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拳宗師鷂子高三
- 金懷斌
- 3377字
- 2020-10-21 17:26:27
第十八回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上回正書到圓凈和尚向高三說起自己身世,原來圓凈和尚是反清復明的俠士,曾參加反清舉義,兵敗后逃至三原清涼寺中削發為僧,法號圓凈。圓凈和尚來時,清涼寺已是殘垣斷壁,香火中斷已久。圓凈和尚便為寺廟周圍的人醫病看卦,十里八鄉的信眾漸漸多了起來,破敗的清涼寺香火也旺了許多。又得當地幾位鄉紳捐建,破敗的寺廟才漸漸恢復了些往日的規模。圓凈和尚又收集流傳的坨古驗方,求醫者抽簽取方,藥方前都有簡要的病情歌訣,后面即為藥方,方劑附子里中湯,大青龍湯、白虎湯、小柴胡湯、平胃散、清心蓮子飲、養元粉等。又將驗方整理成方劑,然后將該方劑刻于木板上,由僧人印制成黃表藥方,求醫者抽簽取方即可。
圓凈搜集藥方九十六方,又邀請魯橋鎮名醫李明善等四人上山,各獻一方,合為百數。一時求醫問藥者甚多,也甚是靈驗。圓凈和尚看透世間浮華,便一心為人醫病,潛心研習拳術。高三對圓凈和尚欽佩不已,師徒二人定了三年后的約定,高三叩拜了圓凈和尚離開清涼寺。
轉眼已到陽春三月,處處鶯歌燕舞。黑漆漆的老杏樹上杏花紛飛,飄飄灑灑如雨似雪。
高三別了爹娘,背了行囊前往梅花書院。一路田園景色如畫,春風拂面。書院弟子四十多人,由李西山和郭文山二位先生教授。巧的是胡召男竟也女扮男裝來書院報學,與高三一起學習詩文。
李郭二位先生給弟子們教的第一本書便是《三字經》,這是每一個學文弟子必須牢記背誦的啟蒙文章。高三每日聞雞起舞,勤讀苦學。
不覺間已到了盛夏,了蟬歡鳴,酷熱難耐。胡召男女孩子家多有不便,便告假先回陵前鎮了。高三頓覺無聊得心慌,夜里思念胡召男難以入睡,便悄悄出了寢舍在院中散步。忽聽后院有人打拳,好奇心起,便悄悄攀上高墻向里偷看。只見一人在院中正在練拳,仔細觀瞧,竟然是郭賢郭文山先生。高三正看得出神,就見郭文山身形一閃已至墻下,縱身一躍抓住高三問道:“誰?”高三一招“金絲纏腕”反抓住郭文山手腕,右掌直擊對方胸口。郭文山勢大力沉,高三擒拿不住。郭文山用力向下一拉,高三借力一個空翻掙脫郭文山輕輕落在院子中間。
郭文山正欲再擊,高三撲通跪倒在地說道:“學生高鴻齋不巧路過,偷看了幾眼,還望先生見諒!”
郭文山收住拳腳說道:“原來是高鴻齋,拳腳也是不弱,只是力道功夫不足,正所謂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啊!”
高三說道:“請求先生指點迷津!”
郭文山說道:“我看你是塊練武的好苗子,習武將來定會有一番成就。明晚這個時辰你自前來,不許告訴任何人。”
次日夜晚人靜時分高三來到后院,郭文山早已等候。郭文山說道:“練武猶如平地起高樓,若根基不穩,萬丈高樓頃刻間便化為一堆廢磚瓦礫。你得名師指點,技法精熟,卻也只習得空有其表。如今既拜我為師,當從這個‘功’字上下手,不可操之過急,只需潛心修煉方可功成。”
高三欣然應是。郭文山在磨盤上放了包枕頭大小的沙袋,又取來兩塊青磚,對高三說道:“沙袋中裝的是鵝卵硬石,每日需用力拍打千次。”
說著便對著沙袋擊打起來。就見他兩手左右輪換拍打,或掌或拳拍得聲聲震響,恰似鐵錘砸核。又將兩塊青磚立起與肩同寬,跳上踩住,扎了馬步,每出一拳再做一招“纏腕刁手”,如此往復。郭文山演示完畢說道:“扎馬沖拳,纏腕刁手是練你下盤根基,手腕臂力。每夜扎馬沖拳一炷香的時間,不可偷懶耍滑,若是偷懶便自另請高明。”
高三施禮說道:“弟子謹遵先生教誨,必當勤學苦練,豈有偷懶之心?定不枉先生恩情教導!”
高三用力拍打石袋,頓覺疼痛難當,亦咬牙反復拍打,扎馬沖拳直練得手腫如錘,腿重如鉛方才練罷。高三一屁股癱坐在地上,郭文山笑道:“毅力果然不錯,老師我當年初練時也只拍得三百下沙袋,扎得半炷香時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哈哈哈!”
