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史
- 施秉銀 耿劍平
- 10字
- 2020-11-24 15:24:58
第二部分 學科·科史篇
學科系和教研室
內科學系
一、學科簡介
內科學系是在原內科教研室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集醫、教、研于一體的在我國西北地區乃至全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科。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已形成了以系為中心的7個亞專業:呼吸與危重癥、心內、消化、腎內、血液、內分泌、風濕。各亞專業云集了一大批教學基本功扎實、熱愛教學的人才,學科特色鮮明,技術領先,均為陜西省重點學科,其中呼吸、心內、腎內為衛生部重點專科。
二、歷史沿革
內科教研室成立于1956年建院初,設基礎內科和系統內科兩個教研組,基礎內科設病床69張,主任為陳開浚教授;系統內科設病床128張,主任為郭佐國教授。1958年至1961年醫院開展教學改革,將內、外科合并,下設呼吸、循環、血液、消化、腎臟、內分泌等科室。1961年恢復內、外科,內科由郭佐國教授任主任,陳開浚教授任副主任,設病床230張。“文革”期間,內科按部隊建制編為一個連,楊鼎頤教授任連長,劉治全教授任指導員。1972年恢復內科教研室,主任為楊鼎頤教授,副主任馬志芳、孟毅教授。下設血液、呼吸、消化、內分泌、循環、結核病等病區。學科帶頭人為:血液病區王無忌、邵文斌教授,呼吸病區馬志芳教授,消化病區孟毅教授,內分泌代謝病區高慧教授,循環病區楊鼎頤教授。1985年楊鼎頤、馬志芳教授任內科正、副主任,爾后增補王育本、邵文斌教授任副主任;1990—1993年高慧、呂卓人教授任正、副主任。1993年王育本教授任主任,馬秀萍教授任副主任;1995—1998年馬秀萍、祝家慶教授任正、副主任。1996年大內科共有床位185張,分為5個專業,人員82名。1990年心血管內科成為內科系統最早的博士學位授予點,1999年血液內科、內分泌科為博士學位授予點。
2000年合校后,馬愛群教授任內科主任,楊嵐教授、施秉銀教授任副主任。2006成立內科學系,楊嵐教授任系主任,袁祖貽教授任副主任。
三、發展現狀
內科學系現有床位575張;博士生導師18人,教授50人、副教授31人;7個亞專業皆為碩士學位授予點,6個專業為博士學位授予點。內科學教研室為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內科學教學團隊按照“穩定現有人才,培養關鍵人才,吸引高層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用好各類人才”的基本思路,加強中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形成以高技能為主體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在內科教學上,承擔各學制“診斷學”、“內科學”的教學任務,集體備課,實行授課內容與實際病例相結合的方式,臨床生產實習安排專人進駐各實習醫院開展指導。
20世紀60—70年代,內科教研室教學用具以粉筆板書為主;改革開放后教學工具變粉筆板書為投影、幻燈或錄像等。20世紀90年代,留學生課程采用英文教學,七年制采用中、英文雙語教學,教學工具除幻燈、錄像外,主要以多媒體為主。小課開始使用“模擬人”教學。2000年后,內科學課程建設有了顯著進步,七年制采用雙語教學并以英文為主,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及網絡教學豐富了教學手段,采取專家教授和學生雙向評估教學效果。內科學教研室教授們組織的“診斷學”“內科學”知識競賽等課外活動深受學生好評,新型教改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樂趣。近10年來,內科學系先后委任謝小魯、薛輝、喬文、白玲教授為內科學系秘書。2007年教育部本科生教學評估中,內科學系的嚴謹教風和優秀教學效果受到好評。2010年后配合醫學教學改革,內科學系積極推進在八年制實行系統整合課程和PBL教學方法。2015年后,組建內科系統規培基地,承擔醫院內科住院醫師的規培工作。
內科學系每年承擔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留學生醫療、口腔、法醫、護理等專業550人的“內科學”“診斷學”教學任務,每學期授課約650學時,見習、實習達1500學時。
四、成果業績
2003年“診斷學”獲國家級及陜西省精品課程,2013年“診斷學”成為學校網絡資源共享課程;2005年“內科學”獲陜西省精品課程,2007年“內科學”獲省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015年“內科學(內分泌)”獲中國醫學教育MOOC聯盟首批規劃課程。2010年田紅燕《高血壓強化治療及生活行為改善》、2013年石志紅《大咯血的急救處理》中標衛生部視聽教材。
內科學專業團隊堅持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先導,擁有眾多全國知名專家和教學名師,呂卓人教授于2006年擔任全國診斷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臨床醫學教育研究診斷學分會主任委員,馬愛群、楊嵐、施秉銀、袁祖貽教授先后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呼吸分會、內分泌分會常委,內科學系擔任省級醫學專業委員會主委和副主委共10余人。
2006年以來獲得教師特殊稱號的有:馬愛群獲2007年學校第三屆教學名師稱號;和水祥獲2008年王寬城育才獎,2016年學校第二屆教學卓越獎;施秉銀獲2009年學校第三屆師德標兵稱號,2010年陜西省師德先進個人稱號,2011年學校第六屆教學名師稱號、“伯樂獎”,2013年陜西省第八屆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陳麗梅獲2013年王寬城育才獎。2012年內科學系獲陜西省優秀教學團隊,內科學系多次被評為校、院優秀教研室。
2006年以來,有4人獲學校授課比賽一等獎,8人獲二等獎,10人次獲三等獎。2015年,路萬虹獲首屆學校微課教學比賽二等獎;石志紅、李宏獲首屆學校PBL教案比賽一等獎,賀鵬程、吳迪獲二等獎。
2006年以來,完成省級3項、校級5項、院級5項教改項目;獲省級教學成果2項、校級4項;發表教學文章25篇,其中EI檢索2篇;教材主編2人、副主編3人、編委17人;CME項目91項。在科研上獲國家級,省、市、廳、校、院級科研項目300余項,有國科金杰青項目、國科金重點項目、科技部惠民計劃、“十一五”、“十二五”等多項大課題,獲科研成果獎50余項,發表論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錄200余篇。2013年成功舉辦第十六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診斷學教學改革研討會。
外科學系
一、學科簡介
外科學系成立于建院伊始,承擔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及留學生的教學工作,是國內少數能培養外國本科和研究生留學生的教學單位之一,也是西北地區最早的碩士、博士授予點。外科學系下設14個亞專業,現有教師345人,其中正高職稱59人、副高職稱76人、中級職稱210人。每學年完成理論授課約520學時,見習及實習達1300學時,培養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醫學生及鄉衛生院學生400余人,留學生100余人。
二、沿革簡史
1956年6月,由戈治理、賈敬業、王可信三位教授負責籌建醫院外科,9月醫院開診,設立外科學總論教研組,張同和教授任主任;設有2個病區,70張病床,3個手術臺。1957年2月,外科增加到4個病區,190張病床,增設系統外科學教研組,陳向志教授任主任。1958年10月,內、外科合并,按人體生理系統分為4個系,4個科。呼吸系由郭佑國、雷培仁教授任正、副主任;泌尿內分泌系由周憲文、王文楷教授任正、副主任;循環系由陳向志教授和陳開濬、楊鼎頤教授任正、副主任;消化系由劉紹誥、黃宗心教授任正、副主任;殷培璞教授任創傷矯形科主任;戈治理教授任精神神經科主任;賈敬業教授任麻醉科主任。1961年2月,內、外科重新分科,成立外科教研組,陳向志教授任主任,劉紹誥、周文憲、殷培璞教授任副主任。1969年12月,醫院按部隊形式編為連、排、班建制,王文楷、黨正祥教授先后任外科連長,許新軍教授任副連長。1972年1月,恢復教研組建制,劉紹誥教授任主任,殷培璞、劉文善、王文楷、侯立業、李兆志教授任副主任。1979年外科教研組改為外科教研室,下設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4個亞科,陳向志教授任第一主任,劉紹誥教授任主任,周憲文、殷培璞教授任副主任。1986—1989年,高振亞教授任主任,耿介、王增錄教授任副主任。1989—1993年,耿介教授任主任,孟紹箐教授任副主任。1993—1995年,潘承恩教授任主任,南勛義、楊敏杰、黃慶恒教授任副主任。1995年—1999年,潘承恩教授任主任,楊敏杰、薛武軍教授任副主任。1999—2006年,梁景仁教授任主任,劉青光教授任副主任。2007年,西安交通大學醫學中心成立臨床學科系,劉青光教授任外科學系主任,馬清涌教授任副主任。
三、發展現狀
外科在機遇和挑戰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共有16個亞臨床科室:普通外科,肝膽外科,骨外科,心臟外科,胸部外科,泌尿外科,腎移植外科,老年病外科,神經外科,腫瘤外科,燒傷整形科,疼痛科,急診外科,麻醉手術部,動物外科實驗室,外科夢工廠。
現有床位995張,博士生導師34人、碩士生導師106人。其中泌尿外科為教育部重點學科,普通外科(含肝膽外科)、骨科、器官移植、腫瘤外科、老年病科為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肝膽外科和腎移植外科為共青團中央和衛生部聯合授予“青年文明號”單位。
四、成果業績
2006年以來,外科學系在科研上獲國家級和省、市、廳、校、院級科研項目300余項,獲教學科研成果獎50余項;完成教改項目12項,獲得教學成果國家級1項、省級2項、校級7項、院級2項;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CME)40余項;發表論文1000多篇,其中教學論文22篇,EI檢索4篇,SCI收錄500余篇。
2007年,賀大林獲學校第四屆教學名師稱號、馬清涌獲王寬誠育才獎;2008年,馬清涌獲學校第四屆教學名師稱號;2009年,賀大林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11年,劉青光榮獲學校師德建設標兵及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獎;2015年,馬清涌榮獲學校第六屆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獎。
馬清涌等以培育臨床醫學生發展能力為中心的綜合教學改革與實踐,獲醫學部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呂毅等構建現代外科技能訓練平臺,培養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獲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第十三屆教學成果特等獎;賀大林等臨床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獲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賀大林等醫學生臨床實習教學質量控制及評價體系的建立和應用獲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第九屆教學成果一等獎;王民《脛骨骨折內固定術》獲學校第九屆教學成果二等獎;劉淼等《臨床醫學概論》獲學校第十二屆優秀教材二等獎。
劉昌的“肝臟疾病”為中國醫學教育MOOC聯盟首批規劃課程;邱裕生的骨科研究生專業課程為2015年學校研究生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賀大林的“外科學”為省級、校級精品課程。
