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絲綢之路辭典作者名: 周偉洲 王欣本章字數: 10362字更新時間: 2020-08-25 09:28:17
【寧夏】
◎烏氏
①國名。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一說在今甘肅平涼西北。春秋西戎國,后被秦滅。②又作烏枝。縣名。為春秋西戎部族之一,游牧于六盤山東麓,秦惠文王取其地置縣,故名,治今寧夏固原東南。一說在今甘肅平涼西北。漢晉因之,北魏后徙治今甘肅涇川北。東南經涇河谷直通關中,西由薄落谷可越六盤山,為東西交通要沖。秦烏氏人倮多畜牛馬,且以牛馬換絲物轉鬻于戎,獲富比類封君。
◎北地郡
郡名。戰(zhàn)國末秦滅義渠置,治義渠縣(今甘肅寧縣西北),西漢移治馬嶺縣(今甘肅慶陽西北馬嶺鎮(zhèn)),東漢初移治富平縣(今寧夏吳忠西北)。轄境西至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東南包括今甘肅環(huán)江、馬蓮河流域。東漢末,地入羌胡。本區(qū)連接關中與隴右,自古乃東西交通之所必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出咸陽經回中道達北地郡,漢武帝也多次沿此道出巡。張騫鑿空以后,絲路隴右段經此區(qū)。
◎富平
縣名。秦始置,治今寧夏吳忠西南。西漢因之。東漢又為北地郡治所,后因西北羌族侵擾而內徙到今甘肅慶陽縣境。順帝永和六年(141),終因西羌侵逼而廢之。三國魏時,又重置縣于關中,故址在今陜西富平東北,西晉移于今縣西南,后魏、唐兩代也均曾移徙過縣治。金廢縣,元又復之,并徙今治,迄后因之。
◎朝那
縣名。秦置,治今寧夏固原東南。漢晉因之,北魏末廢。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14萬騎侵入朝那,元封四年(前107),武帝自雍經回中道出朝那,皆此。地當南來北往、東進西趨各要道樞紐,軍事交通地位重要,絲路也多取道于此。
◎漢安定郡
郡名。西漢元鼎三年(前114)置,治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今寧夏固原、中寧、中衛(wèi)、同心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原、涇川、鎮(zhèn)原等縣地。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涇川北),隋開皇初廢。絲路開通后,為東段北支必經之地。
◎靈武
縣名。①西漢置,治今寧夏銀川北。東漢末廢。建寧元年(168)段與羌戰(zhàn)于此。②隋仁壽元年(601)以廣潤縣改置,治今寧夏陶樂西南黃河東岸。唐武德五年(622)移治今寧夏永寧西南。北宋初廢。③元中統(tǒng)二年(1261)置,以居新附民眾,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旋廢入靈州。
◎廉縣
縣名。西漢元狩四年(前119)于新取之河南地置,以轄軍民屯戶,治今寧夏銀川北。東漢末廢。
◎靈州縣
縣名。西漢惠帝四年(前191)置,治今寧夏靈武北黃河之中沙洲上。因其城筑沙渚中卻未被水沖壞,故名。東漢末廢。自古為中原王朝與西北游牧民族之接壤地帶,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北擊匈奴由此起兵,元初三年(116),鄧遵與羌大戰(zhàn)于此。
◎朐衍
縣名。西漢置,治今寧夏鹽池西北柳楊鄉(xiāng)張家場。本春秋西戎朐衍部居地,故名。
◎高平
縣名。西漢置,治今寧夏固原。東漢末廢,十六國時復置。北魏初改置鎮(zhèn),正光五年(524)復置縣,北周改名平高。西漢為安定郡治所,前趙屬朔州,魏正光后為原州高平郡治所。乃關隴通道之重鎮(zhèn),絲路東段之要道。秦漢時分別于其境筑蕭關與瓦亭關,派兵駐守以御匈奴。其城險固,有“第一城”之譽。東漢初隗囂屬將高峻擁兵據城,漢將耿弇等圍攻一年不克。赫連勃勃建大夏,諸將以高平險固,曾勸其建都于此。