高三謝過郭文山,拖著疲憊酸痛的身體回房休息。如此練了兩月有余,高三功力大增。郭文山又教高三用手指插翻沙鍋,練習手指力道。規定一月之內必須將袋中石塊拍打成碎石,一年之后要能將袋中卵石拍碎成粉方算功成。又在身前點上兩盞油燈,掌風練到能將燈火打滅為止。
高三性情磨掉大半,轉眼又過了半年有余,高三已能將沙袋中的卵石拍打成粉末,將眼前燭光打滅。郭文山甚是欣慰,開始給高三取了幾副鐵瓦,重量由輕到重逐月加掛,從五斤到二十斤的鐵瓦綁在高三雙腿和雙臂上,令高三每日須將書院中缸里的水全部挑滿,限時半個時辰。高三每日健步如飛,挑著水桶來回飛奔。如此往復,高三白日學文,夜間習武。自將那“三十六路擒拿手”“七十二路散手”“搜林棍法”“大小紅拳”每日習練得精熟。
秋去春來不覺已過兩個年頭。郭文山又教高三擒拿刁手功法,用小瓷壇裝上鐵砂,用手抓拿,反復換手習練,直練得手指勁如鋼鉗。最后郭文山又在瓷壇邊沿抹了滑油,讓高三繼續抓刁練習直至功成。郭文山又讓高三習練“泥疙瘩”功法,這泥疙瘩乃是練習紅拳功法的重要一技。練泥疙瘩之時,先用頭發和一盆泥,用手指抓入泥中,比自己的拳頭大一些,把泥盤成球狀,再把五指抽出,在陰涼處晾干,每次習練紅拳套路就抓著泥疙瘩練。一兩周后,再把當時盆里盤的泥向泥疙瘩上包,隨后再晾干(盆里的泥一定要用水泡著)。如此循序漸進,勤習苦練,手指臂力功深技厚。
郭文山時時與高三拆解拳法精要。這一日,郭文山對高三說道:“你是百年不遇的練武奇才,今傳你實戰擊技。如今你手上指力若擒住對方,對方料難逃脫。腿上之功,踢人一腳非死即傷。奔騰縱躍飛檐走壁常人莫及,但若遇高手依然難以取勝。今教你纏絲擰勁,貼身靠打樁功。”說罷來到一根粗木人形樁前,木樁上有四個孔洞,郭文山在孔洞中裝上木制手臂和腿腳,對高三說道:“這手臂你可想象成對手,或扭或擰,或格或擋,或纏絲擒拿。直練到腳斷木腿,或將手臂擰裂劈斷方可功成。木樁代表人之身體,上面標有人體經絡穴位,每日精準擊打不可懈怠。”
高三打了半年木人樁,功力漸漸深厚許多。一日在山上見一樵夫打柴,觀察良久,若有所悟。回去后右手擒住木樁手臂,手腰胯瞬間同時發力,向外一擰就聽咔嚓一聲,木臂擰裂為兩半。高三大喜,左手抓住右邊木臂,右掌用力向下猛劈,一擰一劈同時發力,木臂應聲斷為兩截。左右腳“潑腿”將兩只木腿踢斷,高三頓覺體內心血通暢周身充滿力量。又使了兩記貼山靠,那木樁竟向后傾斜。高三擊打得興起,又是一陣正蹬側踹,掌打肩靠,竟打得地縫開裂木樁傾斜欲倒,高三大喝一聲凌空一掌,直擊傾斜的木樁頭部,就聽“啪”的一聲悶響,木樁轟然倒地。
高三收掌靜氣,吐納調整氣息。郭文山欣喜不已,用手摸著木人樁。就見木樁上各個穴道部位都被拳打腳踢得凹凸不平,手腳俱斷。郭文山忍不住贊道:“好勁道!好功夫啊!我打了半生木樁也未曾打倒,你今日功成。老師該教的也都教給你了,再無高技相授。日后再拜名師,將來必成一代大家。”
高三不解地問道:“先生還未教徒兒拳術,怎的再無高技相授?”
郭文山說道:“為師只是那萬丈高樓的根基磐石,已將你的根基錘煉得牢固無比。你那‘七十二路散手’‘三十六路擒拿手’都是紅拳中的上乘絕妙技法。搜林棍法,大小紅拳拆解成排推演,一生用之不盡。三年來你學文習武,已能解拳訣精要。日后自當堅持不懈,須知一日不練手生的道理,日復一日,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后必成大器。”
師徒二人促膝長談,郭文山又給高三講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以及當下時局,天文地理。讓高三忽覺自己猶如井底之蛙,求學心更盛。余下半年光景,高三又學習了諸多儒家經典。書院三年與胡召男朝夕相處,學習玩耍,兩人感情愈發深厚,自然是誰也離不開誰了。
二人書院三年學滿,拜別了二位恩師。臨行前李岳李西山老先生送給高三一本《梅花錄文集》,郭文山先生送給高三一幅書法“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勉勵高三。
時至寒冬臘月,天寒地凍,舉目四野,處處白雪皚皚,村舍田園被妝點得如同一幅水墨丹青畫。胡召男此時已芳齡二十,出落得如花似玉。高三也已是十八的少年,生得英姿雄發,玉樹臨風。
二人挽手在雪中行走,一對情鳥從天空飛過。二鳥追逐嬉戲,甚顯恩愛。胡召男指著遠方的情鳥說道:“鴻齋!你看這一雙情鳥好恩愛啊!奶娘說情鳥一生若是相愛便不分離,若有一只迷途或被獵鷹捉去,另一只便日夜等候另一只歸來直至死去。”說完用炙熱的眼神看著高三問道:“鴻齋!我們會像情鳥一樣永不分開嗎?”
高三深情地望著胡召男說道:“紅塵萬丈,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胡召男幸福地把頭靠在高三的肩上,高三將她緊緊攬進懷里。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