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史
- 施秉銀 耿劍平
- 13797字
- 2020-11-24 15:24:52
第一部分 院史篇
緒論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坐落于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南郊大雁塔西側,占地面積148019.33㎡、總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348994.25㎡),業務面積為20萬平方米(205155.78㎡),為國家衛生計生委管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是全國首批暨陜西省首家“三級甲等醫院”、全國首批“百佳醫院”。這所享有“國際盛譽、國內一流、西北領先”的璀璨“杏林明珠”,置身西北、滄桑砥礪、風雨兼程、團結勤奮、嚴謹創新,成就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保健等方面的騰飛與輝煌,促使“一附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西北這片沃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茁壯成長為醫學領域的一棵參天大樹。截至2016年末,醫院共有職工4372人,其中雙聘院士2名,千人計劃學者1名,自主培養青年長江學者1名,“杰青”獲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4名,青年拔尖人才4名,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526名,現有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衛生計生委(原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專科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培育專科1個,省醫學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醫療專科7個,陜西省醫療質量控制中心11個,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值此一附院遷建60周年之際,我們重走抗戰遷徙之路,接續京陜兩源,遠溯先賢篳路藍縷創業之艱,近述新學傳承開拓進取之功,不覺感慨萬千。在此,謹梳理一附院的歷史源流、文化傳統、發展思路、發展概貌、主要成就、未來展望于茲,并借此與同仁共勉。
一
清泉有故源,嘉禾有舊根。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一附院”)植根于13朝古都西安的沃壤,有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早在周秦漢唐時代,此地就有發達的醫學事業。西周時期,醫巫分離,已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的分科,和主持衛生防疫的職官;秦醫獨盛于列國,秦醫和首創六氣致病學說,晉景公有恙,也要到秦國請醫緩往診,致有“病入膏肓”的成語;中醫藥的標志《神農本草經》,我國第一部病因癥候專著《諸病源候論》,我國最大的方劑書《四海類聚方》《千金方》,最早由唐朝頒布的藥典《新修本草》,首創婦、兒科的《千金方》,集大成之作《外臺秘要》,世界最早的骨傷科專著《仙授理傷續斷方》均產生于漢唐長安。
無獨有偶,我國現代最早的國立西醫高等教育機構,即肇始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京師大學堂醫學館的北平大學醫學院,也在吳祥鳳院長的主持下,毅然遷移西安,并永遠扎根于此。連接這段京陜兩源歷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之一是原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病理學教授、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北平大學校長、西安臨大——西北聯大常委和一度兼代西安臨大醫學院院長和國立西北醫學院院長的徐誦明教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率北平大學西遷入陜,被任命為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隨后又被任命為籌備委員會4名常委之一(臨大、聯大當時不設校長,由常委商決校務)。復在1938年3月8日,成立以徐誦明等17人為首的“準備遷移事務委員會”,在其帶領下,于1938年3月16日由西安乘火車至寶雞,然后徒步翻越秦嶺,抵達漢中,形成戰時我國高等教育的三大基地之一。他是我國著名病理學家和教育家,開創了我國病理學科,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病理學人才。他在晚年受聘為西北大學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表明與西北聯大后繼院校的關系。2016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顏虹副校長帶隊一行訪問北京大學醫學部,被主方稱為“等了10年的訪問”,并共同啟動“重走遷徙路”活動,揭開了共續我國西醫高等教育血脈和再啟新篇的序幕。
