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篇 何謂書同文字

[提要]后世對“書同文字”的解釋是始皇并吞六國后,命李斯做小篆,統一文字,推行天下。其后,又因小篆書寫困難,又創造了隸書代替小篆。也就是說,在短短八年(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間,秦始皇兩易天下流通的文字。真是如此的嗎?李斯為什么要做小篆?秦隸是如何形成的?秦始皇為什么要巡游天下,立石刻碑?


秦始皇初并天下,群臣請分封諸子。廷尉李斯認為周室滅亡,天下紛爭,皆源于周室的分封制度,因而獨排眾議,力主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秦始皇同意李斯的主張,認為“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王侯”[1],決定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實行中央集權,需要全國法度統一,于是始皇又下達“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法令。

春秋戰國時代,王令不行,禮崩樂壞,諸侯各自為政,籀文大篆也在各國逐漸演變成為不同的字體。《說文解字·序》中,有三段文字,說及大篆、小篆和隸書的關系:

“其后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合者。

“斯作《倉頡篇》,車中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是時,秦滅書籍,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而絕矣!”(以下稱此段文字為“引文”)。

“引文”第一段說:“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按:始皇初兼天下時,李斯的官職應是廷尉,不是丞相)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合者。”是指李斯建議把田畝、車軌、律令、衣冠、言語、文字等,全都以秦制為標準,公行天下。也就是《史記》所說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史記》和《說文解字》,都沒有明確的說明,“書同文字”是何所指。

后世傳統的說法是,“書同文字”就是指秦始皇下令以小篆為全國統一通行的文字。為什么會有這個說法呢?這顯然是根據上面“引文”第二段而下的結論。引文第二段說,李斯等人整理大篆而成小篆。由于第二段緊接第一段“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合者”兩句之后,后人把上下文連接而讀,很容易便聯想認定,“書同文字”指的就是始皇下令全國同用小篆字體。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第二段只應是解釋小篆的來源,并不與第一段連接。

第三段則是解釋隸書的來源。本段所說的“古文”是指書寫緩慢困難的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許慎說,始皇焚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忙,才初次產生了書寫快速便利的隸書。問題是,秦國發吏卒,興戍役,秦律嚴厲煩瑣,官獄職務繁忙,是早已有之的事,并非是始皇焚書后才開始的。而篆書書寫緩慢困難,更是篆書與生俱來的,也非始于始皇時代。《說文解字·序》這三段文字,很容易使人誤會,以為始皇并吞六國(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后,命李斯等人創造小篆,推行天下。其后,始皇焚書(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大發吏卒,官獄公文增加,于是又創造了隸書,以取代小篆。

實際情形并非如此。文字的演變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戰國時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又缺乏快速傳遞的通信設備,甚至連印刷術都尚未發明,在短短八年(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之內,連續兩次更改全國通行的文字,是不可能的事。

由1975年發現的《云夢睡虎地秦簡》得知,早在秦昭王元年(前306),書寫快速便利的隸書,便已在秦國通行使用。目前所發現最早的秦隸,可見于1979年發現的《青川木牘》。其年代為秦武王二年(前309)。可見由大篆逐漸演變而成的隸書,在始皇之前早已存在。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文字演變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而“書同文字”,更是中國文字演變中的一個關鍵時刻。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一段重要歷史。

西周年代,人民生活簡樸,教育不普及。讀書識字,基本上是上層社會的事。當時使用的文字是籀文大篆。大篆主要用于經典書籍、官府文書,以及青銅銘文記事等用途。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天下紛亂,大篆在各國逐漸演變成不同的字體。同時社會結構亦發生了變化,官學流入民間,教育較前普及,社會上文書往來增加,書寫緩慢的大篆已不符合大眾的要求。最遲到了戰國晚期,大篆在秦國低級官吏和平民百姓之間,已逐漸演變成為書寫便利快速的隸書。

秦始皇時代,大篆和隸書是秦國兩種主要文字。大篆流通于上層社會,主要用于經典書籍及金石銘文;隸書流通于下層社會,主要用于官府政令及民間書信。懂得大篆的上層人士,大概都兼通隸書;但懂得隸書的下層人士,不一定懂大篆。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李斯等人整理大篆而成小篆。此后,小篆取代了大篆,成為標準篆體字。但隸書仍在下層社會中繼續流通。