◎三水縣
縣名。西漢置,治今寧夏同心東,為安定屬國都尉治所,有鹽官。東漢末廢。
◎朐卷
縣名。西漢置,治今寧夏中寧東北。屬安定郡。東漢時廢。
◎月支道
一作月氏道。縣名。月氏為古代部族之一,秦漢之際游牧于隴山東西,漢文帝時遭匈奴攻擊,大部西遷塞種地區(qū)(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地帶)。秦于其故地置月氏縣,治今寧夏隆德境,西漢改稱月氏道,東漢廢。其縣地曾為絲路所經。
◎上河城
城名。西漢建始年間(前32—前29)筑,在今寧夏永寧境,為北地郡屯田官上河典農都尉駐地。下轄南北二典農城,為西漢移民屯墾后套基地之一。
◎南典農城
城名。西漢成帝時筑,在今寧夏青銅峽市北。為西漢移民屯墾后套基地之一。
◎北典農城
城名。西漢成帝時筑,在今寧夏永寧縣鎮(zhèn)河堡。匈奴稱飲汗城。東漢末廢。赫連勃勃大夏國曾建都于此。
◎丁奚城
又作丁溪城。城名。東漢筑于北地郡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北。永初六年(112)漢陽人杜季貢降滇零羌,別居于此。
◎都盧
縣名。晉置,以治所在六盤山東之都盧山麓得名,在今寧夏固原南。當關中通西北要沖,絲路亦曾經此。
◎他樓城
城名。在今寧夏固原北石嘴村。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前秦將沒弈干叛歸劉衛(wèi)辰,為乞伏乾歸擊敗逃奔此城。唐貞觀六年(632)以突厥附民僑置緣州,治此城。
◎靈州
州名。北魏孝昌中置,治舊薄骨律鎮(zhèn)(今寧夏吳忠西),后廢。唐初復置,天寶元年(742)改為靈武郡,乾元元年(758)改復,為朔方節(jié)度使駐所,轄境相當今寧夏中衛(wèi)、中寧以北地區(qū)。11世紀地屬西夏,改名西平府。元仍為靈州,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為靈州千戶所,移治今寧夏靈武。弘治時升為靈州,清因之。1913年降為靈武縣。該地交通發(fā)達,東南經環(huán)慶與涇原兩路皆可直達關中,東越鄂爾多斯可通華北,西北循回紇路連接漠北,西跨阿拉善經居延直趨哈密,自古為絲路東段北支之必經。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詔征薛延陀汗會于靈州,貞觀二十年太宗至靈州,詔撫漠北諸部內附,被尊為“天可汗”。安史亂后吐蕃內侵切斷河西路,西域、漠北與中原各地之來往使節(jié)、公私貿易皆經由靈州一途。后晉天福三年(938)高居誨出使于闐,宋初王延德出使西州回鶻即經靈州。唐朝與回紇經由此之絹馬貿易規(guī)模巨大,由安史亂平至回紇汗國崩潰約80年間,通過絹馬互市、聯(lián)姻、朝貢回贈、每歲賜予等方式輸出絹帛兩千萬匹,輸入馬匹百萬匹,絲路貿易繁盛,靈州城也因之成為唐末五代及宋初重要之國際貿易城市。
◎原州
州名。北魏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鎮(zhèn)置,治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今寧夏固原至甘肅平涼一帶。隋大業(yè)初改置平涼郡,唐復為原州,8世紀后期屬吐蕃,大中時復歸唐,元和三年(808)徙治臨澤(今甘肅鎮(zhèn)原)。北宋因之,元初改為鎮(zhèn)原州。東南可沿涇水河谷直達關中,向北可經清水河谷通后套,西越六盤山直趨蘭州,自古為南來北往、東進西趨之要地,亦是絲路東段之交通要道。
◎高平郡
郡名。北魏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鎮(zhèn)置,治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今寧夏東南清水河流域。西魏廢帝時改名平高郡。歷為絲路必經之地。
