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疆】

◎西域都護府

政區名。西漢神爵二年(前60)置,治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野云溝附近)。轄玉門關、陽關以西,天山南北,西包烏孫、大宛、蔥嶺等西域諸國。王莽天鳳三年(16)后西域不通,都護府亦廢。東漢時曾兩度復置西域都護府,并移治龜茲它乾城(今新疆新和西南大望庫木舊城)。后涼呂光也曾一度置大都護,治所在高昌。都護府的設置,對鞏固中原地區與狹義的西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關系,發展西域地區的經濟,保護東西商路暢通,都有積極作用。

◎蒲類

縣名。原為西域蒲類國,唐貞觀(627—649)年間置縣,屬庭州。故址在今新疆奇臺南。

◎渠犁

政區名。原為西域渠犁國,西漢時屬西域都護。唐于此設渠犁都督府。在今新疆庫爾勒西,孔雀河以東。

◎侖頭

地名。原為西域小國,地當中亞交通要道。西漢太初(前104—前101)年間,貳師將軍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至此,攻數日,破城屠之。漢軍“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后漢軍于此屯田,有田卒數百人,以供給往返西域使者。

◎輪臺

①城名。在今新疆輪臺縣東南。原為輪臺國(一作侖頭國)。西漢武帝開拓西域,為李廣利所攻滅,于其地置使者校尉并屯田。武帝晚年頒《輪臺罪己詔》中之輪臺即此。后并于龜茲。②縣名。唐貞觀十四年(640)平高昌置,治今新疆米泉境,或以今烏魯木齊市南烏拉泊古城與今昌吉縣城東唐代破城子當之。隸庭州。貞元(785—804)中為吐蕃占領,遂廢縣。咸通七年(866),北庭回鶻仆固俊克西州、北庭、輪臺、清鎮等地。輪臺歸唐,后又廢棄。

◎交河城

城名。自西漢至北魏,為西域車師前王國都城。故址猶存,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約5公里處,雅爾湖村之西。麴氏高昌時,置交河郡于此。唐滅高昌,改置交河縣。8世紀末地入吐蕃,9世紀中葉又屬回鶻。元末并入吐蕃,城廢。

◎伊循城

城名。漢西域鄯善國(原樓蘭國改名)之屬城。漢昭帝元鳳年間(前80—前75),漢遣傅介子刺殺匈奴所立樓蘭王,另立新王,更其國名為鄯善,且置屯田都尉于此,以鎮撫國境,扶持新王。中國典籍或稱其地為伊修、七屯城、屯城、小鄯善等。今人多認為此城即今新疆若羌東北的米蘭故城,也有認為是斯坦因所發現和命名的LK古城或LL古城。

◎員渠城

城名。漢西域焉耆國王都所在地。東去長安七千三百里,西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四百里,南至尉犁城(今新疆庫爾勒東北)百里。故城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縣城。也有人認為在今新疆焉耆南十八里之黑格達。

◎赤谷城

城名。漢西域烏孫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九百里,東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一千七百二十一里。張騫出使西域曾至此城。地在今新疆特克斯河流域,或說在伊塞克湖東。

◎南城

城名。漢西域姑墨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東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二千零二十一里。地當絲路北道。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蘇。

◎溫宿城

城名。漢西域溫宿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三百五十里,東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二千三百八十里。地當絲路北道,故址即今新疆烏什縣城。

◎延城

城名。漢西域龜茲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七千四百八十里,東至西域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地當絲路北道,故址即今新疆庫車縣城。

◎烏壘城

城名。漢西域都護府治地,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城鎮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輪臺縣東的小野云溝附近。

◎尉犁城

城名。漢西域尉犁國王治城。地當絲路北道。其地東距長安城六千七百五十里,西至西域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里。故址在今新疆庫爾勒以東。

◎危須城

城名。漢西域危須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七千二百九十里,西至西域都護治所烏壘城五百里。故址在今新疆焉耆東北。

◎盧城

城名。漢西域無雷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九千九百五十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二千四百六十五里。故址在今新疆塔什庫爾干。

◎疏勒城

城名。漢西域疏勒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東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二千二百一十里。故址即今新疆喀什。為漢代絲綢之路南北二道經行地。

◎扜泥城

城名。漢西域樓蘭國(后改名鄯善國)王都。其地東距陽關一千六百里,至長安城六千一百里,西北至西域都護府烏壘城一千七百八十里,是西漢魏晉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若羌。

◎扜彌城

城名。漢西域扜彌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地當絲綢之路南道,故址在今新疆于田地區。

◎且末城

城名。漢西域且末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六千八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地當絲路南道。故址在今新疆且末。

◎精絕城

見“尼壤城”條。

◎卑品城

城名。漢西域戎盧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三百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二千八百五十八里。

◎扜零城

城名。漢西域小宛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七千二百一十里,西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二千五百十八里。

◎鞬都城

城名。漢西域渠勒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九千九百五十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三千八百五十二里。

◎西城

城名。漢西域于闐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九千六百七十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三千九百四十七里,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要城鎮,著名的于闐玉即從此沿著絲路東輸西運。故址在今新疆和田西南阿拉勒巴格附近。

◎皮山城

城名。漢西域皮山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一萬零五十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四千二百九十二里。地當絲路南道,故址在今新疆皮山。

◎烏秅城

城名。漢西域烏秅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四千八百九十二里。

◎單桓城

城名。漢西域單桓國王治城。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八百七十里。故址在今新疆烏魯木齊西北。

◎高昌壁

城名。漢西域都護府屬官戊己校尉、車師都尉治所。前涼時因之置高昌郡。故址即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故城。

◎鳥飛谷

地名。漢西域休循國王庭所在地。《漢書·西域傳》記:其地“在蔥嶺西,去長安萬二百一十里”。故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奧希一帶。

◎衍敦谷

地名。漢西域捐毒國王庭所在地。其地南依蔥嶺,北接烏孫,西至休循國鳥飛谷二百六十里,東去長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故址在今新疆烏恰西。

◎呼犍谷

地名。漢西域西夜國王治所在地。其地距長安城一萬零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五千零四十六里。故址在今新疆葉城南。

◎蒲黎谷

地名。漢西域蒲黎國王治所在地。其地東距長安城九千五百五十里,東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五千三百九十六里。故址在今新疆葉城西南。

◎于婁谷

地名。漢西域烏貪訾離國王治駐地。其地東距長安城一萬零三百三十三里。故址在今新疆瑪納斯東。

◎乾當國

地名。漢西域卑陸國王治駐地。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六百八十里,西南至西域都護治所烏壘城一千二百八十七里,故址在今新疆奇臺西。

◎番渠類谷

地名。漢西域卑陸后國王治駐地。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七百一十里。故址在今新疆烏魯木齊東北。

◎于大谷

地名。漢西域西且彌國王治駐地。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六百七十里,西南至西域都護治所烏壘城一千四百八十七里,故址在今新疆烏魯木齊西。

