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之路:陜北歌王:王向榮
- 霍文多
- 2218字
- 2020-08-25 09:26:27
回娘家的記憶

王向榮的母親八十歲 1990年
王向榮的母親張改花,娘家在長城外的三道溝鄉正溝梁村。正溝梁距離馬茹圪垯三十里路,雖然在長城外,但同屬府谷縣。府谷是陜西最北的一個縣,北部同內蒙古相接,東部隔黃河同山西相望。在地圖上查看,可以發現長城基本是從府谷的中部穿過。
紀錄片《望長城》共分為四集,其中介紹王向榮這一集的片名為“長城內外是故鄉”,由此看來是十分準確的。
在王向榮的記憶里,母親一貫開朗、愛笑。但哥哥王尚榮記述的則是她早年悲苦的命運。王尚榮寫母親的這篇文章,題目為“母親的淚”——從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他們的母親早期的基本簡歷:她是1910年生人,九歲時喪母,十六歲出嫁到馬茹圪垯。自此開始她為人婦人母的人生歷程。
“母親從小喜愛剪紙、繡花和唱小曲……我兒時,每逢正月、二月時,母親就用貼過的春聯紅紙,還有寫春聯后剩余的紅紙剪成各種形態的人物、花草、樹木,每幅有出處,個個有名堂,有‘一朵蓮花水面開’‘孔雀戲牡丹’‘杏花枝頭春意鬧’‘獅子滾繡球’等”。這是王尚榮對母親剪紙愛好的憶述。

馬茹圪垯下山的村口 2012年
王向榮母親本來上有一個哥哥,叫張連生,下有一個妹妹叫張翻花。但就在她出嫁到馬茹圪垯的第二年,年僅十二歲的妹妹張翻花突然服毒離世(因疾病、孤單及后母照料不周等原因造成)。又過了幾年,她的父親也走了。
“從我記事起,常常看到母親和別人拉家常時就淚流滿面,看到母親這么悲傷,兒時的我心里異常難受,為什么伯母、嫂子們不落淚,只有母親落淚呢?長大以后我才知道,母親是哭她苦難的童年。”(摘自王尚榮《母親的淚》第一段文字)。
王向榮和哥哥都沒有見過外爺、外婆。外爺、外婆在他們出生前,就都已去世了。“父親很少去他的岳父家。父親說過,親人沒有了,他不愿去正溝梁。長大以后,我也很少去正溝梁。”這是王尚榮在文章里有關母親娘家的記述。
但王向榮記得,他在四五歲時,曾陪同母親回過一次娘家。
回娘家本來是歡快高興的事情。但在王向榮的記憶里,這次回娘家卻充滿了寒冷、孤寂和悲傷。他說:“那是一個冬天,我舅舅去世了。我跟我媽回娘家。平時在家里,我常赤條條的,不穿衣服。到了冬天,有時要出家門,要么裹一件母親的大棉襖,要么就拉一條父親的大襠褲。父親的大襠褲里,為了保暖夾著豬鬃,貼著皮膚,很扎人,平時我也不愛穿。這次要出遠門了,我沒衣服穿,我媽給我借了同歲侄女的一件花襖子。”
從馬茹圪垯到正溝梁,三十里山路。王向榮記得中途要連續兩三次穿越邊墻(估計是繞來繞去的山路,由于緊鄰長城,一會兒繞過去了,可是過一會兒又繞到了長城腳下,所以給當地人造成有兩道邊墻的錯覺)。在經過一處聳立在溝底的墩臺時(這處墩臺叫“守口墩”)——他覺得特別高大、完整,越往近走,越覺得其威嚴。山路時陡時緩,時而在溝底,時而又延伸到了山上。每經過一處山口,都寒風凌厲。冷風無孔不入,像是能穿透衣服,鉆進骨頭縫里。在路上,他記得母親有時背著他,有時拖著他,有時會停下來把他摟在懷里給他捂暖。
這一天,回娘家——走了多長時間?走了多長的路?王向榮并沒有準確的記憶。
但他記得母親一看見娘家的村子,在經過一條冰封的小河時,就開始哭。王向榮說:“我從未見過我媽哭。我媽開朗、愛笑,在我面前常常是開開心心的樣子。那天,看到我媽那樣哭,我就想‘我媽還會哭了?'‘媽媽還會那么失聲痛哭了!'……”
王向榮聽媽媽說過,過去外爺家家境好,曾有很多地。村里有整座山都是外爺家的,滿山黑幽幽的松柏樹,也是外爺家的。“姥爺是一把種莊稼的好手,經營田產有方,每到大忙季節,還雇傭一些短工來幫忙。姥爺經常外出內蒙古等地販賣牲畜,做些小本生意。因而生活過得寬裕而美滿。”(引自王尚榮的文章)
這次回娘家,除了寒冷與悲傷的記憶,讓王向榮真正大開眼界的是——他第一次見到了吹手。他說:“有一天早上,吹手來了。但也許是晚上就到了,睡了一夜,我不知道。他們四五個人,在院子里圍著一個火塔,吹一會,停下來喝點茶,烤烤火。茶水裝在一個大銅壺里,大銅壺一直擱在火塔邊上,熱氣騰騰的。過一會,他們又開始接著吹……”在娘家住了六七天,他就變得不耐煩了,哭鬧著要回家。王向榮回憶說:“那里靠近草地,冷,不擋風。大酒大肉。我住不慣,也吃不慣。回家時,我在院子里拉了一根紅柳棍,耍了一路,一直拿回了馬茹圪垯。”
這根紅柳棍也成為陪伴王向榮童年的一個重要玩具,并給村里人留下了一些印象。“他(王向榮)小時候,愛哭,不調皮,常拿根棍耍了。”王榮偉說。
至于這次回娘家,除了媽媽和他,再有沒有人陪同?有沒有騎驢?誰陪同?誰牽驢?對這些具體的事情,王向榮都不記得了。但他后來演唱的一首“回娘家”小調(分為兩段),卻可以說是當年的一個情景再現:
(說)太陽(呀么)下來不高(嘛喲呵),
照見了娘家(那)圪垛(呀呵)茆。
圪垛(那)茆上(那就)灰毛驢驢跑,
聽說我(那)娘家(么)請來(喲呵)下。
誰給我(那)拉驢抱娃(喲)娃(嘛喲呵),
誰把我送在(嘛)娘家(喲呵)下。
誰給我拉個驢(就)抱了個娃,
(哎)誰把我送在(嘛)娘家(喲呵)下(喲呵嘿)。
據專家認為,這首《回娘家》小調,整體的風格詼諧、幽默,節奏歡快。但王向榮演唱時,顯然沒有僅僅停留在這個特點上。在他一唱三嘆的哼唱里,流露著不少惆悵、傷感和無助的情緒,而這正是這首黃土地上的“回娘家”小調真正的感人之處。
但不論是專家,還是普通聽眾,并不知道王向榮演唱的這首曲子里暗藏著他早年的這一段記憶!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句話用在這里倒頗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