◎古會州
州名。西魏置,治今甘肅靖遠。北周保定二年(562)移治于鳴沙(今寧夏中寧東北鳴沙鄉(xiāng)),隋開皇初廢。
◎西安州
州名。①西魏置,治今寧夏鹽池東,后改稱鹽州。②北宋元符元年(1098)以南牟會新城置,治今寧夏海原西之西安鄉(xiāng)。靖康后入西夏,元廢。北宋為西北軍事重鎮(zhèn),領寨堡22個,置裕邊都倉。
◎普樂郡
郡名。西魏置,治回樂縣(今寧夏吳忠西),轄境相當今寧夏銀川平原。北周廢。
◎平高郡
郡名。西魏廢帝以高平郡改名,治平高縣(今寧夏固原),轄今寧夏東南清水河流域。隋開皇三年(583)廢。自古為絲路東段北支必經之地。
◎平高
縣名。西魏廢帝時改高平縣置,治今寧夏固原,為平高郡治所。隋唐因之,五代時廢。縣境舊有蕭關、瓦亭關,唐設木峽關,自古為控制絲路東段北支之重地。
◎懷遠郡
郡名。北周建德三年(574)置,治懷遠(今寧夏銀川黃河西岸)。隋開皇三年(583)廢。參見“懷遠”條。
◎懷遠縣
縣名。西魏置,治今寧夏銀川東黃河西岸。北周時為懷遠郡治所。唐儀鳳二年(677)城為河水沖毀,次年于其西更筑新城(即今銀川老城)。宋改為懷遠鎮(zhèn),居“邊外五鎮(zhèn)”之首。咸平中為西夏攻占,改復懷遠縣,后升為興州。位居后套中部,西阻山東靠河,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之重地。
◎回樂
又作迴樂。縣名。北周置,治今寧夏靈武西南黃河東岸。隋初為靈州治,大業(yè)中為靈武郡治。唐為靈州治兼朔方節(jié)度使駐所。西夏廢。唐中葉后為絲路東段最重要最繁榮之城鎮(zhèn)。參見“靈州”條。
◎隋平涼郡
郡名。隋大業(yè)三年(607)改原州置,治平高縣(今寧夏固原)。轄今寧夏東南大部及甘肅平涼一部。唐初改為原州,天寶元年(742)復為郡,乾元元年(758)再改為原州。自古為絲路東段北支必經之地。
◎靈武郡
郡名。隋大業(yè)三年(607)改靈州置,治回樂縣(今寧夏吳忠西),轄境相當今寧夏中衛(wèi)及其以北之銀川平原地區(qū)。唐武德元年(618)改為靈州,天寶時又改為靈武郡,為朔方節(jié)度使駐所。乾元元年(758)復改為靈州。天寶十五載(756)安祿山陷長安,玄宗逃奔四川,太子李亨即位于此,并以此為根據地逐步收復二京。安史亂后,西域、漠北與關中之間的絲綢貿易多經此途,迄宋初仍十分繁榮。
◎弘靜
縣名。隋改北魏弘靜鎮(zhèn)置,治今寧夏永寧東北黃河西岸。唐神龍元年(705)改名安靜。
◎豐安
縣名。①隋開皇十年(590)置,治今寧夏青銅峽南黃河東岸,唐貞觀十三年(639)廢。為黃河東西交通要津。②唐麟德元年(664)置,治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西北。天寶末廢。
◎鳴沙
縣名。隋開皇十九年(599)以鳴沙鎮(zhèn)升置,治今寧夏中寧東北鳴沙鄉(xiāng)。唐神龍二年(706)被突厥侵占,移治今寧夏青銅峽南黃河東岸豐安故城。大中(847—859)時被唐收回,復移治于故城。宋及西夏因之,元升為鳴沙州。
◎百泉
縣名。隋大業(yè)初以長城縣改置,治今寧夏固原南。唐武德八年(625)移治今固原東南。五代時廢。為關中通西北回紇道重鎮(zhèn)之一,絲路亦多取道于此。
◎威州
州名。唐大中三年(849)改安樂州置,治今寧夏同心東北韋州鎮(zhèn)。后晉天福四年(939)移治于今甘肅環(huán)縣。西夏于其故城置韋州。
◎安樂州
州名。唐咸亨三年(672)置,以居吐谷渾徙民,欲其安居樂業(yè),故名。治今寧夏中寧東北鳴沙鄉(xiāng)。大中三年(849)改名威州。
◎長樂州
州名。唐置,在今寧夏同心東北。后陷于吐蕃。元和(806—820)年間唐靈武軍多次于此破吐蕃。
◎武州
州名。唐大中五年(851)以原州之蕭關縣置,治今寧夏同心東南。中和四年(884)徙廢。