◎兌虛谷

地名。漢西域東且彌國王治駐地。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一千五百八十七里。故址在今新疆烏魯木齊一帶。

◎丹渠谷

地名。漢西域劫國王治駐地。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五百七十里,西南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一千四百八十七里。

◎車師柳谷

地名。漢西域狐胡國王治駐地。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二百里,西至西域都護府治烏壘城一千一百四十七里。故址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一帶。

◎內咄谷

地名。漢西域郁立師國王治駐地。其地東距長安城八千八百三十里。故址在今新疆奇臺西一帶。

◎北庭

地名。東漢時因匈奴北單于庭在此得名。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20公里處。唐置庭州與北庭都護府治于此。故城遺址至今尚存。

◎伊吾

地名。始稱伊吾盧,在今新疆哈密西,為內地通往西域門戶。東漢永平十六年(73),置宜禾都尉于此。永建六年(131)置伊吾司馬,管理屯田。隋于此城東另筑城,即今哈密市。唐因之,置伊州伊吾郡及伊吾縣,皆治此。

◎柳中

地名。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西漢屬車師前部地。東漢時為西域長史、戊己校尉治所。唐貞觀中設柳中縣,屬高昌郡。

◎魯陳

城名。又稱魯城、柳城、柳陳、魯陳城、六種、魯克沁等。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東漢延光(122—125)中班勇為西域長史駐此,唐置柳中縣,是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地區之一。

地名。原為西域古焉耆國。法顯《佛國記》作彝,而《漢書》《晉書》《魏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典籍均作焉耆。

◎海頭

城名。魏晉西域長史駐地,在新疆羅布泊古樓蘭廢墟范圍內。英國人斯坦因編號為LK城,后因日本人桔瑞超在故城址中發現了晉西域長史李柏文書明確寫有“海頭”二字,中國學者王國維遂定此城為西晉時期西域鄯善國之海頭城。

◎高昌郡

郡名。漢之高昌壁,東晉咸和二年(327),前涼始設郡,為新疆實行郡縣制度之始。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北涼余部沮渠氏入據其地。北魏和平元年(460),為柔然所占,立闞伯周為高昌王,后歷張氏、馬氏、麴氏。唐貞觀十四年(640)滅高昌,以其地置西昌州,后改名西州,轄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縣。9世紀40年代初,回鶻之一支西遷其地,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亦簡稱高昌,都高昌城。元代訛作火州,又作和州。13世紀初歸屬蒙古。明稱土魯番。其故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哈拉和卓堡西南。

◎田地

縣名。東晉咸和二年(327),前涼張駿置,治柳中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屬高昌郡,麴氏高昌時升為郡。

◎且末郡

郡名。隋置。原漢魏且末城,北魏后為吐谷渾所據。隋大業五年(609)滅吐谷渾,因置且末郡,領肅寧、伏戎二縣。大業末,其地又陷吐谷渾,郡廢。故址在今新疆且末縣南。

◎鄯善郡

郡名。隋滅吐谷渾,因鄯善故城置,治今新疆若羌縣城。

◎顯武

縣名。隋置,隸鄯善郡。地不詳。

◎濟遠

縣名。隋置,為鄯善郡屬縣。地不詳。

◎肅寧

縣名。隋置,為且末郡屬縣。地不詳。

◎伏戎

縣名。隋置,為且末郡屬縣。地不詳。

◎雙河府

唐羈縻府名。顯慶二年(657)以西突厥攝舍提暾部置。故址在今新疆博爾塔拉河流域。約8世紀前期廢。

◎大漠府

唐羈縻府名。顯慶三年(658)以突厥葛邏祿熾俟部置,寄于北庭府界內,無州縣戶口,隨地治畜牧。故址大致在今新疆福海一帶。約8世紀前期廢。

◎鹽祿府

唐羈縻府名。貞觀(627—649)中置。長安二年(702)隸屬北庭都護府。故址在今新疆米泉附近。

◎伊州

州名。本隋伊吾郡,唐貞觀四年(630)改為西伊州,兩年后改為伊州,轄伊吾、柔遠、納職三縣,治伊吾(今新疆哈密)。轄境相當今新疆哈密及伊吾、巴里坤等地,屬隴右道。地當中西交通要沖,各族雜居。中唐后,隸伊、西、北庭節度使,廣置營田,常為吐蕃所擾。寶應元年(762),地陷吐蕃。大中五年(851)為沙州人張義潮收復,遷沙州40戶居此,隸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王延德使西域時,其地尚稱伊州,州將陳氏自稱自唐開元以來世守其地。

◎庭州

州名。唐貞觀十四年(640)置,轄金滿、蒲類、輪臺三縣,治金滿(今新疆吉木薩爾)。轄境相當今新疆烏魯木齊至吉木薩爾一帶。漢代為車師后王庭。長安二年(702)置為北庭都護府,駐瀚海軍,此后常以“北庭”名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又于州置北庭節度使,后改稱伊、西、北庭節度使。貞元六年(790)吐蕃聯合葛邏祿部攻陷本州。不久為回鶻所據。

◎溫肅州

州名。漢屬西域都護。唐以其地置州,又名于祝,隸龜茲都督府,治今新疆烏什一帶。

◎演渡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627—649)中置,屬河西內屬諸胡十二州之一。位于達滿州和遍城州之間,治今新疆阿克陶附近。貞元(785—805)中廢。

◎遍城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627—649)中置,屬河西內屬諸胡十二州之一,治今新疆的英吉沙縣城。貞元(785—805)中廢。

◎達滿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627—649)中置,屬河西內屬諸胡十二州之一,治今新疆喀什。貞元(785—805)中廢。

◎蔚頭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627—649)中置,屬河西內屬諸胡十二州之一,治今新疆巴楚東北。貞元(785—805)中廢。

◎磧南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627—649)中以朱俱波郅支滿城置。故址即今新疆葉城。貞元(785—805)中廢。

◎和墨州

唐羈縻州名。亦作姑墨州。唐貞觀(627—649)中置,治撥換城(一名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蘇縣城。貞元(785—805)中廢。

◎烏壘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627—649)中置,屬河西內屬諸胡十二州之一。治今新疆輪臺東北小野云溝附近。約貞元(785—805)中廢。

◎耀建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627—649)中置,屬河西內屬諸胡十二州之一。故址在今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一帶。貞元(785—805)中廢。

◎納職

縣名。唐貞觀四年(630)置,隸伊州。開元(713—741)中廢之。故址在今新疆哈密西南60余公里的拉甫喬克村。

◎柔遠

縣名。唐貞觀四年(630)置,取縣東柔遠故城為名,隸伊州。武則天神功初省入伊吾縣。

◎金滿

①縣名。唐貞觀十四年(640)于東漢金滿城置,治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為庭州治。長安二年(702)后為北庭都護府治。寶應元年(762)改名后庭縣。②城名。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東漢屬車師后部。或訛作“金蒲城”。永元三年(91)戊部侯亦治此,亦曰“侯城”或“戊部侯城”。③州名。在庭州境內,唐北庭都護府置下羈縻州。永徽五年(654)以處月氏部落置,隸于輪臺縣。龍朔二年(662)升為都督府。貞元六年(790)陷于吐蕃,旋即為回鶻所據。沙州歸義軍曹議金職銜中,有節度此州名。見莫高窟第55、98、100、108窟供養人題記。

