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創建“三甲”夯實基礎

(1990.2—2000.3)


醫院等級評審是我國對醫療機構進行評定的重要制度,按照規模和功能,將醫療機構分為一、二、三級,每級則根據醫療水平及設施條件等,可評定為甲、乙、丙三個等級。創建“三級甲等”(以下簡稱“三甲”)醫院成為一附院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醫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契機。這一階段,醫院探索改革、開拓發展,順利通過了“三甲”醫院的評審和復審,使醫院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醫教研事業協調發展,醫德醫風建設、職工政治及業務素質等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1990年2月,校黨委任命邵文斌為院長,陳世明、談一飛、楊大海繼任副院長。1990年9月至1991年10月,郭彥清副書記主持院黨委工作。1991年10月22日經校黨委常委會批準,成立“西安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任命侯爾森為黨委書記,邵文斌為院長。1993年11月,任命潘承恩為院長,丁會文、黃慶恒為副院長;任命郭彥清副書記主持院黨委工作,兼紀委書記,王宏武為副書記。1994年1月,任命郭彥清、王宏武、丁會文、楊大海、邵薇薇為黨委常委,免去侯爾森黨委書記職務。9月,聘任潘承恩為院長,丁會文、黃慶恒、楊大海為副院長。同月,任命郭彥清為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王宏武為黨委副書記。

1996年4月18日,陜西省衛生廳批準醫院為全省首批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單位,準予執業,法定代表人為潘承恩院長,有效期15年(199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1996年6月,任命郭彥清同志為黨委書記。1998年5月,丁會文為黨委書記,郭衛峰為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兼),李富堂為紀委副書記。1999年3月,潘承恩任院長(聘期兩年半),丁會文、呂卓人、師有生任副院長(聘期三年);李旭、薛武軍任副院長(試聘期一年)。

在此階段,順利通過“三甲”評審,提出“人才奠基、科技興院”戰略,醫療新技術競相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科研產出初見成效。一附院被陜西省衛生廳授予陜西省衛生行業“文明示范單位”、陜西省衛生系統“創佳評差”競賽活動“最佳單位”及西安地區20所醫院“行風建設先進單位”。被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聯合授予全國首批“百佳醫院”,并位列陜西省4所百佳醫院之首。

第一節 爭創“三甲”

一附院于1989年開始籌備三級甲等醫院創建工作,1991年成立了“三甲”達標領導小組和“三甲”達標辦公室,組長為院長邵文斌,辦公室主任為中醫科王晉源副教授。經過兩年努力,于1993年順利通過驗收,陜西省衛生廳、物價局授予一附院陜西省首家“三級甲等醫院”稱號。1994年獲衛生部“三級甲等醫院”稱號,1996年通過了陜西省衛生廳組織的全面等級醫院復審,促進了醫院各項工作不斷進步。

一、全員奮戰,爭創三甲

(一)組織動員,達標上等

1990年,啟動“三甲”醫院創建工作,成立“病案管理委員會”。1991年3月,醫院隆重召開“學雷鋒創三甲表彰動員大會”,進行“三甲”醫院創建動員;9月,醫院召開全院職工大會,要求以“創三甲”為中心,醫護質量、醫德醫風及服務態度、管理工作及院風院容四個方面要上新臺階;1992年11月,醫院隆重召開“團結奉獻,奮戰40天,為爭取‘三甲’達標而努力”動員大會,號召大家為爭創“三甲”醫院全面達標而努力奮斗。

在創“三甲”達標建設上,一是加強門診工作,實行院、科兩級門診總值班制度,由院級領導和黨、政、后勤職能科室正職輪流值班,協助門診辦公室與急診科處理上班時間的門診和急診的醫療、行政和臨時事宜,解答門診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二是加強醫院“兩個文明”建設,全院職工著裝統一,儀表美觀大方,佩戴新胸卡、貼彩照,美化院容院貌。三是將考評與獎懲結合,每月考評結果與獎金直接掛鉤,對連續3個月不申請或達不到甲級科室的單位將重扣重罰。四是全員動員,分組考評和開展競賽達標活動。要求抓基礎質量,人人過“三基”關,開展“自己不給醫院丟一分”競賽活動;抓薄弱環節,包括甲級病案率、質控指標、X光片甲片率及廢片率、平均住院日、就餐率、陪護率、重點科室各項指標及院容院貌、環境等。五是健全督導、檢查、考核制度。

圖5-1 邵文斌院長進行創“三甲”動員報告

1992年6月,醫院“三甲”考評委員會對醫療、醫技、護理及部分職能科室進行了重點項目嚴格考核,醫療科室的病歷質量及平均住院日普遍較前有顯著進步,心肺復蘇等“三基”知識考核成績滿意。在邵文斌院長、談一飛副院長帶領下,對傳染科、內分泌科、腎臟科和呼吸內科進行了全面達標檢查。1992年7月,校領導和省衛生廳“三甲”辦領導親臨醫院指導,對部分病區進行了認真評分,科容科貌、醫療秩序、服務態度、科研等工作得分較高,床位使用率和病床周轉率等達標完成好。1993年3月,在對醫療、醫技、護理、后勤各科室的全面檢查中,科容科貌、病歷質量、“三基”知識等明顯提高。

醫院在“三甲”自查評審中,共抽查病歷1600余份,甲級病案率達到95%以上,完成了全省《病歷書寫手冊》編寫。

(二)申報評審,總結推廣

1992年9月30日,一附院正式向陜西省衛生廳申報“三級甲等醫院”。

1993年2月24日,一附院黨委、行政召開全院迎接“三甲”評審動員大會。從3月1日起,全院職工認真自查,無條件服從安排,管理及工作要軍事化,要令行禁止,力爭“三甲”達標并進入國家100所重點醫院。

1993年4月13日至17日,陜西省衛生廳三級醫院評審團一行43人,在雷自申、耿慶義副廳長帶領下,對一附院正式實施評審驗收。評審團從醫療、醫技、護理、管理、后勤五個方面按照《陜西省綜合醫院評審細則》進行了文字資料及現場檢查,抽查了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三基”知識及各項技術操作。評審團認為:“近三年來,一附院創‘三甲’工作的確做得扎實,做得細致,全院職工‘三甲’意識強,氣氛濃厚,環境優美整潔,各項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績。”在評審驗收期間,恰值一附院開展“春天獻愛心主旋律活動月”,全院到處鳥語花香,綠草茵茵,鮮花盛開,干凈整潔,秩序良好,人人精神煥發,全院步調一致。

1993年5月10日至11日,陜西省衛生廳、省物價局召開“醫院評審現場工作會”,評審委員一致通過并經陜西省衛生廳黨組、陜西省物價局黨組聯合批準,授予一附院陜西省首家“三級甲等醫院”稱號。陜西省衛生廳、陜西省物價局:《關于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被評為三級甲等醫院的決定》。陜西省衛生廳廳長盧希謙,陜西省物價局副局長郭治均,陜西省衛生廳副廳長雷自申、耿慶義、劉愛梅、楊世興,西安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陳君長、副校長朱宏亮,來自全省43家地、市、縣級醫院150多位領導與10家新聞單位參加了會議。

圖5-2 醫院評審委員會評審辦公會議

1993年5月12日,《陜西日報》頭版頭條以《上下一股勁,管理譜新章——西醫大一附院達三級甲等醫院》及第四版整版以《前進中的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題做了報道;《中國西部發展報》7月22日以《技高德昭榮膺三甲,西北首家占盡風流》為標題、《中國衛生信息報》7月24日以《讓杏林長新的風》為題進行專題報道;《陜西醫學雜志》第7期、《中國醫療防病健康指南》專輯、香港《當代中國》雜志、《陜西衛生畫刊》雜志等均專版進行報道。