那么,始皇初并天下,下令“書同文字”是何所指呢?我們要注意的是,始皇下的是“書同文字”令,而不是“書同小篆”或“書同隸書”令。“書同文字”這四個字所說的就是要天下人共同使用秦國當時的文字,包括小篆和隸書兩種文字。這兩種文字用于不同的場合,士人的經典書籍和慶祝大典的金石銘文用小篆,官吏的政令文書和百姓的書信文件用隸書。

自“書同文字”令實行后,全國上下,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文字,一直相安無事。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在咸陽宮內大宴群臣,那年他的功業達到了頂峰,博士周青在宴會上獻辭,對始皇歌功頌德一番,始皇大悅。不料博士淳于越大唱反調,不但指責周青面諛始皇,還更進一步舊事重提,要求始皇師古殷周之制,分封子弟。當時已身為丞相的李斯聞言大怒,認為淳于越等愚儒“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而且對始皇所下的政令,“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1],非常可惡。

秦以法家治國,如不禁止這些“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的言論,“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如何了得!于是李斯提出了一個斬草除根的建議:“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1]。秦始皇接納了他的建議。

篆書主要用于詩書百家經典,而篆書也是憑借著詩書百家經典,得以流傳應用。當時,早年抄寫的經典用籀文大篆,新近抄寫的經典用李斯小篆。始皇下焚書令后,使篆書的版圖幾乎全失,此后篆書僅見用于金石銘文及書法藝術,而隸書從此成為唯一通行天下的實用文字。正如許慎所說的,古文由此而絕矣!

書同文字令,還有很多待解之謎。如始皇為什么不下令“書同小篆”或“書同隸書”,規定天下只用一種文字呢?又如李斯為什么不用已在秦國通行的大篆,而要重新整理出一套新體小篆呢?下面我們就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始皇初并天下時,篆書是不可廢棄的。篆書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有其崇高的地位。那時的經典書籍、金石銘文,以及至少部分宮廷檔案,全用篆書。早期的秦始皇頗為尊重諸子百家。統一之初,秦代設有七十博士的官職,這些飽學之士,用的全是篆書,懂得篆書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統一后,始皇下令全國統一使用小篆,解決了篆書混亂的問題。

至于隸書,始皇雄才大略,他不會輕言廢棄隸書應是在意料之中。始皇鑒于前朝諸侯紛爭的弊病,改用中央集權制度。而要使中央集權制行之有效,就必須要有一種書寫便利快速,通行于全國官民的文字。隸書正好符合這個要求,所以秦始皇無論如何都會支持繼續使用這種通行于全國官民中的隸書。在始皇之前,篆隸并用多年,并沒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始皇自然不會貿然下令,廢棄任何一種文字。

那么,如果要統一天下篆書,為什么不直接下令,要天下共同使用已在秦國通行的大篆?為什么李斯還要重新整理出一套小篆字體呢?關于李斯創小篆的原因,日后或可以從某些新發現的文物竹簡[2]中,找到一些端倪。目前,估計李斯創小篆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大篆字體有加以整理的必要。大篆、金文頗多繁復雜亂之處,字體偏旁位置和寫法常有不同,書寫筆畫的順序,字體的方向,都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有必要為篆字的結構和寫法定下一個統一的標準。例如,商代的《后母戊鼎銘文》中,“后”字的方向就和后世的后字相反,成為“司”字狀,早年郭沫若等人就曾把它定名為“司母戊鼎”。此鼎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該館把它定名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重達八百三十三公斤,是目前所知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它是商王祖庚或/和商王祖甲兄弟二人,為祭祀他們的母親婦妌(廟號戊)而鑄的,年代約為李斯創小篆前一千年左右。婦妌的丈夫是商王武丁,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就是著名的女將軍婦好。殷墟卜辭充滿了這兩位賢能王后的記錄,要研究中國古文字,就和他們一家人脫不了關系。