抗戰時期,學校提出“洵為國家百年教育至計”,“以在抗戰時期戰區內教授學生不應失教失學,并當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非常之需要”,“庶不使學生因數量之增加致素質之降落,影響學風殊失教育意義,總之戰時教育,不應邃失平時教育模型。至于應付抗戰與國防之特殊知識與技術,自當隨時因勢利導,以冀收標本兼顧、相得益彰之效”。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西安臨大——西北聯大醫學院的師生,唯有“以血肉體軀筑成堡壘,前赴后繼,有死無退”,“救亡圖存,高于一切,學術研究,豈有他途”
。徐佐夏院長提出了“須有悲天憫人之心意,醫人醫國之抱負”和“立志、服務、求進步、負責任”
的育人目標。侯宗濂院長提出了“大學非販賣舊學問之市場,乃創造新知識之泉源”和“力求趕上世界新潮流”,以達“世界知名”
的辦學思想。
抗戰時期,醫院師生冒著生命危險救死扶傷,在隨時可能遭受敵機轟炸的教室或附屬醫院里學習和工作。他們不愿做亡國奴,千里迢迢,冒死越過封鎖線,只為祖國的醫學高等教育不致停輟,只為以一技之長報效祖國,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里西遷,保存和傳承了中國現代國立西醫高等教育的薪火,開辟了西北醫學高等教育的新紀元,使學校成為戰時大后方五大國立醫學院之一。并且,在病理學、西醫皮膚性病學、藥理學、兒科學、“針感生理學”開辟新領域,首倡防癌立法,開拓外科事業,在地方病防治、中西醫結合診療等方面創造了一流成就,培養了姜泗長、韓啟德、叢斌等一批醫界領軍者,傳承和光大了先賢的偉大事業。
這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和使命感,在戰爭年代凝結成的救亡圖存高于一切的愛國精神,立足西北放眼世界、以所學報效民族的精神,是醫學院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醫學院師生在以后的歲月中自強不息,敢于拼搏和戰勝千難萬險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也正是今一附院一些特色學科形成的精神基礎。
二
隨著大西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1956年9月,西安醫學院遷建古城西安南郊,成立第一附屬醫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隨著祖國日新月異的進步,60年來,一附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黨中央為國民提供基本衛生保障之計劃綱要,一附院作為西北的一所重點醫院奠基工程正式啟動。在1956年9月8日正式開診之初,只開設了4個病區和急診室,共計202張病床,全院職工208人。在開診初期條件艱苦、設備簡陋、交通和信息不暢的情況下,一附院職工積極奮進,艱苦創業,堅持社會主義辦院方向,認真執行黨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遵循為人民服務的辦院宗旨,使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得以較快發展。
20世紀50年代,外科成功地進行了食道癌和肺結核肺葉切除手術,胰、胃、十二指腸三臟器切除手術,法魯四聯癥手術,縮窄性心包炎、動脈導管未閉、二尖瓣狹窄分離、低溫針麻下心內直視手術修補房缺、支氣管移植吻合、第三腦室后部腫瘤及第四腦室腫瘤切除、腦下垂體切除、脊柱結核一次清除病灶及植骨術等;室間隔缺損修補及肺動脈狹窄手術、肝臟部分切除手術、雙側肺一期同時手術、腎部分切除手術、腎盂直接穿刺造影術等均獲得成功;科學地界定了危害群眾已久的“吐黃水病”為“克山病”;由陳向志教授等開展的低溫下心內直視手術,迎來了“全國首屆心血管會議”在西安隆重召開。
20世紀60年代,在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醫院集中有關專業學科精英成立了重大手術多學科協作組,在低溫下成功為一巨大肝癌患者行半肝切除術,此后,胃癌全胃切除及空腸代胃術、膀胱全切回腸乙狀結腸代膀胱術、髖關節皮膚成形及低溫下半盆切除術、陰道成形術、子宮全切術、鼓室成形術、心包穿刺及右心導管術等均獲得成功。1963年,又成功開展了縱隔腫瘤摘除術、廣泛子宮切除術、腹膜外剖腹產術、頸部廓清術、眼眶內容物切除術及二尖瓣狹窄直視交界分離術等。1964年,全院實行總住院醫師制度及住院醫師24小時負責制度,加強了臨床醫師培養工作,同年6月舉辦了建院以來首次大規模的病歷展覽,共抽調內、外、婦、兒、傳染五個專業1200份病歷進行評比,在全院掀起了狠抓“三基三嚴”、大練基本功的業務競賽活動,促進了醫療技術的穩步提高,在陜西省和西北地區直至全國醫療衛生系統成為排頭兵。醫務工作者在“設備差、收入低、工作和生活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取得了門診接診病人255萬人次(2556747人次),入院患者11萬人次(112303人次)的優異成績。
