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陜甘寧邊區農業農村政策

一、關于陜甘寧邊區農業農村政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1.國外關于農業農村政策的研究

19世紀的國外學者用歐拉定理分析了農業支持政策,指出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業的發展,會顯示出強有力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所以政府要做好農業支持的政策工作,才能對農業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進行足夠的補充。20世紀,城鄉差距變大,學者N.卡爾多利用轉移支付的理論闡釋了新背景下的農業支持政策,市場在調節和分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存在著失靈,缺少政府政策的強制性,所以政府應該在市場失靈的時候,對城市資源進行有效的獲取,然后再分配給農村地區的人民,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通過這樣的轉移支付來支持農業生產。學者劉易斯、費景漢和拉尼斯指出工業和農業應該均衡發展,從農村剩余勞動力分析,其邊際生產率越接近零,越能推動城鄉二元化的形成。而喬根尼對此提出質疑,他認為邊際生產率大于零才能保證工業反過來帶動農業發展,實現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作用。由于國內外基本國情的不同,國外學者對農業政策的研究主要從農業經濟學的角度,利用政策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對農業政策的研究方向大體是農業支持政策—農業補貼政策—農業福利政策。

2.國外有關延安時期農業農村政策研究

關于陜甘寧邊區史的研究,是國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專注的重點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大批國外學者對研究給予了關注,人員和成果上都形成了一定規模,尤其是美、英、法、德、澳、加等國的一些學者先后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

美國學者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1941—1943年)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政策為對象,做出了較深的分析和思考,首次闡釋了“延安道路”的概念,并在書中記載了當時陜甘寧邊區工商業發展、大生產運動、合作社等所見所聞[美]馬克·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新西蘭學者分析了1934年至1945年的延安鄉村建設和合作化道路,并首次運用“生態”一詞,關注延安道路與社會環境互動,提出特殊歷史條件下的延安農村經濟發展并不能普適到其他區域,而且具有時代和歷史局限性[新]新紀保寧.兩種革命:陜北的鄉村重建和合作化運動,1943—1945[D].博士論文,1989.

毛澤東及其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在延安時期經濟極度困難的時候,提出發展和恢復農業經濟的政策,并以農業為首,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正好記錄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對經濟問題的某些探索源頭(安德魯·沃森,1997年)。

林達·格羅夫在論文中對導致延安時期農村經濟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中國農村經濟所發生的變化對敵后根據地的形成和鞏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日本學者儀我莊一郎對延安時期邊區的公營經濟形態和合作社種類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國邊區的社會主義企業的諸先驅形態;林則三以廟店子集體農場為案例研究了陜甘寧邊區的集體勞動;內田知行對1943年至1944年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進行的大生產運動做了學術研究,論述了有關邊區農村經濟的農業生產互助組方面的歷史史實。

著作《走向革命》一書以延安時期邊區農村、農民的生活生產狀況為內容,研究資料中結合了國內缺少的和罕見的日方保存的文件資料,文章的創新客觀的角度和深入的分析是國外學者以往研究中少有的。

(二)國內研究現狀

陜甘寧邊區不僅是抗日戰爭的革命根據地,而且在經濟建設上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被國內學術界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后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由此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一大批的著作、史料和論文出世,范圍廣泛,跨越農村土地政策、農業生產、大生產運動、移民問題、合作社經濟、農民貸款問題等研究,筆者選擇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業農村建設政策作為研究對象,并以邊區農業政策為著重點研究,筆者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收集、整理、分析了國內研究現狀。

