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結論

西安市龍首原北面的那座古城遺址,在許多場合已經被習稱為“漢長安城遺址”了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漢長安城遺址》(THE SITE OF CHANG'AN CITY OF HAN DYNASTY),地址:西安鄧六路。這是一份用來散發的遺址介紹冊。。如果認為視此為一種簡稱,那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將其只是當作“漢長安城遺址”,那就與事實不符了。各種文獻記錄早已清楚地告知人們,這里是“兩漢魏晉南北朝長安城”,甚至連隋文帝楊堅坐上隋朝皇帝寶座的頭兩年,也是在這座老城里發號施令的。

本文通過隋初長安城之零星記錄,試圖盡量勾勒出當時還存在的宮殿、城門、社廟及朝堂,這樣初步的工作距離展現長安舊城的面貌還差得很遠,其本身卻是有意義的,今后自當繼續加以充實。又根據當時極為秘密的有關遷都事項的議論,我們基本掌握了隋文帝楊堅與其近臣有關遷都的各種想法,對于新址的位置及其如何被選定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在古人的“八水繞長安”、前人的“西安小平原”“關中核心區”等表述的基礎上,從地形地貌上做出了一個關于“龍首山基座”的新判斷,期待著對龍首山和兩個長安城相互關系的認識不斷加深。

羅列隋初高層政治層面提出的各種遷都理由,可分為下列4個方面:(1)舊城自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死人既多,陰魂不散,致使“宮內多鬼妖”,這些均為隋文帝楊堅所難以接受;(2)舊城“臺城制度”狹小,居住混亂,“宮闕之間,并有人家”,不合制度禮儀,不符合新王朝的氣派,必須遷建新都予以改變;(3)舊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甚宜人”,這涉及所有居民的實際利益;(4)渭河多沙,關東漕糧運輸不便,時常造成“關內饑”之恐慌,直接影響到統治者管理國家的根基,移都可以促進新漕渠的開鑿,保證漕運的通達。

總而言之,隋初的遷都形勢是各種因素都在起作用,以致這些因素形成了一種合力,促使著隋初遷都政治活動的完成。就遷都本身的過程而言,可以算是一次近距離、低成本、快節奏的政治運作,動作不算大,做得很成功。按遷都的步驟考察,初期是以楊堅本人的心態為主,其臣屬也發表了一些具體意見,從隋廷遷移后的若干政治活動及其部署來考察,匯集渭河、灞河水量于新都大興城東面,匯入新開漕渠以提高水位,增強水力,保證關東的漕糧運輸至國都,或許是觸及隋初遷都之舉的一個潛在動因。


(原載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李孝聰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題目有改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宣化县| 资阳市| 翼城县| 绵竹市| 鹤峰县| 汝阳县| 大冶市| 抚顺市| 楚雄市| 边坝县| 齐齐哈尔市| 井陉县| 绵阳市| 广汉市| 萨嘎县| 盐源县| 汝南县| 扎鲁特旗| 信丰县| 衡东县| 两当县| 苗栗市| 海口市| 文登市| 乳山市| 汉阴县| 察隅县| 饶河县| 黄浦区| 亳州市| 广西| 霍林郭勒市| 海南省| 思茅市| 阿坝县| 烟台市| 梅河口市| 伽师县| 无锡市|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