◎皋蘭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二十一年(647),以內附之鐵勒渾部置。僑居靈州鳴沙縣境(今寧夏青銅峽南)。長安四年(704)廢。
◎燭龍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二十一年(647)以居內附之俱勃羅部置,僑居靈州溫池縣境(今寧夏同心東北),長安四年(704)裁。開元元年(713)復置以居新附突厥,至德(756—757)后廢。
◎燕山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二十一年(647)為內附之回紇民置,僑治于靈州溫池縣境(今寧夏同心東北)。長安四年(704)裁,開元元年(713)復置以僑居新附突厥。至德(756—757)后廢。
◎燕然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二十一年(647)以居內附之多覽葛部置,僑治于靈州(治今寧夏固原)境,長安四年(704)裁。開元元年(713)復置,以僑居新附突厥。后廢。
◎雞鹿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二十一年(647)以居內附之跌結部置,僑治于靈州(治今寧夏固原)境,長安四年(704)裁。開元元年(713)復置,以僑居新附突厥。后被起事之康待賓攻占,遂廢。
◎雞田州
唐羈縻州名。貞觀二十一年(647)僑置于靈州(治今寧夏固原)境,以居阿跌部。長安四年(704)裁。開元元年(713)復置以僑居新附突厥,后為起事之康待賓攻占,遂廢。
◎東皋蘭州
唐羈縻州名。開元元年(713)僑置于靈州鳴沙縣(治今寧夏青銅峽南)境,以居新附突厥。后為起事之康待賓攻占,遂廢。
◎蕭關縣
縣名。唐神龍元年(705)置,治今寧夏同心東南,至德后地入吐蕃,遂廢。為軍事與商貿要地。
◎溫池
縣名。唐神龍元年(705)置,治今寧夏鹽池西南,五代時廢。其地產鹽,行銷西北各地,有專營機構。
◎他樓
縣名。唐高宗改緣州置,因當他樓故址得名,在今寧夏固原北七營鄉(xiāng)北嘴村。神龍元年(705)改為蕭關縣。地處由長安北上靈州之交通干線上。
◎安靜
縣名。唐神龍元年(705)以弘靜改名,治今寧夏永寧東北黃河西岸。至德元載(756)改名保靜。為絲路東段北支之重鎮(zhèn)。
◎保靜
縣名。唐至德元載(756)以安靜縣改名,治今寧夏永寧東北黃河西岸。后唐改稱保靜鎮(zhèn),北宋復為縣,西夏因之,為靜州治。元廢。后唐天成四年(929)攻取保靜鎮(zhèn),重開靈州道。
◎豐安城
城名。唐先天元年(712)置,在今寧夏中衛(wèi)西長流水鎮(zhèn)。至德元載(756)李亨北上靈武時經此。
◎新堡
城堡名。唐永昌元年(689)置,在今寧夏銀川西北。五代廢。
◎耀德城
城名。五代時建,為靈州戍守處,在今寧夏靈武南。宋、西夏因之,元初廢。
◎鎮(zhèn)戎州
州名。北宋至道元年(995)以原州故平高縣地置軍鎮(zhèn),治今寧夏固原。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為州。元初改為原州。宋元豐(1078—1085)時轄城一、寨七、堡二,為西北軍事與邊貿重鎮(zhèn)。慶歷(1041—1048)初西夏敗宋軍于此。議和后,宋于此置榷場,與西夏絹馬交易繁盛。
◎安化縣
縣名。北宋乾德二年(964)置,治今寧夏涇源西南。熙寧七年(1074)移治今涇源縣城。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化平縣。
◎溥樂城
又作浦洛城。城名。宋初建。在今寧夏同心東北唐坊梁苦水河谷。西夏因之,元初廢。北宋為河西餉道與貿易要道所經。
◎彭陽城
城名。北宋咸平六年(1003)置,即今寧夏彭陽縣城關鎮(zhèn)。金因之,明為堡,清廢。地當后套通關中大道,絲路亦多取道于此。
◎羊牧隆城
