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史
- 施秉銀 耿劍平
- 24219字
- 2020-11-24 15:24:52
第一章 并序連黌 艱難孕育
(1937.9—1955.12)
“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相繼爆發之后,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我國最根本的文脈所系——高等教育,也面臨國破校亡、根基淪喪的空前災難。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號令:“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為基干,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干,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7年9月復并入省立河北女子師范學院)。由此,形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最大的兩個大學聯合體,即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與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北聯大”)。源于北平大學醫學院的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大醫學院誕生于戰時西安,復經西北醫學院、西北大學醫學院、西安醫學院等母體的發展演化,保存了中國最早國立西醫高等教育的薪火,形成了厚重的歷史積淀,是抗戰大后方的五大國立醫學院之一,亦為我國西北醫學高等教育的肇端。
作為當時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六大學院之一的醫學院的成立和之后的獨立設置,不但是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和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一附院”)的源頭,也標志著西北地區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的奠基。雖然,我們以1956年作為本院歷史的起點,但飲水思源,仍追溯本院前身歷史至1937年9月10日的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如今,面對歷史發生的巨變,遙思先賢篳路藍縷創業之艱,謀求未來守正創新、再鑄輝煌的宏大愿景,我們備感任重道遠,只有以此為契機,奮力向前,開拓創新,辦出特色,方不負于先賢。
第一節 沿革與醫政
一、孕育于京(1903—1928.11)
一附院之前身為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而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又源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創立的京師大學堂的醫學實業館。次年,改為醫學館(在今北京正陽門外八角琉璃井)。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1923年改為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1928年改為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

圖1-1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舊址(在今北京正陽門外八角琉璃井后孫公園內)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第一所專門講授西醫的國立醫學高等學校。最初,校舍僅區區一座兩層樓房,兩個小教室而已。初期,僅設醫學專業,后增設人體解剖室,是我國公開、合法實施人體解剖的開端。醫專為此專門起草了《解剖條例》,于1913年11月獲準并由教育部公布,從而成為中國第一部解剖法令。1917年3月至6月第一屆學生畢業,共計36人。
在此之后,復經周折,1923年9月,改為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并首次實施六年制醫科教育。1927年復成為京師大學校的一個科,更名為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同年,學校附設的診察所擴充為學校附屬醫院。1928年11月,京師大學校改組為國立北平大學,醫科改為醫學院,成為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
二、北平大學醫學院時期(1928.11—1937.8)
在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時期,學校進入正規的醫學高等教育。該院最初由北京醫科大學、保定河北大學醫科組成。1928年11月,院長由徐誦明擔任。1932年12月,徐誦明代理北平大學校長后,由吳祥鳳繼任,直至1937年底西遷。
醫學院是北平大學五院中,唯一不分系的學院(只有醫療系)。1929年,撥背陰胡同審計院舊址籌辦附屬醫院,是當時北平僅次于協和醫院的一所設備較為完善的醫院。據1935年統計,醫學院有教職員177人,是全校教職工人數最多的學院。其中,教師67人、職員及護士110人。教師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1人,講師11人,助教、助理等37人。
學院于1929年創刊《北平大學醫學院半月刊》,于1931年創刊《唯生醫學》。
北平大學醫學院自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以來,有多項首創:1919年,徐誦明從日本引進病理學,在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了病理學教研室,翻譯了日本病理學家木村哲二博士的《病理學》上、下冊,復于1920年,負責審定了病理學的中文名詞,當時的助教洪式閭、林振綱、李漪、許蔭棠、林幾、潘世晟等日后均成為中國著名的病理學專家;1931年,建立我國醫學校中第一個法醫教研室。
北平大學醫學院也較早開展了國際醫學交流。德國性學家赫希菲爾德(M. Magnus Hirschfeld,1868—1935)博士于1931年5月31日在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做題為《兩性病理學之現在》的演講,曾轟動一時。他于1931年春末夏初到我國,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杭州、廣州等地考察、講演,歷時約10周。在北平大學醫學院禮堂的講演,聽眾達四五百人,肩摩踵接,頗極一時之盛。赫希菲爾德是近代第一位來我國的國際著名的性學專家,在國人普遍崇拜西方權威的環境下,他的到來對于我國性教育、性學研究的開放等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北平大學醫學院也培養了不少優秀畢業生。1932年考入北平大學醫學院、1937年畢業(應于1938年在西北聯大醫學院畢業,發北平大學醫學院畢業證)的姜泗長(1913—2001)和黃樹則(1914—2000),即為其中2人。其中,姜泗長專攻耳鼻喉科,曾任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副院長,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副院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耳鼻喉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等職務。他于1950年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臨床耳鼻咽喉科學》。他在中國第一個開展顯微鏡下內耳開窗術、鐙骨底板切除術;首先將纖維內診鏡技術應用于診治氣管、食管疾?。恢鞒謱Ρ鹦悦@、老年性聾、感音神經性聾等的發病機制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世紀70年代任毛澤東保健醫生,陪其度過最后時光。其中黃樹則曾于1943年任毛澤東保健醫生,建國后曾任衛生部副部長。
三、發源于陜(1937.9.10—1939.8.7)
抗戰全面爆發以后,為保存高等教育火種,1937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草案規定:“一、政府為使抗戰中敵戰區內優良師資不至無處效力,各校學生不至失學,并為非常時期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需要起見,特選定適當地點籌設臨時大學若干所。二、此項臨時大學暫先設置下列一至三所:(1)臨時大學第一區——設在長沙;(2)臨時大學第二區——設在西安;(3)臨時大學第三區——地址在選擇中……”9月8日,中英庚款委員會應教育部之請,撥款50萬元作為兩所臨時大學開辦經費。于1937年9月10日發布第16696號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干,設立西安臨時大學?!?937年11月15日西安臨大開始上課。全校設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六大學院,共23系。其中,醫學院不分系。當時,由吳祥鳳(鳴岐,1888—1956)教授任醫學院院長(任期1937.9—1938.4)。這成為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及其附屬醫院的直接源頭。

圖1-2 1937年10月,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在西安成立(今西安通濟坊)
西安臨大在西安期間,按照全省抗敵后援會的統一安排,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戰宣傳,并組成了全校第一個翻越秦嶺遠赴漢中的宣傳隊。1937年11月26日,西安臨時大學第一次指導員聯席會議決議:組織大學生宣傳隊赴陜西各縣進行抗戰宣傳,并輔助地方進行民眾社會教育。醫學院負責陜南。1937年12月1日,西安臨大醫學院和教育學院歷史系組成兩個宣傳隊自西安出發赴陜南各縣進行抗戰宣傳。醫學院由藥理學教授徐佐夏、婦產科副教授王同觀帶隊,率30余師生組成的宣傳隊經寶雞穿越秦嶺,于12月11日抵達南鄭留壩縣。其穿越秦嶺的具體路線為寶雞、大灣鋪、觀音堂、東河橋、黃牛鋪、草涼驛、鳳縣縣城、雙石鋪、留鳳關、南星、榆林鋪、廟臺子、留壩、南鄭城。宣傳隊在陜南鳳縣、留壩、南鄭、褒城、沔縣(今勉縣)等縣開展了抗戰宣傳。其宣傳內容包括組織民眾集會,舉辦中小學生和公務員訓練,宣傳抗日救亡道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暴行,宣傳防空、防毒氣知識,為群眾診病,調查地方病等。此行,是西安臨大師生第一次有組織地翻越秦嶺,遠赴陜南。直到1938年2月,接學校命令返校。
西安臨大在西安建校以后,戰局瞬息萬變,至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已經逼近陜西東部門戶風陵渡,遂于1938年3月16日舉校南遷。全校以抗戰宣傳、軍事拉練、強身健體為號召,軍事編隊,乘火車到寶雞再徒步翻越秦嶺,歷時月余,抵達漢中,分布在三縣六地辦學。醫學院布置于南鄭。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據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的《平津滬地區??埔陨蠈W校整理方案》,令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同時,國立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醫學院(簡稱為西北聯大醫學院)。1938年5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舉行開學典禮。

