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神木縣教育概述
神木縣地處陜西北邊,面積7635平方公里,人口28.0623萬,是神府煤田的中心。
歷史上神木縣是邊陲要地,民族糾紛首當其沖,因而民風尚武。宋代名將楊業的父兄子侄威鎮邊塞,名垂后世。明、清以來,雖有各種形式的私塾和義學、學宮、書院,但出類拔萃的人才仍多產生于武科。清道光年以前,神木有八個人中進士,其中六個是武進士。嘉慶年間武風來、秦鐘英先后中了丁丑科、己卯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神木弓馬蓋天下”在京城傳為佳話。而“誦讀之士,頗多雋才,惜多寒儉,往往急于謀生,其功中輟”。
戊戌變法后,神木也“廢科舉,興學堂”,但新舊參半,革新并不徹底。民國元年(1912)改學堂為學校。第一高等小學以新貌出現,培養出一批追求進步,向往光明的青年。王贏、汪銘、張友清、賈拓夫等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就是在這里讀完小學的。民國六年(1917)女校在縣城創立,神木女子從此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民國十年(1921)平民小學免費讓貧寒子弟上學,使窮人在教育領域有了一席之地。民國二十八年(1939)地方集資創辦神木縣初級中學,神木教育踏上一個新臺階。
神木解放區的開辟,為人民教育事業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1937年3月,內戰初停,11處小學誕生,擔負起培養抗戰建國的戰士和建設者的重任,執行“教育和戰爭、生產、社會、家庭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小學發展到30多所,學生達700余人,為革命事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戰士和干部,有的現在擔負著中央部門和省軍級領導職務。
國民黨統治區,到民國三十年(1941)已有中心小學11所,中山國民小學68所,在校學生四千余人。其中不乏辦的像樣的學校如云川鎮、高家堡、瑤鎮、腦毛山等小學,但多數學校形式簡陋、教科分歧,儼然私塾。民國三十八年(1949)隨著國民黨的垮臺,僅有的7處完小,38所保立小學全部關閉。
新中國成立40年來,國家撥出巨資,群眾集資出力興辦學校,按照毛主席的教育方針培養革命接班人。截至1989年,全縣有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18所,小學913所,其中完全小學145所。中學在校學生42009人。其間雖有這樣那樣的失誤、挫折,總趨勢是發展的進步的提高的。1961年神木中學高考成績名列全省第二名,1964年教研工作、函授教育受國務院獎勵,采取多種形式辦學扎實地普及小學教育名列全省先進,曾有“一木三陽”之譽。70年代神木衛校成為全國紅旗單位,周總理接見了該校校長。建國40年來,神木縣共培養初高中畢業生數萬人,有700多人考上大專院校,36人考上研究生,有的出國深造。80年代全縣掃除了文盲,普及了初等教育,發展了幼教事業;中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都取得了好成績。隨著神府煤田的開發,神木的教育正進入一個為開發煤田、振興神木經濟服務的新階段。
附錄
1.神木縣城關小學簡介
創建于民國元年(1912),始名“高等小學堂”,以舊衙署為校址,首任校長賀偉,不久易名為“神木縣第一高等小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王孔生任校長。民國十六年(1927)陜西省教育廳直接委任王季明任校長。民國十九年(1930)孫光任校長。這三任校長在職期間,先后建起三座兩層磚木結構樓,作為教室、圖書室、學生成績展覽室、禮堂,以及50間學生宿舍。民國二十一年(1932)張子繁任校長時,新建西式校門1座,上嵌石刻“神木縣第一高級小學”。截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畢業過15個班級,培養出王贏、汪銘、賈拓夫等一批精英之士。民國二十六年(1937)改名為神木縣完全小學。民國二十八年(1939)移校址到文昌宮(原校址被中學占用),得名“文昌宮小學”,后改為“云川鎮中心小學”。
新中國成立后,又遷入原址更名神木城關完全小學。1952年又移至文昌宮,后改校名為“神木縣城關小學”至今。校址位于神木城內東大街路北。1959年,神木縣函授現場會在該校召開;1960年試行“黑山、景山識字教學法”;1962年進行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對比試驗;從1977年起進行數學教材改革,被縣教育局定為五年制教材數學試驗和教學“發現法”教學試點學校;1978年學生升學率達99%;1979年在該校召開神木縣小學教學現場會;1980年地區教研室在該校召開語文數學教學經驗交流座談會。1987年創辦“芽芽文學社”,出版《芽芽》月刊。從1985年到1989年先后有11名學生被評為地區級“三好”學生。學校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643平方米,有教職工78人,25個教學班(其中4個幼兒班),學生1514人。為榆林地區學生數、教工數最多的小學之一。
2.神木中學簡介
神木中學創建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當時駐神木的東北軍將領何柱國、城北鄉武氏寡婦張德清、邊商呂萬有慨然捐資,縣教育科長張君彥主辦,利用東山關帝廟(原神木第一高等小學堂舊址)建成了三年制的“神木初級中學”。原小學堂校長王季明任校長。開設課程有國語、數學、物理、化學、動物、植物、英語、歷史、地理等。1940年為防日本飛機空襲,學校遷入龍眼山下東岳廟內,1942年又遷回原址。1943年經省教育廳派員視察備案,轉為神木縣立初級中學。到1947年神木解放前夕停辦,共有7屆畢業生,計250余人。
1948年10月,晉綏邊區政府在原校址成立第一分區干部學校,1949年改為榆林分區干部學校,同年6月干校遷往榆林。1952年后半年,在原址恢復成立神木中學,但招收的是師資短訓班、簡師班和初中班,直到1958年才改為普通中學——神木中學至今。同年開始招收高中班。從1959年起,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修出水地300多畝,開辦了農場,引進了新品種,推廣農業技術。農場收入用于改善師生生活,獎勵學習優秀者,補助家庭貧寒的學生。1959年主管農場的副教導主任靳樹鈞出席了全國教育群英會。1961年,首屆高中畢業生28人考大學,有24人被錄取,名列陜西省高考錄取比例第二名。1965年,全校13個教學班,有學生666人,教工38人,從1961年到1965年,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有80人。從1952年到1965年,累計高初中和簡師班畢業生共1720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實行開門辦學,開設過紅爐、紅醫、農機、農林等專業班,修地100畝。粉碎“四人幫”后,學校走上正軌,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校長馮志誠的《我是怎樣做校長工作的》文章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入《中學校長工作經驗》專輯。1980年,神中為榆林師范代培兩個中師班。同年被省教育廳、衛生廳和體委評為“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集體”。
1981年,撤銷初中部,成為三年制的高級中學,同年被省教育廳、衛生廳、團省委評為“開展爭做三好學生活動”的先進集體。1983年,教師康國光榮獲“全國優秀體育教師”光榮稱號;同年學校被省文化文物廳、農牧廳、水利廳、省農辦、省科協評為“科教電影先進集體”。1983年,學校在開展“五講四美”“為人師表”活動中,受到省有關部門的表彰。1984年,英語教師楊利生被評為“全國模范班主任”;學生薛永林等四人在全國數學競賽中取得名次。1985年,學生韓萬勝曾獲全國中學詩歌競賽一等獎。1986年,建成了實驗大樓和階梯形大教室以及家屬院,教學條件和教師生活條件大為改觀。
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培養學生13000多名。1989年學校有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167人,教職工107人,其中專任教師70人。學校占地面積31300平方米,校舍面積7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