◎尼壤城

城名。即西漢精絕城、精絕國治地。東漢至魏晉,精絕國先后為鄯善、于闐所滅,城因屬之。至唐代,名尼壤城。唐玄奘自印度取經歸唐,曾經過此城。據《大唐西域記》載: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即于闐)以為東境之關防也”。其地今名尼雅故城,位于新疆民豐縣北100多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

◎勃伽夷城

城名。《大唐西域記》稱勃伽夷城,《新唐書·地理志》作勃野。位于于闐鎮(今新疆和田南)西三百余里,約當今新疆皮山縣東南裝桂牙附近。

◎屈支城(Kuci)

城名。為古代西域城郭國龜茲首府。在漢通西域后歸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貞觀二十二年(648),與于闐、疏勒、焉耆成為唐在西域所設置的“安西四鎮”之一。位于古代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之天山南路上,地處要沖,成為印歐文化和漢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故址即今新疆庫車。

屈支(龜茲)古城遺址

◎郅支滿城

城名。唐代絲綢之路南道重要城鎮之一。《新唐書·地理志》記:從于闐(今新疆和田)西過葦關,經勃野“西北渡系館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滿城,一曰磧南州”。《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今新疆葉城縣當之。

◎七屯城

城名。《新唐書·地理志》云:“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漢伊修城也。”故址在今新疆若羌縣東米蘭。

◎媲摩城

城名。唐安西都護府于闐鎮轄城,坎城守捉戍守處。唐玄奘自印度東歸途經此,見城中有檀木所雕的立佛像等,并記此城在瞿薩旦那國(即于闐)王城東三百余里,又東穿行沙漠二百余里是尼壤城等。故址在今新疆策勒北沙漠中。

◎達德力城

城名。《新唐書·地理志》記:“自疏勒西南入劍末谷、青山嶺、青嶺、不忍嶺,六百里至蔥嶺守捉,故羯盤陀國,開元中置守捉,安西極邊之戍。有寧彌故城,一曰達德力城,曰汗彌國,曰拘彌城。”其地當在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某處。

◎阿悉言城

城名。位于唐安西都護府屬姑墨州(今新疆阿克蘇)東六十里,俱毗羅城之西六十里,即今新疆阿克蘇東六十里某處,為唐時絲路中道上的重要城鎮之一。

◎小石城

城名。唐代絲路中道上的城鎮之一。據《新唐書·地理志》記:其城東南距姑墨州治撥換城一百二十里,西北八十里至溫肅州治大石城,當今新疆烏什東八十里某處。

◎俱毗羅城

城名。據《新唐書·地理志》記:“安西西出柘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磧。經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羅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俱毗羅城是唐時取絲路中道前往中亞所歷城鎮之一,大致在今新疆阿克蘇與拜城縣交界處。

◎大石城

城名。又作于祝。唐溫肅州治地,在今新疆烏什縣治。

◎達干城

城名。不知何時所筑。據《新唐書·地理志》載:自濟濁館,“又經故達干城,百二十里至謁者館”。可知達干城存在時間較早,地當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中道,不過至中唐已經衰落而淪為“故城”。

◎據史德城

城名。地當唐絲綢之路中道。據《新唐書·地理志》載:此城位于謁者館西南六十里。為尉頭州治城。故址位于今新疆巴楚東。

◎達漫城

城名。唐絲綢之路中道重要城鎮之一。《新唐書·地理志》記:此城在葭蘆館西,疏勒鎮(今新疆喀什)東一百四十里處。

◎撥換城

城名。又稱大撥換城或威戎城。本漢姑墨國,唐初屬龜茲國。故址即今新疆阿克蘇。地當唐絲路中道。

◎迦師城

城名。唐疏勒鎮駐地。故址一說在今喀什市東北28公里處的哈洛依古城。一說即今伽師東南黑太沁爾古城。

◎弩支城

城名。賈耽《四夷路程》記:鄯善西行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沙州都督府圖經》記:“新城東去石城鎮二百三十里,康艷典之居鄯善,先修此城,因名新城,漢(伯希和疑為‘胡’之訛)為弩支城。”故址在今新疆若羌與且末之間巴什仕里。

◎可汗浮圖城

城名。原為麴氏高昌國屬城,唐貞觀十四年(640)滅高昌,遂因其地置庭州,即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護堡子古城。

◎弓月城

城名。原為西突厥賀魯部所居。后歸唐。唐永徽二年(651),曾命契苾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率兵討伐西突厥。永淳間(682—683),西突厥阿史那車薄帥十姓反,犯弓月城,安西副都護王方翼出兵抵御,并擊卻之。故址約在今新疆霍城西北。

◎莫賀城

城名。在今新疆阜康東。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在此置瑤池都督府,不久改置沙缽鎮。

◎坎城鎮

鎮名。《新唐書·地理志》云:此鎮位于于闐鎮(今新疆和田)東三百里處。為絲路中段南道所經之地。

◎石城鎮

鎮名。據《沙州都督府圖經》記:“石城鎮本漢樓蘭國,漢更名鄯善國,隋置鄯善鎮,貞觀中康國大首領康艷典東來居此城,亦曰典合城,上元二年改為石城鎮。”此處一直為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要城鎮。故址在今新疆若羌。

◎播仙鎮

鎮名。《新唐書·地理志》云: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改原且末城為播仙鎮。此鎮亦為絲綢之路南道重要城鎮之一。故址在今新疆且末西南。

◎胡弩鎮

鎮名。《新唐書·地理志》云:此鎮位于于闐鎮(今新疆和田)南六百里。

◎吉良鎮

鎮名。《新唐書·地理志》云:此鎮位于于闐鎮(今新疆和田)西三百九十里。

◎固城鎮

鎮名。《新唐書·地理志》云:此鎮位于于闐鎮(今新疆和田)西二百里處。

◎巴爾楚克城

城名。哈拉汗突厥王朝修筑。位于今新疆巴楚縣東南。

◎亦里把力

又名益離城、亦力把里、亦剌八里等。地名,也系國名。故址在今新疆伊寧市,是察合臺汗國滅亡后其后裔所建的封建王國。初在別失八里,1418年遷都亦里把力,故以之為國號。后為瓦剌所并。

◎益離城

見“亦里把力”條。

◎別失八里

又名別石把、鱉思馬、伯什巴里等。地名。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唐為庭州及北庭都護府治所,后屬西州回鶻。元屬蒙古,地入察合臺汗國。“別失八里”為突厥語“五城”之意,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

