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
- 王雙懷
- 889字
- 2020-09-30 10:43:40
五、結語
唐代外朝空間的演替,其實不僅僅是空間變化這么簡單,其背后暗含的是權力運作過程中皇帝與百官·庶民之間的博弈。
以玄宗時代為界,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之前唐代的外朝設計,完全是對歷朝慣例的執行與對《周禮》所載經典制度的復原。其原因在于:
1.魏晉以降政權林立,各個割據政權無不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合乎正統。于是,朝參制度作為爭正統的一個方面,統治者格外重視對于漢家制度的繼承與《周禮》經典的復原。唐代繼承前朝遺產,遵循了前朝的外朝設計。
2.在實際的政權運行過程中,上古與中古時代的皇權,尚處于發生與發展階段,皇帝對百官·庶民的控制能力有限。源自《周禮》的朝參空間設計的確也符合其時皇權在朝會活動中所能到達的邊界。
因而,從魏晉以降直至唐代前期,外朝裝置的設置幾無大的變化。皇帝與百官·庶民在這樣的外朝空間保持著各自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之后的唐代外朝設計,已經逐漸擺脫了《周禮》所劃定朝參空間格局,設于外朝的朝堂、肺石與登聞鼓等裝置及其所屬的空間成為皇帝私人的附屬。
唐代結束隋末亂世,經歷百余年的整合與發展,至玄宗朝國運已臻于極盛。玄宗雖是一個“好古”的帝王,模仿《周禮》制定出《唐六典》。但是今時不同往日,追慕《周禮》所作的《唐六典》,透露出的是玄宗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對天下秩序的重新劃定。
《唐六典》所規定的含元殿外朝空間,正是對于這種新的天下秩序的確認。玄宗時期之前庶民“公的空間”與皇帝“私的空間”結合處的外朝空間,在《唐六典》關于含元殿的外朝設計中被劃進宮城正門與路門之內,切斷了與庶民的緊密聯系,庶民與皇帝溝通的渠道被堵塞。百官從“公”與“私”的中間地位發展成完全依附于皇權的角色,皇權全面凌駕于民權之上,真正成為新天下秩序的主導。
安史之亂后,特別是德宗以后,唐代外朝聽政制度的逐步崩潰。雖然有兵亂及災荒的客觀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唐代皇帝及百官已經不甚重視“示天下大禮”的外朝聽政,因為新的天下秩序包含著“君主獨裁政治的興起”,
已經不需要皇帝在百官·庶民面前惺惺作態了。
(葛洲子,歷史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全文原刊《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10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