺、爾虞我詐,這在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資本論》中早已描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分析在今天社會中,依然具有超前性。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兩次危機使得資本主義社會乃至全球經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個時候,西方世界的一部分人將眼光重新投向馬克思,試圖從馬克思那里找到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弊病的答案。在德國,《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銷量大增,甚至脫銷。有報道說,法國總統薩科齊在看《資本論》,德國財政部長施泰因呂布克也成為馬克思的粉絲,他在接受《明鏡周刊》采訪時說:“通常情況下,大家都承認馬克思理論的相當一部分是不錯的。”2014年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說,馬克思又回到了歐洲。這說明當代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但是,它的發展趨勢并沒有脫離馬克思恩格斯當時的分析。
第三,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過時,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特點決定的。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從不同角度,我們可以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做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締造者、繼承者以及認識成功角度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由其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角度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角度講,它是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是關于資本主義發展及其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規律的學說。也就是說,在內容上,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特點表現為實踐基礎上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其中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顯著的特征。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這就說明馬克思主義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性理論體系。它不僅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包括它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的繼承者們的思想?!斑^時論”的錯誤在于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們的思想。
2.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答案要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爆發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就是蘇東劇變。蘇東劇變爆發后,蘇聯解體,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夜之間由社會主義變成了資本主義。整個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了巨大危機,似乎陷入泥潭。據此,有些人認為,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賽中,社會主義已經失敗,社會主義已經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主義陣營。由于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也不可能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做出詳細的預測,各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就缺乏現成的經驗,同時,蘇聯是最早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因而,后建立的社會主義的大部分國家都是在學習“蘇聯模式”。應該說,蘇聯模式在運用國家力量進行大規模建設以及抵御外來侵略方面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蘇聯模式也存在固有的弊病,嚴格的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的政治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蘇東劇變發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我覺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在如何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方面沒有提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他們的失敗不代表社會主義的失敗,嚴格意義上講是“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的失敗,或者說是教條式的社會主義的失敗。
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看,目前的國際共產主義確實步履維艱,我們在和資本主義的競爭中確實處于劣勢。那么,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到底在哪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首先應該體現在生產力發展上,而生產力之所以發展是由于一個社會基本的經濟和政治制度適合于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扭轉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加以重新定義:“社會主義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卑凑锗囆∑降脑O想,到本世紀中,我們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然后再向發達社會主義階段邁進。當代的中國人能夠切身感受到,中國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谷狀態的時候,一枝獨秀,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我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資本主義幾百年的歷程。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這種發展規模和速度是當代資本主義不可比擬的。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通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
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我們不斷改革政治體制,不斷加強民主和法治建設,經過近40年的改革,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不斷完善。中國的發展用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因此,我們應該有這種理論自信,有這種制度自信。
3.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答案要點: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指它以科學發展的成果為依據,同時,它又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一般規律的科學,特別是關于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的科學。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一方面體現在它從不崇拜任何東西,從其本性上講,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以變革舊的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為自己的歷史任務。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于實踐性。實踐性既是馬克思主義最顯著的特征,也是它區別于舊理論的根本點。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第四,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階級性,它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是由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決定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它自己。是否站在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上,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它的階級性的前提,而階級性是科學性的具體體現。
【案例材料分析】
【案例一】有人說:“階級性和科學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個階級利益和愿望的社會理論,就不可能是科學的。因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服務于無產階級這一特定階級的理論就失去了其科學性。”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答案要點: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從產生到發展,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生命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首先體現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它是完備深刻而無片面性的學說,為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論基礎。科學的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論證了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總結各國工人運動的斗爭經驗,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奪取政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等這一歷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體現在其政治立場上。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目標都應致力于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其中,科學性是前提和基礎,而革命性是目標。
【案例二】材料1:“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某些地方本來可以作一些修改。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由于最近25年來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后來尤其是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個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
材料2:“但是,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當時(1848年革命時期,編者)的看法只是一個幻想。歷史走得更遠:它不僅打破了我們當時的錯誤看法,并且還完全改變了無產階級借以進行斗爭的條件。1848年的斗爭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過時了,這一點值得在這里比較仔細地加以探討?!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頁)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糾正我們的錯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十分輕蔑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頁)
請回答:
(1)上述材料表達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待馬克思主義應有的科學態度,怎樣才能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
答案要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它是完備深刻而無片面性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論證了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總結各國工人運動的斗爭經驗,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建立無產階級的政黨,奪取政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等這一歷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傊?,馬克思主義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他的基本理論是正確的,是不可動搖的,但個別具體論斷卻有歷史局限性,需要隨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豐富和完善。
第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這種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反映;這種品質是人類認識發展規律的具體體現;這種品質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因此,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是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應有的科學態度。
【案例三】材料1:美國著名學者海爾布隆納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有一個可以得到“公認的共同點”,這個共同點來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規定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這類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當地將其分類為‘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認定”。這“同一套前提”是:對待認識本身的辯證態度,唯物主義歷史觀,依據馬克思的社會分析而得出的關于資本主義的總看法,以某種形式規定的對社會主義的信奉。
材料2:1934年,當德國共產黨的理論家卡爾·科爾施還沒有徹底脫離馬克思主義的時候,他在《我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文章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帶有特殊性;馬克思主義不是實證的,而是批判的;馬克思主義的主題不是現在處于肯定狀態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顯得日益分崩離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目的不是觀賞現存的世界,而是對它進行積極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認為,“我們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駁倒了馬克思的每一個個別的論點。即使這點得到證明,每個嚴肅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仍然可以毫無保留地接受這種新結論,放棄馬克思的所有全部論點,而無須片刻放棄他的馬克思主義正統。所以,正統馬克思主義并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它不是對這個或那個論點的‘信仰’,也不是對某本‘圣’書的注釋。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是指方法?!?/p>
請回答:
(1)結合上述材料,談談西方學者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
(2)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指什么?
答案要點:
第一,材料1和材料2的觀點是正確的。材料1從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的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內容。材料2的理解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從政治立場著眼規定馬克思主義。材料3是一種方法至上的觀點,片面強調方法而輕視結論。
第二,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做出不同的回答。
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