◎阿力馬力

又稱阿里馬、阿里麻里、阿力麻里等。古地名。即今新疆霍城縣東13公里克干山南之阿爾泰古城,出土有基督教傳教士墓碑及存有吐黑魯克帖木兒的瑪札等。亦有人認為在塔勒奇城北之綏定磨河舊城,或指塔勒奇山、克干山以南,汗騰格里山以北的廣大地區。此處曾是察合臺汗國領地的政治中心。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和與中亞交通的重要地區。

◎阿里麻里

見“阿力馬力”條。

◎唆里迷

古城名和國名。見于漢、突厥、阿拉伯文獻,初見于10世紀文書,一直到明初仍使用此名。地當在今新疆焉耆,為其別名之一。

◎哈密力

或作哈密、合迷思、渴密里、哈梅里等。地名。故漢伊吾、唐宋伊州地。元朝建立,封威武王(尋改肅王)忽納失里于此。元代文獻多稱其地為哈密力,蒙古語為Khamil。漢文又有合迷思、渴密里、哈梅里等不同譯寫。

◎哈密

地名。在新疆東部哈密盆地。是絲綢之路新疆境內的咽喉地帶,西域之門戶。西漢屬伊吾國,東漢置宜禾都尉于此,后為鮮卑、柔然所據。隋置伊吾郡,唐改稱伊州,宋入回紇,元稱哈密力,為畏吾爾所轄。明哈密忠順王始曰哈密,永樂中置哈密衛于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置哈密廳。民國2年(1913)改稱縣,劃屬迪化道。為古絲綢之路出陽關、玉門關后的重要樞紐和必經之地。

◎五端城

城名。即今新疆和田。唐時于闐國有瞿薩旦那、屈丹、豁旦諸稱。《元秘史》作“兀丹”,《元史》又作“斡端”。耶律楚材《西游錄》作“五端”,又作“忽炭”。

◎斡端

見“五端城”條。

◎孛羅城

城名。見于《西使記》。《西游錄》作“之不剌”,《元史·西北地附錄》作“普剌”。據《史集》記,城當在今賽里木湖東或東南附近。

◎可失哈兒

城名。元代典籍對“喀什噶爾”的異譯,即今新疆喀什地區。

◎昌八剌城

又作彰八里、昌八里、摻八里,皆一地之異稱。城名。故址在今新疆昌吉一帶,地當唐以后絲路之北道上。

◎彰八里

見“昌八剌城”條。

◎押兒牽

城名。漢莎車國、魏渠沙國地。元時譯作押兒牽、鴨兒看、也里虔等。明作牙兒干,清稱葉爾羌,光緒二十八年(1902)置莎車府,遂為府治。即今新疆莎車縣城。

◎古塔巴

城名。元代稱古塔巴,清代稱呼圖克拜,即今新疆呼圖壁縣城。

◎海押立

又作海牙里。地名。在今中國新疆伊寧市西、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巴爾喀什湖以東某處。

◎不剌城

見“孛羅城”條。

◎必殘

城名。見于《西域行程記》,《魏書》作“白棘城”“白力城”,《西域土地人物略》曰“北昌”。為唐蒲昌縣。址在今新疆鄯善縣治。

◎吐魯番

縣名。在新疆東部吐魯番盆地。漢為車師前王庭,后置戊己二校尉,以其地形高敞,當時名高昌壁,其故壘有八城,多內地之人。前涼張駿置高昌郡于此,呂光、沮渠皆因之不改。北魏為高昌國,為柔然所據。后立闞伯周為高昌王,至鞠嘉凡歷數代。唐平高昌置西州治此。貞元(785—805)中陷吐蕃。五代為回鶻所據,稱西州回鶻。元太祖平其地,后分為柳城、火州、吐魯番三部,設萬戶府監之。明初為火州地,又稱和州、霍州,皆諧音,嗣稱吐魯番。乾隆(1736—1795)中內屬,后置吐魯番廳,民國2年(1913)改稱為縣。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都會和門戶。今尚存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溝石窟等文物古跡。

◎哈喇火州

又稱哈剌火州、哈剌和州、哈剌火者等。地名。即漢魏以來的高昌城。明清之際遷至今吐魯番東南哈喇和卓,又稱火州。此后始稱哈剌和卓、哈拉和卓等。參見“吐魯番”條。

◎火州

見“哈喇火州”條。

◎新疆省

政區名。清光緒十年(1884)于所轄西域地區建省。1955年改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省以前,這一地區系古代西域之地,為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地區。

◎喀什噶爾道

政區名。清置,治疏勒府(今新疆喀什),民國初年廢。

◎阿勒泰

政區名。初為清科布多參贊大臣轄地。光緒末年析置阿勒泰辦事大臣,駐承化寺(今新疆阿勒泰),轄阿勒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新和碩特三部地。辛亥革命后改為阿勒泰區域,設辦事長官主持其政務,直隸于中央。1919年改為阿山道,并歸新疆省。1954年改阿勒泰專區,今仍為阿勒泰地區,下轄阿勒泰市及青河、富蘊、福海、哈巴河、吉木乃、布爾津等六縣。其中阿勒泰市是1984年由阿勒泰縣改置,與地區并治一城。

◎阿勒泰縣

縣名。原名承化寺,清末民初改為承化縣。1953年改為阿泰縣。1954年改今名。1984年改市,隸于新疆阿勒泰地區。

◎伊犁府

府名。清光緒十四年(1888)置,隸屬于伊塔道,治新疆霍城縣水定鎮。系清代與中亞的交通樞紐。轄境相當舊時“伊犁九城”全境。1913年廢。

◎鎮西府

府名。乾隆三十八年(1773)改鎮西廳為府,領奇臺、宜禾二縣。1954年成立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縣境東南的松樹塘為哈密通北疆的要道,是絲綢之路經過的重要地區。

◎庫車直隸州

州名。古為龜茲國地。曾譯作鳩茲、屈茨、歸茨、屈支、丘慈等,即今新疆庫車縣。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貞觀中置龜茲都護府,后又遷安西大都護府治之,是“安西四鎮”之一。元為別失八里西境。乾隆二十三年(1758)改名庫車,光緒十年(1884)置庫車直隸州,1913年設庫車縣。地處天山南麓中段,是絲綢之路中道必經的重要地區和交通樞紐所在。

◎塔爾巴哈臺

政區名。漢為匈奴右地,后鮮卑、高車、突厥等族先后游牧于此,明為土爾扈特部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筑城,名雅爾,后改稱塔爾巴哈臺,設參贊大臣專理游牧,即今新疆塔城地區。地處新疆與中亞的交通要道,是清代與中亞等地貿易的樞紐之一。

◎庫爾喀喇烏蘇

政區名。在今新疆烏蘇縣。乾隆二十八年(1763)筑慶綏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筑新城,定名。光緒十二年(1886)置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1913年改置縣,更今名。為絲綢之路天山以北路線必經的重要地區。