劉淼主編《臨床醫學概論》,科學出版社;王民主編《脛骨骨折內固定術》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呂毅主編,張曉剛、范晉海等副主編,佘軍軍等編著《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核心能力提升與訓練——臨床執業助理醫師》,人民衛生出版社;呂毅主編,張曉剛、范晉海等副主編,佘軍軍等編著《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核心能力提升與訓練——臨床執業醫師》,人民衛生出版社;賀大林分科主編,馬清涌任編委《外科學》,科學出版社;劉青光副主編“國家衛生計生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外科學普通外科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劉青光編委《外科學總論》,人民衛生出版社;周雙利任編委《醫學倫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薛俊茹任編委《外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薛俊茹任編委、編寫秘書《外科護理學實踐指導及習題集》,人民衛生出版社;任予任編委《醫學心理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陳進才任編委《肛腸病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潘承恩任編委《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年以來中標視聽教材11項,其中祁光裕《可調手槍式針柄》獲得國家專利;王民《脛骨骨折內固定術》獲首屆“優秀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二等獎。獲學校授課比賽一等獎4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6人、優秀獎1人次;馬興榮獲2015年首屆學校PBL教案比賽三等獎;2016年朱國棟獲全國留學生英語授課比賽一等獎。
婦產科學系
一、學科簡介
婦產科學系目前是西北地區綜合醫院婦產科中技術力量雄厚、功能齊全、設備完善、服務規范的學科。婦產科下設婦科、產科、婦女保健科3個亞專業,共有2個婦科病區、1個產科病區,產房、婦產科門診(婦科、產科、婦女保健、優生遺傳及更年期門診)、流產后關愛(Post-Abortion Care)和流產后避孕(Post Abortion Contraception)的PAC咨詢門診及婦產科實驗室等多個臨床單元。學科設置和學術水平均處于西北領先水平,已形成婦科、圍產醫學、婦女保健三大方向的學科梯隊。
婦產科擁有一支由28名高級職稱專家及29名博士組成的團隊,擁有在婦科腫瘤、普通婦科、生殖內分泌專業、母體醫學、胎兒醫學、普通產科及婦女保健領域享有盛譽的全國著名專家及學科帶頭人,先后為國家和地方培育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培養婦產科學高級人才遍布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許多人成為所在醫院的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
二、發展現狀
婦產科學系的前身為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教研室,成立于1956年,婦產科建科伊始,首任主任為王秉正醫生。1957年分為西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和第二附屬醫院后,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正式組建,一、二附院婦產科的教研室各自獨立。
教研室成立早期,在艱苦的條件下積極派出教師外出進修學習,這項工作在“文革”期間也沒有中斷。改革開放后,張蘊璟醫生赴美國匹茲堡大學研修生殖遺傳學,曹纘孫醫生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生殖科學中心研修生殖內分泌。20世紀80年代科室分別建立了生殖內分泌實驗室、生殖遺傳研究室和圍產醫學實驗室。婦產科教研室于1984年成為“婦產科學”碩士學位授予點。
婦女保健專業的前身是婦幼系婦女保健專業,于1987年率先在國內創建婦幼保健專業。婦幼系以第一臨床醫學院為依托,走臨床與保健相結合的模式,架起了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之間的橋梁,曾多次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1996年獲得碩士授權點,1997年在國家教委和衛生部組織的部署8所院校評審中獲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先后培養了婦幼專業五年制本科生12屆、大專生3屆。2000年更名為婦幼保健中心,以臨床保健、科學研究、培養碩士和博士生為主體。2003年婦產科與婦幼保健中心共同申報獲得博士授權點。2015年7月婦女保健專業并入婦產科。
2007年3月婦產科教研室正式獲批為婦產科學系,系主任為茍文麗教授,副主任為安瑞芳教授。婦產科學系成立后將婦產科教研室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發揚光大,取得了更多的成績和成果。
婦產科學系秉持嚴謹治學的工作作風,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勤勉培養醫學接班人;把婦產科醫師的培養,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婦產科醫師的培養作為學科系的重要任務之一,先后為國家和地方培育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培養的婦產科學高級人才遍布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
學科系歷來重視本科生、七/八年制醫學生教育,制訂了試講、集體備課、大課授課、見習/實習帶教、考核等一系列規范化的教學制度和流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學科系每年開展講師小講課比賽和英語小講課比賽、在校學生婦產科知識競賽、婦產科臨床實習生“翻轉”教學法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為了加強管理研究生的教育,學科系制訂了系統培訓、定期考核、鼓勵創新等一系列舉措。研究生讀書報告會每周一次,由一名博士或兩名碩士主講,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對專業型研究生進行定期考核,不同年級采用不同層次的考核內容,提高專業型研究生的臨床操作和臨床思辨能力;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科室微官網科普文章寫作,主動傳播專業知識,擴大科室影響力,提高科室社會知名度。
學科系對婦產科護理教學工作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高婦產科護理教學質量。目前承擔的護理教學任務有本科、大專及中專臨床實習帶教任務,承擔交大城市學院護理系婦產科護理學的教學任務,國家和省級規培護理高級師資班帶教任務和我院彬縣分院護理骨干的培訓任務。
三、成果業績
婦產科教學團隊多次榮獲院級“優秀學科系”“優秀臨床帶教單元”“教學工作先進科室”等稱號,2011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優秀教學團隊稱號,完成“婦產科學”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制作,及時更新“婦產科學”教學課件。參編衛計委“十二五”規劃教材3部、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2部、國家級“十五”規劃教材2部、全國高等學校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教材2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2部。1人獲得國家級教學比賽一等獎,1人獲得省級教學比賽二等獎、1人獲三等獎,2人獲得校級教學比賽一等獎、3人獲二等獎、4人獲三等獎、2人獲優秀獎,2人獲得王寬誠育才獎。積極參加教學部及醫學部組織的教學培訓活動及教案設計比賽,獲得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首屆PBL教案比賽二等獎兩項。協助醫院教學部工作,連年參與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比賽婦產科考點的培訓全過程,設計題庫,培訓學生,于2015年取得全國二等獎的佳績。
婦產科學系承擔校級、院級教學改革項目多項,涵蓋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個層次婦產科教學,將教學改革理念應用于婦產科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發表教學研究文章20余篇。
多年的積淀,使婦產科學系師資團隊持續壯大和發展,走到了學科發展的前沿。目前有博士生導師12名、碩士生導師13名。許多專家擔任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副主委、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副會長及其婦兒臨床分會主委和生殖道感染分會副主委,中國醫師學會婦產科醫師分會常委、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女病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常委、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科微創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優生科學協會CSCCP常委、中國遺傳學會常委,陜西省婦產科分會名譽主委和主委及副主委、陜西省婦科腫瘤分會副主委、陜西省婦產科分會感染學組組長、陜西省圍產醫學會主委及副主委,西安市圍產醫學會主委、西安市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副主委。多名專家受聘擔任《中華婦產科雜志》《中華圍產醫學雜志》《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實用婦產科雜志》《現代婦產科進展》《中國婦幼健康研究雜志》等國內婦產科雜志和其他醫學學術期刊副主編和編委。是國家七年制、八年制教材等編委單位。
迄今為止婦產科學系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項(其中青年基金5項、小額資助1項、面上項目13項),涉及婦科腫瘤(宮頸癌、滋養細胞腫瘤、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母胎醫學(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總資助金額超過500萬元人民幣;教育部、衛生部專項基金課題和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近30項,總資助金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2016年獲陜西省社會發展領域的醫藥衛生類重大課題2項;承擔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和英國(HU)及聯合國兒金會等資助多項課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研究,與國際同道一起致力于中國婦女健康尤其是邊遠落后地區的婦女健康研究。
研究成果發表論著頗豐,其中核心期刊數百篇,Medline收錄65篇,SCI收錄50余篇,影響因子累計超過158分,其中更有國際頂尖雜志文章,單篇影響因子36分。隨著學科重視國際交流和合作,SCI論文數量和分值呈現逐年遞增的良好勢頭。
兒科學系
一、學科簡介