1993年6月2日,醫院隆重舉行“三甲達標”總結表彰大會。陜西省衛生廳盧希謙廳長,學校任惠民校長,房臺生、朱宏亮、陳恒元副校長,楊如惠、張甲義副書記及相關處室領導出席大會。延安煉油廠領導為大會送來了巨型鏡匾和1萬元贊助費,西安市中心醫院領導和職工開著汽車敲鑼打鼓并鳴炮送來賀匾,中國咸陽保健品廠廠長來輝武應邀來參加大會并向醫院職工獎勵5萬元。大會對“三甲”創建以來的優秀集體和個人給予了表彰。邵文斌院長做了《總結經驗、克服缺點、抓住機遇、開拓奮進,再上新臺階》的專題報告。

1993年6月起,陜西省衛生廳連續舉辦4期“陜西省醫院分級管理培訓班”,總結推廣一附院“三甲”創建各項工作經驗,觀看一附院創“三甲”錄像、幻燈,參觀一附院科室。

1995年10月,衛生部屬院校醫院管理研討會在陜西隆重舉行,衛生部醫政司于宗河司長,陜西省衛生廳、西安醫科大學領導及一附院黨政領導出席了會議。圍繞“深化醫療改革、院校的特色性建設、如何評價醫院分級管理、探討三特醫院標準的可行性”主題,開展研討,交流一附院創“三甲”及醫院分級管理評審工作經驗。

圖5-3 授予我院“三級甲等醫院”匾額

圖5-4 我院承辦衛生部部屬院校醫院管理研討會

二、以“三甲”復審為契機,提升醫院管理水平

(一)順利通過“三甲”復審,喜迎建院40周年

“鞏固三甲成果,迎接三甲復審,為步入‘三特’醫院奠基”是復審階段全院的指導方針。1994年3月,成立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1995年10月,醫院組織“職業道德知識”大賽,普及基本理論知識,強化職業道德意識,加強廉政建設,改善服務態度,提高工作質量。

1996年5月,院黨政領導、職能部門重點對門診、急診改造及擴建工程進度、院容院貌、病區醫生辦公室標準化布局進行了現場檢查。陜西省衛生廳8位三級醫院省級評審員來院,就迎接“三甲”復審工作進行檢查。

28日,陜西省衛生廳醫院評審委員會對一附院進行“三級甲等醫院二期評審”。35名專家從管理、醫療、護理、醫技、后勤等方面進行了“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嚴格標準、注重內涵、評審與整改相結合”的全面檢查。評審意見為:“各項工作比1993年初創‘三甲’達標時明顯上了一個新臺階。”“三甲”二期評審順利通過,是對建院40周年的最好獻禮。

1996年9月,一附院建院40周年盛典慶祝活動隆重舉行,2000余名職工學生參加了大會,陜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陜西省教委、陜西省衛生廳及西安醫科大學有關領導親自蒞臨大會。耿慶義副廳長代表陜西省衛生廳、陜西省物價局宣讀了《陜西省衛生廳、陜西省物價局關于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被評為第二周期三級甲等醫院的批復》,頒發了由陜西省評審委員會評審、衛生部授予的“三級甲等醫院”銅牌(有效期為1996年9月至1999年9月)。

(二)爭創三級特等醫院,創建“百佳醫院”

1994年3月,為爭創“三級特等醫院”,醫院成立了“分級管理辦公室”及“環境美化辦公室”。1995年,成立了院分級管理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組長為院長潘承恩,副組長為黨委副書記郭彥清等8名院級領導。圍繞醫院的“爭創三級特等醫院”中心工作,制訂了《住院醫師培訓實施細則》,對100名住院醫師進行了業務培訓及專業理論考試、外語考試,針對“紅包”等突出社會問題,健全和完善了預防及治理“紅包”“回扣”等制度規定。

1997年11月起,開展爭創“百佳醫院”暨“文明窗口示范點”分組檢查。1998年12月,衛生部“百佳醫院”評審復查小組來院對創建“百佳醫院”工作進行了現場調查評審復核。1999年8月,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聯合下發《關于授予中國醫科院北京協和醫院等145所醫院為1997—1998年度“百佳醫院”稱號的通知》,一附院被授予全國首批“百佳醫院”,并位列陜西省4所“百佳醫院”之首。

(三)創建愛嬰醫院

1993年9月,一附院接受了衛生部組織的“創建愛嬰醫院”國家級評估檢查,順利通過國際標準,進入全國第三批“愛嬰醫院”行列,榮獲西北地區首家“愛嬰醫院”稱號。1994年5月,衛生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聯合授予一附院“愛嬰醫院”稱號《1994年行政工作總結》。。1994年9月,衛生部國家級評估員一行三人對醫院“愛嬰醫院”進行了嚴格復查,醫院順利通過復查驗收。

第二節 改革與發展

一、臨床管理與學科發展

(一)加強門診工作

1991年12月,實行院、科兩級門診總值班制度,1992年2月,改院、科兩級門診總值班制度為全院督導員制度。為加強門診工作,醫院一是開設教授門診,在綜合診療部東區由退休教授分科應診;二是加強制度建設,制定《門診部所轄人員工作制度》《關于門診診斷證明書管理的暫行規定》《關于教授專科門診管理的暫行規定》;三是門診護士納入護理的三級管理(護理部——科護士長——護士長)體制,門診取消集中掛號制度,實行各樓層分診掛號;四是成立急診外科,配備醫師8人,設病床15張,實行全年無節假日全天24小時接診,開展普外、骨科中小急診手術。

(二)機構與學科調整,規范醫療管理

1990年7月,綜合診療部東區開診。1991年,綜合診療部床位由100張擴大至400張。1993年,綜合診療部通過了雁塔區衛生局的驗收評審,全年入院病人1782人,甲級病案率達91%,消滅了丙級病案。1991年11月,為加強對基層醫院的聯系和幫助,經西安醫科大學和雁塔區人民政府批準,一附院與雁塔區衛生局中醫醫院聯合開辦的“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雁塔分院”正式掛牌開診。

1991年4月,任命王育本、馬秀萍為內科教研室正、副主任;11月,成立影像學教研室,任命劉繼漢教授為主任,同時撤銷原放射科教研室;同年,成立腫瘤學學科組及心血管病學學科組,組長分別為劉維良、楊鼎頤教授。1993年1月,成立院固定資產核銷報廢技術鑒定委員會,主任為潘承恩,副主任為楊大海、秦世祿、卜鏡豐。7月,成立血液透析中心,馮學亮為主任,薛武軍為副主任。12月,陜西省心腦血管防治研究領導小組成立,掛靠一附院,心內科楊鼎頤教授為組長,黃慶恒副院長為副組長,劉治全教授為辦公室副主任。1993年8月,急診科完成了“重危醫療醫學項目”實施,加入陜西省急救中心體系。1994年11月,成立西安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腫瘤醫院,丁會文兼任院長及腫瘤研究所所長。

圖5-5 邵文斌院長主持工作討論

1994年4月,增加了二十七、二十八腫瘤病區,心胸外科分為心臟外科和胸外科,心外監護室竣工;消化內科與職業病科合并,中醫科與皮膚科合并為二病區;血液內科床位增加到32張,成立了國內一流的層流室。

