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基于馬克思地租理論對減租減息政策的分析

陜甘寧邊區建立于蘇維埃政權基礎之上,是敵后抗戰的指揮中心。由于土地革命邊區土地關系有兩種不同的地區,分配過土地的和未分配的。邊區政府主要在未分配地區實行了同時保障佃農和地主財權、地權、人權的減租保佃政策,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與熱情,提高了生產力。正如馬克思所講,勞動者積極性與創造性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性動力李欣廣.科學發展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交互運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范式下的科學發展論述[J].當代經濟研究,2011(7):2-3.。在減租政策執行過程中,為鞏固強化減租效果(應對地主的各種反抗),邊區政府頒布了一系列保障佃農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政策、條例與辦法。在當前“三權分置”的背景下,以馬克思地租理論解讀抗戰時期邊區政府針對四種主要租佃形式即定租、活租、伙種、安莊稼制定的減租政策,對于解決我國農業發展中土地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之間存在的糾紛問題具有重要的經驗借鑒與啟示意義。

(一)馬克思的地租理論

1.地租的本質與絕對地租

馬克思地租理論明確指出沒有勞動就不會有地租,地租產生的根源就是勞動,而土地所有權是土地所有者獲取地租的砝碼和條件。馬克思認為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思想是對勞動的剝削,這與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地主借助地租的方式剝削佃農的在本質一致。他指出:“不論地租有什么獨特的形式,它的一切類型有一個共同點: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權借以實現的經濟形式,而地租又是以土地所有權,以某些個人對某些地塊的所有權為前提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出租土地于農業資本家,取得純粹的經濟形式地租。具體地說,地租是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也就是租地農業資本家在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后上繳給土地所有者的那部分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超額利潤。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同時存在,就不會有租地情況存在,所以地租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條件:土地的兩種權力保持不統一和分離。“農業資本家就是雇傭工人耕作從土地所有者那里租賃的土地,從而獲得平均利潤的租地農場主”胡亞權,湯學兵.馬克思地租理論的現實適用性[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4(2):84.。絕對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憑借對土地私有權的壟斷所獲得的直接性收入,即農產品社會價值超過社會生產價格以上的那部分余額轉化成的超額利潤。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無論何種等級的土地投入使用都必須繳納地租。

2.馬克思極差地租理論

馬克思明確闡釋了極差地租的含義、條件、產生原因和基本形式。極差地租是由于土地生產條件的差別,在生產經營中取得的比較收益,如低等土地與中等土地、中等土地與優等土地。他指出,“等面積的生產力條件、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土地以及同一塊土地上追加投資產生的不同勞動生產率是極差地租產生的條件。”趙一,李娟娟.馬克思與李嘉圖的地租理論比較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1(10):185.他在肯定李嘉圖關于極差地租總是使用兩個等量的資本和勞動所取得的產品量之間差額的基礎上,指出了極差地租的兩種形式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將極差地租按其形成條件不同分為極差地租Ⅰ和極差地租Ⅱ。初次投資在肥力、位置不同的等面積土地上所產生的不同超額利潤轉化為極差地租Ⅰ;對同一塊土地的追加投資形成前后不同的生產率而產生的超額利潤的差別轉化為極差地租Ⅱ。如投入更多的資金、技術、人力等,后續的追加投資以初次投資為前提和基礎。在極差地租Ⅰ的基礎上形成極差地租Ⅱ的變量,二者都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同時,產生于肥力不同和位置不同的農業土地的極差收益,由于土地所有權的私有性壟斷性和“經濟人假設”的存在,土地所有者試圖獲取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即獲取更多地租,這就容易導致弱勢主體租地農場主平均利潤被侵占。正是由于土地所有權者掌控著土地的支配權,往往就會出現土地所有者間接地或直接地剝削農業工人勞動價值的現象。即“土地所有者依靠它對土地的壟斷權,也相應地越來越能攫取這個剩余價值中一個不斷增大的部分”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9.