兒科學系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兒科學科研與教學基地,是西北地區人才培養基地、陜西省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全國兒科醫師進修基地,有近千名兒科醫師在此學習和培訓,為全國培養了大量的兒科學本科及碩士、博士研究生,為我國尤其是西北地區兒科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歷史沿革
1958年兒科成立,當時有住院床位20張,同時開設兒科門、急診。1960年成立兒科學教研室,潘鳳儀任教研室主任,此時開放床位58張,已有講師2名、助教6名。1981年兒科成為碩士學位授予點。1986—1988年期間,蘇祖佑任教研室主任,盧寶玉任副主任;1989年盧寶玉任主任,郗玉娥任副主任;1992—1994年韋俊任教研室主任、楊水蔥任副主任;1995—2000年雷春蓮為教研室主任,劉小紅任副主任;2001—2005年孫曉勉任教研室主任,劉小紅任副主任。2006年,成立兒科學系,劉小紅任學科系主任,劉俐為副主任。在成立學科系的同時繼續保留教研室,劉小紅任主任,劉俐任副主任;2008—2014年,劉小紅任學科系主任,黃燕萍、史瑞明任副主任;2015年至今劉小紅任主任,史瑞明任副主任。2011年,兒科學系開始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劉俐、李暉、周熙惠、劉小紅教授相繼為博士生導師。
三、發展現狀
兒科學系現有教師42人,其中高職9人、中職8人,碩士生導師8名、博士生導師4名,承擔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留學生、全科醫生、規培醫生六個層次的教學任務,涉及理論講授、小課見習、生產實習、專題講座、教材編寫、試題庫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等多個環節;承擔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的輔導等。近年來,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整合和優化各種教學方法之長,搭建各種兒科學實踐教學平臺以及臨床技能實驗教學平臺,實現從“知識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轉變,強化臨床能力訓練,解決動手機會少的難題。
開設并堅持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從2001年1998級臨床醫學本科生開始,至今舉辦了14屆兒科學知識競賽;自1999年開始連續16年堅持赴西安市兒童福利院開展義診活動,培養醫學生付出與奉獻的精神。自1996年開始堅持每日英語晨交班至今。2004年劉小紅教授“兒科學生產實習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獲校教改基金資助,創新的“以學生為主體,病人資源優化共享”教學方法,獲陜西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2012年廉國利講師“實習醫生情景模擬考核的應用研究”獲校教改項目資助,在此基礎上,學科系進行了改革與創新,將實習醫生出科考試與培養具有勝任力的醫生相結合,成立考核小組,建立試題庫,設計考試腳本,制訂評分標準和打分表,認真選擇病人,既考核了實習醫師的臨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包括醫患溝通、團隊協作、人文關懷、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等的綜合素質。2015年學科系成為國家規培基地,在建立兒科專業規培基地領導小組、規培教員與規培醫師檔案、制訂規培計劃并實施、嚴格進行各項考核的基礎上,每周二、周五下午開展規培生專業學習和專題講座,規培生既是講者又是聽者,每月最后一個周四進行服務之星、優秀病歷評選活動。2015年劉小紅教授負責的“以勝任力培養為導向的醫學本科兒科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獲西安交通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16年獲醫院首批“臨床實踐教學示范單元”及“優秀規培專業基地”榮譽。
四、成果業績
自1998年至今學科系獲醫院“優秀學科系”或“優秀帶教科室”榮譽。學科系24人次參加各級授課競賽,艾婷副教授獲第五屆全國醫學(醫藥)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史瑞明副教授獲陜西省首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優秀獎(理科),22位教師分別榮獲校級授課競賽一、二、三等獎,5人參加校級微課競賽并獲獎,2人在醫學部PBL教案比賽中獲獎,1人獲優秀規培教員。中標校教改項目6項、院教改項目4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4項。發表教學論文26篇,建設省級精品課程“兒科學”,主編《兒童行為醫學》、Pediatrics、《臨床診療叢書》之《兒科手冊》, 《新生兒學》(英文版)、《疾病學基礎(兒科學)》,副主編《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考題精選及疑難解析——臨床醫師》,參編《兒科學》醫學英語原版改編雙語教材(中國科學院教材建設專家委員會規劃教材)、《婦幼健康研究》(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兒童疾病與生長發育》(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醫學心理學》等。舉辦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14次。有9名教師先后出國、出境學習交流。學科系先后承擔國際合作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項、“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6項,市級科研項目6項、校院基金6項,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10余項。
學科系教師重要學術兼職: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婦兒臨床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兒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癲癇協會理事,陜西省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陜西省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優生優育協會兒童生長發育學會副會長,西安市醫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委員、陜西省抗癌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陜西省醫學會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保健協會小兒生長發育及出生缺陷防治分會常委等。
神經病學系
一、學科簡介
神經病學系屬于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設立的15個臨床學科系之一,承擔著醫院留學生、五年制、八年制、碩士生、博士生、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進修生、全科醫師、西北優秀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等系列教學任務。神經病學系一貫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學環境的改善,堅持青年教師試講、集體備課制度,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會,組織教授為青年教師傳授教學經驗,研究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二、歷史沿革
神經病學教研室于1958年在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基礎上成立,神經內科主任先后由尹泉潮、安世德、李漢玲、武成斌、李正儀等教授擔任并主持教學工作。從2010年起,屈秋民教授任神經病學系主任,教學工作主要由神經內科副主任羅國剛教授具體負責。學科系大力開展教學研究,不斷推進教學改革。1984年為碩士學位授予點,尹泉潮、張承誥、武成斌、張輝、李正儀教授先后為碩士生導師。2010年為博士學位授予點,屈秋民、羅國剛教授先后為博士生導師。現有碩士生導師3名,年均招生4~6名,博士生導師2人,年均招生4~6名;迄今,已培養碩士近100名,博士3名。
三、發展現狀
神經病學系現有教師2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講師5人,博士8人,在讀博士4人,其中7名出國深造。多人在國家、省、市等學術團體擔任重要職務及雜志編委。招收的博士生、碩士生來自陜西、山西、河南、青海、寧夏、甘肅、山東、四川等地。學科系主要承擔著五年制、八年制、研究生、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進修生的神經病學教學任務。
學科是中華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委員單位,中華醫學會陜西省神經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華醫學會西安市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康復醫學會陜西省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康復醫學會陜西省康復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委員單位。武成斌教授為《中華神經科雜志》編委、中華醫學會陜西省神經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西安市老年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以及全國腦血管病防治專家組成員,參與了我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編寫工作。李正儀教授是中華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委員,主持了多項腦血管疾病的研究,在腦血管疾病發病機制與臨床研究方面頗有影響。近年來,學科在學會任職顯著增加,屈秋民、羅國剛、喬晉、黨靜霞、鄧美英教授等均在全國學會及省、市學會任職。
緊密貼合臨床實際開展教學工作,是神經病學系教學的特色;神經病學系承擔的“神經病學”本科生教學2010年被評為西安交通大學精品課程。
四、成果業績
神經病學系1999年、2010年、2014年成功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3項、CME學習班10余屆。2009年至今,每年舉辦一次“西安交通大學神經病學論壇”,每次參會人數500~800人;神經電生理學習班兩屆,參會人數400人。專科進修醫師的培養也有了長足進步,由1986年的年均6~8名增加到目前的年均15~30人。
2012年以來,羅國剛、秦星、俱西馳、霍康主持的教學改革項目先后被評為院級教改重點項目、教改研究重點項目、研究面上項目。近年來獲校、院級優秀教師獎10人次,獲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授課比賽二等獎5人次。羅國剛教授2012年被評為院級優秀教師、一附院PBL教學組長、2015年一附院大學生臨床技能培訓優秀教師。
中醫(中西醫結合)學系
一、學科簡介