1.國內關于陜甘寧邊區發展史實的整理性研究

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1981年)在綜合各種資料的基礎上,從農業、工業、商業貿易、金融、財政、互助合作、生產自給、人民生活八個方面對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進行了匯編,不僅詳細地介紹了當時邊區各種經濟發展的背景,還收錄了當時經濟開發中歷年的報告總結,史料認為邊區財政經濟建設隨著政治、軍事環境的變化呈現出階段性和發展中的不同特點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1—9編)[G].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工作從政府補給到半自給再到自給自足的歷史過程,以及發展原因和經驗教訓。在時代和客觀情況等不同的年代,延安時期精兵簡政、生產節約對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星光,張揚.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稿[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1937年至1950年13年的邊區金融發展背景和政策實施可以劃分為土地改革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三個階段,在經濟發展中應發揚延安精神、注重資金引進和投入,不斷提高生產率等現實意義陜甘寧邊區金融史編輯委員會.陜甘寧邊區金融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經濟應該以皖南事變為標志將邊區經濟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這將更能突出邊區經濟發展的特點。農村經濟政策、經濟制度和實踐與民間社會存在諸多矛盾沖突,還有農業勞動資源整合中存在急于求成等問題黃正林.陜甘寧邊區社會經濟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抗戰根據地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中貫徹執行以農業第一位的方針,在抗戰初期,實行減租減息、休養民力、開荒屯田等方針政策,對恢復農業的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陳延煊.抗日根據地經濟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6.。以上著作都詳細地介紹了陜甘寧邊區農業農村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發展狀況,對延安時期農村情況有了一個系統整理,將其階段研究的成果進行了整編和匯總,為我們研究延安時期農業農村的課題提供了數據文獻參考。

延安時期的黨中央領導班子在陜甘寧區域落實了很多建設農業農村的政策,邊區農村經濟空前發展起來,邊區農民階級關系發生了改變,經濟結構也變得多元化了,使邊區群眾的生活得到提高,農業生產和生活所需基本上實現自給,滿足了抗戰所需的財力后援,整個陜甘寧農村地區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最大的原因就是穩定的發展環境和農村生產力的解放閻慶生,黃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村經濟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1(3):132-171.。陜甘寧邊區的發展依賴于黨對各項政策的深刻認識、主客觀條件的要求及相對穩定的邊區環境。并認為經濟發展在促進其他事業的發展和培養經濟干部、積累經濟建設經驗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高化.略論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J].甘肅理論學刊,1995(06):64-66.。延安時期開放搞活的政策,對外是“爭取外援,吸引外資,休養民力”,對內是“全面實行改革,運用經濟杠桿,公私兼顧,勞資兩利”高西蓮.論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開放搞活經濟的歷史經驗[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8(01):60-65.。邊區政策發展取得成就歸于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宣傳、共產黨的先鋒示范作用及重視生產過程的科學性,邊區經濟的開發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精神文化領域開發及對科學追求具有重大意義衛金桂.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經濟開發[J].開發研究,2003(06):97-99.。邊區的建設工作給我們的啟示是:解放生產力、要從實際出發,落實直接顯性的物質福利楊延虎.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J].延安大學學報,2013(02):48-54.。抗戰時期邊區的發展狀況、解決困難的措施及成效帶給我們的思考有:當下我國的企業應該主動地承擔社會上的責任、必須緊抓地域特點來更好地推動地域發展、國家經濟的發展不能忽略稅收這一塊劉新榮,劉軒.延安抗戰時期中共中央財政狀況與經濟政策分析[J].財會月刊,2013(06).。延安時期鄉村建設創新性在于,互助—合作—雙重效應、文化—教育—政治社會化、模范個人—模范家庭—模范鄉村等邊區獨有的建設路徑楊東.鄉村建設的延安道路[J].社會主義研究,2014(06):128-137.。邊區農村經濟發展建設主要得益于農貸、互助組、大開荒、興修水利等政治政策和經濟政策因素的推動,繼續遵循“自力更生”和發展經濟為主戰略具有現代意義陳吉娜.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經濟發展模式初探[J].新西部,2015(07):93-105.

2.國內學者對陜甘寧邊區農村土地政策的研究

國內相關研究延安時期土地政策的眾多文獻資料中,根據研究側重點的不同,主要從延安時期土地政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兩個方面,特別是從減租減息政策的階段、實質和意義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延安時期在邊區實施的減租減息土地政策,調控了邊區的農村階級關系,鼓舞了邊區老百姓農業生產積極性,支援了抗戰等汪玉凱.陜甘寧邊區實行減租減息政策的歷史考察[J].黨史研究,1983(03).1998(01):60-65.。減租減息這項政策是黨中央為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統一,在邊區階級關系方面做出的包容性決定,代表著革命性質和改良性質孔永松.試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特殊土地問題[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04):99-109.。延安時期的土地政策對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具有成功的借鑒意義,具有相當的靈活性、走群眾路線、以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根本目標和適當的調整等經驗白鵬.淺析延安時期的土地政策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的借鑒意義[D].延安大學碩士論文,2016.