圖1-3 師生以軍事編隊徒步翻越秦嶺

圖1-4 1938年醫學院南鄭聯立中學辦學舊址之一(今漢中中學)
遷陜南辦學成為抗戰時期學校較為穩定的一個辦學時期。1938年4月10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第二十四次校常務委員會議決議:自即日起遵用“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名。此外,會議確定校舍分配方案為:在南鄭設醫學院,先借南鄭聯立中學(今漢中中學西側漢南書院)校舍一部分為校址,復租陜西省銀行南鄭中學巷九號為院址,要求進行分別布置并先行上課。因日機飛南鄭頻繁轟炸,又遷南鄭城東孫家廟、馬家廟(二、三年級,院本部)、黃家坡、黃家祠堂(四、五年級)、城固校本部(一年級)等處為臨時課堂。醫學院經費自1937年11月起由教育部在原北平大學醫學院經常費用項下撥給。1938年4月20日,第二十五次校常務委員會議決議:于南鄭醫學院成立本大學辦事處,并由醫學院院長吳祥鳳教授兼任辦事處主任。1938年4月,蹇先器(孟涵,1893—1945)教授接替吳祥鳳任醫學院院長(任期1938.5—1939.8)。
這一時期,學生人數有所增加。1937年開學之初,全校有1472名學生。其中,醫學院有86名學生。1939年1月3日據西北聯大注冊組統計,二十七年度(1938)上學期在校學生總人數為1114人。其中,院系人數統計為:文理學院432人,法商學院319人,師范學院234人,醫學院129人;性別統計為:男生895人,女生219人;籍貫統計為:陜西籍160人,河南籍142人,河北籍134人,四川籍105人,山東籍97人,山西籍84人,江蘇籍74人,湖北籍60人,全國其余省份亦有學生在本校就讀。
在此期間,確立了學校的校訓。1938年10月19日,舉行第45次校常務委員會議。會議通過本校秘書處文書組、出版組、教務處注冊組、齋務組等機構辦事細則等章則。此外,會議決議將“公誠勤樸”校訓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國訓制成匾額懸掛于禮堂,并聘請國文系主任黎錦熙教授和法商學院院長徐壽裳教授撰寫本校校歌歌詞。
歌詞全文為:
并序連黌,卌載燕都迥。聯輝合耀,文化開秦隴。漢江千里源嶓冢,天山萬仞自卑隆。文理導愚蒙,政法倡忠勇,師資樹人表,實業拯民窮。健體明醫弱者雄,勤樸公誠校訓崇。華夏聲威,神州文物;原從西北,化被南東。努力發揚我四千年國族之雄風。
其中,校歌中的“健體明醫弱者雄”,專指醫學院。
雖然,學校遷至秦巴山地,但戰火仍波及漢中辦學地。1939年5月29日,因日寇頻繁轟炸南鄭城,為躲避敵機轟炸,西北聯大醫學院由南鄭城內遷至城東孫家廟、馬家廟、黃家祠堂等地,并于當日開始遷移,至5月31日復課。
四、第一次獨立設置期(1939.8.8—1946.7.31)
首次獨立設置后,先后有三任院長:1939年5月,教育部聘西北聯大常委徐誦明為國立西北醫學院院長,未就職。遂由徐佐夏(益甫,1895—1971)教授于1939年8月出任獨立設置后的首任院長。1941年4月26日,徐佐夏院長會同西北師范學院院長李蒸往天水、蘭州、平涼等處勘察新院址,擬遷院,院長一職先前已由馬馥庭教授代理。1944年5月,因物價飛漲,師生生活艱困,加之軍事教官與八期學生沖突后罷課抗議,引發全校性學潮。教育部遂將軍事教官和原院長徐佐夏免職,并將教務主任李寶田、附設醫院院長趙清華等解聘。內科學教授陳閱明接任附設醫院院長。1944年5月30日,教育部聘請生理學家侯宗濂(1900—1992)教授為國立西北醫學院院長(任期1944.5—1947.5)。1941年4月底按教育部令,本院三十年度招生委員會由7人組成。院長徐佐夏、院長王同觀、教務主任黃如煙、總務主任毛摶鳳、馬馥庭教授、李文軒教授、教官劉伯安。1944年10月20日,西北大學校長劉季洪與國立西北工學院院長潘承孝、西北醫學院院長侯宗濂商討陜南各地學生從軍問題,并聯名致電蔣介石,表示擁護“知識青年從軍運動”。
1945年夏,并入國立西北醫學??茖W校,改為國立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侯宗濂兼任院長,汪美先(1914—1993)代理院長。當時,第九期(三年級)為遷蘭第一班,以衛生署西北衛生實驗院為附屬醫院,以小西湖為院址,但因抗戰勝利和醫學院復校請愿而終止。1946年夏,國立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改為蘭州大學醫學院。
在此時期,一些重要事件:
第一是接受資產。1939年9月18日,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接收委員會于西北大學校長室舉行第一次聯席會議。醫學院黃萬杰、余夢祥、冀侶僧,師范學院汪如川、袁敦禮、劉拓,西北大學蘇雅農、張貽惠、趙學海等人出席,由張貽惠任主席。會議商討接收前西北聯合大學事宜,并就圖書儀器、校產公物分配原則及辦法做出規定;會議決議將原西北聯大公物分為十份,西北大學接收五份,西北師范學院接收三份,西北醫學院接收二份。
第二是于右任視察。1939年12月4日,國民政府檢察院院長于右任返渝經過南鄭,到院視察,并在附屬醫院對全院師生訓話。因適逢警報,且南鄭復遭轟炸,原定的1時訓話,推遲到3時警報解除。訓話指出:“現今大學之入鄉村,多因敵機肆擾的原故……醫學雖可醫人,救人于不死,但對于炸傷者常常不及醫治。……軍人在抗戰中固然責任很重,唯我醫學界之責任尤大,尚望大家格外盡力。同學方面應負起自己的責任,用心學習。抗戰固賴之于軍人,建國卻系于我等,建國大業正待大家努力也?!?img alt="《于院長來院視察并對全院師生訓話》, 《國立西北醫學院院刊》1941年第14—15期,第46—4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EA54D/17613886707588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87287-H6HkchI5kC0C5m91Yz3XU4E32KTLvTU3-0-764529add5a5f851e3a7260f03df23ad">
第三是日機轟炸醫學院駐地。1940年5月20日,10余架日機轟炸西北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所在的黃家坡、文家廟。投彈40余枚,火光四起,房屋倒塌。與學生同住在此的醫學院教務長兼耳鼻喉科教授楊其昌和四年級學生欒汝芹、陳德庥,以及當地14人被日寇炸彈奪去生命。據曾任山東棗莊市政協副主席的孫維林校友回憶:“醫學院設在南鄭縣(即現在的漢中市)……在敵人空襲頻繁時,學校被迫遷到城東15華里的黃家坡。1940年的一個夜晚,日機轟炸西北醫學院時,我的左肩膀也受了傷。學院附屬醫院的外科董克恩教授在手術室為我做了局部麻醉,在左肘部取出了黃豆大的小彈片。我總算幸運,既保住了生命,也未留下后遺癥,但事后得知炸死兩名學生,一位耳鼻喉科教授,由于炸彈傷及背部及心臟,未送到醫院,就停止了呼吸。日本侵略者所投炸彈,多半是殺傷彈,彈坑淺平,深約半公尺,坑口直徑約三四公尺。炸彈爆炸后,彈片細小,向四周呈放射狀炸出,據防空人員介紹,這種炸彈的目的主要是殺傷平民生命,而不是破壞建筑物。只有一枚巨型炸彈,其彈坑深約五公尺以上,坑口直徑在十公尺以上。還發現一顆未爆炸的啞彈,敵機投下后栽入土中,后經防空部隊挖出,是一枚500磅的炸彈”?!笆潞?,學校里照常上課,醫院里照常門診。在死難師生追悼大會上,群情激昂,大家異口同聲地聲討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殘酷和兇惡?!?img alt="孫維林:《日本飛機轟炸西北醫學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棗莊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棗莊文史資料》1991年第12期,第149—15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EA54D/17613886707588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87287-H6HkchI5kC0C5m91Yz3XU4E32KTLvTU3-0-764529add5a5f851e3a7260f03df23ad">

圖1-5 在漢臺旁設附屬診所
第四是開展社會教育。1941年3月20—22日,醫學院公共衛生副教授黃萬杰任衛生宣傳隊總隊長,分領12隊,擬定宣傳大綱,繪制60張圖畫,在新民鄉、靈泉鄉等各村落宣傳衛生。其內容包括天花預防、沙眼預防、求醫指導、改進膳食、疥瘡預防等,同時施種牛痘和散發附屬醫院施診券500余張。1942年12月1日,為實施社會教育,附設民眾學校開學。聘趙敏樹為校長,張繼善為教務主任,學生任教員。