(二)陜甘寧邊區的減租保佃政策與馬克思極差地租理論

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了瘋狂的侵略,我黨為建立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頒布了兼顧佃農和地主利益的減租政策。經濟發展落后的邊區,貧苦農民遭受著地主封建地租的嚴重剝削。邊區政府及時調整“沒收地主的土地政策”為減租減息政策,確保農民和地主利益均衡,激發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產熱情。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明確提出通過保障地主和農民的人權、政權、地權和財權,團結農民和地主階級一致抗日。在其附件中規定“一切尚未實行減租的地方區域,其租額以減低原租額百分之二十五(二五減租)為原則,即照抗戰前租額減低百分之二十五,不論公地、私地、租佃地、伙種地,也不論錢租制、物租制、活租制、定租制,均適用之”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286.。1942年12月邊區政府頒布的《土地租佃條例》規定在土地未分配區域減租率不得低于25%。邊區政府頒布的《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草案》,從法律上對不同租佃形式的租額做了具體的規定:“定租依照當地減租法令或當地現行減租額給租。在未經分配土地區域,一般減租率,不得低于二五;活租‘按原租額減25%—40%,出租人所得最多不得超過收獲量的30%,土地副產物,都歸承租人’;伙種按原租額減10%—20%,減租之后,出租人所得最多不得超過收獲量40%。土地副產分法,依其約定,無約定者依習慣;安莊稼按原租額10%—20%,減租之后,出租人所得最多不得超過收獲量的45%,由雙方按成分配,出租人對所借糧食及窯房,不得收取利息及租金”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6輯).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429-433.。根據中央的減租政策邊區及其不同區域以不同的租佃形式為基礎,制定并實施了具體的減租標準。

1.“二五減租”與馬克思絕對地租規律

陜甘寧邊區未分配土地區域,“其階級關系是寶塔式的,人數越多的層級土地越少,地主、富農人數少卻控制大量土地,其中的多數土地集中地主手中,地主擁有這些土地的占有權和支配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162.。我們說,無論是對何種租佃形式的土地收取地租,在本質上都是地主憑借對土地私有權的壟斷獲取的經濟形式。在這一過程中,佃農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的剩余價值轉化為超額利潤被地主占有,也就是地主收取的地租租額。在這里,地主兼具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的角色,佃農即為“農業工人”。而且可以認為,減租政策實施之前和初期,地主對佃農利益的侵占現象非常嚴重的。真正佃農的收獲量被壓低到它的正常水平以下,以致收獲量的較大一部分由佃農手中除下來,構成租金的組成部分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07.。關于減租,毛澤東指出,“地租,一般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到群眾要求增高時,可以實行到四六分,或到三七分,但不要超過此限度”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767。在中央土地政策的基礎上,1944年邊區第二屆參加議會第二次大會通過的《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對“二五減租”做了具體規定。其實,政府從宏觀上制定的“二五”減租原則在本質上講就是絕對地租規律的體現。歸根到底,就是政府也承認地租存在有其合理性(保障地主過活,緩和階級矛盾),只要有土地占有權的存在,不論何種類型、何種租制的土地可以收取地租,但是地租的收取要有一定的底線標準。當然這與當時的政治環境背景也密切相關。其實在這個意義上的地租就可以視為絕對地租。具體的,比如定租(亦稱死租):按照土地面積計算,與面積大小成正比,由于土地租額常年不變而得之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162.

2.不同租佃形式對應的減租標準符合極差地租規律內涵

馬克思指出,“凡是有地租存在的地方,都有極差地租,而且這種極差地都遵循著和農業極差地租相同的規律”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在《邊區租佃條例草案》第二章的減租部分,活租和安莊稼的說明部分都有規定,“減租多少,隨當地的土地年成好壞而定,一般而言土地肥沃程度與年成好壞相聯系,年成好(土地肥)的少減,年成壞(土地貧瘠)的多減”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222.。體現了極差地租Ⅰ的內涵,同時體現了邊區政府政策的求實性和靈活性。由此我們知道,佃農向地主繳納租額的多少主要取決于土地的肥力和年成情況,與它們兩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例如活租的計租方法,一是按收獲量由租佃雙方按成分配;二是隨年成豐歉收獲多寡、租佃雙方的收入為比例增多或減少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M].(第七輯),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472.。活租土地多為近地、好地,租額很高,所以在減租前期中出現將定租改為活租的現象,剝削程度較重,在這兩點上它與定租相反。當然,減租后期邊區政府在土地租佃條例中,對于活租規定了與伙種不同的減租辦法。“伙種在未分配土地地區有些小地主中地主采用,是帶有小自耕農民中間合作性質的一種租佃關系,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剝削的性質。而安莊稼多是富農、地主與一無所有而攜有家眷的貧農之間的租佃關系。它是一種資本主義富農剝削,并包含著某些封建剝削的殘余”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184-186.。以貢獻大小和投入要素的多少為依據,按成分配。考慮到不同租佃形式形成的條件、租佃歷史、年成情況和租佃關系,邊區政府制定的租額都不低于二五,而且根據土地肥力差別、位置差異以及收獲量規定的減租標準也切實兼顧了當地地主和農民的利益。