在此期間,1991年被省衛生廳評為“醫療衛生機構治理整頓先進單位”地方省級醫院第一名。1994年4月5日,衛生部陳敏章部長在省、校有關領導陪同下來院視察。

經過5年的體制改革和持續發展,一附院社會效益和經濟同步增長:一是各項醫療指標全部超額完成,創歷史最好水平;二是年度業務收入為陜西省第一家首次突破億元大關;三是被評為第二屆陜西省社會經濟明星“陜西省十大醫院”第一名,進一步擴大了醫院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

1995年至2000年階段,醫院胃腸、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科更名為普通外科;肝膽外科床位擴大到50張。1997年10月,成立二十七病區,暫設床位35張。1999年3月,聘任李芬為婦幼系主任,鄭全慶為副主任;12月,成立麻醉學教研室。同年,醫院被省衛生廳批準為1999年醫師資格考試的實踐技能考試機構,馬愛群等13人被聘為主考官,劉青光等30人被聘為考官。2000年6月,一附院被正式確定為西安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7月,陜西省腎臟移植中心在醫院掛靠成立,薛武軍副院長任中心主任,腎移植科主任田普訓為中心副主任。

醫院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1995年5月,成立了藥品管理、采購、藥價自查自審等專家機構。1996年2月,“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更名為“醫療糾紛處理委員會”。同年6月,調整成立新的院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潘承恩,副主任委員為郭彥清,委員有丁會文等48人。院務委員會討論通過了一附院《1996年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實施方案》, MR、CT室,核醫學科,B超室,腫瘤醫院放療科與醫院簽訂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承包合同。1997年5月,內、外科教研室率先在全院開展主治醫師規范化查房。

積極推進國際學術交流,拓寬國際視野。1995年5月,主辦“第三屆東西方疼痛會議暨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首屆學術大會”,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疼痛專業教授及國內各醫院共計240人參加。1996年10月,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Hamlyn教授受邀來院做《內源性哇巴因和鉀通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專題講座。

圖5-6 衛生部陳敏章部長在省、校有關領導陪同下來院視察

在此期間,醫院連續三次榮獲西安地區20所醫院“行業作風建設先進單位”;1995年,陜西省衛生廳授予一附院陜西省衛生系統“創佳評差”競賽活動“最佳單位”;1997年,被省衛生廳確定為陜西省衛生系統“十星級文明窗口示范單位”;1997年,心內科楊鼎頤教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陜西省衛生貢獻獎”;1998年,醫院獲陜西省衛生系統“創佳評差”競賽活動“最佳單位”;1999年2月,被授予“陜西省衛生行業文明示范單位”。

圖5-7 一附院主辦“第三屆東西方疼痛會議暨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首屆學術大會”

(三)護理管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990—2000年大事記》、行政工作總結、周會記錄及科室總結。

1991年3月,成立西安醫科大學護理系護理學基礎教研室和臨床護理學教研室,邵薇薇、劉芝娟分別任主任。任命邵薇薇為醫院副院長。1992年10月,編寫了《基礎護理技術操作》手冊,制定了《陜西省三級醫院護理管理評審細則》。1992年11月,一附院“護理序列上崗現場研討會”由衛生部護理學會主持召開,受到國內護理界高度贊揚。護理序列上崗在1992年試點4個病區基礎上,1993年擴大3個病區。1995年11月,改革護理管理體制,恢復科護士長建制,將二級負責制改為三級負責制。大膽起用年輕護士擔任正、副護士長,為青年護士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由護理部攝制的《護理基礎技術操作》通過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并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公開發行。1996年,醫院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獲得陜西省“整體護理檢查總分排名第一”和“整體護理示范單位排名第一”。1997年,護理部建立整體護理試點模式病房,設立健康服務部,配備近100名健康助理員,在護理人力資源緊缺的條件下,這一省內首家創舉,受到了患者與同行的贊賞。同年,護理部被衛生部首批納入全國78所“整體護理網絡醫院”。2000年,18個病區相繼實施整體護理,覆蓋率為67%。始終引領著陜西省“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與持續發展。

圖5-8 護理基本功比武大賽

二、信息化建設與后勤改革《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行政工作總結、周會記錄。

信息化建設是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牽動改革成效的重要環節。醫院成立了“醫院計算機管理網絡化領導小組”,組長為院長潘承恩,副組長為副院長丁會文。1992年3月,實現了住院病人記賬、結算、匯總的微機管理自動化。1994年1月,對所有出院病歷評定級別,病歷首頁實行微機管理。1995年4月,計算機中心梁宗強工程師成功研制“新一代住院病人費用管理與科室核算和應用軟件”。11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電子結算系統(POS機)正式啟用。1997年8月,計財處和計算機室聯合設計的“出入院結算計算機網絡系統”在6個病區7個科室試運行。1999年10月,門診實行劃價、收費、取藥計算機聯網,劃價、收費一次完成。

后勤改革方面,1990年3月,醫院成立了“雙增雙節領導小組”,由邵文斌院長任組長,楊大海、劉堂華、丁澄任副組長。1991年以來,醫院住院大樓經衛生部批準進行全面加固;引進CT、ECT、大型X光機,前列腺微波治療儀,危重監護儀,手術腹腔鏡、手術顯微鏡,肌電圖,大型高壓氧艙,透析機,血細胞分離機,頸顱彩色多普勒等1200萬元設備,爭取到外賓及臺胞捐贈的醫療設備、儀器、車輛、藥品約為25萬美元;完成了電工房建設及設施安裝到位和鍋爐房一期工程;首條10kVA專線電纜正式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了南院113戶新建房,83戶籌建及252戶“安居工程”,1996年底,448戶喜遷新居。醫院安排了本院職工待業子女20名及部分離退休人員在綜合診療部就業。

圖5-9 住宅樓工程招標會議

醫院完成清產核資工作,獲評衛生部“企業資產核查模范單位”;醫院連續被西安市雁塔區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達標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幼兒園被市教委授予國內最高級別“一級一類”幼兒園,連續5年被評為西安市幼兒教育先進單位,幼兒入托率達100%,幼兒血色素達標為100%,幼兒安全率達99.2%。

三、黨建與民主管理

1996年5月,院黨委成立“雙學”活動領導小組,組織黨支部書記“雙學”培訓班。

1998年5月,醫院召開第六次黨代會。校黨委書記朱宏亮、副書記張甲義、校長任恵民等領導出席了會議。郭彥清書記代表第五屆黨委會做了《真抓實干、開拓進取、為把我院建成全國一流的現代化醫院而奮斗》的工作報告;紀委副書記李富堂代表第五屆紀委會做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為我院醫教研全面發展而奮斗》的工作報告,院長潘承恩做了《以創建“百佳醫院”為契機,促使醫院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的工作報告;醫院黨委被評為1998年度“陜西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

自1995年起,醫院黨委開始實行中層干部聘任制。院黨委辦公室、院長辦公室、人事科、醫務科、計財科、總務科、保衛科以及教學科與科研科合并后,升為副處級單位。同年,在擇優聘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完成了一院三系三所89個科室130名中層干部的聘任。同時,進行護士長聘任、黨支部換屆。新聘干部平均年齡從50.1歲降至45.1歲。1996年8月,開始對中層干部進行任期屆中考核,精神病科、檢驗科、神經內科、肝膽外科、護理系兩個教研室為第一批考核科室。