圖1-6 1939年,附屬診所遷至文家廟,建重傷醫院,更名為西北聯合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圖1-7 獨立設置后的國立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
第五是國民政府教育部等機構介紹醫學院概況。其一是1941年5月,教育部編《全國??埔陨蠈W校要覽》介紹國立西北醫學院校舍及設備:校址在陜西省南鄭縣(今漢中市)新民鄉。北有漢寶公路,通西安。東有漢白公路,通湖北。西南有川陜公路,通四川。校舍系就舊有祠廟、民房加以修改或重新建筑。計有教室、實習室、辦公室、學生宿舍及醫院診室、病房等,共約150余間。環境方面,北望秦嶺,南鄰漢江,山環水抱,臨近曠野,風景佳麗,空氣清新,于衛生療病頗為適宜?!I岈F有解剖、生理、病理、藥物、細菌寄生蟲、內科、外科、產婦科、眼科、小兒科、耳鼻喉科各教室,并有附屬醫院1所,衛生教學區1處。其二是1942年12月23日,國立西北醫學院回函(發文第475號)致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為該處編撰的《中華年志》(China Annual)一書提供醫學院概史。其中稱:“本院創于民國元年(1912),地址位于北京之后孫公園,名曰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奉令改為大學,名曰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民國十五年(1926)復更名為京師大學醫科,民國十七年(1928),奉令改為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民國二十六年(1937)九月,北平淪陷,本院奉令撤退遷至陜西之西安,奉部令合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三校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民國二十七年(1938)三月,奉令遷移南鄭,更名為西北聯合大學,文、理、法、商、教育等院分設于城固,本院設于南鄭城,旋復移至郊外之馬家壩,距城約三里許,去城可八里。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八月,奉令改組,本院改為獨立學院,始稱今名——國立西北醫學院”。
第六是聯合反映教職工生活困難。1943年3月1日,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西北農學院、西北醫學院等西北五校再次聯合電呈最高國防委員會教育部、行政院秘書處、教育部,以呼吁解決生活困難,電文如下:“本院校等偏處陜南,交通梗阻,近數年來歷受物價激漲之苦。校院同仁咸以國難當前,忍痛負重,未容言宣。乃邇來物價又復突漲不已,較諸西安、陪都各處,尤為高昂。而自1942年10月起城固地區生活補助費基本數為400元,加成數為12成。城固與西安、陪都懸殊過甚,同仁艱窘,苦不堪言,擬懇請準予自本年4月份起提高城固生活補助費以資維持?!苯逃咳晕创饛?。
五、并入西北大學時期(1946.8.1—1949.9)
在此時期的再次合校成為首要重大事件。1946年8月1日,教育部電令:自三十五年度(1946)起,國立西北醫學院漢中部分,并入西北大學,改稱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學校遷設西安后,西北大學醫學院院址設于西安崇禮路(今西五路)西北化學制藥廠原址。在其西側再建附設醫院。1947年,侯宗濂教授因病辭職,教育部任命內科教授湯澤光(1899—1985)接任院長。

圖1-8 1947年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在崇禮路(今西五路)建成開診
第二件重大事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遷校和護校斗爭。此時,醫學院院長湯澤光、萬福恩(1900—1961)先后辭職赴廣州、天津。其間,國民政府要求西北大學及醫學院南遷四川。馬載坤、張時等臨時負責應付當局,抵制遷院。孫國楨(1907—?)、徐浩、孟昭林、隋式棠(1912—?)、王兆麟、張保真等教授、職員組成護校委員會,工人朱新年、朱文光、唐友德,及學生高瀛洲、緒昶光、于克、郭炯等組成三四十人的護校隊,日夜巡邏,為新中國保住了學校。1948年11月中旬,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到校命令西北大學遷往四川成都。西北大學以及所屬醫學院、附設醫院等開展了反遷校運動。
反遷校斗爭取得勝利,醫學院師生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5月24日,軍管會進駐西北大學,同時派員接管醫學院。侯宗濂任主任委員,張效宗為副主任委員,恢復醫學院和附設醫院的正常教學秩序。
第三件重大事件即參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地救護。1949年7月,醫學院組織戈治理、宋愛蘭、李秀林等醫生和學生組成四個支前戰地醫療隊,隨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二、三野戰醫院西征,參加了咸陽反擊戰、扶眉戰役、關山戰役、蘭州戰役等。
第四是陜西省立醫學??茖W校并入西北大學醫學院。1949年8月4日,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委員賀龍,副主任委員賈拓夫、趙壽山、甘泗淇簽署管會字第20號令,將陜西省立醫學??茖W校并入西北大學醫學院。將醫專附設醫院全體人員及設備暫借西北軍區司令部(未歸還)。1949年9月完成陜西省立醫學??茖W校并入過程。
侯宗濂回憶此段歷史時說:“1946年學校由陜南遷回西安,并入西北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購前西北制藥廠作校址,次年購西鄰居民地皮14畝余,建教學醫院,有門診、病房各一排,全是平房,設床50張。筆者回到西安后因病辭職,內科湯澤光教授代理院長。后萬福恩繼任院長近一年,實際到職不足兩個月,亦離職而去。后來,胡宗南的軍醫處長李之琳代理院務,實則學院領導處于癱瘓狀態。西北大學校部亦因校長屢次更換,學校秩序紊亂而無力顧及醫學院。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李之琳隨胡宗南逃走,學校更陷于無人負責的混亂狀態?;貞泴W院成立至新中國成立已近12年,它度過了漫長的歲月,走過一段艱難曲折的道路。由于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醫學教育受到摧殘,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前12年連同1949年僅培養了347名學生,平均每年不到29名。在校學生數1949年最高達280名,教師44名,實習病床61張。教學方面有解剖、生化、生理、藥理、病理、細菌、內、外、婦產、小兒、皮膚花柳病、眼、耳鼻喉等科,這些科不但設備差,力量也薄弱。重要儀器有顯微鏡29架,分析天平1架,電冰箱1個,電動離心機1臺,萬能手術床1臺,X光機2臺,圖書2530冊,雜志4350卷,學校規模由此可見。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學?;氐搅巳嗣竦膽驯?。從此,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六、第二次獨立設置期(1950—1956.8)
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缺醫少藥的西北地區面臨更多民生問題,政府賦予醫學院更大的責任,遂迎來第二次獨立設置。1950年4月28日,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副主席習仲勛、張治中簽署高教字117號令: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教育部電,決定將西北大學醫學院改為國立西北醫學院。侯宗濂暫代院長之職。
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
一是積極投身抗美援朝的戰地救護。1951年2月,抗美援朝開始后,劉新民教授等組織發起西安市衛生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員會,附設醫院接收300余名志愿軍將士。醫學院派出外科醫生劉文善參加抗美援朝手術隊赴朝,內科醫師趙字慎到東北四平市黎樹縣陸軍醫院參加抗美援朝醫療工作。
二是鑒于舊中國帶來的社會問題,1951年,受中央衛生部和西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委托,醫學院開辦皮膚花柳系。同時,先后舉辦兩年制的皮膚花柳專修科、外科專修班、牙科醫師訓練班。
三是于1956年9月改為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部分隨校搬遷南郊,為第一附屬醫院,留在西五路的部分為第二附屬醫院。

圖1-9 位于西安崇禮路(今西安西五路)的國立西北醫學院

圖1-10 1956年,籌建中的西北醫學院南郊新院區

圖1-11 1956年9月8日,建于西安南郊的西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正式開診