“文革”期間,一附院仍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宮頸癌、風心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突破。1973年,成功地為一例右手五指離體8小時的患者進行了斷指再植手術。正由于這些積累,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院心血管協作組的針麻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和放射科主任錢治中教授的大骨節病X線學研究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首例全喉切除及發聲重建術,首例先天性心臟病原發孔未閉患者補片成形術,電起搏、電復律、電除顫術,斷掌再植術及首例頸部咽動脈慢性蔓狀血管瘤手術,中藥麻醉在休克病人的應用及“三合一”新的神經阻滯術等居全國先進水平。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之后,醫療技術不斷取得進步。同種異體(尸體)腎移植術、心臟瓣膜置換術、肩胛骨置換術、喉癌切除喉頭重建術、右肺中心型肺癌行右肺上葉及右主支氣管及隆突切除成形術、Ⅰ型糖尿病患者移植胰島細胞術、腦血管架橋術、肝癌患者無血肝切除術、肌內栓塞治療頸內動脈海綿竇瘺術、大劑量氨甲喋呤治療晚期腫瘤等均獲成功;中美專家合作,成功地進行了同種異體主動脈及主動脈瓣代替肺動脈瓣、狹窄的肺動脈并加寬右室流出道根治法魯四聯癥等5例國際高難度心臟外科手術;男性輸精管黏堵劑J3膠的臨床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獎。在此期間,醫院床位由846張增加到974張,門診473萬人次(4739257人次),入院12萬人次(125972人次),規模超過“文革”前,醫療技術水平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20世紀90年代,醫院啟動了“科技興院”工程。中、美專家攜手成功地為11例心臟病患者實施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手術,如多瓣置換術,二尖瓣、主動脈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瓣膜置換加冠狀動脈架橋,升主動脈瘤切除,帶瓣管道移植加冠狀動脈再置入等;急性冠狀動脈架橋術,中顱凹巨大腦膜瘤切除術,舌、頜、頸聯合根治術,頭面部巨大神經纖維瘤血管內介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國內首例在X線下用帶氣囊的雙腔導管為一結節性肝硬化并原發性晚期巨塊型肝癌行B超選擇肝動脈、門靜脈一次雙栓術,膀胱全切后用小段回腸做可控制尿的再造膀胱,宮頸軟組織漿細胞瘤行全子宮切除及自體卵巢移植術,占據顱腔幕上1/4空間的顱內巨大腦膜瘤全切術,肝硬化食道靜脈結扎術,選擇性面神經切斷治療面肌痙攣和頸靜脈神經鞘膜瘤切除術等均獲得成功。之后,人造血管右房到下腔靜脈移植術,十二指腸乳頭切開,食道癌梗阻的激光內鏡疏通,內鏡下直接止血,射頻消融術,肝臟巨大腫瘤切除術,背闊肌皮瓣修復胸壁缺損及尿道下裂新術式,異體皮制作與保存及微粒皮的臨床應用,血細胞分離及成分輸血,白血病基因診斷,光量子治療和仿生治療,幕上腫瘤、幕下腫瘤、急性重型顱腦損傷、高血壓腦出血、椎管占位疾患、腦積水、顱骨損傷修補、罕見的垂體周圍膿腫并發垂體危象病人搶救、自體異基因混合骨髓移植、左側內聽道聽神經瘤經迷路后腫瘤切除術等均獲得成功;居國內先進水平的閉經3年促排卵成功妊娠并在一附院剖宮產喜獲三胞胎;首例惡性淋巴瘤患者骨髓移植成功;國內首例應用激光為兩例巨大聽神經瘤施行全切術成功并仍保留聽神經;Klippol-Feal綜合征合并寰樞椎脫位頸髓損傷并不全癱的患者施行了標準Broks術;還開展了角膜移植及視網膜脫離復位術,首例布加綜合征下腔靜脈再通和支架放置術,首例同種主動脈瓣替換動脈根部及雙腔右心室矯正術、自體肺動脈置換主動脈根部同種肺動脈移植;首次在國內成功完成了應用國際上最新血小板抑制劑7例復雜冠心病PTCA術(其中3例置入了新型的冠狀動脈內支架)等。支援蘇丹醫療隊成功完成蘇丹第一例斷指再植手術,蘇丹電視臺進行了專題報道。
21世紀以來,一附院進入不斷提升質量的科學發展期。新技術IORT應用于臨床,西北首例腹骶骨聯合直腸癌根治術、右主支氣管隆突成形術、產婦無痛分娩法、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年齡最小者為11個月)均獲成功。泌尿外科纖維軟式膀胱鏡投入臨床使用。全國第六例、全省第二例食道癌部分切除主動脈壁修補術,西北地區首例為腎透析患者移植人造血管行移植動靜脈內瘺及應用疝環填充新技術無張力修補腹股溝疝手術成功;中、美兩國專家合作開展冠狀動脈架橋、BENTALL、左房黏液瘤切除等7例國際先進水平手術成功。
小兒法魯四聯癥根治術,先心體外循環室間隔缺損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修補術及微創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架橋,冠狀動脈架橋合并二尖瓣替換術,采取自體橈動脈及乳內動脈作為橋通路使血管完全動脈化,及全國第三例冠狀動脈旋磨術、國內第一例肝內膽管擴張后放置支架術、西北首例同種異體帶血管骨移植治療骨腫瘤手術均達國際先進水平。首例活體腎移植術、顱內動脈瘤切除術、關節鏡下鈥激光關節腔病變清理術及中美專家合作非體外循環自體乳動脈架橋術等在國內已處于先進水平。西北首例單胎試管嬰兒及西北首例三胞胎試管嬰兒先后在婦產科順利降生,標志著一附院在生殖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胸骨牽開器的研制及應用在第十二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獲銀獎;全國第二例陳舊性右主支氣管橫斷端側吻合術、西北首例減小體積肝臟背馱原位移植術、胰腺十二指腸腎臟聯合移植術、全國首例腭咽成形并舌骨前移術、國內第七例胸腔巨大腫瘤摘除等均達國內先進水平。