1998年國慶節,南勛義教授作為陜西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進京出席人民大會堂國慶大型招待會,登上天安門國慶節觀禮臺。11月,醫院召開第二屆教職工代表大會暨工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院長潘承恩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群眾、尊重實踐,以全國“百佳醫院”為契機,為爭創“國家級醫院”而努力奮斗》報告。

1999年1月,醫院召開第八次團代會,選舉產生了院第八屆團委會。

這一時期,腎移植科被衛生部、團中央授予“青年文明號”稱號,腎移植科團支部在團省委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被授予“陜西省紅旗團支部”,肝膽外科獲團省委“青年文明號”稱號;腎移植科、肝膽外科、三病區護理單元、幼兒園榮獲校級“青年文明號”稱號。

第三節 醫療技術創新

一、新醫療和新技術的開展

1991年1月,醫院評出1990年度新醫療、新技術25項;1993年4月,評出1992年度新醫療、新技術33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24項。同年,血液內科進行陜西省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獲得成功西安交大一附院科室醫療工作總結,醫技1。。1994年,“西安·秋田中日骨髓移植研究會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在一附院舉行。血液內科“自體異基因混合骨髓移植”獲得成功。1995年1月,首例惡性淋巴瘤患者骨髓移植成功,國內首創混合骨髓移植術獲得成功。《西安交大一附院1993—1994年大事記》。

圖5-10 潘承恩院長主持中日骨髓移植研究會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

1992年,醫院引進膽道外科腹腔鏡高新尖技術。10月,陜西省首例肝硬化食道靜脈套扎術在消化內科獲得成功,1994年4月,消化內科黎庶熙副主任醫師等成功地開展了陜西省首例食道內支架手術。

圖5-11 肝移植之父Starzl教授(潘承恩教授的導師)來中國學術交流

泌尿外科“環孢素A三聯法在腎移植100例的應用”捧回1992年陜西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1979年至1999年底,腎移植總數逾千例,移植規模和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1992年8月,成功為一例日本糖尿病合并腎衰竭患者行異體腎臟移植手術,《陜西日報》以《中村博有了一個中國腎》為題報道;1998年1月,西北地區首例“為腎透析患者移植人造血管行移植動靜脈內瘺手術”由王金堂、馮學亮、張曉衛、蔣紅利聯合完成。1998年3月,泌尿外科為一例復發性多發性膀胱腫瘤患者施行了首例新術式,率先在全省采用膀胱全切后,用一段回腸做一可控制尿的再造膀胱獲成功《西安交大一附院1990—2000年大事記》。

耳鼻喉科1992年在陜西省首家開展選擇性面神經切斷治療面肌痙攣和“頸靜脈神經鞘膜瘤切除術”獲成功西安交大一附院科室醫療工作總結,耳鼻喉科1992年藍皮7第6頁。。李振富教授“針刺治療眩暈200例觀察”獲省中醫藥管理局1993年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5月,李隨勤教授為一左側內耳道聽神經瘤患者成功地進行了經迷路后腫瘤切除術,填補了省內空白。

口腔科主治醫師鞏創社1992年2月開展西北首例舌癌患者行舌、頜、頸聯合根治術。2000年全國首例“腭咽成形并舌骨前移術”獲成功施行。

張乙亥、馬鴻基的“自體臀大肌及彈性金屬環會陰肛門再造術研究”獲陜西省1992年度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3月,普外科、骨科等多個科室協作實施了西北首例腹骶骨聯合直腸癌根治術。1998年1月,全國第6例“食道癌部分切除主動脈壁修補術”由腫瘤外科陳武科、任宏,心胸外科李兆志、耿希剛等完成。3月,普外科完成西北首例“應用疝環填充新技術無張力修補腹股溝疝”手術,堪稱20世紀90年代疝外科的里程碑。

1994年,西北首例左上肺肺癌患者行支氣管及肺動脈袖狀切除術成功。1997年1月,腫瘤醫院放療科、外科將新技術IORT應用于臨床。1998年11月,引進的日本THERMOTROM-RF8型熱療機投入臨床。2000年1月,腫瘤外科陳武科、黨誠學等成功施行了全國第二例“陳舊性右主支氣管橫斷端側吻合術”。

1995年3月,神經外科應用激光為兩例巨大聽神經瘤行全切術獲成功,保留患者聽神經,國內未見報道《西安交大一附院1990—1996年大事記》。。1997年,西北地區首例巨大型頸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成功西安交大一附院科室醫療工作總結。

婦產科曹纘蓀教授等于1995年為一例鼻咽癌女性患者閉經三年促排卵成功,患者喜獲“三胞胎”,居國內先進水平西安交大一附院科室醫療工作總結,婦產科1995年藍皮6。。1999年6月,西北首例“試管嬰兒”在生殖內分泌研究室曹纘蓀等努力下誕生,標志著一附院的輔助生殖技術達國內先進水平。

1997年引進電視腹腔鏡技術。國內首創為一例結節性肝硬化并原發性晚期巨塊型肝癌患者行B超選擇肝動脈、門靜脈雙栓手術。1999年7月,肝膽外科潘承恩教授、劉青光副教授等成功為一患者施行國內第一例肝內膽管擴張后放置支架術。

骨科楊敏杰教授、馮世慶博士等完成的“椎動脈外膜剝離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課題于1997年通過了由陜西省科委組織、省衛生廳主持的科技成果鑒定,達國際先進水平。1999年11月,骨科完成西北首例“關節鏡下鈥激光關節腔病變清理術”。

1996年9月,醫院CT機升級為螺旋CT,屬西北地區首家。1999年6月,西北首臺OUR旋轉式伽瑪刀投入臨床使用。

圖5-12 省衛生廳廳長盧希謙看望神經外科戈治理教授

圖5-13 西北伽瑪刀治療中心啟動

二、“心連心”手術隊

1990年美國華盛頓愛德華醫院與一附院建立友好醫院,此后開始了長達10年的交流合作。1990年11月,美國華盛頓愛德華醫院一行15人,與一附院心外科專家攜手成功地為11例心臟病患者行二尖瓣、主動脈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瓣膜置換加冠狀動脈架橋,升主動脈瘤切除,帶瓣管道移植加冠狀動脈再置入手術。至1994年9月,5年間一附院與美國“心連心”手術隊已合作6次,成功完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難度心臟手術93例,并支援一附院設備多臺,使一附院心臟手術步入國內先進水平行列,1994年馬克思院長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外籍專家的最高榮譽獎“友誼獎”。

圖5-14 1991年邵文斌院長主持“心連心”手術隊歡迎儀式

馬克思院長和卡西亞博士被授予陜西衛生系統最高榮譽“陜西衛生事業貢獻獎”,1995年9月30日,舉行了“中美合作心臟手術百例”紀念碑落成儀式。1995年第二十九次周會文件。

圖5-15 任惠民校長向馬克思院長頒發錦旗

圖5-16 “中美合作心臟手術百例”紀念碑

圖5-17 中美合做手術進行中

自1990年至2000年,一附院與美國華盛頓愛德華醫院共合作各種復雜心臟手術143例。“心連心”手術隊給一附院捐贈了價值幾十萬美元的醫療器械及用品,為心臟外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心外科與美國“心連心”手術隊的10年合作快速地提升了一附院心外科的診療水平。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0年第九次周會記錄。

圖5-18 黃慶恒副院長迎接“心連心”手術隊

三、其他合作與交流

1995年至2000年,一附院心內科與來自美國猶他大學、韓國亞洲大學、中國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美國麻省總醫院等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團隊進行合作,共計完成高難度手術120余例,其中大部分手術在一附院乃至西北地區都是首次開展。