圖1-12 1956年,更名后的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住院大樓一角
第二節 師資與教學
一、師資隊伍
西北聯大初期的師資具有相當的基礎。1938年5月2日在西北聯大正式開學時,醫學院院長蹇先器教授,僅領有全院正、副教授8人,助教6人。之后,相繼聘任的教授有:公共衛生學教授嚴鏡清;法醫學教授林幾;藥理學教授徐佐夏;生理學教授陳佐紀;病理學教授毛鴻志;解剖學教授王顧寧;內科學教授陳禮節、李寶田、賈淑榮;外科學教授董克恩、翟之英、劉錫衡;婦產科教授王同觀、徐幼慧;皮膚花柳學教授蹇先器;兒科學教授顏守民、隋式棠、厲矞華;眼科學教授陳學穆、劉新民,以及外聘外科學教授王景槐、耳鼻喉科學教授楊其昌等。在劉蔚同、萬福恩、李之琳教授等相繼代理院務時期,新增教授有馬中魁、李佩琳、汪美先、顏守民、陳天啟、楊其昌等。
然而,在新增教授的同時,也有一些教授相繼離校。1939年暑假前夕,因原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北平大學校長、西北聯大常委徐誦明反對解聘沈志遠、曹靖華、韓幽桐、章友江、彭迪先等進步教授,并通過漢中警備司令部同鄉林某、重慶生活書店的國民參政員鄒韜奮、立法院院長孫科等成功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學生劉長崧、鄭登材、李昌倫后,辭職離校。醫學院蹇先器、林幾、嚴鏡清、陳禮節、劉新民、厲矞華等教授和徐幼慧等助教亦隨之離校。1941年1月初,擔任本院二、三年級德語會話的德國籍教員鄧馬愛娜女士,因事辭職南下返貴州。
醫學院獨立設置后兩年間,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除獎勵服務年限較長的教授以外,也從全國各地陸續聘任了一批教授到校。1941年1月初旬,國內唯一的小兒科大夫、醫學院小兒科教授顏守民服務醫學屆滿20年,受到政府明令褒獎,并奉令休假一年,進行南方小兒病研究。徐佐夏院長并委托其代購價值3萬元的儀器。1941年2月,新聘教授陸續到校,有:德國威慈堡大學醫學博士、前河北醫學院院長、時任軍政部第一陸軍醫院院長馬馥庭先生,擔任本院藥理學教授;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留美研究外科、當時服務于應城紅十字會、號稱國內著名的外科圣手萬福恩先生,擔任本院外科教授;北平大學醫學院畢業、留學日本的張濟鄉先生,擔任本院耳鼻喉科教授;德國柏林大學醫學博士王顧寧先生,擔任本院組織學、解剖學、胚胎學三科教授;畢業于杭州醫學院的劉遯先生,擔任本院調劑學教授兼藥局主任。截至1941年3月,國立西北醫學院統計在校教師共31人,其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講師6人。
到1942年,附屬醫院院長王同觀辭職離院,皮膚花柳科趙清華接任院長時期,醫學院與附屬醫院的教授有:外科萬福恩教授、組織解剖學王顧寧教授、藥理學馬馥庭教授、耳鼻喉學張濟鄉教授、皮膚花柳科趙清華教授、細菌學紀學參教授,另有王兆麟、霍炳蔚、黃國欽、張之湘、孫擷芬、李景頤、梁福臨等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附設醫院已有80張病床,門診日流量在文家廟達到80~100余人次,在漢中城內漢臺設門診部后,甚至日接診人數達到300余人次。除作為本院實習教學場所和為當地民眾服務外,還為駐守當地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空軍第三路司令部、八路軍總站、美軍十九航空隊、陜甘鄂邊區警備司令部、諸多行政企事業單位的軍政人員診治醫療,并作為軍政部設立的傷病醫院,接收了大批前線所送傷員。
在侯宗濂院長任內,聘任病理學教授李賦京、細菌學教授張效宗、細菌學教授汪美先、病理學教授李佩琳、眼科學教授潘作新、內科學教授湯澤光等到校任教。1949年9月,聘剛時為院長,馬志千、孫大光、張時等為西北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或講師。
二、專業與課程設置
國立西北醫學院時期,學制為6年,五、六年級開始見習和實習。在漢中時期,不分系,學科亦較單一。遷回西安后,根據培養目標和醫前期、醫后期教學特點,按學科歸類,創建了解剖學(含人體解剖、組織、胚胎、神經解剖等)、生理學(含生理、生化、藥理)、病理學(含病理、細菌、寄生蟲、法醫等)、內科學(含內科、兒科、皮膚花柳科、精神病等)、外科學(含外科、泌尿、矯形、眼耳鼻喉、放射等科室)、婦產科、公共衛生科等。各學科都建立了獨立的實驗室或研究室,配備了專用設備。
當時的課程,分年級課程名稱和課時為:一年級三民主義2;國文3;數學4;物理4;化學6;德文8;英文(選)4;日文(選)4。二年級解剖8;生物8;化學4;生理3;德文8;教育4。三年級生理6;藥理8;生化6;解剖6;德文4;體育4。四年級內科4;外科6;熱帶病4;小兒科2;實驗診所2;門診實習12;體育1。五年級內科6;外科4;婦產科4;小兒科4;眼科4;皮花科2;門診實習12;體育2。六年級實習。
自此,按教育部規定,開出了全部42門課程。1946年到1947年,增加了一些社會科學課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并增加了一些學科史課程。1938年9月15日,西北聯大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修正通過《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二十七年度兼辦社會教育計劃大綱》,規定由醫學院主辦救護訓練班。1942年9月,因拉丁文對于習醫者至為切要,故本院添設拉丁文課程,聘請牛若望主教為教員,學生報名選讀者非常踴躍。
三、辦學條件
在南鄭時,校址位于南鄭縣城東郊,自黃家坡至三皇寺,由西南而東北,延伸五六里,占祠廟七八處。周圍環境則漢江巴山繞其南,秦嶺峙其北,山環水抱,風景優美,頗適合于衛生并療養。校舍有教室10數間,實驗室6間,辦公室12間,學生宿舍19間,職員并校工宿舍24間。附屬醫院有診病室12間,病房33間,候診室、檢驗室、手術室、調劑室、辦公室及病人浴室各2間,職員住室4間,共計171間。
設備方面,由北平遷出時,所有儀器圖書均未帶出。獨立設置后,開始著手購置。至1941年時,有中文圖書624冊,西文圖書237冊,日文圖書50冊,西文雜志1282冊,共計2193冊。儀器方面,有基礎儀器2052件,臨床儀器2458件,共計4510件。體育用具有體育場2處,面積約4畝,籃球架3副,排球、壘球場各1處。單杠1個,雙杠4個。其他用具有木器、鍋爐等2449件。實驗用動物有羊、狗、家兔、白鼠、天竺鼠、青蛙等。
1940年至1941年間,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相比較于初到漢中之時,有較大的發展。1940年秋,始建成藥理學實驗室,并開始實習,逐漸發展,可進行植物成分檢驗、礦物成分檢驗、化學解毒藥、藥物排泄、吸凝與溶解親和力、原漿毒物及驅蟲劑、腐蝕及刺激物、消毒劑、局部麻醉、平滑肌之張力試驗、司徒傅氏心、蛙心之直接灌流等23項實驗。生物化學實驗室有儀器609件,藥品102種。生理實驗室可實驗肌肉、心臟、呼吸、血壓、血循環、灌流、臟器容積量、內臟功能等實驗。同時,附屬醫院新建病房22間,檢查室、手術室、調劑室、醫務室等皆齊備,共有病床80張,平均每日住院病人60名左右,門診病人80名左右。1941年2月,新購的部分儀器到院,已由成都運到20余箱儀器,分配到各實驗室應用,解剖、組織、藥理、生理、病理各種儀器一部分。唯醫院臨床各科,設備較為完善。
四、學生學習與生活
戰時的高等教育實行了嚴格的軍訓。1938年8月20日,全校實行為期兩個月的學生抗戰軍事集訓。集訓總人數為1194名,參加集訓人員為:醫科四年級,藥科三年級,高中及同等學校一、二年級,專科大學一、二、三年級女生,集訓時間為8月20日至10月19日。
圍繞抗日,學生們參與了大量的宣傳活動。1941年1月20日,本院借寒假期間,分為訪問、講演、漫畫、戲劇、壁報5隊,在南鄭、城固、褒城三縣舉行大規模兵役宣傳。除四、五年級在傷病院實習以外,一、二、三年級全部出動。
雖處后方,但秦巴盆地亦歷遭日機轟炸。1941年2月1日,大批敵機飛抵南鄭施虐。警報解除后,即接南鄭防空司令部電話,請醫學院學生前往救護群眾。因敵機投彈漫無目標,故損失不大,僅有三四人受輕傷。
在艱苦的環境中,必修的課程一門也不能少。1941年2月底,擔任本院三年級藥理學課程的徐佐夏院長,因學生課程較多,如添授病理學、細菌學等,致在假期每天上午補課,直到2月底結束。必要的課外活動、勞動、下鄉宣傳也是學生的必修功課。學生課外活動有籃球、排球、壘球運動。假期中有兵役及衛生宣傳隊,赴鄉做宣傳,并施種牛痘。一年級學生參與修路、平整運動場等勞動。
招生及畢業情況:1942年9月20日西北區各院校招生考試錄取新生名單在城固公布,西北區各院??傆嬩浫⌒律?167人。其中,河南大學錄取286人,西北大學錄取212人,西北工學院錄取185人,西北農學院錄取154人,西北師范學院錄取94人,西北醫學院錄取57人,甘肅學院錄取179人。每屆新生入學,循例進行宣誓典禮。1942年10月31日,醫學院舉行新生入學訓練宣誓典禮。徐佐夏院長致辭,要求新生恪守誓言,遵守一切法令規章,努力求學。繼由附屬醫院院長趙清華教授和學生代表講話,典禮莊重嚴肅。截至1941年3月,醫學院有學生五班共計196人,其中男生142人,女生54人。