城名。北宋天禧元年(1017)置,在今寧夏西吉東南火家集,慶歷三年(1043)改名隆德。宋夏好水川之戰(zhàn),宋軍即由此出兵迎敵。
◎籠竿城
又作隴干、隴竿城。城名。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筑,在今寧夏隆德東北。慶歷三年(1043)升置為德順軍。
◎平夏城
城名。北宋紹圣四年(1097)于石門峽口筑,在今寧夏固原西北黃鐸堡。大觀二年(1108)升置懷德軍。為北宋邊防重鎮(zhèn),多次擊敗西夏圍攻之兵。
◎青崗峽
城堡名。北宋置,因堡居青崗峽谷口,故名,地在今寧夏鹽池南。后入西夏,元廢。城當靈州大道,至道二年(996)宋軍討李繼遷由此城趨平夏。
◎熙寧寨
堡寨名。北宋熙寧元年(1068)置,故名,在今寧夏固原北頭營鄉(xiāng)。金因之,元廢。
◎定川寨
堡寨名。北宋慶歷二年(1042)置,在今寧夏固原西中河鄉(xiāng)。宋夏曾大戰(zhàn)于此。金因之,元廢。
◎三川寨
堡寨名。北宋天圣中置,在今寧夏固原西北彭堡鄉(xiāng)。金升為縣。為北宋西北著名堡寨,康定初元昊來攻,韓琦于此擊卻。
◎勝羌寨
堡寨名。北宋置,屬懷德軍,在今寧夏海原東北。后廢。
◎通遠寨
堡寨名。北宋置,在今寧夏海原東羅川鄉(xiāng),隸懷德軍。金因之,元廢。
◎蕩羌寨
堡寨名。北宋元符初置,在今寧夏海原東北撒臺村。金因之,元廢。
◎通峽寨
堡寨名。北宋元符元年(1098)置,在今寧夏固原西北黑城鄉(xiāng)莧麻河口。元廢。
◎靈平寨
堡寨名。北宋紹圣四年(1097)于好水川北筑,在今寧夏隆德東北。金因之,元廢。
◎九羊寨
堡寨名。北宋元符元年(1098)于九羊谷置,故名,在今寧夏海原李俊鄉(xiāng)瓦房溝。金因之,元廢。
◎蝦蟆寨
堡寨名。北宋置,在今寧夏鹽池南。后入西夏。為宋西夏邊境貿易重鎮(zhèn)。
◎天圣寨
堡寨名。北宋天圣元年(1023)置,屬鎮(zhèn)戎軍,在今寧夏固原東北官廳鄉(xiāng)。金因之,元廢。
◎乾興寨
堡寨名。因北宋乾興元年(1022)置。故名,在今寧夏固原東北寨科鄉(xiāng)。金改為堡,元廢。
◎東山寨
堡寨名。北宋咸平二年(999)置,屬鎮(zhèn)戎軍,在今寧夏彭陽西古城鄉(xiāng)。金升為縣。明復改堡寨。后廢。
◎靖安寨
堡寨名。北宋慶歷五年(1045)置,在今寧夏固原東北,下領九堡。金因之,元廢。
◎綏寧寨
堡寨名。北宋慶歷四年(1044)置,在今寧夏固原東,下領三堡。金因之,元廢。
◎懷遠寨
堡寨名。北宋明道元年(1032)鎮(zhèn)戎軍新修赤草城,改名懷遠城,在今寧夏西吉東偏城鄉(xiāng)。金因之,元廢。
◎得勝寨
堡寨名。北宋天圣元年(1023)置,在今寧夏西吉東南硝河鄉(xiāng),領堡一。金因之,元廢。慶歷元年(1041)好水川之戰(zhàn)宋軍即由此進擊。
◎隆德寨
堡寨名。北宋慶歷三年(1043)以羊牧隆城改名,在今寧夏西吉東南火家集。金升為縣。
◎臨羌寨
堡寨名。北宋元符二年(1099)置,在今寧夏海原東北上馬營村。金廢。
◎天都寨
堡寨名。北宋元符二年(1099)以灑水平新寨改名,即今寧夏海原縣海城鎮(zhèn)。金廢。元稱海喇都。
◎鎮(zhèn)羌寨
堡寨名。北宋紹圣四年(1097)置,在今寧夏固原縣西北。金廢。
◎寧安寨
堡寨名。北宋崇寧五年(1106)置,在今寧夏西吉北白城子鄉(xiāng)。金因之,屬通邊縣。元廢。
◎高平堡
堡寨名。北宋慶歷二年(1042)置,在今寧夏固原縣北楊郎鄉(xiāng),設有榷場,為邊貿重鎮(zhèn)。金廢。
◎寺子岔堡
堡寨名。北宋置,在今寧夏西吉東北白崖鄉(xiāng)。金廢。
◎定戎堡
堡寨名。北宋元符二年(1099)置,屬秦鳳路西安州,在今寧夏海原西。金廢。
◎通會堡
堡寨名。北宋元符二年(1099)置,屬秦鳳路西安州,在今寧夏海原西北。后廢。
◎中安堡
軍事堡寨名。北宋慶歷三年(1043)置,在今寧夏隆德西北。金廢。
◎開遠堡
堡寨名。北宋咸平二年(999)置,在今寧夏固原南開城鄉(xiāng)。元升置開城縣。
◎張義堡