3.國內學者對陜甘寧邊區農林牧經濟政策的研究

知網檢索統計顯示邊區經濟政策研究中偏于農業方向的研究成果頗多,大概760篇。開墾荒地用于耕作是邊區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可耕地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對生態問題欠缺考慮,大片砍伐森林和殺害野生動物的行徑是應該禁止的閆慶生.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對可耕地的開發與利用[J].甘肅社會科學,1999(01):84-87.。陜甘寧邊區實施的一系列農業開發政策,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效應,但也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秦燕.陜甘寧邊區時期農業開發政策的環境效應[J].開發研究.2006(04):125-128.

推廣植棉這項政策的實施在邊區歷史上具有推動紡織業發展、克服戰時經濟困難,粉碎國民政府經濟封鎖以及改變邊區農村經濟結構等重要作用黃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推廣植棉[J].甘肅高師學報,1998(02):96-99.。毛澤東在邊區提出的合理使用勞動力、技術改革、大生產運動等四項農業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保障人民利益等政策思想對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稅減免等政策實施仍具有指導意義曹敏,謝明.毛澤東與陜甘寧邊區的農業經濟建設[J].唐都學刊,2008(01):96-99.

延安時期探索出的勞動競賽、勞動英雄的典型帶動作用和開展群眾生產的農業政策對加快當前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及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具有借鑒意義魏彩萍.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發展陜甘寧邊區農業的史實考察[J].開發研究,2015(01)。邊區農業改良的政策和措施的經驗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實踐過程中尊重農民、組織農民、依靠農民的思想可為當今解決“三農”問題困境提供啟示王保存,張小兵.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改良[J].西北大學學報,2015(05):37-44.

4.國內學者對陜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政策的研究

區環境、抗日戰爭和以生產為重心的目標是大生產活動的原因。從1939年2月到1954年8月,這是更加精確的運動具體時間。它克服了黨中央的財政危機、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的政治影響力等。從深遠來看,它還使黨進一步認識到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學會了如何進行經濟工作以及培養了一批先進的經濟建設骨干力量陳舜卿.關于大生產運動的幾個問題[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03):116-121.。大生產運動的起始時間是1938年,其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為解決根據地的糧食和財政經費緊張的問題師連枝.大生產運動緣起申論[J].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4):79-81.;其時代背景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客觀環境;其指導思想是我黨建立新民主主義公有經濟的綱領。此三者是形成大生產運動的基本原因。

大生產運動發生是當時黨政府動員群眾解決政治問題的合法行為。大生產運動的落實政策隱形地存在權威主義因子,是從經濟基礎層面對社會進行控制和改造的具體表現周海燕.記憶的政治——大生產運動再發現[D].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2.。宏觀分析邊區限制農業生產的要素得出,延安時期糧食問題危機的發生是邊區政府做出大生產運動的戰略原因之一。大生產運動打破了封建的陜甘寧邊區的農村社會,改變著窮苦的陜北農村主態,是具有轉折性的標志政策趙剛印.陜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的歷史背景及意義[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4):47-51.

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包括農業、工業和商業,而以農業為主。“大生產運動的勝利,具體為瓦解了日本偽裝頑固分子的封鎖,解決了邊區人民的物質短缺和生產的問題”朱理峰.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10):118-120.。“大生產運動是一把‘雙刃劍’,其產生的有利作用是: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恢復,促進了邊區農村集市貿易的再繁榮;良性發展了農村社會階層結構;培養了農民新思想新觀念新風貌。不利的作用為:大生產運動容易造成人們對人定勝天概念的曲解,不能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耕地,在客觀上使農民漠視了更新生產用具的重要性,影響人們對大自然的生態保護”。