自民國五年(1916)起至二十八年(1939)止,共計畢業學生317名。均服務于醫界,多在公共機關做教授及醫師,或自己開醫院營業,無賦閑。1939年,西北醫學院畢業學生3名,仍發北平大學醫學院畢業證,從1940年起頒發國立西北醫學院畢業證。自1940年至1946年,西北醫學院歷屆畢業人數總計205人。1940年至1949年畢業生人數如下:1940年,17名;1941年,22名;1942年,35名;1943年,30名;1944年,35名;1945年,32名;1946年,34名;1947年,46名;1948年,41名;1949年,55名。
其中,1942年第三班有21名畢業生應征入伍,分配至軍政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軍政部軍醫署等處。1940年至1949年,畢業學生共347名。
學生日常生活每日6點起床,7點早操,并舉行升旗禮,8點后上課。課外活動有球類、游戲等,星期天或例行假日,多選擇登山或遠足旅行。學生經濟狀況,除一年級新生為公費生,一切費用均由學院供給外,其他各年級戰區學生每人每月發給膳食貸金25元,零用貸金3元,發米貼若干。
西北醫學院秉承北平大學醫學院傳統,開展了愛國進步學生運動。1941年5月,反動派搜捕地下黨員和進步師生。醫學院學生徐駿(女)、高履勛被捕,后經徐佐夏院長營救,李學禹、陳作紀教授作保獲釋。1944年1月,因軍事教官欺壓學生而爆發全校性學潮,軍事教官被驅逐,徐佐夏院長亦遭當局迫害而辭職離校。1947年,中共黨組織派地下黨員雷幼珣到醫學院圖書館工作,先后發展了藍應祥、于從吾等一批地下團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當局擬將醫學院遷往四川,地下黨、團組織還開展了反遷校斗爭,建立了40余人的護校隊,學生中有高瀛洲、于克等均參與斗爭,最終使學院回到了人民懷抱。
第三節 附屬醫院
西安臨大——西北聯大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于1914年12月30日設立的附設診察所,1915年2月15日正式開診,是為學院開設附屬醫療機構的開端。同年8月附設產婆養成所,招收看護生13名。1927年更名為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同年,學校附設的診察所擴充為學校附屬醫院。之后發展成為北平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徐誦明、吳祥鳳、蹇先器先后出任院長。1940年,附屬醫院院長顏守民教授休假離職考察,婦科教授王同觀(1901—1989)接任院長。
一、國立西安臨大醫學院時期
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以后,平津相繼淪陷。當時,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的師生獲悉北平大學將西遷西安后,院長吳祥鳳在北平石駙馬大街的自己家召集在校教授開會,提出“愿去西安者簽名”。吳祥鳳、王同觀、蹇先器等人當場簽名,隨后與徐佐夏、林幾、毛鴻志等師生輾轉來到西安,成為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最初的創業者。
最初和陸續到達西安的醫學院教職工計有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專任講師3人,助教4人,護理人員及助產士4人。他們大部分來自原北平大學醫學院,被安置在通濟坊,教師則分散居住在西安城內各處。
當時于1937年9月到校的教授有:吳祥鳳、徐佐夏、嚴鏡清、蹇先器、王晨、林幾等6人;1938年2月到校的教授有王景槐教授(遼寧人,主外科學,畢業于北平大學醫學院和德國圖賓根大學)。1937年9月到校的副教授有毛鴻志、王同觀、李漪(事跡不詳,到西安先后住西蘭公寓)等3人;1937年9月到校的專任講師有翟之英(字千子,山西定襄人,住西北旅館,主外科學,北平大學醫學院畢業)、黃萬杰(字立天,浙江樂清人,住東大街柳巷十一號,專任講師,主公共衛生學,畢業于北平大學醫學院)、劉士琇(字新民,安徽鳳陽人,住西安市北京飯店,專任講師兼校醫,主眼科學,畢業于北平大學醫學院和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等3人;1937年9月到校的助教有徐幼慧(徐誦明的女兒,在醫院化驗所,主婦產科學,畢業于北平大學醫學院和日本九州帝國大學)、賈淑榮(字曉瀾,住西北旅館,主內科學,畢業于北平大學醫學院)、厲矞華(字聲聞,浙江杭州人,主小兒科學,畢業于北平大學醫學院和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李寶田(字滋圃,河北高邑人,主內科學,畢業于北平大學醫學院,德國留學三年)等4人。
護士長和護士(助產士)有1937年11月到校的周美姝(字召南,江蘇江寧人,住西安東一道巷十八號,任附屬醫院護士主任,畢業于中央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周粹南(江蘇江寧人,住西安東一道巷十八號,任護士長,畢業于上海西門婦孺醫院協和高級護士職業學校)、聶玉琨(陜西三原人,住西安東一道巷十八號,任護士長,畢業于上海西門婦孺醫院協和高級護士職業學校)、高維新(字惠靜,山東臨沂人,住西安東一道巷十八號,任助產士,畢業于天津醫院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徐政(護士,生平不詳)5人。
西安臨大在西安雖不到半年,但學習、醫療活動、抗日宣傳卻照常開展。1937年11月15日,西安臨時大學開始上課,醫學院86名學生除在西安先后兩次招收錄取之新生外,余皆為原有學生或他校舊生轉學而來。一年級錄取新生則有后畢業留校的婦產科王秉正、外科尚天裕等。
這一時期,特別值得記載的一個重要事件是醫學院按照陜西省抗敵后援會的統一安排,翻越秦嶺,第一次抵達陜南開展抗日宣傳的工作。1937年12月1日,西安臨大醫學院由藥理學教授徐佐夏、婦產科副教授王同觀帶隊,率30余師生組成的宣傳隊經寶雞翻越秦嶺,于12月11日抵達漢中留壩縣。宣傳隊除在陜南鳳縣、留壩、南鄭(今漢中)、褒城、沔縣(今勉縣)等縣開展抗戰宣傳以外,還宣傳防毒氣知識,為群眾診病,調查地方病等。直到1938年2月,接學校命令返校。
就在醫學院抗日宣傳隊返校后的次月,1938年3月2日,由于山西失守,日寇占領風陵渡,潼關告急,西安臨時大學奉命南遷。學校以抗戰宣傳、軍事拉練、強身健體為號召,軍事編隊,從3月16日開始南遷漢中,4月初師生全部到達漢中。
二、國立西北聯大醫學院附屬醫院時期
1938年4月3日,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西安臨大醫學院亦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醫學院,校址設在南鄭縣(今漢中市漢臺區),皮膚性病學教授蹇先器為代理院長(吳祥鳳院長暫未到校),1939年2月11日被正式聘為醫學院院長。5月2日,全校統一開學上課。
在漢中期間,醫學院教職工除吳祥鳳、王晨未能到任外,其余均到校。教員又陸續新增顏守民等11人。職員則新增陳仁睿、王錫祥、呂瑞鑫、葉迺綱、余夢祥、祝振瀛、韓書剛等7人。1938年4月到校的有顏守民教授,1938年6月到校的有陳禮節教授,1938年8月到校的有楊其昌教授(字相初,山東臨清人,耳鼻咽喉科教授,畢業于北平醫學專門學校,留學于德國),1938年10月到校的有何心洙教授(字性堅,福建閩侯人,藥物化學教授,留學于日本東京鐵道省專門部特級預科,德國耶那大學藥物化學科畢業),1939年1月到校的有陳作紀教授,1938年11月到校的有陳嘉琨教授(德文)。1937年12月到校的有吳英荃副教授(字季蓀,江西臨川人,副教授兼庶務室主任,主講法學黨義,畢業于北京大學),1938年8月到校的有馮固副教授(字季壽,浙江慈溪人,畢業于東南醫學院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董克恩副教授(外科學)、1938年4月到校的有陳東震副教授(遼寧遼陽人,滿洲醫科大學和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畢業)。1937年9月到校的講師有楊若遇(字道生,廣東潮安人,專任講師,普通化學及實驗,畢業于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理化系)等。
這一時期,西北聯大醫學院還主辦了救護訓練班、公共衛生訓練班,并組織鄉村巡回診療隊進行巡回醫療。1938年5月18日,學校對醫學院批復附屬診所開辦費及附設練習生的開辦費預算。1938年6月29日,學校借漢中衛生院房屋32間并撥付2000元作為開辦費,對購置藥品器械、修理費等做出安排。西北聯大醫學院附屬診所首任所長為王景槐教授,另有教職員23人(見表1-1)。
表1-1 西北聯大醫學院附屬診所教職員