又作張易、張家。堡寨名。北宋熙寧五年(1072)置,在今寧夏固原西南張易鄉(xiāng)。金改為寨,明復為堡,設把總守之,清廢。
◎興慶府
府名。北宋明道二年(1033)西夏王元昊升興州置,為西夏國都,治今寧夏銀川老城,后改名中興府。為西夏時之政治與商貿中心。
◎西平府
府名。北宋咸平五年(1002)西夏取靈州后改名西平府,重建為國都,在今寧夏靈武南黃河東岸。元初廢。天禧四年(1020)西夏國都北遷興州,該城仍為西夏與北宋間絲綢茶馬貿易之重鎮(zhèn)。
◎興州
州名。宋天禧四年(1020)西夏升懷遠縣置,建為國都,治今寧夏銀川老城。明道二年(1033)升為興慶府,《宋史》仍稱為興州。為西夏時政治中心,商貿要地。
◎定州
州名。西夏升定遠城置,治今寧夏平羅南姚伏鄉(xiāng)。元廢。
◎懷州
州名。西夏置,治今寧夏銀川東南黃河西。元廢。
◎靜州
州名。西夏置,治保靜縣(今寧夏永寧縣東北黃河西岸)。元廢。
◎順州
州名。西夏置,治靈武鎮(zhèn)(今寧夏永寧縣西南黃河西)。元初廢。
◎韋州
州名。西夏時置,治今寧夏同心東北之韋州鎮(zhèn),為靜塞軍駐地。元廢。該城東西屏障大山,當南北交通要沖,為軍事重鎮(zhèn),宋、金多次攻之。
◎應理
縣名。西夏置,治今寧夏中衛(wèi)。元升為州。控制黃河津渡,為絲路重鎮(zhèn)。
◎折姜會
城堡名。西夏置,在今寧夏同心東下馬關鄉(xiāng)。元廢。
◎省嵬城
城堡名。北宋天圣二年(1024)黨項首領李德明置。因筑于省嵬山麓,故名。在今寧夏石嘴山市省嵬村。元廢。
◎克夷門
關城名。西夏于賀蘭山口置,在今寧夏銀川市西北。兩山對峙,中通一徑,為西夏都城中興府西北屏障,城內設右?guī)樮娝荆v兵7萬。西夏應天四年(1209)蒙古軍攻陷此城,長驅直入包圍中興府,迫使西夏稱臣納貢。
◎東山
縣名。金以原東山寨升置,治今寧夏彭陽西古城鄉(xiāng)。元因之。明降為堡。
◎三川縣
縣名。金升三川寨置,治今寧夏固原西北彭堡鄉(xiāng)。元因之,明初廢。
◎隆德縣
縣名。金升隆德寨置,治今寧夏西吉東南火家集。元初移治今寧夏隆德縣城,明清因之。明時為關中與甘、涼等州間之運道,韃靼曾多次攻之。
◎寧夏路
政區(qū)名。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西夏中興府改置,治今寧夏銀川市老城。轄境相當今寧夏西北部黃河沿岸地區(qū)。明洪武三年(1370)改置府。
◎開成府
府名。元至元十年(1273)置,治開成縣(今寧夏固原南開城鄉(xiāng))。至順三年(1332)降為州。其地有安西王府,政治交通地位重要。
◎開成州
州名。元至順三年(1332)以開成府改置,治開成縣(今寧夏固原南開城鄉(xiāng))。明洪武二年(1369)廢。
◎廣安州
州名。元至元十年(1273)置廣安縣,治今寧夏彭陽西古城鄉(xiāng),至元十五年(1278)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廢。
◎應理州
州名。元升應理縣置,治今寧夏中衛(wèi)。明洪武三年(1370)廢。為黃河要津。
◎鳴沙州
州名。元初升鳴沙縣置。治今寧夏中寧東北鳴沙鄉(xiāng)。明初徙其民于長安。僅存空城。正統(tǒng)九年(1444)葺城復置。清廢。
◎開成
縣名。元至元年間(1264—1294)置,治今寧夏固原南開城鄉(xiāng)。明因之,成化三年(1467)徙治今固原城關鎮(zhèn)。弘治十五年(1502)改為固原州。明初為關中通往甘、涼等州糧道必經之地,正統(tǒng)四年(1439)曾移萬安、清平二牧馬苑于此。
◎豫旺城
亦作豫望、豫王城。城名。宋寶慶元年(1225)元太祖鐵木真令豫王筑,故名,在今寧夏同心東南豫旺鄉(xiāng)。明成化間置平虜千戶所。
◎寧夏府
政區(qū)名。明洪武三年(1370)改寧夏路置,治今寧夏銀川市老城,旋徙其民于關中,廢。九年(1376)于其地置寧夏衛(wèi)。清雍正二年(1724)復為府,1913年廢。明于此設馬市,邊貿繁盛。
◎固原州