1994年4月18日,一附院成功地同美國整形外科基金會手術隊一行12人協作,施行雙側完全性腭裂整形手術18例。

第四節 師資與教學

一、教學任務與管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行政工作總結、周會記錄。

(一)基本教學工作

1990年,醫院共承擔11個層次876名學生的臨床和生產實習任務1990年行政工作總結。。內科教研室召開“加強一線教學”誓師大會,采取副高職做主治、主治做住院醫師的帶教措施,其成效在全國教學會議上介紹經驗。1992年,完成了7個系18個層次841名學生的臨床實習和249名進修生的教學任務,制定了七年制教學計劃。1993年7月,成立教學科,統管醫學一系、護理系和婦幼系三個系的教學工作,撤銷“醫學一系辦公室”建制。1995年完成了八個系(醫學、高護、婦幼、法醫、預防醫學、科技英語、社區醫學、成教學院)、三個層次(三、五、七年制)800余名學生的臨床課和高護、婦幼各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辦、衛生部、中華醫學會對一附院七年制教學及學位授予質量進行評估,評價為“總體情況良好,領導重視,有嚴格的教學管理,能突出臨床教學,教學質量較高,教學質量與學位授予質量均能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

圖5-19 呂卓人副院長做教學質量檢查匯報

1996年2月,呂卓人副院長榮獲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林宗揚醫學教育獎”。2000年,醫院承擔臨床醫學、高護、法醫、婦幼衛生、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衛生管理、影像專業和成人教育等九個院系,三年制專科教育、專升本教育、五年制本科教育、七年制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醫學教育等六個層次教學任務。出自《2001年陜西衛生年鑒》。

(二)護理系、婦幼系教學

1991年3月,邵薇薇為護理系護理學基礎教研室主任,方國芬為副主任,劉芝娟為護理系臨床護理學教研室主任,葉惠芳為副主任。出自西安醫大(1991)校人字第064號文件。1993年,護理系改進“護基”教學方法,成立內、外、婦、兒、護管教研室出自醫院60年大事記。。11月,在衛生部召開的八所醫科院校聯席會議上,護理系爭取到“全國高級護理碩士班”舉辦權,獲得110萬美元辦學經費,同時得到泰國CHANGMAL大學護理系的協助。1993年第四十八次周會文件。

1994年4月5日,衛生部陳敏章部長在省、校有關領導陪同下視察護理系工作,陳部長揮筆為護理系題詞“為培養新一代優秀護理人才作貢獻”。同年4月,與泰國清邁大學簽署舉辦中國護理碩士培訓項目合作協議;5月,中國臺灣護理學會“兩岸護理管理技術交流考察團”一行6人及韓國醫學代表團一行11人先后參觀訪問護理系。9月,舉行中泰合辦“中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項目”(PHOND)首屆研究生班開學典禮。陜西省副省長范肖梅、省教委主任戴居仁、省衛生廳副廳長楊世興,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主席索耶和夫人,泰國清邁大學校長喬第·思卓納特及衛生部八所院校(北京醫大、上海醫大、中國醫大、湖南醫大、同濟醫大、中山醫大、華西醫大、西安醫大)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紅十字會、第四軍醫大學、青島醫學院等單位校長或代表出席了大會,國家教委發來賀電。1996年5月至1999年1月,護理系舉行了3屆“中泰護理碩士班”畢業論文答辯會,46名護理碩士赴泰國清邁大學,接受國王授予的碩士學位證書。10月,邵薇薇為西安醫科大學護理系主任,張明慧為西安醫科大學婦幼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同年,護理系完成第一期護理碩士班赴泰國清邁大學學習及第二期學員的入學考核。接待了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索耶主席來院檢查項目執行情況及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來系講學。

圖5-20 衛生部陳敏章部長題詞

自1994年開始,歷時10年,護理系為我國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護理管理及教育人才,這在中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1991年12月,婦幼衛生系設在一附院,成立西安醫科大學婦幼衛生系婦女保健學教研室、兒童保健學教研室、臨床醫學遺傳學教研室、專業基礎教研室及《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編輯部,任命張蘊璟教授為婦幼衛生系主任。婦幼系于1996年獲批碩士授權點,5月在衛生部婦幼司、經貿部國際及兄弟院校專家檢查審評中,被評價為“以第一臨床醫學院為依托,預防保健與臨床相結合,重視教學法改革,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教學管理、課程設置、辦學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是全國創辦婦幼衛生專業最早的兩所院校之一,為高等醫學教育做出了貢獻”。同年,在國家教委和衛生部組織的部署八所設有婦幼衛生專業的高等醫學院校評審中,婦幼專業與婦幼合作項目獲得了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出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史藍皮書婦幼保健中心科室簡介。  出自婦產科科室概況。9月,婦幼系榮獲全國“加強中國基層婦幼衛生/計劃生育服務項目”先進單位出自醫院60年大事記。

二、繼續教育與學習班《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行政工作總結、周會記錄。

1995年,影像中心與美國愛默爾大學成功舉辦了第二期影像診斷學習班。1996年1月,舉辦的“西北五省(區)新生兒復蘇新技術及師資培訓班”圓滿完成任務。同年一附院“急診醫學”被批準列入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1997年3月,科研科組織的“第一期臨床藥理學及GCP培訓班”圓滿結束。6月,血液科舉辦了國家繼續教育首屆全國血液培訓班。1997年第三十二次周會文件。1998年4月,內分泌科舉辦了第一期全國甲狀腺病診斷治療進展及甲狀腺穿刺活檢病理檢查學習班。1999年3月,一附院榮獲西北地區CME項目陜西中心“先進集體”稱號。5月,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在中國第三個“糖尿病教員培訓基地”舉辦第三期“糖尿病教員培訓班”。同年,獲國家繼續教育(CME)項目6項。2000年4月,內分泌科主辦了第二期國家級CME項目“甲狀腺疾病診治進展及甲狀腺穿刺活檢病理學診斷”學習班。6月,消化內科主辦了國家級CME項目“肝硬化病理基礎及治療進展”學習班。10月,醫院舉辦了國家級CME項目“全國急診醫學研究進展”學習班。同年,肝膽外科成功舉辦了國家CME項目“原發肝癌綜合治療進展”研討班;護理系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自學考試“護基”課進行了命題,為全省舉辦了一期“責任制護理學習班”。醫院同美國愛默爾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醫學影像學診斷學習班”結業,開創了為影像醫學專業培養后備人才的先例。1993年行政工作總結。2000年醫院共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7項,培訓人數達480余人。

