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私塾與私塾改良
一、私塾
清朝末年與民國初期,私塾成了榆林地區各府、州、縣辦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并且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
清末的榆林府及民國初年的榆林道所屬榆林、神木、府谷、橫山、佳縣五縣,私塾教育遍及城鄉。
清朝末年,榆林城內的興隆寺、定慧寺、千佛寺、龍泉寺、戴興寺、土神廟、天神廟、上帝廟、文昌官、萬佛樓、新樓觀、鼓樓,以及八獅中巷、呂二獅巷、芝圃下巷、鹽市上巷、瓦窯溝上巷、馬店上巷、常官中巷、羊皮店等地都設有私塾,其中多數為官府資助的官塾,少數是義塾和家塾。著名的塾師有黃晴曦、黃獻瑞、竇桂芳、王鳳來(后出家為僧)、劉肇遠、張東泉、張三元、郭宏先、張宗泉、楊福慶、張炳南、郭洪生、拓益卿、釋行寬(俗稱謝和尚)、謝謙、由淑賢(法名心悟)、田萬寶(張季鸞出其門下)、尤智、劉敦夫、黨克修、黨振鏞、趙瑋(字瑤圃)、劉步瀛、白云鶴、張立德等。榆林城外(鄉間)的鎮川堡、下鹽灣、寺溝、鹽灣、岔上、魚河峁、魚河堡、黨岔、西岔、石泉寺、清泉寺、折家溝、金明寺、方家塔、雙山、耳林灘、廟嘴子、蟒坑、牛家灣等地都有私塾,除鎮川堡、魚河堡為官塾外,其余大部分是民眾合辦的專延館或公延館。有名的塾師有:白新民、孝天申、陳士尊、陳德本、張賢鳳、謝士侮、高升德、王向賢、朱繼華、劉漢玉、劉庸、謝文元、陳燮和、李華堂、李朝林、劉培烈、劉實齋、曹福仁、馬尚德、李仲清、高兆美、劉漢臣、李仁等。
清代,神木縣的貢生張名世、黃天蔭,增生趙宗普等都曾立家塾和鄉塾,教育后代,吏員白種熊曾于清道光九年(1829)在明倫堂外偏舍,設館延師,辦私塾十余年。由于私塾的辦學形式簡易,校舍設備因陋就簡,因而從清末到民國前期,神木縣的私塾遍及城鄉,當時曾流傳過這樣一首民謠:“漆黑茅柴屋兩間,豬窩牛圈與鍋連,牧童八九縱橫坐,‘天地元黃’喊半年”。形象地反映了農村私塾的狀況。清末神木縣城關以塾師命名的私塾有方鏡堂私塾、王開國私塾、屈汝義私塾和王興私塾,此外還有南關財神廟私墊,塾師為魏楚翹;高家堡有百衣殿私塾和三官樓私塾,塾師分別是宋秉鈞和郝士德。其中最著名的是方鏡堂私塾。方先生于1905年在城里辦私塾,到1916年卒于高家堡私塾,培養出裴宜丞等十多名秀才,裴宜丞有不少詩作留傳至今。民國時期,神木城關有武仁昭、郭楊周、薛板頭、王盛、喬正玉、張國忠等私塾,還有觀音殿私塾,塾師是溫藉甫。高家堡有李應魁私塾;瑤鎮有趙太則私塾;萬鎮有李含恩、賀丹桂私塾:中雞鄉有黃特老亥和壕賴私塾,塾師分別是向白狗與郝祥林;永興堡塾師是楊九河,殿塔(今店塔)下石拉溝私塾的塾師是孫利用,孫家岔朱蓋溝私塾的塾師是武培兔,其中塾師李含恩與孫利用培養出的人才較多。
清末民初,府谷縣城區有名的私塾有五虎山私塾,塾師王維元,曾著有《府谷縣鄉土志》。前石畔私塾(地址在孫家大院),塾師孫二牛;觀井私塾,塾師徐獻深;明倫堂私塾,塾師楊連;城隍廟(在舊城)私塾,塾師閻三和尚;馬道崖蘇家祠堂私塾,塾師蘇乃虎;趙石窯私塾,塾師張治國。鄉下有名氣的私塾有:黃甫的李家私塾、麻鎮的李家私塾、獅子城的楊家私塾、廟溝門的劉家私塾、柴家墕的柴家私墊、木瓜的袁家私塾和墻頭的孫家私塾等。
晚清迄民初,橫山縣的波羅堡、響水堡、石灣和九川府、龍鳳山等地都有私塾存在,直到二十年代以后才漸為小學所取代。佳縣的私塾也是如此。
