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
- 王雙懷
- 663字
- 2020-09-30 10:43:35
五
在唐長安城內,外郭城諸坊里占據了大部分的城市空間,是城市的主體,也是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生產的主要場所。在傳世的《兩京新記》《長安志》《雍錄》《唐兩京城坊考》等文獻對這些百姓坊里都有記載,前人也對其進行過一些具體的考證。隋唐三百余年間,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坊里及其內部必然會有一定的變化。
關于城中坊的數目由隋代的109坊,到唐初增加到111坊,由于開元時隆慶坊改為興慶宮,永福坊被圈入禁苑改造為十六王宅,而最終又減為109坊。在坊里內部建筑問題上,我們將萬年(隋稱大興)、長安二縣城內諸坊劃分為宮城東西諸坊、皇城東西諸坊、皇城南朱雀街東西兩側第一列諸坊、皇城南朱雀街東西兩側第二列諸坊、皇城南朱雀街東西兩側第三列諸坊、皇城南朱雀街東西兩側第四列諸坊、皇城南朱雀街東西兩側第五列諸坊等14個區域,結合最新的考古資料分別對各坊的位置、規模以及坊內的佛寺、道觀和居民宅第的變遷進行了細致的考證和辨析,補充了一些前史中未見的平民住宅,糾正了前人記載中出現的一些不當之處。如關于朱雀大街西第一列從北第一、第二坊,現存《長安志》此處脫文,清人徐松《唐兩京城坊考》中推測第一坊為光祿坊、第二坊為殖業坊,此處考訂應為善和坊和通化坊;又指出朱雀大街以東第五列的修德坊應在朱雀街西第三街,同時在昇道坊與立政坊之間補廣德坊。同時對發生在各個坊里宅第中故事的梳理,豐富了對長安坊里居民生活的認識。
城郊鄉里是長安城市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根據近十幾年來出土的碑志資料,可知隋大興縣、唐萬年縣56個鄉的名稱。由此我們對隋大興、唐長安城郊的鄉村社會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