三、教學成果

1991年,醫院完成衛生部視聽教材錄像片3部,3部電視教材獲省優秀教材二等獎、三等獎及優秀獎。急診醫學教研室完成了《急診醫學》15萬字的醫學教材的編寫。呂卓人、王吉安、張蘊璟、王友平、孟紹菁五位教師被衛生部評為“先進教師”。石景森教授負責的“手術無菌技術”在1993年西北地區高等醫學院校電教會議上獲二等獎,呂卓人副教授的“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卜志英副教授的“外科麻醉”獲三等獎。同年,口腔科杜希哲副教授等編寫的《舌疾病學》一書榮獲西南、西北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4年,醫院獲得省教委優秀教學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1995年,4篇教學研究論文獲陜西省“優秀醫學教育論文獎”,并獲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1996年,楊廣夫教授等主編的專著《人體三維斷面解剖圖譜》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96年第二十五次周會文件。1997年3月,心內科楊鼎頤教授、心外科黃慶恒教授被聘為陜西省衛生廳科學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同年,呂卓人教授、石志紅講師主持的《臨床常規查體》,韓麗教授、陳麗梅講師主持的《實驗診斷》,施秉銀副教授主持的《甲狀腺穿刺活檢與病理檢查》,萇新民副教授主持的《腹部血管造影及肝動脈化療栓塞》,兒科劉志剛副教授主持的《嬰幼兒腹瀉的防治》,劉小紅主治醫師主持的《小兒心肺復蘇方法》等6部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通過了專家評審,經推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公開發行。1997年第三十次周會文件。萇新民等7人的《腹部血管造影及肝動脈化療栓塞》獲衛生部優秀電視教材成果二等獎。1999年8月,呂卓人教授被聘為全國成人教育高等醫學學歷(專科)教育第一輪規劃教材《內科學》主編。10月,中醫科邱根全副教授被聘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學》編委,這是中醫學教研室第二次承擔全國本科教材的編寫任務。泌尿外科賀大林副教授被聘為國家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紀課題教材《外科學》撰寫人。1997年第三十四次周會文件。醫院獲得陜西省政府1999年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其中一等獎“診斷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實踐為一附院歷年所獲教學成果的最高獎項。一附院主持的衛生部視聽教材8部由人民衛生出版社發行。

第五節 “科技興院”

20世紀90年代,一附院結合國內學科發展的形勢,確立了“科技興院”的戰略目標,逐步完善學科發展體系,創建和整合了一批新的學科及研究實驗室。1992年至1999年,科研科歷任科主任為張樹林教授、李玉俊副研究員、雒文田教授。各學科積極貫徹“科技興院”的指導方針,科研事業不斷發展。共中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7項,省基金148項,連續獲得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資助,成果數量保持穩定增長。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技部項目、成果統計。1993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獎3項,6個研究室申報成為校級研究室。1994年,5個研究室被學校評為A級研究室。1997年,被批準為“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同時被批準的有6個基地專業。

一、首設院基金《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建立激勵機制

1990年5月,醫院隆重舉行首屆“科技大會”,把科技興院列為醫院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制訂了科研成果獎勵辦法。1991年5月,醫院成立了“科技發展委員會”,主任為邵文斌,副主任為談一飛、茍寒梅,委員為醫院老中青知名專家共25人,顧問委員為校部知名專家盧興、司履生等8人。設立了“院科研基金”并第一次評審出院級科研項目26項,分別給予2000~5000元人民幣資助。此后,每年“院科研基金”都會資助數量不等的科研項目。

1992年5月,醫院召開“關于深化改革暨科研開發”工作會議,進一步增強了科技開發意識。1995年把關心出國人員及其家庭作為一項制度,在住房、職稱晉升上給予政策傾斜,對回國人員在學科梯隊上委以重任。

二、學科建設與發展《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

第一,建立基礎研究平臺。

1992年7月,中華疼痛學會第三臨床研究中心在一附院成立。1993年1月,經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一附院成立6個研究室:第一臨床醫學院血液病研究室、男性病研究室、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導管和電生理研究室、醫學影像研究室、生殖內分泌研究室、肝臟外科研究室,并分別任命了各研究室主任。1994年4月,醫院臨床遺傳學研究室和西安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的實驗室合并,成立醫院臨床分子生物學中心。1994年9月26至30日,學校評選出醫院5個A級研究室和實驗室,即肝膽外科研究室、心血管內科研究室、基礎護理實驗室、診斷學教學實驗室、臨床分子中心實驗室。

第二,注重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

1990年,西安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的內科學被全國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點,首批兩位博士生導師為內科學劉治全、外科學劉紹誥。1991年招收博士生2名、碩士生20名。后分批次增補博士生導師。1996年醫院神經病學、腫瘤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被批準為碩士點。1998年,皮膚與性病學被批準為博士點,麻醉學和護理學被批準為碩士點。1990年開始,每年招收研究生20余名,隨著研究生導師的增加,到2000年招收研究生達129名。來源于西安醫科大學年鑒。

1993年3月,心內科加入由歐洲高血壓協會發起和組織的國際多中心研究項目“HOTSTUTY”,這是國內醫學科研單位首次直接加入國際多中心研究。

1995年,醫院心血管內科進入學校首批9510工程行列。肝膽外科以其技術優勢爭取到衛生部重點學科裝備費75萬元。心內科通過了學校重點學科評審,為學校第一批重點學科。劉治全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科研課題已成為國家“九五”攻關項目。

第三,成立科技開發實體,助推科研轉化。

1992年5月,醫院召開“關于深化改革暨科研開發”工作會議,進一步增強了科技開發意識。1993年6月,一附院科技開發實體“文森公司”正式成立,首批研制開發的“華容口服液”通過了省衛生廳、市科委聯合主持的技術成果鑒定及新產品投產鑒定,投入批量生產。1994年,“文森公司”成為西安醫科大學校辦企業,一附院投入13萬元注冊資金,法人代表為中醫科薛東波副教授。

三、科研產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技部科室歷史。

1990年,中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獲經費約9萬元。獲陜西省科委資助科研項目8項。“心內血液吸引回收微栓過濾器”獲國家發明四等獎,這是醫院首次獲得國家級科研成果獎;同年又獲第二屆國際新技術、新產品展覽會銅獎。“胚胎小腦組織移植研究”獲陜西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二等獎。“胎兒超聲心動圖的臨床研究”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及“七五”攻關獎。一附院與西安光機研究所聯合研制的XZ-A型血管病治療機已在臨床應用,對于患血管病的四肢治療有很好療效。全年正式發表論文137篇,其中國外刊物6篇、中華級雜志65篇、學報及其他66篇。2月,邵薇薇被評為陜西省科協系統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1年,醫院研制的“Ⅱ型心內血液吸引回收微栓過濾多用器”榮獲第六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銀牌獎。全年共獲各級科研成果獎11項、國際發明獎1項。由心內科牽頭承擔的“八五”攻關科研項目“少年兒童高血壓易患因素識別及Ⅰ級預防”獲經費60萬元。醫院獎勵了上年度專利獲得者、專著主編人及論文第一作者,每人30~300元的獎金。

1992年獲國科金2項、省部級基金6項。10月,傳染科“首次從漢中地區褐家鼠和病人血清中分離出流行性出血熱病毒”課題和“氧氣過濾器的研制”分別獲陜西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心血管研究所的“少年兒童高血壓易患因素識別”和泌尿外科的“環孢素A三聯法在腎移植100例的應用”分別獲陜西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中醫科三項科研成果獲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3年獲國科金1項、省部級基金11項。9月,“AAI生理性起博和心室激動收縮順序對心功能的影響”“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機制與臨床系列研究”“IHF各種特異性抗原抗體及其他免疫因子的研究”分別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同年,獲陜西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教委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李長順副教授獲1993年度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在中華醫學會陜西分會各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學會改選工作中,醫院102名專家教授當選為委員,其中主任委員7名、副主任委員24名、常委23名、秘書13名。

1994年獲國科金2項、省部級基金3項。1月,獲省級科研成果獎1項、廳局級科研成果獎3項。全年為第一主編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456篇,其中國際刊物2篇,中華系列84篇。

