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與人民軍隊新論
- 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 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7428字
- 2020-08-25 09:44:19
毛澤東戰略思維的幾個著眼點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的思維始終起先導作用。其中,戰略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層次,是領導科學的重要內容。歷史上杰出人物的戰略思維早已成為人類先進文化的瑰寶,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著重大的戰略指導價值。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有戰略思維和戰略眼光,要用戰略思維觀察當今時代,洞悉當代中國。毛澤東是中國的偉大領袖,也是公認的國際戰略大家。新形勢下,學習和領悟偉人的戰略思維,學習它,總結它,運用它,發展它,對于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哲學是人類思維之母,也是毛澤東思想之基。今天,我從哲學角度來談談學習毛澤東戰略思維的幾點體會。
一、堅持聯系的觀點,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提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所以,戰略思維首先是關于實踐活動的全局性思維,是以全局利益為最高追求的思維。它要求要著眼全局、胸懷全局、總覽全局,運用聯系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實踐活動中各方面、各要素、各階段之間的關系,以求全局利益最大化。我體會,這里有兩層核心要義:
一是全局高于局部,局部服從全局。全局統領局部,局部隸屬全局。要以全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把全局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發生矛盾時,局部要以全局為要,自覺服從全局,服務全局,照顧全局。毛澤東作為戰略大家,把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比喻成棋局,提高到戰略層面在黨內大力提倡,躬身踐行。他說:“馬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體。”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要把今天聯結到明天,把小的聯結到大的,把局部聯結到全體,反對走一步看一步。”“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當地安置小東西。”“要顧全大局,顧大局,是最高的品德,并不吃虧。”
在毛澤東的戰略思維中,有些事,從局部來看有利,但從全局來看是不利的,那就該舍當舍,舍小取大。有些從局部來看不利,但從全局來看必須要做,那就著眼長遠堅決做起。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以30多萬兵力進攻延安,毛澤東決定放棄延安。當時延安的許多軍民從感情上不能接受。為什么要放棄延安?用毛主席的話講:“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在毛澤東的戰略視野中,延安對中國而言,就是小局與大局、局部與全局的關系。歷史證明,毛澤東的決斷是完全正確的。
這啟示我們,領導干部要增強戰略思維,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視野,大胸懷,才能胸懷全局,掌控全局。只有具備立足全局看局部的視野,才有局部服從全局的自覺自為,克服本位主義,超越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看大局利益,跳出地域看待當代中國,學會睜眼看世界,科學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自覺服務全局,關照全局。當前,全黨全國全軍的大局就是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對這個大局有利的話要說更要做,反之,就不說不做,把大局觀融入腦海,落到實處。
二是扭住關鍵局部,是掌控全局的密碼。全局由若干局部構成,每個局部的分量卻各有不同,大體分為無關緊要、比較重要,重要、很重要、重要至極的幾個類別。在毛澤東的戰略思維中,注重全局絕不是五指平攤,平均發力,事無巨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通過抓住足以影響全局的關鍵環節來掌控全局。比如,遼沈戰役這個局部在全國解放戰爭的全局中就是關鍵點、是核心、是樞紐,但我們也要看到,在遼沈戰役中同樣有影響全局的關鍵局部,那就是錦州。錦州就像一條扁擔,一邊挑著東北,一邊挑著華北,關聯著遼沈戰役與平津戰役。所以,攻克錦州,卡住敵人的脖子,關死東北向關內的大門,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這是“重要至極”的戰略問題。所以,在選擇關鍵局部的問題上,即是先攻打長春,還是攻打錦州,毛澤東與林彪多次發生激烈爭執。僅1947年10月3日到4日,毛澤東就向林彪發出了兩封“戰錦”電報,言辭激烈,最終說服了林彪。1947年10月4日凌晨,毛澤東收到羅榮桓擬稿的電報后,才松了一口氣,于晨6時復電表示:“你們決心攻錦州,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們和你們之間的一切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在林羅指揮下,東北野戰軍10月14日只用了31個小時就攻克錦州。