中醫(中西醫結合)教研(組)室成立于1958年,于2006年成立中醫(中西醫結合)學科系,始終堅持中醫藥學研究及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方向,承擔臨床醫學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預防醫學、法醫學、高等護理專業、外國留學生等不同層次的“中醫學”教學任務,為碩士學位授予點。現有醫生15人,其中中國中醫科學院師承制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6名,高級職稱8名,博士后2名、博士4名、碩士8名,國家“兩部一局”確認名老中醫專家1人、陜西省名老中醫2人、陜西省名中醫4人,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藥繼承指導老師1人,陜西省第一批、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醫藥繼承指導老師3人。發表論文逾400篇,出版和參編學術專著21部。科研中標課題20余項,獲獎15項。
二、歷史沿革
1958年,余永敏、劉銳主治醫師調入中醫科,同年在陜西省調入10位老中醫,包括陳筱范、王楚正、邵欣宇、任海山等。9月,成立中醫教研組,聘請陜西省著名老中醫景梓農先生為教研組代組長,因景老先生時任陜西省中醫研究所所長,遂邀請省內著名中醫李長春老先生任教研組副組長,兼中醫科主任。李老后被調往北京中央保健局,羅國禮、陳積祥來中醫科工作。
1958年9月,張玉五、郝正顏、張俊文畢業分配至中醫科。1959年孔淑珍分配來中醫科,同年劉茂甫先生從陜西中醫學院師資班畢業調入中醫科并擔任教研組教學工作。中醫科從學校第23期學生開始,按照“分科循環、集中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1956—1959年先后選送8名醫師赴北京和陜西中醫學院學習。1960年新分配本科畢業生王進勇來中醫科工作。1961年去陜西中醫學院學習的周淑意、孟慶雯、孫喜才、萬素清回科。中醫科承擔了醫療系24—32期和三年制的中醫教學任務,劉茂甫主持編寫《中醫學》講義,供學校教學使用,并與全國各醫藥院校進行交換。1964年中醫科設有床位50張,1967年床位增至70張。1970年調入郭琪、趙緒成、段雪清,同年張健畢業分配來科;1972年王晉源從病理科調入;1975年廉有山調入;1978年邱根全、薛東波、高亞菲畢業分配來科;1979年楊養賢、鄭清蓮、周冬枝畢業分配來科。1982年中醫科為全國統編教材《中醫學》的編審單位之一,余永敏任編委,劉茂甫參加教材審定會;1985年以劉茂甫教授為牽頭人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申請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授予權獲批,至今培養碩士生近百人。1986年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劉茂甫教授擔任所長,并創辦《現代中醫》雜志任主編。2004年章梅、劉昳編寫的留學生英文教材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供學校使用。2005年10月,針灸室從中醫科分離到康復醫學中心。2012年,成立4個名老中醫工作室(劉茂甫、孫喜才、鄭清蓮、周冬枝),正在建設2個工作室(邱根全、劉永惠)。
三、發展現狀
學科系實力雄厚,重視中醫傳承,為一級學科。全國首批名老中醫繼承指導老師劉茂甫教授,學術繼承人鄭清蓮、薛東波;陜西省首批名老中醫繼承指導老師孫喜才教授,學術繼承人王銳、何群英;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繼承指導老師鄭清蓮教授,學術繼承人蔡云、劉昳;陜西省第四批名老中醫繼承指導老師周冬枝教授,學術繼承人夏欣欣、韓萍萍;陜西省第五批名老中醫繼承指導老師劉永惠教授,學術繼承人王瑞、曹麗君。
四、成果業績
學科系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在國內較早開展應用活血化瘀中藥對腫瘤小鼠進行抗腫瘤實驗研究,六七十年代曾以中醫中藥觀察治療肝硬化合并腹水、再生障礙性貧血、腎盂腎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均獲滿意療效。1970年后,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周圍血管病、慢性腎炎、急性高熱癥、散發性腦炎、慢性胃炎、惡性淋巴瘤等疾病上,亦取得顯著的成績。孫喜才教授、邱根全教授參與的“平潰散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研究”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周冬枝的“補腎益氣法治療肺癌的研究”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研制的“升白膠囊”獲陜西省中醫科技成果二等獎;張玉五教授的“益氣養血保元膠囊治療腫瘤的研究”獲陜西省中醫科技成果三等獎;劉茂甫教授的“解衛清氣注射液的研究”獲陜西省中醫科技成果三等獎;萬素清、郭琪教授的“潰瘍性結腸炎的系列藥物研究”獲陜西省中醫科技成果二等獎;王晉源的“鐵莧菜治療功血”獲陜西省中醫科技成果二等獎;楊保存教授編著的《中醫藥精義》獲陜西省教委二等獎;鄭清蓮隨師總結的《劉茂甫用補腎化瘀法治療中晚期肝癌的經驗總結》獲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優秀論文三等獎;張哲主治醫師的《中醫“腎主生殖”理論的客觀物質基礎》獲陜西高校科學技術二等獎。鄭清蓮獲衛生部資助項目“胎腎防治骨質疏松有效物質研究”;周冬枝教授曾獲國家中醫局青年基金資助的科研項目;邱根全、鄭清蓮、周冬枝、楊養賢、髙亞菲、楊保存、劉永惠、鄒鵬、蔡云、孫連慶、孫燁、夏欣欣、韓萍萍、王瑞分別申請中標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科學攻關計劃與陜西省中醫藥科研項目;劉昳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孫連慶、劉昳、張哲均發表SCI論文,其中孫連慶論文影響因子達11.21。中醫科在省內外有較大的影響力,許多專家擔任國家、全省學術團體的重要職務。
2010年被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同年被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評為陜西省中醫老年腦病重點(專病)專科,2012年被評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國家中醫重點專科(老年病科)。劉永惠、夏欣欣主編的“十二五”國家重點音像教材《中醫四診》由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成功舉辦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老年病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學習班。2017年胡珊博士獲學校教學競賽三等獎。
皮膚性病學科系
一、學科簡介
皮膚性病學科系的前身為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皮膚花柳科,經過多年的長足發展,學科的建設及發展日趨完善,是教育部確立的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學科以不斷精進皮膚性病臨床醫療水平為出發點,是集醫療、科研和教學為一體的專業人才培養基地。
二、歷史沿革
1915年,由中國現代皮膚科學奠基人、留日教授蹇先器創辦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皮膚花柳科;1937年,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性病科部分教師隨校內遷陜西,并于1938年組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醫學院附屬診所皮膚性病科,蹇先器擔任首任主任;1943年后由趙清華主持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后,由留德醫學博士、著名皮膚性病學家劉蔚同教授在西安重新奠基發展;1951年,中央衛生部批準西北醫學院開設皮膚花柳學習班,并另設皮花專修科;1958年醫院成立皮膚性病科,劉蔚同、劉輔仁、劉樹德及鄧云山教授被稱為“西北三劉一鄧”,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歷任科室主任為:劉輔仁、都綏之、馬元起、吳廷璧、顧偉程、張尚斌、劉彤、牟寬厚。
三、發展現狀
皮膚性病科現有醫師14名,其中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5名,碩士生導師1名,有博士2名、在讀博士4名、碩士9名。1998年為博士學位授權點,同年獲得國家食藥監局批準設立藥理機構;2006年獲批GCP認證為臨床藥理基地,2007年被教育部確立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皮膚性病科學系承擔著學校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公共衛生、高等護理系留學生、七年制、五年制、三年制學生皮膚性病學專業課的教學任務,承擔著全省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進修醫師培訓的教學及考核等任務。
四、成果業績
學科以皮膚病的臨床診療、性病的規范化治療以及皮膚美容、皮膚外科為特色,成為西北地區領先的綜合性皮膚性病科。目前有病床36張,設立皮膚科門診、治療室、實驗室、激光微波室、皮膚美容與外科診療室、臨床試驗基地等,可獨立開展免疫熒光、真菌鏡檢與培養、性病相關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變應原檢測等檢查,并開展了各類激光美容、皮膚外科手術、注射美容、皮膚綜合改善等項目。
劉輔仁教授在教學過程中,編寫了各類皮膚性病教材、專題20余種,近60萬字,參加編寫由衛生部主持的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皮膚科教材第1—3版。1962年,劉輔仁組織教研室教師編寫的《皮膚性病學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是我國較早的一部皮膚性病學專著。1984年劉輔仁在原有《皮膚性病學手冊》基礎上編寫《實用皮膚科學》,該書是我國較早的一部附有大量皮膚病圖譜的、中西結合的大型皮膚科參考書,頗受廣大皮膚科教師及醫學生的歡迎,印刷9版。改革開放以來,本學系參與編寫了《實用皮膚科學》《皮膚性病學藥物治療學》《皮膚性病學診療手冊》《留學生教材》《皮膚性病學》教材;參譯《分子醫學原理》《皮膚磨削術》等。近年來,本學系參加學校多媒體教學項目1項、研究生教改項目1項,獲批院級教改項目3項,參與第四屆中國西部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技能大賽命題及裁判工作,獲第三屆高等醫藥院校青年教師授課比賽二等獎1項,并獲學校教學競賽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在國內知名雜志發表教學方面的論文數篇。編寫留學生專用英文教科書Dermato-venereology《皮膚性病學教學大綱》《皮膚性病學實習指導》《皮膚病臨床與組織病理學》等校內教材4冊,制作了多媒體教學光盤。目前,已培養研究生20余名,為陜西省及其他省市培訓皮膚科進修醫師30余人,同時多次舉辦省級繼續教育培訓班,為省內輸送了大批專業學科骨干。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
一、學科簡介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成立于1959年9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已發展成為技術力量先進、檢查治療設備齊全、綜合能力較強的臨床二級學科。現有病床42張,工作人員50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10人,有博士學位8人、碩士學位7人。為博士學位授予學科,承擔五年制、七年制學生及外國留學生的教學任務。在內耳生理、感音神經性聾、化膿性中耳炎、膽脂瘤成因、喉癌基因、顱底解剖、甲狀腺外科等研究方面成績卓著,在全國性期刊上發表文章100余篇,其中教學論文10篇。視聽教材《氣管切開術》獲得衛生部視聽教材三等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已培養研究生20余人。參編衛生部統編教材《耳鼻咽喉科學》第3、4版和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器官——系統整合教材《內分泌與代謝疾病學》。承擔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的進修學習任務,接受了來自陜西、山西、甘肅、新疆、河北、安徽、江蘇、云南、等省(區)的進修醫生數十名,近年來承擔臨床醫生規范化培訓任務,“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2005年與二附院一起申請成為省級精品課程。