1995年獲國科金3項、省部級基金7項。全年獲省級以上的科研成果獎2項、科研基金項目15項。心內科劉治全教授等承擔的國家“八五”攻關課題“兒童高血壓易患因素識別及預防措施研究”于9月26日通過成果鑒定,并被滾動為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課題,鑒定結果為“達到國際水平”。楊鼎頤教授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陜西省衛生科技大會,劉治全教授代表心臟病研究所在會上做了經驗交流。7月,黃慶恒教授獲陜西省教委暨人事廳“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稱號。薛武軍副教授被評為“陜西省跨世紀人才”。1995年,獲得省政府三等獎3項、省教委三等獎3項、省中醫藥局二等獎1項、省教委人文社科類二等獎1項。

199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基金12項,獲“九五”攻關資助項目8項,其中一項為心內科劉治全教授牽頭的“高血壓的一級預防”項目。1996年1月17日至19日,全國醫院管理學術會議暨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在北京舉行,丁會文副院長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管理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3月,陜西省醫學會“器官移植專業委員會”掛靠醫院成立,潘承恩院長任第一屆委員會顧問,陳勇教授任主任委員,薛武軍副教授任副主任委員,邢俊平副教授任常委兼秘書長,劉陜西、田普訓任委員。同月,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專家評估組成立,薛武軍副教授被聘為評估組成員。7月,楊廣夫教授等主編的《人體三維斷面解剖圖譜》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8月,南勛義教授帶領泌尿外科創辦了國內泌尿外科領域第三家專業雜志《現代泌尿外科雜志》。11月,由國家科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共同組織的“八五”國家攻關項目總結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劉治全教授被評為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獲三部委聯合頒發的榮譽證書及獎章,受到江澤民主席親切接見。

1997年獲國科金1項、省部級基金9項。1月,一附院《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獲陜西省科技期刊二等獎。3月,楊鼎頤、黃慶恒教授被聘為陜西省衛生廳科學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4月,醫院承辦了“中華醫學會第七屆膽道外科學術會議”,100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6月,骨科楊敏杰教授、馮世慶博士等完成的“多節段減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及生物力學研究”通過了省科委組織、省衛生廳主持的科技成果鑒定。該課題首次闡明了椎動脈外膜肽能神經纖維分布及年齡變化等特點,達國際先進水平。

1998年獲國科金1項、國家攻關課題2項、省部級基金16項。其中馬愛群教授的國家攻關課題“高血壓的治療研究——中國拉西地平降壓治療預防腦卒中及心血管并發癥發生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獲60萬元資助;李芬教授的國際合作課題“婦幼保健培訓”獲25萬美元資助。全年共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衛生部三等獎1項,省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廳局級科研成果獎15項。6月,石景森教授被中華醫學會聘為《中華肝膽外科雜志》第一屆委員會副總編輯,這是建院以來一附院第一位被聘請為中華系列雜志的副總編輯。牟建軍、趙英仁獲陜西省青年科技獎,內分泌科雒文田博士被選為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第五屆中青年委員。8月,魚博浪當選陜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和省衛生廳“215”人才;施秉銀、劉青光當選省衛生廳“215”人才規劃。

1999年獲省部級基金14項。6月,醫院承辦了“陜西省首屆透析和腎移植研討會”。10月,鄭國強等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胸骨牽開器的研制及應用”在第十二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獲銀獎。在中國藥理學會主辦的“世紀之交”學術會議上,臨床分子生物學中心林蓉的“槲皮素對血管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成果獲中國藥理學會和法國SERUIER研究院聯合頒發的SERUIER獎,這是我國藥理學界最高獎項。全年共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9項、衛生部三等獎3項、省級三等獎6項、廳局級成果獎14項。

2000年獲省部級課題23項。一附院獲陜西省及西安市醫學會“最佳會員”單位表彰。全年共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5項,獲廳局級科研成果獎18項。其中賀大林、南勛義等完成的“PML生長抑制因子與前列腺癌的關系及用于前列腺癌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獲陜西省政府一等獎。

四、臨床藥理基地建設《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

1995年,科研科按照衛生部有關要求,籌建醫院藥品臨床研究基地。醫院首屆醫學倫理委員會于1996年成立。1997年,順利通過衛生部評審,被批準為“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同時被批準的有心內、呼吸、肝膽、腫瘤、精神、神經六個基地專業。

1997年3月,科研科組織的“第一期臨床藥理學及GCP培訓班”圓滿結束。7月,醫院召開首屆倫理委員會會議,貫徹執行藥品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CP)。

199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立后,對全國藥理基地進行評審,1999年12月30日,衛生部為一附院頒發了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證書(證書編號JDX1999078),第一屆基地負責人為院長潘承恩。科研科組織6個基地專業開展臨床試驗,腫瘤科、精神科承擔了較多項目,項目質量得到同行的認可。

五、學術交流與對外合作《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

1990年出國進修學習12人。1991年9月22日至26日,美國安德森腫瘤中心泌尿系實驗室主任鐘維國教授及夫人趙海燕教授訪問一附院腫瘤科和泌尿科,進行了學術交流,并與醫院簽訂了《以中草藥抗泌尿系統腫瘤合作研究協議》。1991年,美國華盛頓愛德華醫院院長羅納德·馬克思率領心臟外科手術隊來院與校心血管病研究所進行心臟外科學術交流,后又多次帶領團隊來院進行學術交流。全年分別接待了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泰國和中國臺灣的醫學學術團體31批。全年出國進修14人,出國考察5人,參加國際會議6人。1992年醫院選派出國進修21人,出國考察17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4人。3月,應泰國孔敬大學校長邀請,學校任惠民校長和一附院副院長邵薇薇一行八人赴泰國訪問,雙方就醫療、護理、口腔和農村醫療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簽訂了協議。1993年3月,醫院與日本衛材株式會社就“輔酶Q10和卡托普列在心衰治療中抗磷脂膜損傷的作用研究”項目舉行了簽字儀式。全年共接待美、日、新加坡等國家的外賓20批175人次來院學術交流和手術,完成了500人次的進修醫師培訓。1994年,本年出國學習進修10人,出國考察5人,參加國際會議8人。1995年,派出國學習進修8人,出國考察10人,參加國際會議20人。1997年1月11日,瑞典國會議員代表團一行16人來醫院參觀訪問。6月27日,匈牙利副國務秘書迪尼奧·拉斯洛先生一行6人來院參觀交流。

1990年至1997年6月期間,一附院出國進修、考察或參加國際會議166人次,出訪8人次,接待國外來訪30余批次。這些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拓寬了醫院管理者和研究人員的視野,實現了多項國際合作,特別是與美國安德森腫瘤中心泌尿系實驗室、美國華盛頓愛德華醫院心臟外科手術隊、歐洲高血壓協會、日本衛材株式會社等國外醫療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提升了一附院的學術水平。

第六節 社會履職

一、國際援助《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

1996年1月,骨科王金堂副教授等在蘇丹完成第一例斷指再植手術獲成功;口腔科主治醫師鞏創社在蘇丹為一患者成功地切除右側面、腮、頸、頜下巨大惡性上皮瘤,重2kg,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為中蘇友誼又添新篇章。1999年5月,醫院第23批支援蘇丹醫療隊一行十人在蘇丹工作兩年。王振漢副主任醫師成功施行第一例“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在蘇丹引起轟動。

圖5-21 歡送援蘇丹醫療隊

二、援疆、援藏《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行政工作總結。

1997年4月,心內科崔長琮教授在支援邊疆開展新技術中成績顯著,新疆石河子大學特授予“科技支邊優秀專家”稱號。1998年4月,梁一木副主任醫師赴西藏拉薩市人民醫院干部保健科擔任常務副主任,在此期間搶救重危病人20余次,定期下鄉巡回醫療,6次深入寺廟免費診治僧人600多人次,為搶救一位北京援藏干部義務獻血200ml,出色的工作受到拉薩市委、市政府表彰。

