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有一個辦法,似乎是可以解決司馬遷的矛盾的,即道與勢的同一。換句話說,就是讓“素王”孔子成為真正的帝王。帝國的敗壞與荒謬不正是因為皇帝的無能嗎?漢武帝重用親婭衛(wèi)青、霍去病和李廣利,使帝國的擴張耗費巨大而收效甚微,他的封禪或許是必需的,但是封禪后的求仙卻是毫無意義且同樣耗費巨大,他對“巫蠱案”的處置使太子自殺,間接導(dǎo)致外戚控制了朝廷大權(quán),所有這一切都證明,有一個壞皇帝——不,甚至只是一個不完美的皇帝——對帝國的損害是多么的巨大。沿著這個思路,歷史向前滾動了一百年,終于出來了一個最符合儒生理想的皇帝:王莽。

王莽似乎是完美的,無論是在道德上還是學(xué)識上,在道德上,他是萬民敬仰的圣人,在學(xué)識上,他是太學(xué)生出身,是國師劉歆的同學(xué),是一個真正的儒生,然而王莽統(tǒng)治的結(jié)果,卻不過是使帝國由獨裁走向了極權(quán)。

然而這不是我們在這里所能說得清的,還是回到我們的主題——太史公司馬遷上來吧。

《史記》的最終完成,大約是在太始四年(前93)之后不久,之后司馬遷仍在不斷地修訂,并補錄了一些太初之后的大事。據(jù)張大可先生的猜測,司馬遷最遲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時已去世,因為在這一年的鹽鐵會議中,御史大夫桑弘羊在辯難中引用《史記·貨殖列傳》時稱“司馬子言”,而這是對已故學(xué)問家的尊稱。

《史記》成書之后,并不為人所重視,據(jù)東漢衛(wèi)宏所說,漢武帝看了此書之后,很不高興,下令刪去了《景帝本紀(jì)》和《今上本紀(jì)》。如今流布的版本里,《今上本紀(jì)》就是直接用《封禪書》來替代的。直到宣帝時,因為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四處宣傳此書,《史記》才得以大范圍流傳。司馬遷父子作此書時,本名《太史公書》,到東漢桓靈時,終于被人們以《史記》稱之,“史記”本是對所有史書的通稱,人們用《史記》來替代《太史公書》,可見對其之重視。

但《史記》真正為主流文人所承認(rèn),還要等到兩漢之后。西漢時武帝刪削此書,藏于府庫,就不用說了;東漢時,正統(tǒng)的儒生是視《史記》為“謗書”的,東漢末的司徒王允更直接怪責(zé)武帝沒有把司馬遷給殺了,使他得以把《史記》完成,貽害后人;相反,班彪、班固父子所作《漢書》,則因為其迂腐的儒家立場,在東漢時成為正統(tǒng),地位比《史記》要高得多。到魏晉南北朝時,《史記》的地位開始提升。到唐朝,《史記》已與《漢書》《后漢書》并列為“三史”,都是科舉考試之目。古文運動中,韓愈等人又以《史記》為旗幟,從而大大提升了《史記》在文學(xué)史中的地位。唐以后《史記》的地位越來越高。最夸張的是明代有一位大學(xué)者名叫柯維騏的,為了能安心做學(xué)問,竟然揮刀自宮了,這樣的行為,自然只能算是東施效顰,但由此亦可見出司馬遷的影響力有多大。

其實司馬遷對于自己在兩漢時的邊緣地位以及最終得到承認(rèn)都早有預(yù)知,他在《報任安書》中就已經(jīng)說:“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同時代人對他的不理解,他早就預(yù)見到了,但他仍然堅信自己所做的事業(yè)是可以傳之后世而流傳久遠(yuǎn)的,同樣是在《報任安書》中,他又說:“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雖萬被戮,豈有悔哉?”這也是我最看重司馬遷的地方,佛云“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亦是此意,孟子云“雖千萬人,吾往矣”亦是此意,這是何等的大勇氣,又是何等的大苦難。

然而作史之不易,兩千年過去了,今人與古人卻也沒有大的不同,這也仍然是大可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植县| 开远市| 亳州市| 五寨县| 新巴尔虎右旗| 江门市| 新化县| 湾仔区| 印江| 奎屯市| 昭通市| 大方县| 四子王旗| 盱眙县| 乌海市| 鸡泽县| 永康市| 崇州市| 萝北县| 建德市| 鄂伦春自治旗| 色达县| 滕州市| 湖口县| 琼结县| 宁阳县| 临泉县| 卫辉市| 夏邑县| 石门县| 仁化县| 武邑县| 崇信县| 水富县| 县级市| 绥化市| 万州区| 临泉县| 横山县| 寿宁县|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