州名。明弘治十五年(1502)改開城縣置,治今寧夏固原縣。清同治十三年(1874)升為直隸州,轄境相當今寧夏固原、海原二縣及清水河上游東岸一帶。1913年改為縣。
◎同心城
又名半個城。城名。明前期建,即今寧夏同心縣舊城。清置把總。嘉靖十二年(1533)明于此城大敗韃靼軍。
◎萌城
城名。明初筑城,在今寧夏鹽池縣西南萌城鄉(xiāng),設有驛站、遞運所與批驗鹽引所。地當寧夏平原中大道。
◎紅古城
城名。明弘治十七年(1504)筑,在今寧夏同心南紅古村。外有邊墻,地當寧夏平原入固原之要沖。
◎磁窯寨
堡寨名。明成化九年(1473)筑城,以此處盛產陶瓷得名。在今寧夏靈武縣東磁窯堡鎮(zhèn),曾置守御官,后裁。
◎黑山寨
堡寨名。明永樂元年(1403)建,與鎮(zhèn)遠關相呼應,在今寧夏石嘴山市郊區(qū)。嘉靖九年(1530)棄守后廢。
◎河西寨
堡寨名。明置,在今寧夏銀川市東南黃河西岸,地當寧夏鎮(zhèn)東南通關中大道。清初廢。
◎蔡祥堡
堡寨名。明置,以駐守之官姓名名之,在今寧夏海原東南,清廢。
◎楊郎中堡
堡寨名。明置,以駐守官姓名名之,在今寧夏固原西北楊郎鄉(xiāng),地當寧夏平原通關中大道。
◎李旺堡
堡寨名。明置,以駐守官姓名名之,在今寧夏海原東李旺鄉(xiāng)。清置把總,地當寧夏平原通關中大道。
◎三營城
寨名。明置,在今寧夏固原北三營鎮(zhèn)。清因之。地當寧夏平原通關中大道。
◎下馬關堡
堡寨名。明嘉靖五年(1526)置,在今寧夏同心東北下馬關鄉(xiāng)。依邊墻置關。清同治十三年(1874)置中遠縣于此。為固原北路邊防與邊貿重地。
◎紅山堡
堡寨名。明正德十六年(1521)置,在今寧夏靈武縣東北黃草溝鄉(xiāng)。地近長城,領烽堠八。明置操守,清設把總。
◎紅寺堡
堡寨名。明正德二年(1507)筑,在今寧夏同心縣北紅寺堡鄉(xiāng)。領烽堠15座,明置操守,清設把總。明初韃靼攻固原往返必經此,弘治十年(1497)明軍于此設伏,曾大破韃靼。
◎寧安堡
堡寨名。明置,在今寧夏中寧縣城關鎮(zhèn)。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設巡檢,后設中寧縣。東通靈州,南通固原,西南通蘭州,為寧夏境內黃河南岸通衢要地。
◎鎮(zhèn)虜堡
又作鎮(zhèn)羅、鎮(zhèn)鹵堡。堡寨名。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建,在今寧夏中衛(wèi)東鎮(zhèn)羅鄉(xiāng)。地近長城勝金關,為寧夏南部黃河以北交通要沖,明清都在此駐兵防守。
◎明安定堡
堡寨名。明置,在今寧夏鹽池西北張步井鄉(xiāng)。地近長城,明設守備千戶所。清因之。
◎鐵柱泉堡
堡寨名。明弘治十三年(1500)筑,在今寧夏鹽池縣西南馬家溝,因有鐵柱泉,故名。韃靼入關往返必飲于此。嘉靖十五年(1536)尚書劉天和改筑舊堡,包泉于堡中,遂成巨防,兵農商旅咸稱便。
◎鎮(zhèn)北堡
堡寨名。明弘治十三年(1500)筑,在今寧夏銀川市西北鎮(zhèn)北堡鄉(xiāng)。為寧夏鎮(zhèn)北路防守重地,明清皆設把總守御。
◎石城堡
堡寨名。在今寧夏西吉縣東北蟬窯村。原為避兵之所,天順(1457—1464)中土達滿俊據此起事反明。成化四年(1468)撫臣項忠討平之,后置堡駐防。
◎雙峰臺堡
堡寨名。明弘治(1488—1505)中于雙峰臺舊城址置,在今寧夏彭陽縣西北。
◎開成堡
堡寨名。明正統(tǒng)四年(1439)以廢開成縣置,在今寧夏固原縣南開城鄉(xiāng),清因之。地當寧夏平原通關中大道。
◎黑水苑
堡寨名。明前期置。在今寧夏固原縣北黑城鄉(xiāng),清改名黑城,置把總。地當寧夏平原通關中大道。嘉靖十九年(1540)韃靼軍自固原引還,邊將周尚文邀敗于此。
◎隰寧堡
堡寨名。明成化(1465—1487)間筑城,在今寧夏鹽池縣西南。嘉靖九年(1530)設遞運所于此,地當后套通關中大道。
◎永興堡
堡寨名。明萬歷時筑,在今寧夏鹽池縣西北英雄堡。清仍駐把總,為軍事重鎮(zhèn)。