10月21日長春和平解放。11月2日解放沈陽,為解放全國這個大棋局拉開了帷幕。1963年羅榮桓逝世時,毛澤東還感言:“長征不是艱難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這對我們啟示有兩點:一是抓全局僅僅是目標,抓關鍵局部才是根本要領,二者是“橋”和“船”的關系,不能把目標和方法混為一談,否則,講全局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口號,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二是重心、樞紐與核心是事關全局的關鍵局部,處理好了,可以拯救全局;處理不好,可以顛覆全局,在這些關鍵局部問題上決不能犯歷史性、顛覆性錯誤。這就要求我們黨的高級干部錘煉戰略思維,要善于從錯綜復雜的萬物萬象中快速掌控重心,掌控樞紐,掌控核心,跳出單純的事務主義,用最大精力去關注這些最關鍵的局部,從而牢牢掌控全局。
二、堅持預見性觀點,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戰略思維是把握和駕馭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思維,是基于現實對未來超前謀劃的思維。它決定著戰略謀劃和戰略眼光,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筆者認為,預見性是戰略思維中最核心、最具靈魂特質的。所以,沒有預見性,就沒有戰略思維。從預見性角度講,戰略思維要強調兩點:從宏觀講,要講視野宏大,高瞻遠矚,登高望遠;從微觀講,要講見微知著,一葉知秋,洞察幽微,落細落小,要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
毛澤東戰略思維中最深入人心的是預見性和前瞻性。他總是能在重大的歷史關節點上,比黨內其他領導和同志早看若干年,多看幾步遠。這在外界看來,近乎有點神秘性。毛澤東經常引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來形容預見性的重要性。他在中共七大的結論中說:“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如果沒有預見,叫不叫領導?我說不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他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說:“以后要注意辨別風向”“大風好辨別,小風就難辨別,領導干部要特別注意這種小風。”
“所謂預見性,就是識別風向,這是個領導藝術。有識別風向的能力,有預見,我們的事情就能搞得更好一些。”
毛澤東用“風”來比喻領導干部的預見性,這是對毛澤東戰略思維中預見性的最好注腳。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消亡都是有征兆的,能從微小的征兆中捕捉到事物發展的大走勢,做到見一、備二、眼觀三,一步十籌,爭取主動,是毛澤東戰略思維實踐的一個顯著特點。比如,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革命形勢進入低潮期,毛澤東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林彪發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用《論持久戰》回應了國內“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預見到了中國抗戰要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后得出結論,勝利一定屬于中國。抗日戰爭吃緊關頭,毛澤東卻把眼光投向了遠方,寫出了《新民主主義論》,擘畫新中國的未來;解放戰爭勝利在即,進城之前,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又提出了“兩個務必”思想,警告全黨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防止“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歷史周期律的發生。總之,毛澤東的一生,就是不斷回顧歷史,面對現實,預見未來,改造世界的一生。正是因為毛澤東高人一籌的科學預見,他總能在歷史轉折時期科學回答黨內其他人回答不了的戰略問題,使歷史好像按他預見和設計好的那樣往前發展。1945年9月2日,在日本投降正式簽訂投降書的當天,美國的一家報紙發表了題為《這就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領袖》的文章。文章說,在預測中國會發生什么事情的時候,毛澤東永遠都是正確的;毛澤東的科學預見就像總設計師似的準確。所以,小平講:“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我個人體會,小平講的其實就是指的毛澤東的戰略思維,毛澤東的科學預見性,毛澤東的審時度勢料事如神的藝術和魅力。
學習毛澤東戰略思維中關于預見性觀點,體悟毛澤東處理當前與長遠關系的實踐藝術,對我們各級領導干部來講,既是一門必修課,又是一部好教材。它啟示我們,錘煉戰略思維,增強預見性有三個關鍵環節需要把握:一是著眼大勢,關注時空。就一般思維而言,形勢比人強。因為人的思維總是落后于形勢之變,使二者總會有一定的差距。但戰略思維中的預見性要求人一定要比形勢強,人的戰略思維要領跑在形勢的前面,這就特別需要關注時空和形勢的變化,“要善于觀察形勢,腦筋不要硬化。形勢不對了,就要有點嗅覺,嗅政治形勢,嗅經濟空氣,嗅思想動態。要當機立斷,不要錯過形勢”。從這個角度看,眼里沒有大勢,沒有時空觀,就沒有預見,也就沒有戰略思維。二是敏銳眼光,善于捕捉。增強預見性,必須要有敏銳的眼光,思維的觸角始終在事物發展變化的部分里感知,才能第一時間捕捉到即將或已經悄然發生的變化,尤其是對事關成敗關節點上的重大變化,必須要高度關注,高度敏銳,這是增強預見性的關鍵環節。正如毛澤東所言:“形勢已經出來了,還不能作出判斷,得出一個方針來,就處于被動……特別是對外斗爭,得計遲是很危險的。”