1938年4月間,借南鄭縣衛生院30余間房成立臨大醫學院附屬診所,又與遷南鄭的洛陽軍分區醫院聯系作為實習基地。附屬診所遷至南鄭東關黃家坡文廟內,改稱西北聯大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顏守民(1898—1991)教授相繼任附屬診所主任、附屬醫院院長。在此期間,學校附屬醫院得以發展,醫院內、外、婦、兒、皮膚、眼、耳鼻喉等學科人員齊備,教師可為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和實習教學,實施扁桃體摘除術、接生手術、眼外傷手術等。同時,還開辦高級護士訓練班。這時的醫療活動也不斷擴大,1939年4月,西北聯大為便利城固平民醫療而成立城固施診所。1939年3月,附屬診所改為附屬醫院,分設醫務、事務、看護等三部,檢查、手術、調劑、圖書等四室;醫務又分門診、病房二部。門診部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眼科、皮花科、耳鼻喉科等7科;門診現狀:診病時間為每日上午10時至12時,星期、例行假日停診。診券分普通、急診及特別診3種,普通券每位收2角,急診券5元,特別診券30元。每日售診券七八十張,或至一百一二十張。
在醫療條件方面,初創時期的診所,因設備簡陋,檢查器械缺乏,初期尚不能做化學檢驗。1938年10月,西北聯大醫學院附屬診所從西安購得少量試劑及器皿、顯微鏡(最大倍數1000倍至1400倍),開始做簡單檢查,如小便之各項定性檢查,血球計數,大便、痰的普通檢查。之后,又購置康氏(Kahn)梅毒反應檢查器具,遂開始做康氏梅毒反應檢查。1939年3月,附屬醫院病房分頭等、二等、普通、產婦及施診等5種。有各種病房共設150床位,住院費頭等病房10床位,每人每日8元;二等病房20床位,每人每日4元;普通病房男女各30床位,每人每日3元;產婦病房10床位,住院費與普通病房相同;施診病房男女各25床位,每人每日1.6元(餐費)。各種病房尚能敷用,唯施診病房稍擁擠。
1939年至1941年,3年來內科門診初診人數為:1939年,3908人,住院104人;1940年,5904人,住院416人;至1941年11月,5923人,住院818人,總計門診初診人數11827人,住院人數1338人。
三、國立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時期
西北聯大醫學院獨立設置為國立西北醫學院之后,開始步入新的發展歷程。截至1941年5月,學院有解剖、生理、病理、藥物、細菌寄生蟲、內科、外科、產婦科、眼科、小兒科、耳鼻喉等科。1941年3月4日,本院附屬醫院第六次病院會議商議改進病院,筑成新的防空洞,擴充內部,使住院患者增至五六十人,每日掛號增至百余號。
1945年夏,并入國立西北醫學??茖W校,改為國立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以衛生署西北衛生實驗院為附屬醫院,以小西湖為院址,但因抗戰勝利和醫學院復校請愿而終止。
四、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時期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8月1日,教育部令國立西北醫學院漢中部分,并入西北大學,改稱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1946年8月,聯合國總部及國民政府教育部醫教會撥贈病床設備110套、X光機等各種治療器材多套,藥品60箱;美國紅十字會捐贈藥械3卡車;教育部增撥醫療器械經費3000美元,使其初具規模。1947年11月,在西安建成西北大學附設醫院并開診,王立礎、顏守民、陳閱明(1908—?)、馬載坤等教授相繼任院長。
1947年至1948年11月中旬,在遷校與反遷校時期,附設醫院院長王立礎被派赴四川勘察校址。西北大學和醫學院、附設醫院等成功開展了反遷校運動。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醫學院與附設醫院恢復正常工作。
五、國立西北醫學院附設醫院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4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教育部決定將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獨立設置為國立西北醫學院。
1951年2月,抗美援朝開始,附設醫院接收300余名志愿軍將士。醫學院派出外科醫生劉文善參加抗美援朝手術隊赴朝,內科醫師趙字慎到東北四平市黎樹縣陸軍醫院參加抗美援朝醫療工作。同年開辦皮膚花柳專修科、外科專修班、牙科醫師訓練班。在診斷學方面,開展了物理診斷學,1951年,西北醫學院張時翻譯了英文《病例和查體格式手冊》等。
六、西安醫學院附設(屬)醫院時期
新中國成立前,在實驗診斷學方面,只有西安市和地方幾家大醫院設有化驗室,僅能做20余項一般臨床檢驗。在心功能診斷方面,1953年,西北醫學院附設醫院開始做心電圖,當時采用膠片感光間接描記法。在肺功能檢查方面,20世紀50年代末開展常規肺功能檢查,測定肺容量、通氣功能、氣體分析、血氧和二氧化碳分壓以及分側肺功能。
在內科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陜西省各醫院的內科都是大內科,包括各個系統的內科,以及傳染病、結核病等;較小的醫院還包括小兒科,稱為內兒科。當時主要開展了:(1)心血管內科。20世紀50年代中期,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可對縮窄性心包炎和單純二尖瓣狹窄做出正確診斷,為開展心臟外科手術提供了條件。(2)呼吸內科。20世紀50年代中期,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開展硬質支氣管鏡檢查;20世紀50年代末,建立肺功能檢查室,開展肺容量、通氣功能、換氣功能和氣體分析等檢查工作。(3)消化內科。20世紀50年代末,開展消化道鋇餐、鋇劑灌腸透視、硬質乙狀結腸鏡檢查、A型超聲檢查及胃液分析等檢查項目。(4)血液內科。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開始做血和骨髓細胞的光學形態檢查。(5)神經內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本省沒有神經內科專業醫師和專業病床,1953年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首次開設神經內科專業病房,設有病床10張。
在外科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省僅有省立醫院、廣仁醫院(后改為西安市第四人民醫院)及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設有外科專業,明江醫院、安多醫院、中正醫院及陜西省醫學??茖W校附屬醫院等設有外科病房,各個醫院的外科床位不足50張。當時,主要開展了:(1)胸腔及心臟外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本省在此領域均為空白。1951年,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陳向志在本省首次開展食道癌手術切除術獲得成功,同時開展肺切除術;1954年首例心包剝脫術成功;1956年,實施第一例心臟二尖瓣閉式擴張術。(2)泌尿外科。1951年,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周憲文開始設立泌尿外科門診,開展膀胱、腎盂造影等泌尿系統檢查。(3)骨科學。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王樹梓,梁允,殷培璞、薄如壁等開創了陜西省骨科學。(4)神經外科。1949年前,萬福恩和張同和曾在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行精神分裂癥前額葉離斷術、三叉神經痛酒精注射治療、脊髓瘤摘除等手術,但無獨立的神經外科專業。1954年,戈治理在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逐步開展了神經外科工作。
在兒科學方面,新中國成立前,除西安市幾家大醫院(西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陜西省立醫院、廣仁醫院等)設有兒科專業,其他醫院的兒科診療工作均由內科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55年,省市內各大醫院陸續開設兒科專業,固定兒科門診和病房。當時開展了兒童傳染病,包括防治黑熱病,推廣計劃免疫,消滅天花,麻疹、脊髓灰質炎、白喉、結核病已顯著減少。50年代曾有爆發性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夏秋季乙型腦炎,經積極防治,也已大為減少。
在皮膚科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西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陜西省立醫院設有皮膚花柳病科,僅限于門診診治,無專業病床。新中國成立后,娼妓被取締,性傳播疾病得到控制,皮膚花柳科改為皮膚科。自1951年起,西北醫學院先后開辦了4期4年制皮膚科專業本科班和3年制??瓢?,后又陸續開辦了5期皮膚科高級師資進修班,還通過接收進修等方式為陜西和全國培養了大批高、中級皮膚科專業醫師,成為全國培訓皮膚科人才的五大基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本省皮膚病的診療技術在國內處先進水平。
在眼科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陜西省眼科專業大都設在外科。民國二十七年(1938)西北聯大醫學院設眼科專科。其主要開展的診療項目有:(1)角膜病。1951年西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劉士琇(劉新民)開展角膜移植治療角膜瘢。(2)視網膜病。1953年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陳慶魁開展鞏膜縮短加電凝術治療視網膜脫離。(3)淚囊疾患。1953年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陳慶魁開展腮腺管移植治療干眼癥,采用人工淚管植入及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
在耳鼻咽喉科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陜西省只有省立醫院、陸軍西安總醫院和西北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以及幾家私人的以耳鼻喉為主的醫院和診所設有耳鼻喉科,專業醫師10余人,僅可做耳鼻喉科的小手術及取氣管、食管異物,乳突根治術等。
在放射診斷學方面,1950年,西北醫學院附設醫院成立本省第一個專業科室——放射診斷教研組。1951年,西北醫學院開設放射診斷課程。(1)胸部放射診斷。20世紀50年代,開展了支氣管造影攝片,同期西安醫學院一附院把中心型肺癌分為縱隔型和肺門型。(2)心血管放射診斷。20世紀50年代西安醫學院一附院用自制X線換片機做心血管造影。(3)頭頸部放射診斷。20世紀50年代,一附院除拍攝顱骨平片外,開展了腦血管造影、腦室造影、氣腦造影等。
在麻醉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本省只有少數幾家醫院開展脊髓麻醉(腰麻)、乙醚或氯仿開放點滴等吸入麻醉,麻醉由手術室的手術者或助手兼任。1950年,西北醫學院附設醫院開展氣管內麻醉,賈敬業(1950年)為本省最早的麻醉人員。
在中醫學科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醫藥人員大都沿襲私人開業行醫之路。1954年,省衛生廳成立中醫處、中醫巡回醫療隊。同年,著名中醫學家黃竹齋受聘為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開本省中醫人員進入西醫醫院之先河。
在精神病學方面,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于1956年成立神經精神病教研組。20世紀50年代,治療方法有:電休克療法、氯丙嗪療法、發熱療法、冬眠療法、睡眠療法、藥物催眠暗示及麻醉分析等,還使用了電針耳針療法與中醫中藥治療。
在護理學方面,1950年,西北醫學院開辦附設高級護士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護理工作主要以生活護理為基礎。
在醫院藥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陜西省的醫院藥學工作僅限于調劑、制劑范圍,當時只能做調配處方、發放藥品、制備一些簡單的制劑。50年代中后期,調劑學逐漸發展成藥劑學。1955年,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首先制成瓶裝無菌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注射劑。
第四節 科研與成果
一、研究機構、社團與期刊
按照1942年7月公布的《本院組織大綱》規定的宗旨,本學院宗旨與實施方針為“以造就醫學專才,并研究醫學高深學術及發展西北醫療衛生事業為宗旨”,故學術研究為其兩大重要任務之一。1942年,即開始籌設中藥研究所等研究機構,但直到1947年始下設醫學研究所。
據今所見,醫學院在20世紀40年代僅創刊有兩份期刊:
一是1940年12月1日,時在南鄭馬家廟的國立西北醫學院主辦的《國立西北醫學院院刊》月刊。中華郵政特準為新聞紙類。國立西北醫學院附設前驅印刷廠印刷。徐佐夏院長為之題寫刊名,并撰寫《發刊詞》。其欄目有部令、院章、院務通告、會議記錄、院聞等。