二、歷史沿革
科室成立初期,由李國璋、李振富、李隨勤三位醫師和劉淑珍護士組成,設置床位31張,與眼科同處十二病區。李國璋副教授為首任科室主任。1959年末,白秦生主治醫師從蘇聯留學歸來,在省內率先開展了鼓室成形等聽力和平衡手術。70年代李國璋主任下放到陜北,由盧玉珍和白秦生副主任分別主持工作。1985—1991年白秦生任科主任。80年代中期白秦生教授的碩士研究生任田英、孫新輝畢業留科,任田英在白秦生教授的指導下獲得了醫院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秦生、李隨勤教授主持的科研項目先后獲得多項省部級和廳級科研成果獎。80年代后期朱宏亮主治醫師離開科室,先后擔任西安醫科大學及西安交通大學領導。楊福春醫師赴日本京都醫科大學留學。1991—1995年,李隨勤任科主任。1995—1999年,楊福春任科主任。1999—2000年,楊福春去世后由閆利英副主任負責科室工作。2001—2010年,李隨勤再次出任科主任。白秦生教授和李隨勤教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學科進行了亞專業劃分,耳科專業李隨勤、王林古負責;咽喉頭頸組閆利英、張少強負責;鼻科組賈永平、趙繼元負責,進一步促進了學科的發展與競爭力。2010—2015年,張少強副主任主持工作。2015年至今,張少強任科室主任。
三、發展現狀與學科特色
目前,一附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已經發展成為以頭頸甲狀腺腫瘤為龍頭,專業特色明顯、綜合實力較強的臨床學科。在以下方面處于國內或省內領先水平:甲狀腺近全切除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及各種復雜疑難性甲狀腺腫瘤,國內領先;頜面創傷整復,頜面骨折內固定重建,居西北地區領先水平;內窺鏡輔助下顱底外科、顱底腫瘤、顱內外溝通瘤的診斷與治療,國內領先;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診斷及手術治療,效果良好;功能性鼻內鏡手術及鼻內鏡延伸手術;喉顯微內鏡手術,喉癌的功能性手術;各種頸部腫塊的治療;各種耳鼻咽喉良惡性腫瘤的治療;頸段食管及氣管疾病的診斷治療;中耳炎聽力重建;眩暈的診斷與治療;呼吸道及消化道異物的治療。
四、教學成績
白秦生教授參與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統編教材《耳鼻咽喉科學》第3、4版的編寫。李隨勤教授和趙繼元副教授參編了《頭頸腫瘤手術學》,李隨勤教授參編了《外科手術并發癥》。趙繼元副教授牽頭組織科室人員翻譯了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功能性鼻重建外科》。閻濟民教授的視聽教材《氣管切開術》為國內醫學教育做出了貢獻,后由閆利英教授重新制作,獲衛生部視聽教材三等獎。張少強教授參與編寫了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器官——系統整合教材《內分泌與代謝疾病學》及配套習題集。閆利英、張少強主編,科室主要人員參編了西安交通大學的留學生英文教材Otolaryngologyy。趙繼元、張少強、白艷霞、權芳、邵淵、姚小寶等人先后撰寫了多篇教學論文。白秦生、李隨勤、楊福春、閆利英、趙繼元、白艷霞等教授先后培養了多名碩士研究生,多人在國內外醫療、科研領域成績卓著。
眼科學系
一、學科簡介
眼科學系是集醫教研和防盲治盲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學科,是目前西北地區眼科專業公認的醫療技術水平和科學研究實力最強的單位之一。承擔醫學本科、本碩連讀、八年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學生、醫學繼續教育、全科醫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多層次教學任務。
二、歷史沿革
眼科學系成立于1956年,創建時由6名醫師組成。靳連仲副教授任首任主任。1959年醫院設立眼科病房,承擔醫療專業2/3的眼科臨床教學任務。60—70年代,開展了白內障囊內、囊外摘除術及白內障針撥術,角膜移植術,斜視矯正術,各種抗青光眼術,視網膜脫離復位術,淚囊、鼻腔吻合術及各種救治復雜眼外傷手術。承擔省內巡回醫療及為基層培訓“赤腳醫生”的任務。70—80年代,少見病和疑難病增加,白內障冰凍摘除術、青光眼小梁切除術、難治性青光眼硅膠管引流物植入術等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先后有10名進修醫師在眼科學習。此期間累計在國內各級雜志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完成院科研項目2項。1986年為碩士學位授權點。
1990年以來,眼科增加新型檢查和治療設備,開展了多項先進的顯微手術操作和治療。同時在教學比賽中,獲院教學比賽一、二等獎各1次,參加學校教學比賽獲一等獎。2002年11月,眼科設立獨立病房,2007年8月遷入新住院大樓,床位設置48張。2011年為博士學位授予點。2012年獲批為國家臨床藥理基地。
眼科教研室先后由靳連仲、崔守信、張德秀教授任主任,現任主任為秦莉主任醫師,副主任為裴澄主任醫師,康前雁教授為黨支部書記,張秀麗為護士長。
三、發展現狀
眼科現有醫護人員48人。醫師系列25人,其中博士12名、在讀博士4名。康前雁、裴澄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6人。每年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包括留學生博士、碩士生)10余名。已畢業博士生6名、碩士生30余名,在讀30余名。多人在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中華醫學會陜西省眼科學會、西安市眼科學會、陜西省科協眼視光學會、陜西省美容學會任職。
眼科教研室秉承優良教學傳統,出色地完成了下達的各層次教學任務。留學生實行全英語教學,在七年制教學中,雙語教學覆蓋率達到100%。在院規培醫生5名。先后邀請多個國家高等院校著名專家來院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學10余人次。聘請多位外籍教授為本學科客座教授,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申請課題。與國際、國內著名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多名知名專家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先后有李晶明、高珊、裴澄、雷劍琴、黎黎等在國外知名眼科中心學成后歸國,劉釗醫生正在國外學習。
眼科目前醫療設備總值2000余萬元,2015年門診病人6萬余人次,住院病人3000人次,手術3000余臺次。開展了多項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手術和診斷治療技術,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專業特色。眼底病專業:開展了23G、25G及27G微創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手術,黃斑部疾病手術,復雜視網膜脫離,眼外傷的多種聯合手術;2015年玻切手術1000余臺次,光動力療法(PDT)及抗VEGF藥物治療脈絡膜視網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約1600余人次。白內障專業:開展了2.0mm、2.2mm同軸微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散光矯正人工晶體和多焦人工晶體植入,有晶體眼人工晶體植入術,復雜病例白內障摘除術,先天性白內障等;2015年白內障手術1500余臺次。角膜及眼表疾病專業:開展了羊膜移植術,穿透性角膜移植術,眼表重建術及眼部整形術,肉毒毒素治療頑固性面肌痙攣等。青光眼專業:早期青光眼的診斷,青光眼視神經保護的研究,難治性青光眼的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及房水引流裝置植入術,非穿透小梁切除術等。眼視光學部:為我省首批準予開展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的三家醫療機構之一,開展了各類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角膜塑形鏡(OK鏡)和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觸鏡(RGP)的規范驗配以及兒童低視力、弱視、斜視的診斷與治療,圓錐角膜的診治,綜合驗光以及驗光配鏡業務。
四、成果業績
郝延梅、張林、雷劍琴獲校級教學比賽一等獎,崔麗珺獲2010年校級教學比賽二等獎,黎黎獲2011年校級教學比賽三等獎,康前雁獲2007年校級教學比賽優秀獎,張林、劉釗被評為院級“十佳教師”,劉思偉、謝安明獲中國臺灣“新光獎教金”,多人多次被評為校及院“優秀教師”。張小玲2009年主編出版《簡明眼科教程》,崔麗珺申請學校教改項目及院教改項目各1項,康前雁2003年出版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提上瞼肌縮短術》,發表教學論文10余篇。學科與陜西省殘聯合作,堅持下基層開展防盲治盲工作,培訓基層眼科醫生,2000年被陜西省殘疾人聯合會授予“復明先進單位”,多人獲“扶貧復明先進工作者”稱號。2011年獲陜西省高校“巾幗建功標兵崗”榮譽稱號。
學科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省級科研基金項目10余項,市及廳局級科研基金5項,校、院級科研基金10余項。共獲科研經費500余萬元。在全國各級雜志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在Diabetes、ARS、JBC等國際著名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多篇,SCI論文15篇,Medline收錄10余篇。
急診醫學系
一、學科簡介
1988年,學校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急診醫學教研室,由時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常委的楊菊平主任任主編、王雪任副主編自編教材,開展在校本科生的急診醫學教學。2005年,學校決定與第二附屬醫院共同成立急診醫學系,主要承擔五年制、七年制臨床專業,高護系,法醫系,婦幼系等專業以及留學生等的急診醫學教學任務。急診醫學系(一附院)曾有楊菊平、王雪、田紅燕等教授,現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急診醫學系利用多媒體技術,電子圖像資料和最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來改進、改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及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
二、歷史沿革
急診科成立于1985年,黃紹卿任主任。學校分配來王雪、郭燕生第一批加入急診專業隊伍,醫院派消化內科王小玲副主任醫師、中醫科王劍橋醫師等先后來科室工作,逐步形成了急診醫學的臨床教學隊伍。從1988年起,急診醫學采用楊菊平教授主編的《急診醫學》自編教材進行授課,1993年王雪擔任急診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兼教研室主任,于1995年開展了學校留學生急診醫學教學工作,王雪擔任主編,自編英文教材,供留學生學習使用。2005年急診醫學系成立后,王雪擔任系主任。
三、發展現狀