全國首例“冠心病PTCA+支架術后再狹窄”后切割球囊成形加冠狀動脈內β射線照射治療術、全國第三例顱內支架結合微彈簧圈介入栓塞新技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均獲成功;西北首例經腹膜后入路腹腔鏡下腎上腺腫瘤切除術、采用直腸黏膜環狀切除痔懸吊術(PPH)、經陰道無張力尿道中斷懸吊術、外陰皮膚癌粒子植入術、下肢血管超聲消融成形術、心臟三瓣膜同期替換手術、非血緣臍血移植術、顱內血管球囊擴展成形術、多極射頻消融治療腹部腫瘤成功,均居國內先進水平。腎移植科自1979年開展腎臟移植以來,2015年已成為全國第三家突破4000例的腎臟移植中心。
三
在一附院漫長的發展和文化積淀中,融入濃郁的傳統地域文化,深受祖國周秦漢唐醫藥文化的熏陶;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中,也傳承了我國最早的國立西醫高等教育文化。今一附院院徽中的大雁塔、西安古城墻、蛇杖、十字等元素,以及院訓中的“精醫”,即傳承于陜籍中國古代八大名醫之一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醫精誠》。其“精”,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其“誠”,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地策發“大慈惻隱之心”,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精醫”在此指精湛的醫術和精深的醫學知識:一方面寓意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廣大醫護人員精研醫道,醫術精益求精,臨床和科研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給廣大患者帶來健康和希望;另一方面也寓意一附院傳承漢唐長安優秀醫學傳統文化的抱負。這種“精醫”的精神,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和數代人的艱苦奮斗中逐漸形成的。1958年,一附院為改進醫院作風,在全院實行了“五個二十四小時”制,即“門診二十四小時開放;住院醫師二十四小時負責制;護士二十四小時負責制;二十四小時辦理出入院手續;食堂二十四小時開放”, 《光明日報》當時曾刊登了這一消息,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1963年4月,醫院制訂了醫生護士“三基三嚴”(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這些精益求精的醫療作風和嚴格要求都是今天“精醫”院訓凝練和積累的精神基礎。
“厚德”院訓,即心胸寬廣不以個人得失為主,重公輕私,以民族大義為重,謂之厚德。這一思想文化的形成源于抗戰時期。當時學校要求“激揚民族精神”,“為國家民族殺敵”。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醫學院師生以“名城可陷,陣線可毀,而全民族抗戰到底之共同意志,永不可奪”的精神,“以血肉體軀筑成堡壘,前赴后繼,有死無退”,“救亡圖存,高于一切,學術研究,豈有他途”。
醫學院的師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們既有上戰場的,也有在后方鉆研學業,服務抗戰的。西安臨大醫學院學生黃日驄在老家江蘇嘉定,見報載吳淞口滬戰爆發,以及同濟大學和上海醫學院合組救護隊北上參戰(因故未能實現),便立即趕到上海,到紅十字會報名,參與義務施診,服務月余。戰區擴大后,又在一收容所衛生股參與診療活動。滬上學校開學后,他未接到西安臨大開學通知,遂又與同濟大學24位同學赴南京首都醫院、軍政部重傷醫院,輾轉漢口、徐州、洛陽服務。最后,才幾經周折,到西安入學。湯澤光教授,在抗日戰爭時期,放棄赴港從醫的邀請,攜家帶口,輾轉經貴州往陜西,隨中國紅十字會在救亡前線上為抗日將士服務。曾由于傷兵身上的跳蚤將傷寒傳染給他,重病月余,九死一生。張同和教授也參加了臺兒莊會戰,直到失守前兩天才撤出戰地醫院。謝景奎教授在1937年10月日寇侵犯到津浦鐵路桑園車站時,與齊魯醫院十幾名醫生、護士奔赴南京,參加組建中國紅十字總會中央大學、齊魯大學聯合救護隊,在安徽安慶工作1個月。南京淪陷后到達漢口,參加中國紅十字總會救護總隊第23醫療隊。1938年1月至1940年3月,先后在延安邊區醫院、甘谷驛八路軍第二兵站醫院、延川禹居第二兵站醫院四所工作,任醫師、副隊長。1940年4月先后在河南南召、湖北石花街、河南南陽后坡橋村、湖北均縣工作,先后任醫療隊長、第52中隊長等。1945年5月湖北老河口淪陷后醫療隊轉移到陜南城固。1938年10月,萬福恩教授率紅十字會救護醫療隊赴延安,在陜甘寧邊區醫院開展診療工作,為八路軍和邊區民眾服務,毛澤東等接見,并題寫“還我河山”和“為人民服務”相贈。在陜南辦學時期,即便遷徙至秦巴山地之間的漢中盆地,仍然不能免除日本侵略者的破壞和傷害。在后方認真施教的教務長、抗敵后援會醫學院負責人楊其昌教授和欒汝芹、陳德庥兩位女生,在1940年5月20日日機對學院駐地的一次轟炸中不幸犧牲。其中,陳德庥同學是剛從四川北碚步行千里到校的,卻被日寇的炸彈奪去了生命。然而,在敵機轟炸之后,整理廢墟,立即恢復授課或實習教學。這種在戰爭年代凝結成的救亡圖存高于一切的抗戰愛國精神、千里迢迢步行赴學和以所學報效民族的精神,是最大的“德”,是最厚重的“德”,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在以后的歲月中自強不息,敢于拼搏和戰勝千難萬險的強大精神源泉。1949年7月,戈治理醫師,以及學生宋愛蘭、李秀林等組成四個暑期支前工作隊出發,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二、三野戰醫院服務,在興平、武功一帶參加前線救護工作。