圖1-13 《國立西北醫學院院刊》第1期,1940.12.1

圖1-14 1949年9月1日創刊的《西大醫刊》封面
二是1949年9月1日,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出版委員會在西安創刊的《西大醫刊》。侯宗濂撰寫《發刊詞》。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主辦,該院出版委員會編輯出版和發行。王耕、王兆麟、王秉正、王樹梓、毛鴻志、曲正、汪功立、祁開仁、孟照琳、侯宗濂、郭佐國、孫國楨、馬載坤、張時、張保真、張迺華、張效宗、張懷瑫、陳作紀、陳慶魁、彭緒讓、靳連仲、劉新民、劉蔚同、葉瑞禾、隋式棠、遲汝澄、霍炳蔚、謝景奎等為特約編輯。這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一份特約編輯名單,也是當時全院教授陣容的一個集體亮相。其以侯宗濂(1900—1991)、毛鴻志(1901—1978)的病理學研究為代表的學術成果,特別是關于癌病防治立法的研究,直達國際前沿,有認為該刊反映了20世紀40年代西北醫學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新風尚。
在醫學社團方面,資料亦較少。1941年5月,學生成立有青年劇團、醫學進修社,并各科研究會、遠足旅行隊等社團。1942年,三年級學生趙敏樹等發起成立藥物研究會,提取中藥有效成分,力求藥物自給自足。1949年9月期間,醫學院社團有醫學學習會,每周五晚間均有專題演講。臨床各科實習醫師組織有4個抄讀會,每周例會一次,抄讀內容取材于新近出版的原文醫學雜志,科主任和主治醫師亦出席會議,參加討論。
二、論著與學術交流
在著作方面,見有重印醫學院教授的著作。本院徐佐夏院長曾在國內各院校講授藥理學20余年,1941年4月10日,因后方缺書,遂將其名著《藥理學》重新刊行。1943年,重印醫學博士安井修平著,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校長湯爾和校譯,本院王同觀教授翻譯的《婦科學》(一冊全,漢文版,同仁會,昭和十一年初版,十八年再版,其中有319幅插圖)。該書由王同觀1936年1月在北平醫學院翻譯。
在發表論文方面,1941年5月,教育部編《全國??埔陨蠈W校要覽》介紹國立西北醫學院學術研究:“教員研究貢獻或重要著作計(一)院長兼藥理教授徐佐夏有:(1)肝內蛋白溶解酵素之提取法;(2)濾紙對于酵素之吸收作用;(3)細胞內游子平衡之研究(均在德國《生物化學雜志》發表);(4)異性同性凝集現象之研究;(5)溫熱對于蛙心之影響(均載德國《藥理學雜志》);(6)浮萍之研究(載《北平研究院雜志》)。(二)教務長楊其昌先生之著作有:(1)神經性鼻炎對于涂布之過敏現象(載德國《耳鼻喉科雜志》);(2)嗅覺與人生;(3)肺結核與國民?。ň杀逼结t光社出版);(三)公共衛生教學區主任兼公共衛生教授黃萬杰之著作有:北平市飲水井污染來源及其改善方策(在北平發表)?!痹卺t學院自辦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有,1949年9月出版的《西大醫刊》發表:隋式棠的《百日咳為好發于哺乳兒期內之急性傳染癥》;王兆麟的《矢毒之生理學的效能及其臨床應用》;汪功立的《由齲齒論營養》;張懷瑫的《主動脈弓之異?!泛汀峨枘c肌之一例》;孫國楨的《常山》;李國璋的《三叉神經痛及其治療》;王兆麟的《關于矢毒之實際應用》;毛鴻志的《惡性腫瘤之管理與醫教——美加考察報告之一》;陳慶魁的《視網膜色素變性之組織療法》等。
另外,也有少量校際學術交流和國際學術交流。1945年4月16日,西北醫學院教授湯澤光受邀于西北大學做學術講演,題為《近代科學醫的成就》。1946年,毛鴻志在西北大學醫學院期間被教育部選派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病理科進修,對美國、加拿大等國的醫療狀況做了考察,1948年回國。
三、初期醫療技術成果
在醫療技術方面:1944—1946年,萬福恩教授在南鄭國立西北醫學院附設醫院以“大腦額葉切斷術”治療過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以三叉神經節注射治療三叉神經痛;1948年,萬福恩教授在附設醫院診斷一例脊髓神經鞘瘤病例,并與張同和教授為患者行腫瘤切除術,實乃陜西神經外科之最早手術病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醫療技術有新的進步。1950年,附設醫院成立放射科及陜西省首個放射診療教研室。同年,附設醫院開始進行科研工作,并全面推廣蘇聯組織療法。外科自1949年冬季開始至1950年底,應用組織療法400余例,行前額葉切開治療分裂型精神病45例、頸動脈腺切除術治療哮喘30例,眼科應用組織療法172例,耳鼻喉科應用組織療法17例。1951年,附設醫院劉士琇(劉新民)在全國最早開展角膜移植術;王樹梓、梁允、殷培璞、薄如壁等開創了陜西省骨科學;陳向志施行陜西省首例食道癌切除術,同時開創肺切除術。1953年,眼科開展腮腺管移植治療干眼病,采用人工淚管植入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開展虹膜縮短加電凝術治療視網膜脫離。眼科靳連仲教授初步創制示教檢眼鏡。1—3月,內科開展睡眠治療,牙科應用碘仿乙醚紗條對頜骨骨髓炎患者進行引流成功。1954年12月,醫院首例心包剝脫術成功實施。1955年3月,成立電針研究室,并自制電療機5臺,制定電針操作規程,此項治療經初步研究,對精神分裂癥、末梢神經疾患、風濕性關節炎等14種疾病有療效。
第五節 重要人物
一、張同和