常言說,風起于青
之末。我們要有見微知著,有感知“青
之末”的能力。同樣一件事,有的人能看出來,有的人卻看不出來,這就是眼光和眼界的問題。三是把握先機,迅即行動。看到,想到,做到才能得到,這里面有個“知行合一”的問題。戰略思維中對傾向性問題的把握,有個時機問題,錯過了時機和事物變化的臨界點,可能會滿盤皆輸,我們經常講的戰略機遇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戰略思維要求我們不光要察覺早,見事早,得計早,更要行動快,第一時間把握先機,站在戰略的制高點上,果斷采取戰略行動,主導事物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三、堅持“兩點論”的觀點,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
戰略思維是指思維主體對事關全局的、長遠的、根本性的重大問題的謀劃思維過程,它包含著分析、綜合、判斷、預見、決策和行動等諸多鏈條。我們不難看出,全局也好、長遠也好、根本也好,都包含著一個主次、大小、輕重和緩急的問題,可見,“兩點論”是戰略思維中重要的哲學基礎,這也是戰略籌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論。這就要妥善處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關系。
毛澤東作為戰略大家,把哲學中的“兩點論”和“兩分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推到了一個新高度,成為其一貫的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指出:“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不能把過程中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須把它們區別為主要的和次要的兩類,著重于捉住主要矛盾。”“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解決好主要矛盾的同時,要兼顧其他,做到“凡是有問題的地方都要點一下”
,這可謂一針見血之論。毛澤東一貫主張,一個時期總要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一個主要矛盾,帶動一般矛盾的解決;一旦形勢變了,主要精力要隨著主要矛盾走,從而始終能夠駕馭形勢,化解矛盾,保持主動,這叫審時度勢之后的戰略調整。以維護我國周邊安全為例。1949年末中央確定“南重北輕”戰略,以“解放臺灣”為重;1960年廣州會議確定“北頂南放”戰略,以應對蘇聯為重;1969年以后以“三北”為重點,后概括“一條線”。再以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為例。毛澤東著眼世界大國的矛盾運動特點、政治力量對比以及國際格局的變化,與時俱進地調整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提出一系列重大外交戰略思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一窮二白,集中力量抓建設是當時主要矛盾,我們又是社會主義國家,只能采取聯蘇抗美的“一邊倒”戰略。其標志性的成果是《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由此帶動了新中國156項重大工程建設,國防企業占44項。到了20世紀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期,國際戰略格局又發生了變化。美蘇時斗時合,中美矛盾不減,中蘇漸生裂痕,如何在美蘇夾擊的嚴峻形勢下,最大限度地維護中國國家利益,成為當時外交的主要矛盾。毛澤東提出建立“反帝、反修”統一戰線的國際戰略。1960年12月,毛澤東在會見委內瑞拉代表團時,第一次把修正主義、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列在一起斥為“三個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蘇勢力形成均勢,因蘇聯入侵捷克,珍寶島事件、鼓吹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等問題,中蘇矛盾取代中美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毛澤東提出聯美遏蘇的“一條線”和“一大片”的外交戰略,使落后的中國在復雜的國際關系中闖出“中美蘇”大三角格局,在國際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形勢發展,毛澤東又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打出團結第三世界,聯合第二世界,抵制第一世界扼制封鎖的旗幟,使中國成為整個國際舞臺上的主角。總之,毛澤東戰略思維中關于“兩點論”的理論和實踐,既有利地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國的國家安全,也改變了世界格局,為維護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毛澤東戰略思維中關于“兩點論”的思想和實踐啟示我們:在“彈鋼琴”這個問題上,孤立和靜態情況下的一時一事往往比較容易做到,難就難在,在錯綜復雜的事物中,在事物發展的動態和調整中,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能始終抓住重點問題,優先解決好主要矛盾,不斷推動事物向前發展,這是衡量戰略思維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兩點論”思想,提倡以問題為導向的工作方法,實際上就是要求領導干部學會“彈鋼琴”的藝術,提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和解決矛盾的本領,推動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