急診醫學系2002年為碩士學位授權點,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5名,在讀碩士8名。課程類別由最初的選修課逐步發展為必修課,同時還承擔規培醫生、進修醫師、全科醫生的臨床教學工作。急診醫學系最開始采用純理論式教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教學理論的最新進展,逐步開展問題式教學、雙語教學、PBL教學等,以最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并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學習要求,制訂不同的授課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將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及急診醫學最新的進展傳授給學生。
四、成果業績
急診醫學系承擔的教學改革項目有“急診醫學教學中的教材建設”“PBL急診醫學臨床實習教學模式探究”。主編或參編的教材有《急診醫學》EMERGENCY MEDICINE《現代急救醫學》《急診醫學臨床診療規程》等,獲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第六屆多媒體課件制作二等獎,王雪獲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教學比賽二等獎,開展的大型教學活動從1989年至今。自1989年,教研室每年都承擔舉辦一次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為我省乃至西北五省(區)培養了大批急診醫學專業人員。
精神與行為醫學系
一、學科簡介
精神與行為醫學系成立于2006年12月,由醫院精神醫學與醫學心理學教研室、二附院醫學心理科組成。醫院高成閣教授任系主任,二附院王亞萍教授任副主任。是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專業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2010年成為國家衛計委“西部人才培養計劃”西部地區唯一的精神專業培訓基地;2012年精神科被中國醫師協會授予抑郁癥、睡眠障礙教育基地;2015年成為首批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網絡協作單位;2015年獲批陜西省精神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陜西省20家基層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建立臨床科研合作網絡;2013年至今是陜西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單位及陜西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專業委員會主委單位,是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015年獲評“中國百佳百姓信賴的精神衛生醫療服務機構”。
二、歷史沿革
1953年在南京神經精神病防治高師班學習畢業的教師鄧素華、尹泉潮、陳佩璋分配到西北醫學院(西安醫科大學前身)內科,從事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的教學、醫療與科研工作,開設神經精神科門診,在內科病房設置了少量精神科病床,專門成立睡眠治療室開展睡眠療法、電抽搐療法及胰島素低血糖和胰島素昏迷療法,并較早的應用藥物治療,當時使用進口的氯丙嗪口服與肌注治療精神分裂癥等重型精神障礙。
1956年新增余真、張承浩、厲法三位教師。1957年與神經外科聯合成立神經精神病學教研室,戈治理教授任主任,鄧素華任副主任。1960年陜西省精神病醫院歸屬學校,鄧素華與陳佩璋被派往,成立精神病學教研室,陜西省精神病醫院院長張鋁重擔任教研室主任,鄧素華任副主任。1972年陜西省精神病醫院脫離我校,重新劃歸西安市衛生局領導,加之當時的三年制臨床醫學學員未開設精神病學專業課程,故原教研室編制解散,陳佩璋回到醫院,在神經科工作,并承擔相應的精神病學教學與醫療任務。
1980年9月精神病學教研室再度成立。1982年3月更名為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教研室,陳佩璋教授任主任。同年,陳佩璋教授在門診設立國內第一家綜合醫院醫學心理咨詢門診。1987年開始在康復病房設精神心理專科病床10張。1990年亢萬虎教授任科室主任,王平友教授任副主任。1992年病床擴大至30張。1995年高成閣教授任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97年批準為國家新藥臨床試驗精神專業機構。1999年9月病床納入醫院正式床位編制。2001年精神心理科更名為精神心理衛生中心,高成閣教授任主任至今。目前在編床位70張。
三、發展現狀
精神病學教研室承擔全校精神醫學教學任務。1982年以來,承擔全校五年制本科及七年制研究生的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教學任務及兩所附屬醫院五年制本科生及七年制研究生的精神病學見習任務。2003年開始承擔研究生及留學生教學。目前承擔五年制本科生、八年制博士生及留學生的精神病學及醫學心理學教學任務。科室承擔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任務,目前有近10名住院醫師接受規范化培養,由專家教授建立導師負責制,對住院醫師進行臨床診治能力、臨床科研能力、教學演講能力的全方位培訓。科室作為西部唯一的精神衛生專業人才培訓基地,近年來為陜西省基層醫療機構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精神衛生專科機構共培養合格精神科醫師100余名。
四、成果業績
1988年由陳佩璋教授指導的碩士研究生亢萬虎通過畢業論文答辯,成為陜西省精神科第一位臨床碩士畢業生;2012年馬現倉醫師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成為科室第一位臨床博士。科室現有碩士生導師4名、博士生導師3名,在讀博士4名,已畢業碩士20余名,在讀碩士12名。2016年選派2名醫生去美國學習,已學成歸來。先后出版各類教材及專著30余部,其中主編、副主編的教材及著作10部。
康復醫學系
一、學科簡介
2001年,理療科、疼痛科及高壓氧三個科室合并成立了康復醫學中心,劉姍姍教授任主任。2006年10月,康復醫學中心王忠華主任擔任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康復醫學系主任,招收康復醫學與理療科研究生,承擔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康復醫學”教學。
康復醫學中心下設4個亞專業:理療、疼痛、高壓氧以及在針灸專業基礎上成立的腦病專業;有10個相關治療室:物理治療室、作業治療室、語言治療室、功能評定室、針灸治療室、推拿治療室、藥熏藥透、高壓氧、假肢矯形器制作室等。各治療室配置有康復專業設備,設置4個不同專科門診和30余張床位的綜合病房。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是新興專業,近幾年來在醫教研等方面不斷完善,目前已建立包括骨科康復、神經康復、疼痛康復等系統的教學體系,5名教授擔任各級學會分會主委及副主委,舉辦學術會議20余次。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醫院成立了興善寺康復分院。目前集康復醫學臨床、教學、科研于一體,是具有現代醫學模式的康復醫學系。
二、發展現狀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系現有專業技術人員70名,其中醫師25名、護士17名、醫技28名。醫師隊伍:正高5人、副高2人;博士4人、碩士12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占64%。師資來源包括康復科全體人員與康復科密切相關科室,如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等科室開展臨床康復研究的教授,專業范圍覆蓋了康復醫學系所涉及的各個交叉學科,在培養康復醫學學生及高水平康復人才方面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擁有先進的技能教學實驗室、科研性實驗室和一流的臨床實習基地,能高水平的從事現代康復醫學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注重與國內外有影響的康復院校協作與交流,并與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協作,培養國際化康復醫學及相關領域高級人才,培養對象就業形勢和社會評價良好。
三、醫教研成就
近幾年來,已建立包括骨科康復、神經康復、疼痛康復等系列教學多媒體課件、教學基地以及教學影像與治療技術操作資料庫,與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培養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碩士、博士10余名,舉辦衛計委委托康復培訓班3期、西安市康復培訓班1期。科室教授擔任各級學會分會主委及副主委5人,舉辦學術會議20余次。編寫教材10余本,是國家規劃教材主編和編委單位。康復醫學系承擔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有關康復醫學教學,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及全科醫生等專業的康復醫學、疼痛學及針灸學教學以及交大東區基礎通識類核心課程“疾病與健康——中醫與康復”的教學,每年培養進修生、規培生及實習生教學100余人。
麻醉醫學系
一、學科簡介
麻醉科承擔了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留學生及醫學繼續教育等多層次學生的麻醉學教學任務。麻醉學專業成為西北地區較早的碩士及博士培養專業。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麻醉醫學系成立于2006年。
二、歷史沿革
麻醉醫學系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賈敬業醫師參加了北大醫院謝榮教授主持的麻醉進修班,返院后即主持并兼職從事麻醉專業;1958年受命組建麻醉科。1995年葉平安教授擔任麻醉科主任。2015年,麻醉科與手術部合并為麻醉手術部,王強任主任,申新、李小剛、張琳娟任副主任,蓋毅文任黨支部書記,段娜任護士長。
1956年6月,戈治理、賈敬業(麻醉學)、王可信三位教授組成籌備組,籌建醫院外科;1956年9月設立外科學總論教研組。麻醉學教學一直隸屬于外科教研室,長期以來承擔了學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七年制學生、八年制學生、博士研究生、留學生、醫學繼續教育等多層次學生的教學任務。賈敬業、葉平安先后擔任陜西省麻醉學會主委、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委員。1998年麻醉學為碩士學位授予點,葉平安教授成為碩士生導師,后陸續增加碩士生導師張義長、景桂霞、劉齊寧、申新、高巍、趙鴿等人,目前有碩士生導師5人。2014年申新為第一位博士生導師,2015年王強調入,為博士生導師。
三、發展現狀
現有專業教師60人,其中正高職稱4人、副高職稱12人、中級職稱16人,其中有博士學位10人、碩士學位27人;有1人擔任陜西省及西安市麻醉學會副主任委員,1人擔任陜西省麻醉質控中心主任,4人擔任陜西省麻醉學會常委及委員;先后有5人出國研修。2015年,科室聘請美國哈佛醫學院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博士后、美國華人麻醉醫學會(CASA)會長、紐約州立大學Stony Brook醫學院麻醉科劉立新教授為醫院客座教授,進一步加強了科室的人才儲備。
自2000年至今,已培養碩士生30余名,在讀研究生30余名,其中科室人員亦有8人正在攻讀在職碩士和博士學位。麻醉醫學系畢業的研究生就業率達100%,有的已成為省市級醫院麻醉科、ICU、急診科的學科帶頭人或業務骨干。
四、成果業績