之后,又隨大軍西入甘肅,相繼參加了咸陽反擊戰、扶眉戰役、關山戰役、蘭州戰役等。1951年2月,附設醫院接收300余名志愿軍將士。醫學院派出內、外科醫生參加抗美援朝手術隊。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攻克三大地方病中,一附院院長謝景奎及其后的數十批醫療隊,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有的在病區安家,有的同志染病,有的長眠于病區,但硬是攻克了克山病、大骨節病,在揭示機制、用藥、治療標準方面取得了全國領先的一流成果,挽救了數萬患者的生命。其中醫院的“大骨節病X射線學研究”,于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在傳承祖國傳統中醫文化方面,1954年10月即聘請著名中醫黃竹齋、米伯讓到醫院工作,籌建中醫科,10月14日中醫科開診,黃竹齋任中醫科主任,同時與中華醫學會西安分會舉辦兩次主題為中國醫學發展概況及有關傷寒的學術報告。之后,一附院在針刺麻醉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1965年4月,一附院成立了針麻小組,在針刺麻醉下共施行胃次全切、甲狀腺瘤切除、巨大卵巢囊腫切除、食道鏡檢、椎板減壓、肺葉切除等13例手術均獲成功。1970年5月,全院開展了自采、自種、自制、自用中草藥活動。一年共采中草藥10000kg,自種中草藥374種,建立了中草藥加工廠,生產制劑134種,并開展新療法15項。1974年底,胸外93.5%、普外30%的手術用針麻,神經科一年來做了70多例手術,全用針麻,并與學院生理教研室協作研究針麻原理。婦產科成立了醫護結合的針麻小組,一年來做針麻手術371例。當年全院累計針麻下手術共達3124例。1978年,“針麻原理體外循環心內手術”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大會獎。
一附院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凝練成的“厚德、博愛、精醫、卓越”的院訓,涵蓋了品德修養、醫學精神、醫療技術和時代精神,是一附院辦院思想和精神文化的體現。它寓意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大醫務人員志存高遠,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把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打造成在海內外有影響力的知名醫院而不懈追求;同時,也寓意一附院傳承最早的國立西醫高等教育、奠基西北醫學高等教育,保持區域醫學中心的高遠追求。
在繼承醫院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相繼提出以下發展思路:“圍繞國家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及公立醫院改革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把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作為工作出發點,堅持以凝聚人心,和諧共進為保障,以安全質量、技術創新為抓手,以增強學科實力、塑造學科品牌為主題,以百家優質醫院創建、衛生部臨床重點專科評審、‘院中院’建設為契機,不斷加強人才培養、深化醫院內涵建設、推進精細化管理、合理控制成本、關注民生待遇,不斷提高醫院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指導思想為:“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學校《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十三五建設規劃》要求,積極履行公立醫院社會責任,認真落實國家各項政策,以人民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重要抓手,按照‘對內精細管理促內涵提升,對外優質資源下沉履社會責任’的戰略思路,凝心聚力、創新拼搏,不懈努力。”
要從思想理念、戰略規劃、學科布局、醫療質量與安全、基本建設和環境改善、管理平臺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醫院文化建設等方面提高全員認識,加強基層組織,服務人民群眾,全力推動醫院各項工作深入開展。要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狠抓班子建設、學科發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交流合作,貫徹落實新醫改政策、推行科學管理、拓展外部協作、構建分級診療,帶動醫院各項工作進步。
要不斷強化能力建設、作風建設,致力于引領西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附屬醫院和國家區域醫學中心,努力實現發展夢,創造未來新輝煌。
四
大學之道在于有大師,醫院之道在于有名醫。溯源1937年以來暨遷建60年來,一附院名醫輩出,歷經傳承,經歷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創造了醫院的歷史輝煌。