3.地主與邊區政府在減租中體現馬克思極差地租規律的對比

地主方面,主要是在消極對抗減租政策中體現極差地租Ⅰ的規律。由馬克思極差地租Ⅰ,我們知道地租的多少由土地的肥力差別和土地的地理位置條件決定,一般表現為土地越肥沃,地租越高,租額多少與土地好壞成正比,壞土地收取的地租應該是較少的。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面對減租政策的壓力,地主為保證自己的利益損失最小化,就采取收好地給壞地或丈量土地以及其他手段。“如慶陽三十里鋪區地主封重才將佃戶任生廉60畝好地收回,另給佃戶60畝山地,租子仍為7升。還有慶陽地主錢若滸出租土地是按土地面積計算的定租,土地較為貧瘠,本來有長頭,減租要減少地主的收獲量他就按丈量土地的辦法威脅佃農”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268.,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實際上,在這樣的情況下,佃農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減租政策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樣一來,佃農們的租子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邊區政府方面,一般是根據每年的收成好壞和肥沃程度不同劃分土地的類型,制定合理的租額。如子長縣政府關于租佃條例的報告,“關于定租,荒地多的區,西一區、南區每坰租額一斗,豐收年可收租糧一石,平常收七八斗;熟地好山地,東一區、二區、中區、南溝岔區、玉家灣區等,每坰租額八九升,一般產量豐收年可收粗糧六七斗,一般平常山地,每坰租額六七升,產量豐收年可收四五斗”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220.。可以看出土地肥力好壞決定著土地類型直接影響著糧食收獲量的多少和地主佃戶的分配比例,最終體現為地租租額的多少。子長縣政府的租佃條例體現客觀性和合理性。再如葭縣1942年的減租標準,“定租:減50%,收獲2斗至3斗按歉年規定,交四五,減五五;活租:三七分,草歸佃戶,柴隨糞;安莊稼:四五、五五分,草伙子至少分三分之一,柴隨糞”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226.。安莊稼的土地一般都為較好的土地,所以租額比定租的租額重,減租政策中要求按四五、五五分,切實保障了佃農和地主的利益。雖然地主和政府在實施減租政策中都圍繞佃農,以租額為核心,但他們的出發點、目的卻是大相徑庭的,體現為維護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區別。抗戰時期邊區政府制定的減租政策和標準,結合實際符合馬克思極差地租規律,較好地夠緩解了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使得人民積極向政府靠攏,支持擁護政府,配合政府為抗日生產貢獻偉大力量。而地主方面的反抗并沒有產生多少消極影響。

4.結合極差地租分析邊區政府減租政策的效果

我們說,1942年之前的減租政策在一定意義上講是沒有成效的。沒有從細致微觀層面著手減租是一個主要原因。但在確保佃戶佃權的土地租佃條例頒布以后就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效果。邊區政府根據各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年成情況、土地的類型等制定了佃農較為滿意且成效良好的減租標準和租額。《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從法律上對未分配土地地區的不同租佃形式規定了具體的減租租額。土地的所有權只有與經營權脫離才能產生地租,邊區政府抓住了這個癥結。在法律方面,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確權的法規條例,如《陜甘寧邊區土地條例》(1939年4月4日)、《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1944年12月)、《陜甘寧邊區地權條例》(1945年3月28日),確保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佃權,減輕了地主富農對農民的剝削。同時,政府根據《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1942年1月)出臺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5月1日)、《西北局關于進一步領導農民群眾開展減租斗爭的決定》(1943年10月)等政策,進一步鞏固了農民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深入地推進了減租運動。