這一時期,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定邊、靖邊、安邊各縣城鄉,也是私塾林立,只是記載不詳。綏德城內的蘄王廟、二郎廟、三官廟,以及興隆巷、倉圪垯、小街、花墻院均設過私塾,辛店、延家岔等鄉村也設過私塾。城內著名塾師馬鶴齡、張子輿都辦過門館,革命先烈李子洲曾在馬鶴齡家私塾就讀。吳堡縣的川口、丁家圪垯、霍家山、溫家灣、康家墕、李家塬、慕家塬、李家溝、廟岔上、賈家山、辛家溝都有私塾,辦學時間較長。大周家墕還出現了教育世家——霍家。從霍晶到霍含章四輩,均以教學為業,在山西、陜西設館授徒相繼一百多年,聞名遐邇。定邊城內的白衣寺私塾到民國時,有學生二十余名;藥王洞私塾有學生十余名,塾師為黨福祥,南龍王廟私塾有學生十余名,塾師為毛杰。
二、私塾改良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六月,學部在頒行《勸學所章程》的同時,頒布了《私塾改良會章程》, 《章程》指出:“顧以中國現時力量及人民程度,而欲大興教育,廣設蒙小學堂,恐無此無量數之經費,亦無此無量數之教員,則莫如先就舊有之數百萬私墊而改良之,因勢利導,其事較易,其機較順,此《勸學所章程》所為注重私塾改良也。”《章程》規定改良私塾的課程,必修科為修身(兼講經)、國文(包括歷史、地理、理科、習字)、算術、體操,隨意科為圖畫(毛筆畫)和樂歌。清宣統二年(1910)學部又頒發了《改良私塾章程》,規定了改良私墊的細則。中華民國元年(1912)教育部公布了“整理私塾”的行政紀要,紀要中指出:“私塾在小學發達之后,自當歸于消滅;然在小學未遍設之前,從事整理,亦未始非小學之一助”。
改良私塾是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重大決策之一。榆林地區在清末興辦的初等小學堂和蒙養學堂,在民國時期興辦的初級小學和幼稚園,基本上是私塾改良的結果。從1903年開始,榆林知縣陳官韶,對散設于城鄉的四十余處私塾進行改良,將幾家鄰近私塾的學生集于一處,改個別教學制為編班分級上課制,創設初等小學堂四處,后來增至十二處。民國二年(1913)榆林新縣署利用榆陽書院舊址,聘任設帳年久的歲貢生楊福慶(榆林人)為校長,創立榆林高等小學堂,考收私塾中11至13歲的兒童入學,開設兩個班,兩年后增至四個班。民國三年(1914)榆林城內文昌宮私塾和定慧寺私塾迫于形勢,分別改為初等小學堂,招收七至十歲兒童入學,學制四年。第二年,張翼辰在芝圃下巷花店所辦的私塾自行關閉。民國十年(1921)橫山知事劉濟南強迫改良私塾成立初小73所,每年定期召集五堡初小學生舉行競爭考試,獎勵優勝者,影響很大。在私塾改良的過程中,最突出的障礙是塾師的素質,他們大都是科班出身,知識陳腐。因此開設課程很難達到《私塾改良章程》的規定。榆林地方大部分私塾,特別是一些名家私塾,均不開算術。因此,1913年榆林城內初等改良私塾的畢業生,報考高等小學堂時,考題只從《三國人才論》和《事業成于艱難論》中自選。
民國二十六年,陜西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10118號訓令制訂的《改良私塾辦法》中指出:“私塾之命名稱為某某私塾,其已改良者,稱為某某改良私塾,均應制牌懸掛以示公開。”“私塾在不妨礙公立小學招生之范圍內,將招收學齡兒童或年長失學之兒童,參照短期小學或普通小學課程教學,其有招收年長失學兒童予以就業準備補習一科或二科者,得作為補習生。”各省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對于改良私塾,應認為推行義務教育之一重要事項,列為所屬教育行政機關辦學考績之一。”由于榆林地區此時既有國民黨統治區,又有共產黨解放區,私塾改良的進程,已逐漸被新的教育形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