四、堅持底線觀點,處理好底線和頂線的關系
從本質上講,戰略思維是著眼其特點著眼其發展,積極進取,謀求主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維,所以,戰略思維具有積極性和進取性特征,這就要堅持底線思維,樹立底線觀點。首先,要清晰界定利益邊界。要明白什么是底線,底線在哪里?底線是不可突破的紅線,不可逾越的警戒線,是引發質變的關節點,一旦突破底線,會引發不可預測的后果。什么是頂線,頂線又在哪里?頂線就是利益最大化的戰略目標。其中,底線必要時可示外示人,但頂線絕不可以示外示人。要立足底線,追求頂線,就是中間地帶采取什么樣的戰略籌劃和戰略行動來實現等,這就是所謂的底線思維。其次,科學認識底線思維。底線思維不是消極、被動、防范的思維,不是守住底線無所作為的思維,而是在牢牢守住底線的基礎上奮發有為的思維。這就要求,凡事要做最壞的準備,往最好的方向努力。這不是為了把事情搞砸,而是為了把事情搞得更好,實現利益最大化。所以,戰略思維中包含著決不能忽視的底線思維。
毛澤東是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戰略大師,他一貫善于把底線放到總體戰略格局中去思考籌劃,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他能充分估計到困難,把困難當作研究政策和策略的基點,做到“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提前排除各種困難或準備排除各種可能出現的困難。在形勢壞的時候,他能看到好的一面,凝心聚力,鼓勵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比如,1945年5月他在中共七大上做的“結論”中,面對抗戰即將勝利的大好形勢,大家要喝慶功酒的時候,毛澤東卻給大家潑冷水,要大家準備吃大虧。他一口氣列舉了黨可能遭遇的“十七條困難”,要大家有對付非常不利情況的“精神準備”,包括赤地千里,大災荒,沒有飯吃,所有縣城都丟掉,可能成為美國的半殖民地等,并據此提出應對之策。在講了十七條困難后,他又講了“我們一定要勝利”的八個“光明面”,在把“困難”和“光明”都想透講透的基礎上,黨制定了一整套正確的政策和策略,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哲學基礎,所以,中國革命的勝利是戰略制勝,是毛澤東戰略思維的勝利。凡事從最困難、最壞處準備,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是毛澤東一貫堅持的重要法寶。他說:“從最壞的可能性著想,總不吃虧。不論任何工作,我們都要從最壞的可能性來想,來部署。”
關于戰爭與和平的關系的大問題上,毛澤東用底線思維闡述得非常經典。他說:“如果帝國主義一定要發動戰爭,你害怕有什么用呢?你越是害怕,戰爭也許還會來得早一些。因此,我們有兩條:第一條,堅決反對戰爭;第二條,如果帝國主義一定要打仗,我們就同它打。把問題這樣想透了,就不害怕了。”
正是因此,毛澤東做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的經典論斷,敢于和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手作戰,成為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守護神”。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對外幾場戰爭的決策,無不體現著毛澤東戰略思維中的底線思維。在1962年中印自衛還擊作戰這個問題上,毛澤東說:“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有辦法,打不贏,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占了我國的領土西藏。西藏是中國的神圣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
中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結果,中國贏得了這場被西方稱為“瀟灑至極的戰爭”,這場軍事政治仗為中國在這個方向贏得了50多年的和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領導干部要樹立底線意識,錘煉底線思維。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底線思維的理論和實踐啟示我們,強化底線思維必須要有些“虎氣”和“猴氣”,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一是要有虎氣,堅持原則。就是在大是大非的重大原則問題上要嚴防死守,堅定不移,敢于堅持原則,絕不后退半步,這就是守住底線。二是要有猴氣,靈活機動。在守住底線的同時,要放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直面挑戰,果敢行動,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追求最好的結果。
總之,毛澤東哲學思維是其戰略思維的基石,上述四對哲學關系,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貫通,相互交融的,需要我們在書中學,思中得,干中悟,做到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此外,領導干部戰略思維的錘煉和養成,絕不是一蹴而就,信手拈來的,除了下大力氣提高哲學素養外,還要在戰略思維的外圍做長久的修煉,比如胸懷、格局、學識、擔當、氣魄、作風等做保證。
(作者李殿仁: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原副政委兼紀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