1946年9月的一份減租工作報告中寫道:“未分配土地地區,由于幾年來減租政策的實施,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土地將近一半已經逐漸轉入了農民手里”邊區兩個月減租述評,解放日報,1946年9月30號.。依據邊區的政策和法律,邊區各地普遍地進行了群眾性的減租運動,在綏德、隴東、關中等分區及其他縣未經分配土地的區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如“綏德分區綏德縣6個區、米脂縣3個區、子洲縣5個區、清澗縣3個半鄉減了租子,勾欠租31732.82石,退租1847.73石”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二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86-87.。如綏德四十里鋪艾家溝,“有地主8戶,租108坰,原租為270石,1943年只收132石,僅占49%,較原租減少51%;活租土地有246坰,原租53石,1943年只收30石,減少了38%;伙種土地17.5坰,收租5石,減少了40%;安莊稼土地34坰,收獲52石,只分一半,減少了49%”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262.。陜甘寧邊區及其各區域減租額的規定以年成情況、不同的土地肥力、不同的租佃形式為依據,密切聯系實際,同時兼顧了農民和地主階級的利益。這種結合年成情況以不同租佃形式為依據的減租方式在各區域得到有效推廣,成績顯著。如表2-1:

表2-1 綏德分區減租額統計

(數據來源:陳廷煊:《抗日根據地的減租減息》,《經濟研究所集刊》第7輯)

一些連續幾年歉收的地方,邊區政府為照顧到年成與地區差異及土質之肥瘦,規定起減點,地主只收到少量租子。各區域政府通過合理細致地考察,綜合考慮具體情況,靈活地制定減租率,使得佃農能交得起租,地主也能過活。不僅綏德分區,邊區的很多區域在制定減租率時都以當地的土地好壞收成情況為依據,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如赤水縣二區一鄉15家佃戶減免了一百四十二石零九升租子(平均每戶減租九石四斗七升余后,大家生產情緒很高,在五天內佃戶們就翻了1300多畝秋地,該鄉任老九往年都不翻秋地,這次也把20畝秋地全部翻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255.。減租運動充分調動了佃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自愿地在土地上多投入資金勞動以提高勞動生產率。1943年減租中后期,邊區原計劃增產細糧8萬石,實際達到16萬石。其中春耕開荒97萬余畝,產糧145000石,又部分改進做法多鋤、多耕、多施肥等,增產約15000石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第2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69.。這里就體現了馬克思地租第二形態的內容,精耕細作(追加投資)較之前的粗放耕作(初次投資)獲得更高的生產收益。

(三)結論與啟示

1.深入把握極差地租的內涵,發揮地租的經濟潛力

實踐證明,在農業生產中與農民收益有直接聯系的是極差地租。其揭示的市場經濟規律具有普遍適用性與實用性,恰當地發揮地租經濟的潛力,對增加農民收益意義重大。在農業資本家與土地所有者所規定的租約期限內,連續的土地投資所取得的超額利潤(不包括最后期限),直接歸農業資本家所有。可是往往在租期的最后階段農業資本家是不愿意繼續投資的,因為繼續投資的增加收益將歸土地所有者。但是,當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統一時,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和熱情被激發,這種現象就會大量減少。我國農業生產中存在著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與不可再生性在客觀上解釋了地租存在于我國的合理性胡亞權,湯學兵.馬克思地租理論的現實適用性[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4(2):86.。以地租的形式有償使用土地能夠使個人、企業、社會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更加珍惜土地資源,衡量土地收益與成本之間的差額,提高土地利用的有效性。抗戰時期的邊區政府就頒布了涉及土地所有權、土地登記管理等方面的法令條例。如《陜甘寧邊區土地所有權證條例》(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租佃條例草案》(1942年12月)《陜甘寧邊區土地登記試行辦法》(1943年9月)和《陜甘寧邊區地權條例》(1945年3月)。土地條例對一切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土地行政及裁判等問題做了細致規定。地權條例則對邊區地權的適用范圍、地權的厘定、地權的變更等做了明確規定,明確規定佃農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及其適用范圍,有助于解決出租人與承租人租佃矛盾,有助于保護耕地,也有助于激發廣大群眾的勞動生產積極性。基于我國耕地資源缺乏的現實,加強保障農業耕地數量與質量成為必然。地方政府必須制定和完善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率和保護耕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保證政策執行的延續性徹底性;借助地租的各種形式達到全面盤活土地經營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如2017年的“三權分置”的提出、土地確權證書的頒布,就明晰了土地經營權的法律地位和權能;另外,在經營方式和經營主體方面,推廣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方式,如農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培育新型職業農場主,鼓勵科技化信息化作業。同時,也要強調節約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加強對耕地污染的監督,健全土地利用開發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體系,以租金及租金的變形形式(出租費、轉包費、合租費等)約束土地經營主體的亂開發行為,對土地污染行為嚴加處罰,讓我們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健康”增值。