◎橫城堡
堡寨名。明正德二年(1507)置,在今寧夏靈武縣北臨河鄉(xiāng)。地近長城,領烽堠七。初置操守,繼改守備。清設都司。為黃河東西要津,康熙帝巡視寧夏曾由此渡河至銀川。
◎惠安堡
堡寨名。明初筑城,在今寧夏鹽池縣西南惠安堡鄉(xiāng)。明置鹽課司、巡檢司。清駐寧夏府通判,主管鹽務。
◎威鎮(zhèn)堡
堡寨名。明置,在今寧夏平羅縣北有倉場,為平虜城前哨。清初設把總守之。
◎鎮(zhèn)朔堡
堡寨名。明置,在今寧夏平羅縣西南鎮(zhèn)朔村。有倉場,轄汝箕口等十墩,清時仍設把總。為明清寧夏北部之重鎮(zhèn)。
◎吳忠堡
堡寨名。明嘉靖六年(1527)筑城,在今寧夏吳忠市區(qū)。明清駐兵守衛(wèi)。
◎金積堡
堡寨名。明嘉靖六年(1527)筑城,以近金積山得名。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金積鎮(zhèn)。清初為寧夏水利同知駐地。同治(1862—1874)間回民馬化隆、白彥虎起義軍據此,后被清軍劉錦棠部攻克,以后于此置寧靈廳。
◎寧夏縣
縣名。清雍正二年(1724)改寧夏左屯衛(wèi)置,治今寧夏銀川市老城。1942年移治謝崗堡,今廢。
◎新渠
縣名。清雍正四年(1726)置,治今寧夏平羅縣南田州塔。乾隆三年(1738)地震后并入平羅縣。
◎寶豐
縣名。清雍正六年(1728)以平羅縣丞駐地寶豐城置,故名,在今寧夏平羅縣東北寶豐鄉(xiāng)。乾隆三年(1738)地震后并入平羅縣。
◎中衛(wèi)
縣名。清雍正二年(1724)改寧夏中衛(wèi)置,即今寧夏中衛(wèi)縣,地當寧夏平原通河西要沖。
◎平遠
縣名。清同治十三年(1874)于下馬關地置,治今寧夏同心縣東北下馬關鄉(xiāng)。1913年改為鎮(zhèn)戎縣。
◎平羅
縣名。清雍正二年(1724)改平羅千戶所置,治今寧夏平羅縣城關鎮(zhèn)。相沿至今。
◎寧朔縣
縣名。清雍正二年(1724)置,治今寧夏銀川市老城。1942年移治小霸堡。后廢。
◎海城
縣名。清同治十三年(1874)改鹽茶廳置,治今寧夏海原縣海城鎮(zhèn)。1913年改為海原縣。
◎寧靈廳
政區(qū)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于金積堡置,治今寧夏吳忠西南金積鎮(zhèn)。1913年改為金積縣。
◎鹽茶廳
政區(qū)名。清康熙十四年(1675)設鹽茶同知于固原州,管理鹽茶貿易。乾隆十三年(1748)徙治海喇都稱鹽茶廳,即今寧夏海原縣海城鎮(zhèn)。同治十三年(1874)改為海城縣。
◎化平川廳
政區(qū)名。清同治十年(1871)析平涼府華亭縣之化平川地置,治今寧夏涇源縣城關鎮(zhèn)。民國時改為化平縣。
◎石嘴山城
城名。在今寧夏石嘴山市郊區(qū),地處蒙漢民族居住區(qū)域交界處。清中葉形成交易市場,乾隆四年(1739)于此設石嘴山主簿,專管交易事宜。1913年裁。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省區(qū)名。元至元八年(1271)置于西夏故地,名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后改為寧夏行省。治西夏故都中興路(后改寧夏路,治今寧夏銀川老城)。轄境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寧夏大部、內蒙古西部及青海、新疆部分地區(qū)。十八年(1281)分置甘肅等處行省,元貞元年(1295)罷寧夏行省并入甘肅行省。1928年以原甘肅省寧夏道八縣與寧夏護軍所轄西套蒙古阿拉善、額濟納二旗置寧夏省。1954年撤銷,縣、市并入甘肅,蒙旗并入內蒙古。1958年又以甘肅省之銀川、吳忠兩市及銀川專區(qū)與固原、吳忠兩回族自治州為基礎改建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