徐誦明(1890—1991)教授是中國病理學科的開山鼻祖,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病理學教研室,翻譯了較早的病理學專著,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的病理學家;西北醫學院李佩琳(1901—1979)、毛鴻志(1901—1978)、馬馥庭(1901—1984)、陳友浩教授,奠定了我國解剖學基礎,在開拓西北病理學和醫學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蹇先器(1893—1945)教授是中國西醫皮膚性病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徐佐夏(1895—1971)教授為我國藥理學高等教育的先驅,逐漸形成了以心血管藥理學研究為特色的優勢地位;尚天裕(1917—2002)教授創立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洪式閭(1894—1955)教授開拓中國人體寄生蟲學科;潘作新(1903—1983)教授是我國最早研究眼科病理學的學者之一;汪美先(1914—1996)教授最早開展中國人血型統計研究和在病原微生物單克隆抗體方面做出領先成就;顏守民教授開創我國兒科學,先后任國立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國立西北聯大醫學院兒科教授,西北聯大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隋式棠(1912—2011)教授繼承了顏守民的兒科學。
張同和(1902—1966)教授開拓我國外科事業,推動了西北神經外科的發展,培養了戈治理、陳向志、王樹梓、周憲文等西北第一代外科專家。
謝景奎(1907—1988)教授在克山病等地方病研究方面,奠定了地方病防治的全國領先地位。
陳向志(1912—1992)教授是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和一附院心血管外科的創始人,推進了心胸外科持續發展。
周憲文(1917—1990)教授是一附院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戈治理(1919—2012)教授是我國神經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創建的醫院神經外科,是國內最早設立的神經外科專科之一。
王秉正(1919—2007)教授是新中國第一代醫學女博士,著名婦產科專家。
錢致中(1920—2011)教授提出我國大骨節病X線分型標準,首創放射學X線大骨節病錢氏分類法。
劉紹誥(1921—2015)教授是一附院普通外科和肝膽外科創始人與奠基人。
楊鼎頤(1923-2014)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疾病專家,一附院心血管內科奠基人之一。
殷培璞(1924—2004)教授,在全國首創大骨節病臨床檢查法并推廣使用。
侯宗濂教授在參加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陳向志教授在參加1962年全國英雄勞模大會期間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王秉正、錢致中、楊鼎頤、孟紹菁等一大批優秀醫務工作者相繼獲得國家級和省級表彰;呂毅教授、施秉銀教授獲得“五一勞動獎章”等。
五
2016年3月,一附院在“中國醫院競爭論壇”發布的《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中,進入中國百強醫院排名名單,在2015中國醫院競爭力·頂級醫院100強排行榜中,居全國第51位。2014年度,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最佳醫院排行榜,一附院居第59位。另外,在利用微信傳播醫院品牌排名中,一附院保持全國15強至20強。
1991年以來,醫院先后被衛生部授予“救災防病先進集體”,被衛生部暨陜西省衛生廳授予陜西省首家“三級甲等醫院”,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創佳評差”最佳單位,被衛生部等授予“全國百佳醫院”稱號,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西安地區行風建設先進單位”稱號;榮獲陜西省“抗擊非典先進集體”、陜西省委“防治非典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醫院醫療隊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稱號,授予院工會“抗震救災先進基層工會”榮譽稱號;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腎臟移植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醫院榮獲陜西省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2015年,榮獲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
1956年至2016年60年來,門診人次累計3700萬人次(37893250人次)、住院病人161萬人次(1615610人次)。醫院年門診量由2010年127萬人次上升至2016年241萬人次,住院人次由6.8萬上升到11.9萬,手術人次由2.3萬上升到3.8萬人次,平均住院日由12.07天下降為8.38天。