◎烏魯木齊

城名。漢車師后王庭地,晉屬鐵勒,唐初統于安西大都護府,武后時改隸北庭大都護府,貞元(785—805)后地屬吐蕃。南宋屬西遼。元為回鶻五城。明正統(1436—1449)中為瓦剌也先所據。后和碩特及準噶爾先后游牧于此。乾隆二十年(1755)始稱烏魯木齊,筑土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又筑新城于其北,為迪化。乾隆三十八年(1773)置迪化州,光緒十二年(1886)升為府。新疆建省后一直為新疆政治、經濟中心,現在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所在地。地當天山南北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天山北麓路線所經的重要地區。

◎迪化

見“烏魯木齊”條。

◎昌吉城

市名。即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地處天山北部準噶爾盆地東南緣。晉屬高車,北魏屬柔然,北周、隋為西突厥地,唐代屬庭州。元代為回鶻五城之一的昌八里城,又稱彰八里、昌八剌、昌都剌等。明屬蒙古衛拉特部的游牧地。清平準噶爾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筑寧邊城,乾隆四十二年(1777)設縣,始名昌吉。1983年改設市。為絲綢之路天山北麓路段必經的重要地區。

◎阜康

地名。即今新疆阜康市。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漢屬郁立師國及車師后國,北周及隋屬突厥,唐屬庭州,為金滿縣的西部,西遼時期屬別石把,元朝屬別失八里尚書省。乾隆二十四年(1759)設阜康堡,1776年改設阜康縣。縣南有天池,為古今游覽勝地。阜康,物阜民康之意。

◎奇臺

縣名。即今新疆奇臺縣。地處博格達山北麓,北為北塔山。漢車師后王國地,北魏屬柔然,唐為金滿縣地,元屬回鶻,明為衛拉特。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奇臺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奇臺縣,駐靖遠城。光緒十五年(1889)遷治今奇臺鎮,又稱古城。清初以來該地一直是北疆之貿易中心,有“金奇臺”之稱,也是東天山與阿爾泰山間古今東西交通要道。

◎精河

縣名。即今新疆精河縣。地處天山北坡與艾比湖之間。漢、魏為烏孫游牧地,晉屬鐵勒,隋唐屬西突厥,元為曲兒只地,明為衛拉特牧地,屬準噶爾。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建安阜城于精河,光緒十四年(1888)置精河直隸廳。1913年改設縣。一作晶河,因縣內有晶河,故名。

◎烏蘇

縣名。即今新疆烏蘇縣。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南奎屯河流域。漢屬匈奴西境,北周、隋屬突厥,元為回鶻地,明后期屬準噶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庫爾喀喇烏蘇辦事大臣,次年筑慶綏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筑新城,光緒十二年(1886)設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1913年設縣。為天山以北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地區。

◎綏定

縣名。在今新疆霍城縣境。清平準噶爾,筑綏定城,光緒十四年(1888)設綏定縣,為新疆省伊犁府治地。民國2年(1913)裁府留縣,后又劃歸伊犁道。1965年改綏定縣為水定縣,次年與霍城縣合并為新霍城縣。為清代與中亞貿易往來的中心之一,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地。

◎葉城

縣名。今新疆葉城縣。地處塔里木盆地西南緣提孜那甫河流域。漢為莎車、子合國地,唐為沮渠、朱俱波地,明屬葉爾羌。清光緒九年(1883)設縣,屬莎車府,因葉爾羌河而得名。地當絲綢之路南道必經之地,亦可由此入藏,是古今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葉爾羌

縣名。今新疆莎車縣境。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葉爾羌河流域。又稱鴉兒看、葉爾欽、葉爾奇木等。漢為莎車國地,后漢并于于闐,隋唐至宋仍復如此,南宋屬西遼,元為宗王阿魯忽封地,明為葉爾羌。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筑新城,置莎車直隸州,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府。1913年改為縣。為絲綢之路上之要地,清代為邊境貿易中心。

◎英吉沙

縣名。即今新疆英吉沙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西漢為依耐國地,東漢屬莎車,曹魏至隋屬疏勒國,唐為朱俱波地,元屬可失哈爾。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名英吉沙爾,光緒九年(1883)置英吉沙爾直隸廳。1913年改稱英吉沙縣。

◎瑪納斯縣

縣名。即今新疆瑪納斯縣。地處準噶爾盆地南部瑪納斯河之東。原為烏孫地,北魏屬高車,北周屬突厥、鐵勒諸族地,唐代隸北庭都護府,宋元為回鶻地,明屬衛拉特。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設綏來堡,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綏來縣。1953年改綏來縣為瑪納斯縣。為天山北部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地區。

◎綏來

見“瑪納斯”條。

◎喀喇沙爾

政區名。漢為焉耆、危須、尉犁諸國地,唐置焉耆都護府,宋為西州回鶻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準噶爾,改此名,后改置焉耆府。今為新疆焉耆縣。地處新疆中部天山南麓東段,是絲綢之路北道必經的重要地區。

◎舊土爾扈特西路旗

政區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流徙于歐洲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渥巴錫率領下回歸祖國。次年,清朝將安置于今新疆精河一帶游牧的部分土爾扈特部,置此旗以治之。

◎舊土爾扈特東路二旗

政區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流徙于歐洲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回歸祖國。次年,清朝在庫爾喀拉烏蘇境(今新疆烏蘇)置此二旗,以安置部分土爾扈特部眾游牧。

◎舊土爾扈特南路四旗

政區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流徙于歐洲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回歸祖國。次年,清朝于喀喇沙爾以北的裕勒都斯草原置此四旗,以安置部分土爾扈特部眾游牧。

◎和碩特中路三旗

政區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原隨土爾扈特部西遷的和碩特恭格部又隨渥巴錫回歸祖國。次年,清朝于喀喇沙爾(今新疆焉耆)以北的裕勒都斯草原置此三旗以處其部。

◎惠遠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霍城縣東南7公里,有新、舊二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因駐軍需要在伊犁河北岸筑城,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告竣,是為舊城。設景仁、宣闿、說澤、來安四門,城垣高一丈四尺,周九里,賜名惠遠。為古絲綢之路天山以北路段上的重鎮之一。后受河水侵蝕,又因同治十年(1871)沙俄侵占而廢毀。光緒八年(1882)收回伊犁后,在原城址北十五里另筑新城,伊犁將軍駐于此城,故亦稱“伊犁大城”。光緒九年(1883)新疆建省以前一直是清朝新疆的首府所在地,建省后亦為地區中心,是清代中西方交通和貿易的樞紐之一。著名學者祁韻士、洪亮吉、徐松、林則徐等被流放伊犁時都曾居住于此。

◎惠遠老城

見“惠遠城”條。

◎瞻德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遠城西北七十里,地名察罕烏蘇,俗稱清水河,在新疆綏定縣西北。乾隆四十年(1775)筑城,垣高一丈三尺,周三里有余,有升瀛、延景、履平三門。為清代與中亞貿易往來的中心之一。