5.國內學者對陜甘寧邊區農村金融政策的研究

農貸方面的代表性研究:邊區農貸的特征:一是邊區農貸支持貧困且有生產意愿的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二是政府農貸的發放要配合農民自己籌集資金;三是放貸和收貸都以實物為準閆慶生.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貸[J].抗日戰爭研究,1999(04):138-152.。舉辦農貸起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變了原來農村的群眾階層和經濟成分,滿足了邊區的基本需要王欣瑞,張夢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中共農貸思想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3(08):156-161.。邊區中國農學會、毛澤東、朱理治等個案農貸思想的啟示:一是農貸實行專款專用;二是不搞平均主義;三是簡化手續,不耽誤農時。

合作社在邊區農村經濟活動中有重要地位,表現了延安時期集體經濟構成部分,尤以信用合作社為主要資金流通的樞紐。“邊區信用合作社的建立是基于對高利貸剝削的抵抗,緩解邊區農村各種生產活動資金的短缺也是一個原因”張一平.試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合作經濟[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04).。邊區農村借貸關系的恢復是為滿足農民生產和生活需要。他們認為邊區信用合作社的作用:一是搞活了農村金融,成功壓制了高利貸的盛行;二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富裕;三是在穩定邊區農村金融和幫助發放農貸方面起了作用文月琴,黃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02):52-55.

6.國內學者對陜甘寧邊區農村勞動力的研究

延安時期陜甘寧地區的移難民、戰士和文人流動頻繁,人口流動有利于邊區勞作生產勞動力的調劑和補充,對邊區經濟的發展是推力作用黃正林.1937—1945年陜甘寧邊區的鄉村社會改造[J].抗日戰爭研究,2006(02):48-80.。邊區新的農村互助合作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規模大、涉及面廣、以自然村為單位;二是常年存在;三是堅持自愿原則;四是取消了各種剝削問題,如班子“包頭”抽傭錢的問題張一平.試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合作經濟[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04).

二流子改造運動從表層來看改變了社會風氣,推動了大生產運動的發展,穩定了邊區秩序。從深層來看,是對陜甘寧邊區動員政策的徹底貫徹,對今天整合鄉村力量有借鑒意義。

邊區政府安置和優待移難民政策的實施,不僅幫助他們生產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且刺激了邊區富農經濟的較快發展,從而有效地帶動了邊區鄉村集市貿易和工商業經濟的發展王晉林.論邊區政府合理調劑農業勞動力的政策與實施[J].甘肅理論學刊,2013(06):140-142.。大量移難民擁入邊區的原因是國民黨政府正面戰場的失利和自然災害等促成的,在肯定移難民對邊區經濟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認為其給邊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破壞李芳.陜甘寧邊區的移民、難民與經濟[J].長江大學學報,2014(09):77-79.

(三)國內外研究評價

1.對國外研究的評價

國外學者對延安時期邊區的研究主要以口述和調查為主,以往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跨時段研究趨勢為主要方法,具有一定的創新,但是整體上來看的話,雖然國外研究文獻中談了這一時期農村發展的一些情況,但因為資料不足等限制因素,總是將其作為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表現羅列其中,很少涉及單獨研究延安時期農業農村政策研究的著作和論文,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研究仍不足。

2.對國內研究的評價

國內學術界在“延安時期”和“陜甘寧邊區”的研究可以說是更有廣度和深度的,但是從以往文獻中可以看出專門的、系統全面的研究邊區農業農村政策的有限,大多是對陜甘寧邊區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且以歷史和黨政專業的學者研究方向為多,由于專業不同,在研究角度和對現實啟示的借鑒思考上也就會出現不同,因此對于邊區農業農村政策的研究仍然有深化的必要。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對陜甘寧邊區農業農村政策的發展環境、政策內容、落實成效、政策特點做出系統論述;并從中總結推動農業農村政策的經驗教訓,為當下農業農村發展問題提供歷史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无锡市| 固原市| 射阳县| 滨海县| 长海县| 洪洞县| SHOW| 许昌市| 淄博市| 丹巴县| 聂荣县| 沙湾县| 包头市| 茶陵县| 太仓市| 石屏县| 苏尼特左旗| 定州市| 西贡区| 仁怀市| 启东市| 治县。| 金昌市| 琼结县| 江津市| 保亭| 肥城市| 玉龙| 遂川县| 水富县| 台中市| 麻阳| 禄劝| 璧山县| 广饶县| 台安县| 新兴县| 潜山县| 渝北区|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