麻醉科自成立以來,獲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1項,全國醫藥成果優秀展品獎1項,省教委成果獎1項,校科研成果獎2項。2000年以來,中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攻關基金20余項,市基金5項,申請教改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20余篇,Medline10余篇,核心期刊100余篇,申請院、校級新醫療、新技術15項。
2011年,成功申請成為“靜脈麻醉培訓中心”,先后組織靜脈麻醉培訓班10余次,通過講授TCI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觀摩的方式,培養了多名青年醫師。2007年承辦西安市麻醉學年會,2008年承辦陜西省麻醉學年會,2012年以來連續3年承辦中國醫師協會液體管理會議。先后出版麻醉學相關著作有:《應用麻醉學》,葉平安著;《實用麻醉藥理學》,葉平安、朱銀南著;學科主持并編寫《醫師診療叢書——麻醉學診療常規》。有1人榮獲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優秀指導教師,3人先后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教師。
醫學影像科學系
一、學科簡介
醫學影像學是集X線診斷、CT、MRI、PET-CT及介入放射學為一體的西北地區影響最大、檢查項目齊全、設備先進、人員梯隊合理的臨床醫技二級學科,已成為國家衛計委臨床重點專科(培育),國家藥物臨床影像專業(診斷和治療)資格試驗機構,陜西省首批醫療優勢學科,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碩士、博士點,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副主委單位、中華放射學會常委單位、陜西省放射學會主委單位,是西北地區全國醫學影像專業學術任職人數最多的單位。現有各級醫務人員100余名,其中高級職稱20人,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9名,并擁有一大批博士后、博士學位的中青年醫師。承擔各級、各類、各專業醫學影像學教學或留學生英語教學任務,已經培養出10余名博士和200多名碩士研究生,培養各級醫院進修醫師800余名,西部人才計劃培養學員20余名,陜西省骨干醫師培養學員10余名,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和海外,大部已成為國內、省或區域內技術骨干和專家,為我國影像學事業的發展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歷史沿革
1956年建院伊始,放射科即承擔“放射診斷學”教學任務,錢致中教授擔任主任。50年代至60年代初,放射診斷學作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總學時56學時。受當時醫學發展水平所限,課程內容的劃分比較單純,僅為X線教學。教學形式僅以理論講授、實習課觀閱教學膠片為主。1962年至1980年為衛生部西北地區放射診斷人才的培訓基地;1979年為國家首批碩士點學科。1980年建立小照相室,制作幻燈片和圖片,大課開始幻燈教學;1982年進行電化教學改革,錄制系列放射診斷學教學錄像片。1984年,劉繼漢教授任主任;1988年劉繼漢教授任磁共振室主任,放射科主任由余偉南教授擔任;此后李金欣教授繼任放射科主任。1990年放射科成立介入治療小組,由任煒及劉亞民教授負責,1998年后介入放射學業務分散在臨床相關科室,介入放射學教學工作仍由醫學影像學教研室承擔。
1992年至1998年與美國EMORY大學合作舉辦中美醫學影像培訓班3期,每期一年,共培養76名學員;1993年美國EMORY大學贈送光盤教學系統和計算機影像教學資料,同年成立了醫學影像研究室;1994年影像中心正式成立,放射科、MRI、CT室同屬一個教研組,自此后MRI及CT和普通放射學一樣,納入大學教學內容。王澤忠教授任影像中心主任,孫興旺教授任放射科主任,楊廣夫教授任MRI、CT室主任。1997年開始承擔留學生影像診斷學教學;1998—2000年,培養影像專業本科生3屆,每屆學生40余名。2000年放射科和MRI、CT室合并,魚博浪教授任影像中心主任,孫興旺教授和付和睦教授任副主任,付和睦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2003年為博士點學科。2011年影像中心更名為醫學影像科。2014年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9月開始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楊健擔任學校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2015年PET-CT納入醫學影像科,楊健教授任主任,強永乾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
三、發展現狀
教學內容涵蓋X線、CT、MRI、DSA、PET-CT等,從“放射診斷學”更名為“醫學影像學”。教學涉及專升本、本科、碩士、博士和留學生各個學制和專業。2012年6月開始使用PACS平臺進行影像學實習教學,2013年建成了基于OSCE理念影像學考評題庫。2014年9月開始國家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科室現有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講師8人。每年平均教學總學時460學時,其中8年制PBL教學年學時50學時,七年制年學時72學時,五年制及臨床口腔預防醫學年學時108學時,留學生教學年學時90學時,基層醫師培訓年學時20學時,帶教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每年15人左右,研究生、進修醫生、基層骨干醫師及西部人才計劃培訓全年教學學時120學時。現為陜西省中醫藥大學、西安醫學院及新鄉醫學院等影像醫學與核醫學本科教學實習基地,每年接收實習生60人。
四、成果業績
1998年率先在醫院使用多媒體教學,“國際協作五年制醫學生醫學影像教學模式轉換的實踐”獲得1998年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獲學校教學改革項目1項。2003—2004年獲評為教學管理優秀教研室。2004年張蘊、李妙玲、強永乾教授編寫了留學生使用教材Radiology,并創立醫學影像學教學網站,開展網絡教學,2005年獲評為學校級精品課程。2005—2006學年獲優秀教研室。2015—2016年分別承辦了院級醫技知識大講堂及醫技知識競賽活動。2016年制訂了教師量化考核標準,構建了基于PACS虛擬在線考試平臺,實現了基于PACS實踐教學和傳統閱片教學兼容互補的模式;2016年獲評為院級優秀帶教單元。先后有4名教師獲得校級、院級授課比賽二等獎,10名教師獲得院級優秀教師。教改項目6項,發表教學論文20余篇,副主編、參編出版影像學規劃教材6部,主編、副主編及參編擴充性教材22部,承擔國家繼續教育項目4項。
感染病學教研室
一、學科簡介
感染科教研室主要進行傳染病的臨床診治和教學工作,教研室有專人負責,每學期有一名高年資醫生脫產帶教;肝炎研究室主要進行與臨床相關的實驗研究及深入的基礎研究工作。感染科屬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學科,教學上承擔留學生、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工作。感染科目前是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學科,國家衛計委臨床重點項目滾動支持學科,陜西省衛計委首批確定的醫療優勢學科,陜西省感染病專業委員會主委單位,西安市感染病學會副主委單位;為國家臨床藥物研究專業機構及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基地,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陜西省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點醫療救治中心,醫療和警務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處置中心,布魯菌病國家哨點篩查和報告學科。
二、歷史沿革
感染科(傳染科)在建院初為大內科的一個專業組,1958年組建成為獨立的科室。1986年,在李義方教授的帶領下申請并經衛生部批準成立了肝炎研究室,完成了基本建設。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研究室的規模有了較大的發展,2001年,更名為肝炎研究所。擁有完成各種分子生物學實驗、細胞學實驗,覆蓋面廣泛的先進實驗設備、技術和人才,如流式細胞計數儀、特種蛋白分析儀、3臺熒光定量PCR儀、HAMILTON全自動酶免分析系統、微量元素分析儀、Sebia毛細管電泳和瓊脂糖電泳、凝膠掃描儀、熒光顯微鏡、低溫冷凍高速離心機等先進的實驗設備,可開展感染、免疫學指標檢測,腫瘤標志物檢測,肝病生化指標檢測,HBV/HCV/HIV/CMV等多種病毒的定量檢測,各種穿刺液常規檢查,凝血檢查等在內的多個領域的臨床分子診斷實驗。
三、發展現狀
科室現設床位130張,年門診量約6.8萬人,年收治住院病人4500人次以上。科室現在編醫師21人(其中有高級職稱醫師、教授12名,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6名,博士學位獲得者17人、碩士學位獲得者4人;出國系統化培訓10余次)。在崗護理人員50名(大專學歷占護理人員總人數的84%,在讀本科占16%,其中副主任護理師2名、主管護理師13名、護理師15名、護士20名)。
病房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分為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病房環境舒適,設有獨立的重癥病房、專科急救設備、標準的雙通道出入及危重病人搶救的各種先進設備。學科在建設規范化的常見感染病專科治療模式的基礎上,推廣HBV母嬰傳播阻斷、人工肝及CRRT等獨立的血液凈化治療、肝纖維化無創檢測和脂肪肝定量檢測、肝病治療儀、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內支架分流術治療門脈高壓、肝癌的綜合治療等一批特色技術,在開展多學科綜合治療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加大感染病重病室和實驗室建設力度,已開展高敏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檢測,丙型肝炎基因分型檢測。學科強化人才培養,建設職稱、年齡、學歷結構合理,臨床診療技術過硬的優勢團隊,每年派1~2名博士學位人員出國學習。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切實落實醫療核心制度,提高醫療質量與安全;通過講座、培訓、繼續教育、進修、支援等形式加強學術交流和醫療資源下沉,打造西北地區感染性疾病專科診療人才的專業培養基地;建立感染病臨床研究隊列,提高臨床研究水平;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輻射范圍,切實解決群眾就醫問題,全力建設國內一流水平的區域性感染病診療中心。
四、成果業績
感染科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個體化治療及評估,重癥肝炎、肝衰竭的綜合治療,肝硬化系統性治療方案制訂,疑難肝臟疾病綜合治療方案制訂,乙肝母嬰傳播阻斷,不明原因發熱待查,腎綜合征出血熱,危重癥艾滋病的救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中乙肝母嬰傳播阻斷和腎綜合征出血熱診治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明原因發熱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曾獲衛生部成果獎兩項,其中一項為一等獎;另獲各級成果獎十余項。逐步建立起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綜合性臨床專科。
2015年獲西北地區專科排名第一,全國優秀專科提名,2012—2015年連續4年在醫院綜合考評中均獲優秀科室。