◎廣仁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遠城西北八十里,地名烏克爾博羅素克,俗稱大蘆草溝。乾隆四十二年(1777)筑城,垣高一丈三尺,周三里余,有朗輝、迎灝、溥惠三門。為清代與中亞貿易往來的中心之一。

◎熙春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其地稱為哈喇布拉克,在惠遠城東八十里。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成,垣高一丈,周二里余,分三門:東門稱覲思;西門稱凝爽;南門稱歸極。為清代與中亞貿易往來的中心之一。

◎寧遠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遠城東南九十里。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城于固爾札地區,城垣一丈六尺,周四里余,分為景旭、環瀛、嘉會、歸極四門。城外東北有“平定準噶爾勒銘”碑等。為清代與中亞貿易中心之一。

◎拱宸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遠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地名霍爾果斯。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城,垣高一丈七尺,周三里余,有寅輝、遵樂、綏定三門。為清代以來與中亞交通貿易的重要地區。

◎惠寧城

城名。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在惠遠城東北七十里,即今新疆伊寧縣巴彥岱。乾隆三十五年(1770)筑,垣高一丈四尺,周六里余。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昌匯、遵軌、兆豐、承樞。嘉慶十年(1805)因城內東部地面有泉水涌出,城址移向西面,而規模布局皆如既往。物產豐饒,多富商大賈,為清代北疆西部大都會之一。

◎綏定城

城名。清代新疆伊犁九城之一。在惠遠城北三十里,即今新疆霍城駐地水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筑,垣高一丈七尺,周四里余,有仁熙、利渠、義渠、寧漢四門。是清代天山以北與中亞各國貿易交往的重要都會之一。

◎疏附城

城名。古疏勒國地。元以后為喀什噶爾地。清代的喀什噶爾有漢、回兩城,隔河相對。清設疏勒府治漢城。光緒八年(1882)置疏附縣,治回城。“疏附”即維吾爾語“喀什舊城”之意。今仍為新疆疏附縣治。

◎額敏城

又作業瞞城、葉密立、也迷里、葉密里城等。城名。因傍額敏河得名。《西域圖志》作額敏城,即今新疆額敏縣。

◎阿克蘇

城名。意為“白水”。漢為姑墨國,《北史》作姑默,唐為姑墨州。賈耽《四夷路程》記:“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清初定西域,稱此城為阿克蘇,尋設辦事大臣駐治。光緒九年(1883)設溫宿直隸州與阿克蘇道,并修建新城為治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又升直隸州為府。民國2年(1913)又改置阿克蘇縣,今為新疆阿克蘇市。

◎雅哈阿里克城

城名。位于新疆溫宿縣哈喇裕勒袞城東一百二十里處,今屬新疆拜城縣。

◎章固雅城

城名。《西域圖志》記此城在固滿南四十里。固滿,《清史稿·地理志》作瑪,即今新疆皮山縣城,馮承鈞《西域地名》認為城在皮山縣治的東南。

◎塔喀克城

城名。《西域圖志》記城在于闐境,今屬新疆墨玉縣。馮承鈞《西域地名》認為此城“在和田縣闊什拉什北二十五里,東傍和田河”。

◎波斯恰木城

城名。清因置驛,屬葉城縣。1921年析葉城置澤普縣,此城改屬澤普,或以為波斯恰木即今澤普縣治。

◎皮雅勒瑪城

城名。故址在今新疆皮山縣東,作“皮牙勒馬”。

◎達坂城

城名。在烏魯木齊東南80公里處,古稱“喀喇巴爾噶遜”。為從吐魯番盆地穿越天山峽谷到達北疆各地的交通要塞。唐屬西海縣,隸于瑤池都督府。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筑城,名曰“嘉德城”。新疆建省后屬烏魯木齊縣。地理形勢異常險要,是南北疆交通咽喉,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重要地區。

◎拜城

城名。在今新疆拜城縣境,地處塔里木盆地北部南天山與卻勒塔格之間。漢為姑墨國地,后并于龜茲;唐為龜茲都督府所屬的姑墨州,唐末以后屬西州回鶻;明代稱為擺城。清乾隆年間置拜城軍臺,光緒十年(1884)置縣。為絲綢之路中道所經的重要地區。境內渭干河峽谷懸崖下有克孜爾石窟等著名古跡。

◎阿速

又稱阿克蘇。地名。元察合臺汗屬地,即今新疆阿克蘇市。漢姑墨國地,三國至北魏屬龜茲,元代為別失八里西境。清光緒十年(1884)設溫宿直隸州,1913年設阿克蘇縣。史籍先后稱之為姑默、姑墨川、亟墨、撥換城、姑墨州、跋祿迦、末蠻等。地處天山南麓中段東西要道,是古絲綢之路中路必經的重要地區。

◎庫隴勒

又稱庫爾勒。地名。在今新疆庫爾勒市。漢為焉耆國地,后漢至隋因之。唐屬焉耆都護府,元屬別失八里,清代歸焉耆辦事大臣管轄。1930年設庫爾勒設治局,1943年設縣。1979年將焉耆縣部分地區劃出與庫爾勒縣合并,設為庫爾勒市。其語意為地形軒敞,可供眺覽之意。地處天山南麓東西交通干線上,是古絲綢之路中路必經的重要地區。

◎庫爾勒

見“庫隴勒”條。

◎喀什噶爾

又名疏勒、喀什、哈拉哈什等。地名。今新疆喀什市。其轄境本為漢代疏勒國地,隋末屬西突厥,唐置沙都督府。南宋屬西遼。明為哈實哈兒國,清代是西域南八城之一。地處絲綢之路南道、中道交會之處,是通往中亞、西亞、南亞的交通樞紐,為絲綢之路上古老而著名的都會之一。

◎哈拉哈什

見“喀什噶爾”條。

◎阿山道

見“阿勒泰”條。

◎克拉瑪依

城市名。漢晉時為烏孫、悅般等游牧地。隋屬鐵勒。唐時為北庭都護府下設的鹽泊州都督府轄地。北宋屬西州回鶻。元為察合臺后王封地。明屬瓦剌。克拉瑪依產石油,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新疆商務總局即在此附近開采石油。1958年設克拉瑪依市。此名系哈薩克語,意為“黑油”,得名于該地一座天然瀝青丘——黑油山。今是新疆最大的工礦型城鎮,市區包括烏禾爾、獨山子、白堿灘等地。

◎石河子

城名。位于天山北麓中段瑪納斯河流域,是一座由軍墾戰士在戈壁灘上建起的新型城市,1976年正式設市。因其地多石,故名。地處絲綢之路天山北麓交通要道,是通往中亞等地的必經地區。

◎庫車

縣名。即今新疆庫車。1913年降庫車直隸州置,迄后因之。

◎沙灣

縣名。即今新疆沙灣縣。地處準噶爾盆地南緣。漢為烏孫國地,隋屬西突厥,宋元為回鶻地,明屬衛拉特,清為綏來縣地。1915年從綏來縣分設沙灣縣,屬新疆迪化道,后又改屬塔城道。國民政府成立后屬新疆省政府。1957年遷治三道河子。因河流多沙石而得名。