2.以政策法規規定適當的地租,保障“三權”有效分置

在極差地租Ⅱ中,追加投資使得農場主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的頒布,地租的合理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明確,使得為自己種地的佃農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因為減租政策邊區農村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中農成了鄉村的主要成分。為達到增加農民收益的目的,邊區政府政策堅持原則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如立法方面的《陜甘寧邊區政府布告——關于處理地主土地問題》(1938年4月1日)、《陜甘寧邊區土地條例》(1939年4月4日)、《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1944年12月)等。政策方面的《抗日救國十大綱要》(1937年8月)、《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1942年1月28日)等。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實際問題和糾紛制定合理對策。對地主對抗問題邊區就采取組織群眾斗爭的辦法,如組織租佃小組、農會和減租保佃會等集體斗爭討論。對土地糾紛土地裁定的問題,邊區就頒布了處理地主土地問題的布告、土地房屋登記試行辦法、地權條例草案、土地租佃條例等。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明確指出,“消滅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滅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雖然是用改變過的形式——轉交給社會”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在新的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背景下,經歷了20年的農地三權分置實踐至今從未停止,并得到廣泛的認可與推行,得到國家政策的確認。2014年《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至此,在國家政策層面,形成了農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之格局丁文.論土地承包權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分離[J].中國法學,2015(3):159-178.。再結合現實情況,不加限制地開發濫用土地的情況歷歷在目。我們現在的政府更應該繼承并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政治思想與原則。土地濫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地使用的無償性,沒有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強化固化租金成本對那些不合理行為的限制與約束。因此,必須加強對土地經營主體土地利用開發效率與效益的監管。融合法律的明確性規范性和政策的權威性原則性優勢,明確界定土地所有權、放活土地的經營權、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法律上必須確認土地的使用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設”,完善行政法規實施細則,明確各項農地產權相應的主權,在轉包、轉讓、抵押、入股的過程中依法確認和規范土地的使用權、收益權,發揮好土地對農民的財產保障作用,協調好各主體間的利益均衡關系。