“十二五”期間,醫院通過陜西省等級醫院復審,在國家優質醫院創建工作中成績優異。近5年來,創新性醫療技術相繼應用于臨床。成功開展了首例“下馬式”肝臟離體切除手術、“狹窄膽道磁壓榨疏通術”等。2015年醫院成為全國第三家突破4000例的腎臟移植中心。醫院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先后榮獲二、三等獎,2015年榮獲西北——西南分區賽一等獎、總決賽二等獎。醫院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現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再生醫學與外科工程中心為陜西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示范區。
近年來,一附院派遣醫療隊援外、援疆、援藏,赴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對口支援。在實施精準扶貧方面,醫院根據陜西省委、省政府“兩聯一包”扶貧要求及學校對口支援任務要求,先后承擔了安康市平利縣西河鎮和云南省施甸縣、隴川縣的扶貧工作。醫院在平利縣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思路,共投入資金、物資合計230余萬元,開展醫療扶貧、教育扶貧、智力扶貧、新農村基礎建設扶貧,按照“一村一法,一戶一策”方略,面對三合村貧困家庭,以“授之以漁”思想,一對一入戶“結對子”,選派骨干人員駐村,任第一黨支部書記和駐村隊員,切實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致富。
醫院積極發揮優質醫療資源的延伸輻射作用,協作醫院總數達137家,覆蓋9個省、自治區(陜西、甘肅、寧夏、四川、山西、河南、海南、內蒙古、新疆)。通過協作網絡,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傳授,實施雙向轉診,對疑難危重癥患者開通綠色通道,積極救治重癥患者。在構建醫聯體,落實分級診療方面,成功組建交大一附院雁塔區醫聯體,承擔區內4所二級醫療機構和1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級診療試點工作,服務覆蓋120萬常住人口,初步構建“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新格局。逐步推進試點全科醫師模式,開展全科醫師培訓與進修,在二級和三級醫院建立全科醫師門診,方便轉診患者優先就診。至2015年底,一附院雁塔區醫聯體接診患者21萬人次(211696人次),較去年同期13萬人次(139476人次)平均增長51.78%,專家坐診616次,接診病人3871人次。借助慢性病管理項目,推進醫聯體信息化建設,根據《陜西省常見疾病分級診療指南》,已將109種病種的轉診條件錄入軟件系統。世界衛生組織先后兩次調研一附院雁塔區分級診療體系建設試點項目,國家衛生計生委及省市區領導多次來院督導檢查分級診療工作,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重大醫療技術成就方面,醫院加大資金投入,鼓勵醫療技術創新。2015年,院級新醫療、新技術立項187項,覆蓋55個科室。申報校級新醫療、新技術,立項124項。DCD供體移植工作名列全國前列,肺移植、肝移植、腎移植等四臺手術同時進行,開建院以來同時開展三種不同器官移植手術的先河。引進國際專家作為學科帶頭人開展多項高難度手術,如心外科的心臟不停跳下冠脈搭橋、心臟不停跳下二尖瓣置換等,現已與國際技術水平接軌。由新生兒科、心外科、麻醉手術部共同救治西北地區體重最低早產寶寶(750g),成功實施床旁心臟手術。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與成果獎獲等方面,自1978年以來,一附院共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12項國家級成果獎,衛生部、陜西省政府省部級成果獎172項,連同衛生廳、中醫局、省教委、西安市政府獎等共獲428項獲獎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并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
自1987年以來,一附院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59項,總資助額達到15664.4萬元。在國家攻關及橫向協作重大項目方面,獲得290項,達到2673.72萬元人民幣,另有138.08萬美元,3萬歐元。僅2012年至2016年5年間,即中標課題731項,項目資助金額超1.6億元,其中國家“973”項目1項,國家“863”探索類和前期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參與2項),科技部“973”子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7項,SCI論文收錄1393篇。
六
抗戰遷陜跨世紀,仁術豐碑滿甲子。面向未來,我們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學校《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十三五建設規劃》要求,積極履行公立醫院社會責任,認真落實國家各項政策,以人民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重要抓手,按照“對內精細管理促內涵提升,對外優質資源下沉履社會責任”的戰略思路,凝心聚力、創新拼搏,不懈努力!