◎吉木薩爾

又作濟木薩。縣名。即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又稱濟木薩。地處準噶爾盆地東南部。歷史上曾長期是北疆政治中心。漢代金蒲城、南北朝時突厥的可汗浮圖城、唐朝金滿城及宋遼時期的北庭(別失八里)、西遼時的別石把等都在境內。清乾隆年間筑愷安城,1776年設濟木薩縣丞,光緒二十年(1894)改名孚遠,光緒二十八年(1902)設孚遠縣。1953年改今名。為絲綢之路上重要城鎮之一。

◎濟木薩

見“吉木薩爾”條。

◎巴里坤

縣名。即今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地處天山北麓東部地區。漢為蒲類國地。唐屬伊州。明屬瓦剌。清屬鎮西府、鎮西廳。1913年改為鎮西縣,1954年成立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又有“巴爾庫勒”“巴里庫勒”等名稱。西北有巴里坤湖,即古蒲類海。縣境東南的松樹塘為哈密通北疆的通道,有東漢西域都護任尚的紀功碑出土,為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地區。

◎木壘

縣名。即今新疆木壘縣。地處天山北坡木壘河畔。漢為蒲類國地。唐置蒲類縣,屬庭州。清乾隆年間設木壘河巡檢,屬奇臺。1912年開始筑城,1917年設縣佐,1928年設木壘河縣,屬迪化行政專區。1954年成立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是河灣之意,此地河流環抱,故名。地當絲綢之路由哈密經七角井至北疆的孔道,是古今中西交通線必經的重要地區。

◎呼圖壁

縣名。即今新疆呼圖壁縣。地處準噶爾盆地南緣呼圖壁河流域。漢為烏貪訾離地,元代稱古塔巴。乾隆二十九年(1764)筑景化城,設呼圖壁巡檢,光緒二十九年(1903)巡檢改為縣丞。1918年設呼圖壁縣,后曾一度改景化縣。是天山北部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地區。

◎米泉

縣名。即今新疆米泉縣,原屬烏魯木齊。民國17年(1928)從迪化縣分出設乾德縣,為紀念楊增新之子楊應乾而得名,取“承天之德而生”之意。1953年改名為米泉,取其地泉多且盛產稻米之意。

◎塔城

縣名。即今新疆塔城市。漢代為匈奴右地,北周、隋屬突厥。明代先后為土爾扈特部、準噶爾游牧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于雅爾(在今塔城西,現屬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筑肇豐城,為地區中心,乾隆三十一年(1766)改筑城于楚呼楚,名曰綏靖,改名為塔爾巴哈臺。光緒十四年(1888)設塔爾巴哈臺直隸廳,駐綏靖城。1913年改稱塔城縣。其地多獺,故名。其附近地區一直是歷史上的牧區中心,是清代與中亞地區貿易往來的要地之一。

◎和靜

縣名。今新疆和靜縣境。地處新疆中部天山南麓。漢至隋為焉耆國地,唐屬焉耆都護府,元屬別失八里。乾隆三十八年(1773)蒙古土爾扈特部及和碩特部游牧于本境裕勒都斯盆地,歸喀喇沙爾辦事大臣管轄。1939年設和靖縣。1965年改今名。由此可經天山谷地赴伊犁,也可直達南疆和烏魯木齊,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地區之一。

◎民豐

縣名。即今新疆民豐縣。地處塔里木盆地西南部。西漢屬精絕國,西域都護轄之,東漢為鄯善所并,后屬于闐。新疆建省后原屬于闐縣,1945年置民豐設治局,1947年改設縣。為絲綢之路南道必經的重要地區。《大唐西域記》中的尼壤城就在縣境北部,已被沙土掩埋,曾出土有東漢“司禾府印”印范。

◎尼勒克

縣名。即今新疆尼勒克縣。地處天山西部婆羅科努山與阿吾拉勒山之間的哈什河流域。漢至北魏屬烏孫國地,隋代屬西突厥,唐屬北庭都護府,元為察合臺汗國地。1938年設鞏哈設治局,1939年改置鞏哈縣。1953年改為倪利克縣,1954年改稱尼勒克縣。為北疆重要牧區。

◎塔什庫爾干

縣名。即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在帕米爾高原上。漢為蒲犁、西夜諸國地,魏晉時隸屬于疏勒,宋元屬于闐,明屬葉爾羌轄境的色勒庫爾。新疆建省后初設色勒庫爾糧食局。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設蒲犁廳。1913年改稱蒲犁縣。1954年改設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清代曾稱色勒庫爾、塞勒庫爾等。本區為絲綢之路南道、中道交會的地區,今中巴公路即由此通過。塔什庫爾干為石頭城之意,因境內有漢代西域蒲犁國城和唐代西域渴槃陀國城,故名。

◎托克遜

又譯作他古新、托遜、托克三等。縣名。即今新疆托克遜縣。地處吐魯番盆地西部。漢屬車師前王庭,明初為火州地。1936年設縣。位于北疆至南疆的大道上,自古以來為哈密、吐魯番盆地至塔里木盆地的交通要沖。今南疆鐵路經本縣北部進入阿拉溝,烏魯木齊至南疆各地公路也由本縣向西經庫米什入焉耆盆地。

◎石頭城

見“塔什庫爾干”條。

◎獨山子

城鎮名。即今新疆克拉瑪依市所屬之獨山子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新疆唯一產油煉油地,現仍有煉油廠。參見“克拉瑪依”條。

◎蒲昌

縣名。唐置,隸屬于西州。故址在今新疆鄯善縣境。

◎粟樓烽

地名。在唐西域溫肅州治大石城西北三十里,即今新疆烏什縣西北三十里處。

◎睢陽

地名。唐時自姑墨州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南至于闐鎮(今新疆和田)所經之地。在今新疆和田北,塔里木河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

◎寶莊

地名。見于《王延德行記》,即唐蒲昌縣。今新疆鄯善縣治。

◎阿忒八失

地名。見于《元史·西北地附錄》,馮承鈞《西域地名》認為在今新疆賽里木湖之南某處。

◎回疆

地區名。清代對天山南路地區的統稱。因維吾爾族集中居住在天山南路,而清代又稱維吾爾族為“纏回”,故名。又稱為回部。該地區是古今絲綢之路所經的主要地區之一,絲綢之路的南道、中道即由此經過。

◎東疆

地區名。系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地區的簡稱。大致包括吐魯番以東巴里坤、哈密及羅布泊區域。漢朝曾在吐魯番、哈密及樓蘭地區屯田,在高昌壁(今吐魯番哈喇和卓)設戊己校尉,前涼張駿在吐魯番盆地設高昌郡,此后高昌一直成為東疆的區域中心。隋朝在哈密設伊吾郡,唐朝設西州、伊州。唐末至北宋,本區屬西州回鶻。南宋時屬西遼。元世祖在高昌設鎮北庭都護府,后又在哈喇火州設宣慰司。明時在哈密盆地設哈密衛,吐魯番盆地則為察合臺汗后裔所據。清初哈密、吐魯番仍設郡王。新疆建省后均設府。這一區域為絲綢之路出陽關后三條干線必經之地,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地帶。