15年來參與人民衛生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軍醫出版社的各級各類感染病學教材的編寫、出版,參編著作30余部,完成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兩部,其中《流行性乙型腦炎》獲2003年陜西省教育廳現代教育技術成果獎。
獲得包括3項國家重大傳染病專項滾動支持和包括2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30余項省級和國家其他各類課題支持,獲研究經費3000余萬元。
科室多次榮獲院“青年文明號”單位、“五四紅旗團支部”、陜西省“巾幗英雄”先進集體,尤其在“非典”(SARS)期間,被評為院級“抗擊非典先進集體及先進黨支部”。多年來是陜西省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點醫療救治中心,有完善的突發傳染病疫情應急預案,有標準化的防護、消毒、隔離流程,所需設備配備齊全,每當發生疫情,可根據病種及疫情情況、傳播途徑及傳染性程度給予及時的隔離治療,在陜西省疫情處置中起了核心作用。近年來在陜西省突發禽流感、SARS、甲型H1N1流感的救治工作中表現突出,獲得表彰。藺淑梅教授榮獲陜西省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稱號,趙英仁、劉正穩、杜粉靜被評為全國“抗擊非典優秀科技工作者”,樊萬虎教授被評為省級先進醫務工作者。
學會任職:李義方、張樹林、趙英仁等教授曾先后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等要職。
核醫學教研室
一、學科簡介
核醫學教研室是在1960年附屬于放射醫學系的同位素專業基礎上建立的。現為國家臨床重點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學科,培養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17名,承擔著醫學五、七年制和八年制本科生及研究生四個層次、七個專業的核醫學教學任務,教學層次、教學時數和專業范圍均居本專業國內先進水平。
二、歷史沿革
1960年,西安醫學院(西安醫科大學前身)籌建放射醫學系,設置放射醫學、輻射防護、同位素應用等專業,先后派出20余名年輕教師外出進修學習,同年,留校教師孟憲文、劉元慶為醫療系學生開設放射醫學課并在一附院開展了甲狀腺吸碘功能檢查及皮膚病磷-32敷貼治療。1961年,外出學習人員相繼返回,在王德全主任領導下,各專業醫、教、研工作全面展開。1963年西安醫學院專業機構調整,放射醫學被壓縮,保留輻射防護、同位素應用,組成放射醫學教研組,亦改名為工業衛生教研組。1964年,我國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經濟得到恢復,核醫學事業亦有了較大的發展。為配合教學、科研工作,開展了血容量、心放射圖、毛細血管通透性等檢查項目。甲狀腺吸碘率、腎圖、肝掃描作為核醫學早期三大常規檢查項目逐漸在臨床上普遍推廣。
20世紀70年代,核醫學科醫療、教學和教研工作有了長足發展。1982年學校正式批準在醫院核醫學科的基礎上建立核醫學教研室,胡國瑛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孟憲文教授任副主任。西安醫學院核醫學教學工作同時交由一附院承擔。原工業衛生教研組更名為核醫學研究室,并成為我國第一批、西北唯一的培養核醫學碩士研究生基地。除完成研究生核醫學教學外,在應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方病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大骨節病與硫代謝的關系”研究曾獲衛生部成果獎。在地方病與微量元素關系研究中,對硒與硫代謝、硒與鈣、磷代謝、硒與鐵代謝以及其他生化代謝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為大骨節克山病病因、發病機制的探討以及進一步防治和研究提供了有意義的線索,其中某些研究被評為省級成果。
1996—2003年,鄒保民教授任核醫學教研室主任。2003年至今,楊愛民教授任核醫學教研室主任。
三、發展現狀
核醫學科現已形成了以放射性核素治療為特色、以SPECT/CT顯像為專長的學科特點,成長為西北地區設備先進、技術一流、業務量最大、檢查項目最齊全、患者數量最多的學科之一。目前,科室有專業人員24人,其中高級職稱5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2人。學會任職有國家一級學會理事1人;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青年委員1人,學組委員5人;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分會委員1人,學組委員1人;陜西省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副主任委員1人,常委1人,委員2人;《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編委1人。未來學科將以核素介入為導向,建立特色的治療技術平臺,以分子和功能成像為基礎,建立有特色的診斷和療效評價技術平臺,為臨床提供高效的現代化的診療技術。
核醫學作為一門年輕的綜合性邊緣學科,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領域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為適應新時期核醫學教學任務,教研室建立了功能齊全的教室及符合現代發展要求的電子閱片室,購置了先進的教學設備。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臨床基礎學科,注重學生實際閱片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強化了基本技能培訓,實施技能考試,堅持啟發式教學,注意培養科學思維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思維。教學內容涵蓋核醫學基礎及臨床核醫學兩大部分,基礎知識注重介紹核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常規技術和應用以及新進展等。臨床核醫學重點分系統介紹臨床常用的體內外核醫學檢查法的原理、診斷要點及應用價值。
四、成果業績
50多年來,核醫學科先后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16篇,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攻關和自然基金10項、廳局級基金5項,參與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和國家支撐計劃和財政專項3項。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獎2項,陜西省教育廳二等獎2項。參編專著6部。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探索,發表教學論文3篇,獲醫院院級教改項目2項。
口腔教研室
一、學科簡介
口腔教研室承擔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口腔科學教學任務,承擔留學生口腔科學英文教學及規培生、進修生、實習生臨床帶教工作,目前為國家口腔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二、歷史沿革
口腔科自成立以來,就承擔了學校各專業系口腔科學教學任務,從無到有建立規范的教學體系。歷任教研室主任先后為章爾倉、張進善、劉菊英、張平、陶洪。
三、發展現狀
學科目前有醫務人員40人,其中副高職稱以上7人,博士學位3人,在職博士6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人;有牙科綜合治療椅27臺。學科制訂了全面的教學計劃和嚴格的考核制度,教學方法從傳統的“教——學”模式轉換為以問題為指導互動教學,積極舉辦具有口腔特色的“第二課堂”,以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升華理論,以專科為主、全科輔助為原則,每年組織10余次理論講座和實操訓練,內容涵蓋實習管理規范、院感知識、口腔臨床病例的書寫、口腔影像診斷及口腔臨床技能操作等各個方面,適合實習進修等不同層次臨床醫師學習。平均每年接收大專及本科實習生60余人,接收基層進修醫生10余人。每年科室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多次舉辦面向基層口腔醫務工作者的技術規范及新醫療、新技術講座,為提升廣大基層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盡了一份力。
四、成果業績
包括張平主持的衛生部多媒體教學課件“口腔檢查”,杜希哲編寫的《舌疾病學》,陶洪主編、黃亞莉副主編的留學生口腔學科英文教材Stomatology,陳曦參編的《現代牙頜面畸形治療學》《Tip-Edge正畸矯治技術》《非依從性Ⅱ類患者的正畸治療現代原理和技術》等7本教材。
老年病學教研室
一、學科簡介
老年病學是老年學的重要分支,是一門新興的,發展很快、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以人體衰老帶來的突出臨床表現,特殊藥代動力學,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以及老年常見綜合征等為主要研究重點。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展速度加快,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問題日益突出,這門學科異軍突起,快速發展。
二、歷史前沿
老年病教研室于1992年成立,下分老年外科與老年內科,王育本教授任第一任老年內科主任,梁立德副教授任副主任。成立當初,僅有教師20人左右,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24年來教師隊伍不斷擴大,現有教師3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目前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8人,在讀博士4人。在王育本、楊鼎頤、潘承恩、呂卓人、梁立德、孟苕箐、王遂尚、李記鸞、李漢玲、陳思訓、馬志芳、高慧、葉平安、薛穎、張哲芳、安懷倫教授等老一輩專家關心與努力下,老年醫學教學工作不斷完善,多位專家就著手開展老年病學課程。
三、發展現狀與成果業績
1994年,由潘承恩教授、楊鼎頤教授、梁立德副教授任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陜西省第一部老年病學教科書《老年病學教程》正式出版發行,填補了陜西省老年病教科書、專科書的空白,同年成功舉辦了陜西省首屆老年病學進展學習班,參加學員來自全國7個省市共54人。1994年在全國及陜西省率先在五年制醫學生中開設了老年醫學選修課,當年參加學生200多人。24年來老年病科陸續承擔五年制、七年制、三年制臨床醫療系、高級護理系、專升本臨床醫療系等老年醫學教學任務,涉及衰老機理、老年心血管疾病、老年呼吸系統疾病、老年消化系統疾病、老年糖尿病、老年甲狀腺疾病、老年骨質疏松、老年腎臟疾病、老年前列腺疾病、老年癡呆、老年腦血管疾病、老年腹痛的鑒別診斷、老年心理等多個專業方面知識,并連續4年成功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參加學員達200余人。不斷修改充實教科書,24年來主編專科書、講義、內部書刊5部。1995年獲西安醫科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科研方面,24年來,在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特點、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進步,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中標各種老年病課題10余項,培養碩士生20余人,2005年被正式批準為碩士研究生培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