正如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部主任顏虹教授所說:“力爭把醫學學科建成國家的西北醫學中心,成為醫學教育的核心基地、醫學研究的關鍵平臺、重大疾病診療與醫療救援的國家級中心、人口與健康領域的國家智庫、‘一帶一路’的健康促進中心”。
“十三五”期間,我們的目標是實施“一個中心、兩個抓手、三個平臺、四個提升、五個探索”戰略規劃,即:以學科建設為中心;以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搭建醫療技術創新平臺、科研平臺、區域醫療協作平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提升醫院宏觀管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醫院職工幸福指數、提升醫院文化軟實力;探索醫院資本運營模式、探索互聯網醫療新模式、探索高級醫學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后勤服務管理新模式、探索醫院宣傳新途徑。不斷提高醫院的整體實力與核心競爭力,逐步把一附院建設成為全國疑難危重診療中心、標準制定與質量控制中心、臨床技術研發中心、高級醫學人才培養基地、規范化醫師培訓中心、大醫療集團和信息化建設與網絡醫院,爭取在“十三五”末使醫院的綜合實力有較大進步。
在發展要求上,一是推進區域醫療集團建設,落實“兩院四區”戰略規劃,探索區域醫療集團運行新模式,不斷完善分院管理體系,醫院本部和分院達到資源共享、協同發展。二是不斷探索新型的醫療合作體系,深化落實醫改政策,積極探索建立以醫療聯合體與全科醫師為基礎的城市分級診療模式,不斷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積極加強與省內外基層醫院的協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構建深層次、均受益的交流與合作。三是大力推進數字化醫院建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改造醫院管理流程、診療模式和保障方式。繼續加強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平臺建設,不斷完善綜合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功能,強化管理、醫療、科研、教學和后勤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多院區信息化聯合、共享運行模式,做好多院區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模式,啟動網絡醫院建設,努力在互聯網+的信息革命中拔得頭籌。四是在醫療服務方面,要加強醫療質量管理,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持續推進優質護理;在教育教學方面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加強教學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臨床教學管理數據庫;在科學研究方面,建立規范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搭建科研平臺,促進臨床研究;在后勤保障方面,積極做好基礎建設工作,提升后勤服務保障能力,建立現代化物流管理體系;在文化建設方面,加強文化體系建設,強化醫德醫風建設,大力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營造醫院大宣傳氛圍,推進人文醫院建設。五是在學科建設方面,加強學科隊伍建設,遴選學科帶頭人,凝聚學科力量,建立人才培養管理體系,打造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專業扎實、素質優良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團隊,提升醫院在國內和國際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搭建學科建設信息管理平臺,全面推進學科信息管理、學科規劃管理、學科狀態分析管理、學科評估管理和系統管理五個模塊上線的進度和運行維護工作。六是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結合臨床醫學實際,瞄準國家需求,以國家重點學科、國家臨床重點為龍頭,加大重點學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整合學科優勢資源,發展優勢方向與特色專長,鼓勵跨學科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臨床醫學學科群,在人才培養方面重視內部培養與開發、加大外部卓越人才的引進與建設力度、規范人力資源運營管理體系,保證三支隊伍能力與素質有效提升。爭取到“十三五”末,在全院醫護人員的努力下,將一附院打造成真正的西部“領頭羊”,成為國內一流的綜合性醫院,使一附院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在某些專項領域能夠在國際方面有所建樹。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一附院人”在近80年的創建史和60年的遷建史中,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的精神文化,我們身處一個既深感光榮又深感責任重大的歷史關口,依托西安交通大學雄厚科研實力與國際影響,“一附院人”滿懷跨越的勇氣和騰飛的希冀,一定能夠在實現建設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附屬醫院和國家區域醫學中心的宏偉藍圖中,再創新的歷史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