張同和(1902—1966),曾用名喜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出生于山東濰縣。1928年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校,獲博士學位并留校在外科工作。1931年任青島膠濟鐵路醫院外科主任。1934年任南京軍醫學校教務主任兼外科主任,曾任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衛生教育組技正,南昌行營軍醫訓練班教官。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擔任武漢中國紅十字總會救護總隊第二十八醫療隊長,參加臺兒莊會戰,搶救了大批傷病員,受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戰地指揮部嘉獎。1939年任重慶南山空軍醫院外科主任。1941年任軍醫學校西安第一分校教官兼外科主任。1946年8月考取軍醫署主辦的留美軍醫團赴美學習,專研胸部外科及神經外科。1947年回國后任西北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兼主任(兼任西安陸軍總醫院外科主任)。1948年,他與萬福恩教授一起,在學院附設醫院首先實施了脊髓神經鞘瘤切除術、前額葉切除術治療精神分裂癥,推動了西北神經外科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他在附屬醫院推行蘇聯組織療法、封閉療法、休克綜合療法等,確定外科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積極選派推薦戈治理、陳向志、王樹梓、周憲文等到天津、北京學習,為陜西乃至西北培養了第一代外科專家。1958年至1961年以所做540篇國外腹部外科文摘為基礎,結合國內文獻和個人臨床手術經驗,每年吸收世界各國最新文獻,撰寫出300萬字左右的《最新消化系統外科學》,以建立世界公認的最新消化系統疾患的治療和手術常規,惜未完成。1928年起,在美國《外科婦產科及矯形科》等雜志發表《肝臟自發性硬裂》等中英文學術論文16篇。獨譯、主譯的譯著有《賀門氏外科學各論》(中華醫學會西安分會外科學會,1952)、《實用神經外科學基礎》(主譯,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等。專著有《腦瘤的診斷》(中華醫學會西安分會外科學會,1954)、《腦瘤的診斷及治療與神經外科患者的處理》(上海廣協書局,1955)等。所編《外科學總論》和《外科學各論》,手稿惜因“文革”被查抄散佚。
1956年被省委文教部評為二級教授。1966年病逝于西安。按照生前遺愿,逝世后對其遺體進行解剖,心臟標本一直保存在學校病理解剖教研室供教學使用。
二、謝景奎

謝景奎(1907—1988),字星垣。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生于山東濱縣。1934年畢業于齊魯大學醫學院并留校任教。后以《昏迷》(英文)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任延安、鄂北、豫南中國紅十字會醫療隊隊長,從事戰地救護工作。1946年8月任西北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主任。1951年任附設醫院院長兼內科主任。1956年任附屬第二醫院院長,參加籌備附屬第一醫院,并于次年任附屬第一醫院院長。1958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并受到表彰。1960年至1978年兩度出任西安醫學院副院長。1963年兼任西安醫學院克山病研究室主任。1958年兼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陜西分院地方病研究所(即陜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長、《中華內科雜志》編委、北方地方病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北方地方病專題委員會委員等。1988年11月去世。臨終前立下遺囑:不開追悼會;遺體解剖,有病的部分臟器捐獻學校供學生實習使用;骨灰撒入渭河。
他主要從事克山病等地方病研究,在克山病的病因探討、治療、預防等方面,發現用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注射可治療克山病心源性休克,提出克山病與水土相關性問題等。1957年陜北“吐黃水病”爆發后,他帶領西安醫學院醫務人員深入調研,證實其為東北克山病,之后率領醫療隊赴黃陵搶救克山病患者,控制了死亡蔓延。1962年在全國地方病會議上提出“水土病因說”,組織實施硒預防克山病計劃,培養了一批骨干研究力量,奠定了西安醫學院在多項研究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
三、陳向志

陳向志(1912—1992),河北豐潤人,考入北平大學醫學院,戰爭全面爆發后隨校遷入西安臨大——西北聯大醫學院,1940年畢業于西北醫學院,參加滇緬抗日紅十字會手術隊,任第四手術隊隊長??箲饎倮笙群笤谥貞c中央醫院、天津市醫院、青島市醫院工作。1958年至1966年間先后任一附院系統外科教研組教授兼教研組主任、循環系統教研組主任、外科教研組主任,為心胸外科創始人。1959年完成全國第三例、西北首例低溫麻醉心臟室間隔缺損修補術以及多項心臟創新手術。1962年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患者在體外循環下實行了修補術,又先后開展了風心病二尖瓣狹窄并閉鎖不全的二尖瓣成形術、法魯四聯癥分流術等,使一附院心臟外科達到國內先進行列。1960年當選為代表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1962年在北京參加全國英雄勞模大會,受到毛主席接見。曾任中華醫學會陜西分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陜西分會胸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外科雜志》編委、《中華胸心外科雜志》編委、《陜西新醫藥》副主編、《西安醫科大學學報》副主編等。1992年去世。
四、周憲文

周憲文(1917—1990),陜西城固人。1947年畢業于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曾任第一附屬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泌尿外科主任、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臨床泌尿外科雜志》編委、中華醫學會陜西分會泌尿外科學會主任委員等。1973年以他為首的西安醫學院一附院開展人工腎血透析,1973年改用平板透析。1979年他和劉文善、王文楷、南勛義等共同開展同種異體腎移植。其主要論文有《腎結核381例臨床分析》《巨大腎積水48例臨床分析》《235例膀胱腫瘤病案分析》《輸精管注射J3膠黏堵劑臨床應用2709例報告》。
簡言之,這一時期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歷史起源貫穿了一個“遷”和“建”。
從“遷”來看,尤其是千里西遷、秦巴山地的抗日宣傳、翻越秦嶺的南遷、再向甘肅的拓展,以及師生被炸犧牲和千里轉戰抗日戰場救死扶傷的壯烈事跡,永遠難忘。自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京師大學堂醫學實業館到國立北京醫學??茖W校于1914年附設診察所,再到北平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西遷長安,就在民族危亡之際,就在剛剛興起于京師的我國最早西醫高等教育機構面臨危難之際,有著悠久醫藥文化積累的長安大地承擔起了接續我國醫藥文化血脈的歷史使命。同時,也由此拓荒之舉,奠定了西北醫學高等教育的基礎,標志著西北醫學高等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新紀元。
從“建”來看,西安臨大——西北聯大醫學院附屬醫院,直到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西北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建設,特別是1956年一附院在南郊新址的建設,一附院人勇挑建設重擔,奠定了以醫學高等教育為依托的大西北醫療衛生事業的新開端,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立足西北、放眼世界前沿的一附院的發展定位,方在未來的60年歷程中,書寫了一幅幅壯美的建設畫卷,開辟了引領西北醫學的新局面。
(撰稿人:姚遠 和新穎 王李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