◎南疆

地區名。系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部廣大地區的簡稱,以天山山脊線為界劃分。秦漢之際塔里木盆地周圍有許多綠洲城郭之國,漢朝在烏壘城(今輪臺策大雅附近)設西域都護府,代表中央政府管轄西域事務。魏晉時期設西域長史府,駐羅布泊西岸的海頭(即樓蘭古城)。唐朝統治西域的安西都護府曾治龜茲,統轄“安西四鎮”。北宋屬西州回鶻。南宋屬西遼。元為察合臺后王封地。明朝為察合臺后裔吐魯番王及和卓勢力范圍。清統一新疆后,稱這一區域為回疆、回部、天山南路等。自古以來是絲綢之路南道及中道經過的重要地區。

◎北疆

地區名。系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北部廣大地區的簡稱,歷來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處所。漢時東為匈奴右部,西為烏孫,后來鮮卑也游牧于此。北魏時柔然、烏孫、悅般、高車等盡有山北之地。北周時又有突厥、鐵勒遷入。唐朝在此設州縣,北庭都護府駐金滿城(今吉木薩爾)。元時所設的別失八里行尚書省及以后所設的宣慰司和都元帥府治所也在今吉木薩爾。明時本區為瓦剌范圍(即清朝所稱之衛拉特)。清統一新疆后,設伊犁將軍統轄天山南北及中亞。新疆建省后,烏魯木齊成為省會,至今仍是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一地區是絲綢之路天山以北路線必經之處,是與中亞往來的交通要道。

◎奎屯

地名。即今新疆奎屯市。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南緣。漢為烏孫國地,后為諸游牧民族游牧地。1975年在奎屯墾區的基礎上建立了奎屯市,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市。因地處奎屯河南,故名。

◎博樂

地名。即今新疆博樂市,為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地處博爾塔拉河下游北岸。1920年從精河縣分設博樂縣,屬新疆省伊犁道,國民政府成立后直屬新疆省政府。1985年設市,發展較快。

◎阿圖什

地名。在今新疆阿圖什縣境,為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首府。地處天山南脈與前山(柯坪山)之間。1938年置阿圖什設治局,1943年設縣。1954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成立后,即為州府駐地。為絲綢之路塔里木盆地南北兩道交會之地。

◎承化寺

又名黃寺。地名。即今新疆阿勒泰市境,地處新疆北部。歷史上為匈奴、蒙古等民族游牧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于此設置阿爾泰辦事大臣,是附近牧區的宗教中心。民國成立后改設阿爾泰辦事長官,歸中央直轄。1919年改稱阿山道,治所仍在此,歸新疆省管轄。1921年設承化縣,1953年改稱阿泰縣,1954年改稱阿勒泰縣。因阿爾泰山在本縣境內,故名。為草原絲綢之路經過的重要地區,2世紀以前是東西方商業貿易的交會地區。

◎辟展

又稱皮禪。地名。即今新疆鄯善縣境。漢為車師前國,唐置柳中縣,宋屬高昌,明屬柳城。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辟展巡檢,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置鄯善縣。為絲綢之路所經的重要地區。

◎伊寧

地名。包括今新疆伊寧市與伊寧縣,地處天山以北伊犁河北岸。漢晉為烏孫國地,北周、隋屬突厥,元屬阿里麻里。明為綽羅斯部,后屬準噶爾。乾隆二十七年(1762)于伊犁河北岸筑寧遠城,為“伊犁九城”之一。光緒十四年(1888)設寧遠縣。1914年改稱伊寧縣,取伊犁和寧遠首字為名。因城東有琉璃瓦金頂寺院,故舊稱為金頂寺,是中亞交通及貿易的重要地區。

◎和田

古稱于闐、和闐等。地名。即今新疆和田市。漢為于闐國,唐置毗沙都督府,南宋屬西遼,清光緒九年(1883)設和闐直隸州。1913年改為和闐縣,1959年簡化漢字改為和田縣,1983年設市。地處絲綢之路南道必經之地,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交通樞紐和重要都會。

◎車爾成

又作左末城、折摩馱那、播仙鎮等。地名。或說即今新疆且末縣城,或說位于且末縣城與塔他浪之間某處。

◎玉古爾(Bugur)

地名。即為《西域圖志》所載之布古爾,亦作玉古爾。漢為輪臺地,《史記》作侖頭,即今新疆之輪臺縣。

◎博爾塔拉

地名。位于今新疆博樂、精河、溫泉等縣境。博爾塔拉即蒙語“銀白色的草原”之意。其范圍東西長一千余里,南北寬二百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農牧業均比較發達。境內有博爾塔拉河東西橫貫,流入艾比湖。今新疆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即因其地設置。

◎阿斯塔那

或作阿斯塔拉。地名。在今新疆吐魯番東40公里處,再東即高昌故城遺址。在高昌王朝統治時期,這里曾是高昌城的重要墓葬區。近年在此發掘的數百座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等珍貴文物,從實物資料的角度進而證明了高昌王朝統治時期高昌城中絲路貿易的發達及其經濟的繁榮。

◎魯克察克

地名。在今新疆吐魯番東。漢為柳中地,宋以后訛為柳陳城。《元史》作魯古塵,《清一統志》改為魯克察克。

◎哈爾哈里克

又作哈爾噶里克、哈哈里克、哈喇噶里克等。地名。清置葉城縣,駐治于此。今因之,其鎮名改寫作喀赫勒克。

◎塔什巴里克

又作塔什密里克。地名。清屬疏附縣,即今新疆疏附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的塔什迷力克鄉所在地。清代喀什噶爾道駐疏附,故縣城又名喀什噶爾城。《新疆識略》記:塔什密里克在喀什噶爾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即此。

◎七角井

地名。在新疆鄯善縣東北。北接鎮西縣界,西連奇臺縣界,為往來之交通要沖。

◎巴倫臺

地名。位于和靜縣城北約50公里處,附近艾維爾溝有煤、鐵、石灰石等,交通便利。

◎色勒庫爾

清代對塔什庫爾干地區的別稱。參見“塔什庫爾干”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山县| 体育| 天门市| 清流县| 凤台县| 宜兰市| 西宁市| 民勤县| 佳木斯市| 综艺| 马尔康县| 微山县| 乌兰浩特市| 买车| 眉山市| 嘉定区| 大姚县| 汝阳县| 阜新| 谢通门县| 丹江口市| 沾益县| 南宁市| 连南| 历史| 蓬莱市| 扎赉特旗| 洱源县| 疏勒县| 石狮市| 石门县| 泽库县| 贵南县| 临洮县| 裕民县| 康马县| 北海市| 威信县| 饶河县| 哈尔滨市|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