(二)統一各國不同篆書字體。為求一套通行天下的篆書,李斯等人得要參考當時各國不同的大篆字體,截長補短,整理出一套各國人士都能接受的字體。秦國地處西陲,本是文化落后地區,山東各國,尤其是齊魯等文化古國,其字體應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三)為始皇立石刻碑之用。這可能是李斯創小篆最重要的原因。始皇初并天下,李斯等人為什么就馬上去整理大篆,創造小篆呢?這實在和始皇要勒石刻碑有莫大關系。始皇初并天下,人心未定,于是他巡游天下,立石樹威,以鎮八方。但當時缺乏一種能通行天下,又可以彰顯始皇威德的字體。于是李斯等人迎合始皇好大喜功的心理,參考各國古今字體,創造小篆。小篆字體,典雅莊重,一筆一畫,法度森嚴,用以勒石刻碑,能盡顯法家法術勢的霸氣。李斯才華不凡,出手成章,又能寫出一手好書法,小篆更是他親手所創,所以始皇碑文皆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也就毫不為奇了。

創造小篆取代大篆,須費一番心力;但對李斯而言,這并不算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李斯早年隨荀卿學帝王之術時,對各國大篆字體的優劣,應早已有獨到之見,甚至可能早已有整理大篆字體的構想。從始皇初并天下(始皇二十六年),到始皇初立石碑(始皇二十八年),約有兩年的時間,李斯雖公務繁忙,他還是可以從容地整理出足夠的小篆字體,以供始皇刻第一塊及第二塊石碑之用。更何況,這些碑文都是李斯撰寫的,碑文用字,全在他掌握之中。

據《史記》記載,從始皇二十八年到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天下,一共立了八塊石碑,《史記》中錄有六篇碑文。他每立一碑文,就等于公布了一批標準小篆。以這些碑文字體為規范,便可以整理出其他文字的小篆字體。

推行“書同文字”的工作,有沒有什么困難呢?在上層社會中,推行小篆字體,應該沒有什么困難。很多大小篆字體差異并不太大[3],而各國的上層人士,本來就已通曉多種大篆字體,要他們再多學一種小篆并不費力。再說,小篆是秦始皇用來勒石刻碑的正式標準文字,他下令推行小篆,六國的降臣敗將誰敢反對!

但推行隸書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統一后,六國地區的中下層官員大部分都是當地人氏,要向這些人以及當地百姓推行秦隸,需要費一番教導功夫。可以說,“書同文字”最費力的工作,就是推行隸書。

當時隸書主要為秦所用,又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沒有大加整理的必要。但它在演變的過程中,亦可能會受到六國字體及小篆的影響。隸書筆畫平順自然,此后經民間無數才華之手,逐漸演變,終于成為一種敦厚祥和、藝術天成的字體,很為百姓所喜愛。

如前所述,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毀百家經典,此后即使百家經典重出,也不再使用書寫困難的小篆,小篆因而退出了實用文字之列,隸書遂成為通行天下的唯一實用文字,小篆成為用于金石銘文的藝術字體。小篆,成也李斯,敗也李斯,這恐怕是當年李斯創小篆時,所始料不及的。

始皇碑文,詞語深奧,用的又是當時只有少數人懂的小篆,想來始皇立碑之初,本來就沒有期望全國黔首百姓,都能讀懂他的碑文。他立石刻碑的目的,主要是在揚其威德,傳之萬世。

一般平民百姓,見始皇巡游天下、勒石刻碑的威儀風光,心生羨慕,或會暗起“大丈夫當如是也!”(劉邦)[4],或“彼可以取而代也!”(項羽)[5]等念頭。至于碑文內容的詳情細節,誰去管他!“劉項原來不讀書”[6]是有所本的!

[參考資料]

1.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2.新華社2009年11月6日報道,清華大學從海外搶救了一批西漢竹簡(即后來所稱的“清華簡”),據稱內有已佚的李斯《侖頡篇》。是否如此,詳情待考。

3.許慎:《說文解字》。

4.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5.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6.唐人章碣詩:“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河县| 柳州市| 托里县| 彭州市| 昆明市| 略阳县| 小金县| 福州市| 绩溪县| 扬州市| 和林格尔县| 承德市| 治县。| 河北省| 禄丰县| 福建省| 子洲县| 苍南县| 政和县| 都匀市| 乌审旗| 桂平市| 清水河县| 和静县| 宝应县| 邛崃市| 贵州省| 赞皇县| 乌兰浩特市| 乡城县| 抚顺市| 闵行区| 栖霞市| 秦皇岛市| 章丘市| 上饶县| 鸡东县| 铜陵市| 金华市| 东阳市|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