三、支農、抗災、扶貧《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事記》。

1991年2月,周至縣森林公園發生游覽吊橋斷裂事故,100多人傷亡,醫院立即組織搶救,收治10名傷員,被陜西省衛生廳評為“2·15斷橋事故搶險先進集體”,陳世明、秦志端等6位同志被評“先進個人”,并榮獲省政府頒發的證書及獎金。8月,醫院出色完成一次重大車禍事故搶救工作,被省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陜西省衛生廳為表彰一附院在支援老、少、邊、窮地區和科技扶貧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授予一附院“支農先進集體”稱號。同年,陳世明副院長、談一飛副院長分別帶領醫療隊,奔赴重災區河南省潢川縣抗洪救災,工作成績卓著,被衛生部授予“救災防病”先進集體,潘承恩、高積勇被衛生部評為救災防病“先進工作者”。

1993年7月,在搶救蒲城縣大客車爆炸事故傷員中,燒傷科馬自成主任等受到省衛生廳領導及《陜西衛生》第33、35期簡報表揚。1994年,成功搶救西安市中心血站40名亞硝酸鹽中毒患者。4月,醫院被陜西省評為扶貧衛生工作隊先進集體。6月,西安發生TU-154客機墜毀事件,醫院組成救護隊趕往空難現場搶救,并為事故善后處理做了大量工作,受到省衛生廳及民航局的表揚。1994年第二十次周會文件。1995年7月,在灃峪口重大車禍中成功搶救4名重傷員,受到了西安市衛生局的通報表揚。1995年第二十四次周會文件。1996年7月,一附院承擔“陜西省緊急處置飛機失事醫療搶救”傷員轉送任務及收治任務,8月23日,一附院被指定為全國第五屆大學生運動會定點醫院。1997年9月,一附院首批“衛生下鄉支農”醫療隊赴子長縣,為老區人民服務。1998年3月,西安市某校29名食物中毒患者來院后,經連續48小時的積極搶救和治療,患者全部康復出院,良好的應急能力和醫療技術受到省、市、校領導的表揚。3月20日,省、市領導李建國、程安東等專程來院看望在3月5日西安市煤氣公司煤氣閃爆搶險中受傷的3名消防戰士,并對一附院參加搶救的醫務人員給予高度評價并表示感謝。7月,在接到商洛地區遭受特大洪水災害的消息后,在3天內職工捐款即達10111元,醫院捐贈藥品器械182箱,同時派陳小燕、趙英仁組成醫療隊奔赴抗洪救災一線。8月,醫院職工自愿為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災的災民捐款63318元、衣被3434件,其中:劉紹誥教授夫婦捐款1500元,南勛義教授捐545元,劉文善、賈敬業、李振富教授及張永年同志分別捐300元,體現了醫務人員對災區人民的深厚情意。

1998年,一附院被評為“陜西省救災防病和衛生支農先進單位”;呼吸內科陳小燕副教授被評為“救災防病先進個人”;普外科盛薇副主任、賈建洛副主任醫師被評為“衛生支農先進個人”。

第七節 重要人物

一、邵薇薇

邵薇薇(1936—),浙江溫州人。1951年在上海華東軍政委員會保健護校學習。1953年至1964年先后在北醫三院、四院擔任護士長。1964年到一附院工作,先后任外科護士長、醫院護理部主任、副院長、院黨委常委。1989年在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學習。1990年,被評為陜西省科協系統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

作為醫院護理工作的領頭人,致力于護理學科的創新與開拓,促使長期以來從護理崗位流失,從事其他工作的護理人員歸位。1991年,任護理系主任兼護理系護理學基礎教研室主任。從1992年開始,大膽實施臨床護士護理序列上崗管理改革,制定《基礎護理技術操作》《陜西省三級醫院護理管理評審細則》。1995年,改革護理管理體制,恢復科護士長建制,將二級負責制改為三級負責制,起用年輕護士擔任護士長。在其努力下,與泰國清邁大學簽署合作協議,中泰兩國聯合培養護理碩士生,護理系歷時10年開辦了3屆“中泰護理碩士班”,培養了46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接受國王授予的碩士學位證書,為我國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護理管理及教育人才,這在中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二、薛武軍

薛武軍(1961—),陜西省韓城市人,1983年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博士學位,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導師,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陜西省“三秦學者”,西安交通大學“領軍學者”。歷任透析中心副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腎移植科副主任、主任,腎病中心主任,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第一附屬醫院腎臟病醫院院長、OPO副主任;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腎臟移植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移植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透析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人體器官捐獻專家組組長,陜西省器官移植質量控制中心主任。

1999至2009年擔任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分管工作負責實施了醫院人事制度改革;成功防治 “非典”,實現了“四個零”目標;實行了醫療技術和專業技術人員準入制度;建立了醫療設備和衛生耗材的招標采購體系;實現了醫院國家重點學科和杰出青年基金的突破;完成了醫院網絡基礎建設和醫院建設的布局規劃。

長期致力于器官移植的臨床和研究工作,創建了器官移植研究所和腎臟移植專科,在老一輩腎臟移植技術建設和開展的基礎上,帶領腎臟移植專科完成了專業建設的技術提高,專科建設的技術成熟,學科建設的技術發展,及學科發展的技術轉型,建成了完整的器官移植醫療、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的學科體系。創立了組織配型、免疫抑制治療及監測、感染綜合防治、肝炎及多囊腎等高危腎臟移植、移植后系統實驗監測和診斷等臨床技術,主持了活體腎臟移植、胰腎聯合移植、肝腎聯合移植臨床技術的開展和研究工作,開展了細胞及胰島移植、缺血再灌注損傷、移植免疫等系列基礎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研究成果。帶領學科至2016年12月實施腎臟移植4258余例,成為國內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移植技術和水平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指導和幫助醫院開展了肝臟、心臟、肺臟、小腸移植。先后指導和幫助國內23家醫院開展了腎臟移植及其他移植工作。主持開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DCD)工作,建立了器官捐獻實施體系,至2016年12月實施DCD 352例,國內領先,為全國示范單位。先后主持2項“973”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項衛生行業基金,2項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2項教育部博士點及博士點優先資助基金,4項陜西省重大科技等重點項目和13項省部重點課題。以第一完成人組織本學科獨立完成的“腎臟移植關鍵技術的創新及臨床應用”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實現了醫院第一完成單位獨立完成項目國家獎的歷史性突破;第一完成人先后獲省部科技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發表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論文260余篇,SCI收錄47篇。主編、參編教材專著13部。指導研究生博士畢業41名、碩士畢業51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陜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層次;為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

(撰稿人 陸明瑩 張田香 安紅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长白| 巨鹿县| 兴隆县| 库车县| 通化县| 安多县| 山东省| 都江堰市| 大庆市| 明光市| 年辖:市辖区| 安远县| 岳池县| 元朗区| 承德县| 延安市| 宜宾市| 贵南县| 庄浪县| 三亚市| 白玉县| 青川县| 沭阳县| 黑山县| 石柱| 英德市| 西峡县| 绩溪县| 崇礼县| 曲靖市| 会同县| 满洲里市| 阿巴嘎旗| 彭州市| 喀喇沁旗| 广河县| 梨树县| 麻城市| 健康|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