3.應用極差地租理論注重嵌入社會價值,切實保障農民社會權益

除了把握土地的生產力條件、利潤等極差地租規律的經濟規律,我們還需兼顧價值規律,根據農業生產條件、各地租佃歷史情況、土地關系、社會需求等確定合理地租租額。依據減租政策陜甘寧邊區及其不同地區對不同租佃形式規定了不同的減租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首先,各地根據年成情況具體條件制定了不同的減租標準,減租不低于25%,達到了減輕農民負擔的目的。其次,對于各種租佃形式邊區政府也是有所了解的,定租在邊區占絕對優勢,邊區政府將在該地租形式所在區域貫徹減租政策作為首要任務,貫徹得也較為徹底,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定租主要是大地主、中地主出租土地的形式,活租多為中地主、小地主所采用,伙種以中農貧農相互之間的關系為特征,而安莊稼主要指富農或地主與貧農之間的租佃關系。從階級關系看,伙種甚至可以說不存在剝削,由其小自耕農民中間合作性質的租佃關系決定,減租幅度較小。而定租和活租剝削較多,減租力度也較大。為制止活租與伙租混淆以增加農民負擔的問題,邊區政府對于活租與伙種規定了不同的減租辦法。邊區土地租佃條例從土地肥沃程度看,伙種和安莊稼一般都是好地,所以出租人很關心收獲的多少,也時刻留意著承租人合理使用自己的生產工具。政府對這兩種租佃形式較為關注,規定出租者的收獲量不得高于40%、45%,考慮到出租者在提供生產工具(一部分或全部)甚至生活資料的同時,尤其照顧了外來移民的利益。邊區各政府正是在全面統籌綜合考量主客觀因素的基礎上規定了保障各方利益的減租率。實踐結果驗證了它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在今天,我們必須以馬克思極差地租理論為指導,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同時注重嵌入價值規律。就現實情況而言,大多數能力技能素質較低的農民主要還是依靠土地保障生存。所以土地建設開發的過程中制定地租時必須考慮到農民的醫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問題,土地生產資料是唯一可以支撐他們生存發展的財產性保障。首先,發揮制度法規的硬實力保障作用,制定能夠保障各主體利益均衡農民利益不受侵犯的土地政策與法律法規。其次,盤活閑置土地,建立多樣化的土地經營方式,提高土地的利潤空間,增強農民收益。再次,在細致地明確規范土地的經營權和收益權的過程中,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土地流轉價格評估服務機構,由第三部門來承擔,保證服務機構的公益性,使其公平地制定交易價格標準,公正地指導交易行為,確保各主體利益均衡。

4.明確農地產權的主權,以地租的形式實現有償流轉,提升利潤空間

在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背景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農民追加投資形成的利潤,主要由土地經營者所得。也就是說,與農民收益有直接聯系的主要是極差地租Ⅱ。而我國農地撂荒現象十分嚴重,根據《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糧食自給率僅為87%,離我國設定的糧食自給率底線95%還有較大差距,而且全國耕地平均質量等別為9.97等,總體偏低,糧食安全受到影響”李長健,楊蓮芳.三權分置、農地流轉及其風險防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6(4):54.。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民投資農業的收益遠遠低于社會平均利潤,棄耕是農民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王學斌.農村土地撂荒現象與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J].世界經濟情況,2007(3):53-58.。二是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地投入缺乏勞動力無人耕種。為保障農民的利益有必要在《物權法》的基礎上完善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實施細則,在流轉的過程中明確每一項權能特定的權主體和主體特定的權利范圍。另外,激活土地經營流轉形式,提升土地的市場經濟價值,可以通過轉包、轉讓、抵押、入股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的土地收益。陜甘寧邊區的鄉村農業社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減租之前和減租初期,農民受到地主的壓制,承受著繁重的封建地租剝削。他們生產情緒不高,心情沮喪、低沉缺乏生產的信心與激情。欠租對農民來說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凡是老佃戶沒有一個不欠租的。邊區政府采取的減租保佃政策,滿足了農民的生活生產需求,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溫飽問題能解決,他們就有時間精力也愿意在土地上多投資金勞力,多鋤幾次草,多收集肥料,以提高土地的糧食產量。面對現在農民棄耕糧食自給率較低的情況,盡管國家與政府在三權分置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我們說這依然是不夠的,需嚴格保護農地土地產權,盤活農業的經營方式實行有償流轉提升土地的利潤空間,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焉香玲對于征補償的核算,得出一定要把影響經濟發展效益的一些土地本身的屬性(如地理位置)包括在內,這就必須考慮被征地的絕對地租和極差地租焉香玲.基于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我國農民收益分配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10(7):15-16.。明確產權主權合理分配收益,以地租的形式開發利用土地的同時,運用現代科技創新技術,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產量,使機械化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融合,使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廣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方式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業利潤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溪县| 宣威市| 香港| 宜丰县| 淮阳县| 大竹县| 屯昌县| 晴隆县| 蓬溪县| 儋州市| 凌云县| 治县。| 泗水县| 迭部县| 澄江县| 遵化市| 太和县| 旬阳县| 英德市| 枞阳县| 柯坪县| 东莞市| 运城市| 黄龙县| 淳安县| 广饶县| 上杭县| 徐水县| 宜兰市| 临朐县| 兴海县| 乌拉特后旗| 太康县| 新田县| 临桂县| 嘉义市| 湟源县| 海原县| 仪征市| 洪江市|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