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國家級非遺項目研究
- 賀智利等
- 1897字
- 2020-10-23 14:45:19
前言
榆林市共有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分別為陜北秧歌、陜北民歌、靖邊跑驢、橫山老腰鼓、府谷二人臺、清澗道情、榆林小曲、綏米嗩吶、白云山道教音樂、陜北民諺、綏德石雕雕刻技藝。研究與保護這些非遺項目,任務非常艱巨。
傳統的音樂、舞蹈、曲藝,在當今遭受了冷遇,它們真要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模糊掉那些傳統的歷史文化記憶,是否意味著我們將要失去文明的根基?文化底蘊從何而來,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就此中斷嗎?
榆林學院于2013年成立了陜北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并獲批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后,吸引了一大批學者投身到了榆林非遺的研究中來,短短幾年,已碩果累累。
從地域和文化上來說,榆林是陜北的中心。從21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石卯遺址來看,陜北很可能就是中國文明的前夜!據此,要說榆林市11個國家級非遺是中國古老文明的一瞥,你就不會感到詫異了!
無論是東土還是西方,文明的發展軌跡都有其初級形態:原始崇拜和宗教。在陜北,石窟和廟宇遍布于各個村落城鎮,當地的石雕技藝也因此永世流傳。2017年,綏德石雕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陜北秧歌就起源于祭拜天地諸神、祈保風調雨順的民間祭祀活動,它集歌、舞、戲、樂、詩為一體。傳統的老秧歌、神會秧歌仍保留了“起場”“謁廟”“敬神”等祭祀禮俗。
靖邊跑驢是陜北驢文化的典型代表。藝人模仿驢的習性形態,創造出“騎驢”“趕驢”的歌舞藝術,經常是尾隨于秧歌隊伍后面雜耍。靖邊跑驢的國家級傳承人張有萬不僅在中南海為中央領導人表演,還先后出訪美國、法國、瑞士、荷蘭等國,使得靖邊跑驢享譽海內外。
趕廟會是陜北民間又一盛大節慶活動,民間廟會在當今依然每年如期舉行。各地的廟會,有在正月里的,也有在二月初二、三月十六、四月初八、六月十三、六月二十二日等日子的,一般比較固定。每逢廟會,必唱兩三天大戲。唱大戲以秦腔和晉劇為主,偶爾也有清澗道情的出演。除了戲劇外,一般還會有府谷二人臺、陜北說書等登臺獻藝,以滿足不同觀眾的喜好。
佳縣白云山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圣地,白云山道教音樂被譽為白云神韻、圣境仙樂。清澗道情的起源要早于白云山道教音樂,但它卻是吸收了道教的道曲、經韻以及清澗民間音樂而發展起來的民間曲藝。
自明代余子俊移延綏鎮于榆林莊置榆林衛以來,朝廷常年在此駐將屯兵,大量移民實邊。外籍官員特別是江浙官員在榆林上任,他們帶來的南方曲藝與當地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產生了適合在茶樓酒肆、四合院等宴會場合表演的榆林小曲。與廟會的“大戲”不同,榆林小曲以婉約為特點,屬“里巷之曲”的“小戲”。
陜北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橫山老腰鼓就起源于戰爭的需要。士兵們系上腰鼓,既能擊鼓而進,又能擂鼓助威,還能傳報敵情。后來,逐漸下沉于民間,成為節慶助興的舞樂。
綏米嗩吶是由西域傳入陜北的,嗩吶班一般是由兩名嗩吶手與一名鑼手、一名鼓手、一名镲手組成,俗稱“五魁手”,陜北地區婚喪嫁娶和跑旱船、鬧秧歌都少不了它,深受陜北民眾的喜愛。
陜北民歌是在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下產生的。陜北是20多個中國古老少數民族的雜居區域,幾千年來,游牧民族不斷內附,與農耕民族融合到了一起。陜北民歌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豪放不羈和農耕民族的淳樸厚實,廣泛流傳于陜北及山西、寧夏、甘肅、內蒙古、河北等地區。不論是種地還是放牧,也不論是走西口還是趕牲靈,你可隨時隨地隨性地吼上幾聲,皇天后土和九曲黃河都會讓你的血液沸騰,并帶給你無窮無盡的靈感。
陜北人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老一輩人把祖先在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積累下來的經驗,又以接力棒的形式傳遞給后人,老百姓一般稱這種“經驗”或“行話”為“老人言”,書面語叫作“陜北民諺”。“陜北民諺”是一種口頭文學,是陜北民間的教科書,也是陜北民間的“史話”。
截至目前,榆林市14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已有5人去世。陜北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賀智利教授深切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峻性,動議策劃本課題把研究重點放在對非遺傳承人的訪談上,探討非遺的淵源流變、技術技藝,以及保護、傳承與利用等話題。我們急切地想留住一手資料,這對今后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陜北秧歌傳承人李增恒于2008年去世,白云山道教音樂傳承人張明貴道長于2016年羽化登真(本書未能收錄對張明貴道長的訪談,實為一個重大缺憾!),他們的離去,對于榆林非遺的研究,無疑是一大損失。
本課題推進了對榆林非遺的研究,有些還填補了空白。雖然難免存在一定的疏漏和不足,但至少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共同努力讓榆林市的國家級非遺能夠“活下去”和“火起來”!
劉仲平(作者系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