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高原 原 盆地】

◎黃土高原

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位于青海日月山以東,山西太行山以西,晉陜長城以南,甘陜秦嶺及豫西北崤山以北,大致在北緯34°~40°、東經101°~114°之間。包括山西省全部、陜西省北部、甘肅東部與中部、寧夏南部、青海東部河湟流域及河南西北,共計面積44.91萬平方公里。高原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大部分地面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間,地面為黃土堆積層,有土石山地、河谷、平原、蓋沙黃土丘陵、黃土丘陵及黃土原五種地貌特征。氣候因離海洋較遠,地處內陸,故溫暖干燥,變化劇烈,年較差與日較差大,降水集中,暴雨強烈。河流含沙量大,徑流量小,因此長期遭到侵蝕,植被破壞嚴重,形成今天黃土高原植被少,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風貌。但是,在古代黃土高原植被較多,黃土肥沃,是農耕和游牧的理想之地。古代絲路東段大多穿越黃土高原,形成許多重要交通道路。

◎龍首原

位于陜西西安城北。東起浐河畔,西至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長約15公里。《三秦記》謂:“龍首原起自南山東義谷浐河西岸,至長樂坡西北,屈曲至長安古城,六七十里。”《水經注》“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而得名。潘岳的《關中記》和張衡《西京賦》均記載漢長安城和宮闕的一部分是疏龍首原而構筑的。《長安志》記載隋唐長安宮室“東臨浐灞,西枕龍首原”。唐大明宮就建在龍首原上,不僅宮內殿閣建筑更加巍峨高聳,雄偉壯麗,且位于都城的制高點上,俯視京城坊市街衢如在檻內。由于人為破壞,今龍首原只殘留西安城北一帶高地。

◎周原

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西部,北依岐山,南臨渭河,西起鳳翔縣,東至武功縣,包括岐山縣、扶風縣的大部分地區,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沃野連綿,土地肥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部來到周原,開荒種地,修治田畝,構筑房舍,建造都城,稱“京”或“京邑”,并建立粗具規模的國家,號稱“周”。周文王末年,都城由周原遷到長安縣灃河西岸的豐京,周武王時又遷都到灃河東岸的鎬京,周原成為周公、召公的封地。西周末年以后,周原日漸荒蕪,但地面以下文化遺產極為豐富。1975年以來,在周原發掘了西周宮殿、宗廟建筑遺址、平民住宅區、制骨器的作坊及百余座的周墓,出土了數以萬計的西周文物和西周甲骨文。甲骨文小如粟尖,為研究西周歷史提供了史書和金文上所沒有的資料。自漢至今周原出土青銅器千件以上,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對研究西周歷史有重要的科學價值。1980年在周原召陳村西周建筑遺址出土兩枚蚌雕人頭像,均深目高鼻,有白色人種的特征,其中一枚刻有“巫”字,可能是當時從事巫師職業的外國人。這是絲綢之路上最早出現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

周原遠景

◎細柳原

在陜西西安市南約16公里的細柳鄉,是渭河平原上陂陀起伏的一塊高地,相對高差不及10米。《元和郡縣志》長安縣:“細柳原在縣西南三十二里,別是一細柳,非周亞夫屯軍之所。”《長安志》長安縣:“細柳原在縣西南三十三里。”細柳原在漢代可能是上林苑中的細柳觀所在地。司馬相如《上林賦》:“登龍臺,掩細柳。”《史記·孝文帝紀》注引張揖曰:細柳“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從軍事歷史地理形勢看,漢文帝時期周亞夫屯兵細柳營在渭河北岸,今咸陽市西南的兩寺渡村南,而不在細柳原。唐代有人將今西安市北銅人原稱細柳原,當地出土許多唐墓志記載這里是細柳原。

◎咸陽原

又名洪瀆原。在陜西咸陽市秦都區,是渭河、涇河的分水嶺,東西長32.7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總面積約350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其中略有起伏,海拔420~510米。由于咸陽原地處秦咸陽和漢唐長安城附近,離宮別館苑囿很多,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漢唐重要陵墓區,西漢11個皇帝除漢文帝葬灞陵原,漢宣帝葬少陵原外,其余九帝均葬于咸陽原。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還設陵邑守陵,“五陵少年”“五陵公子”即指咸陽原上這五個陵縣的富豪紈绔公子。唐李昺的興寧陵、武則天母親的順陵也在此原。因時代推移咸陽名稱屢有變更。秦都咸陽在漢代改為渭城,咸陽原稱渭城北阪,又因漢五陵在此,又稱五陵原。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因漢昭帝平陵邑置始平縣,亦稱始平原;后趙時(319)因咸陽更名石安,又稱石安原。隋唐時稱洪瀆原,唐亦稱畢原。至于咸陽原部分地區的名稱更多,如漢高祖長陵附近稱長陵阪,康陵附近稱康陵阪,漢昭帝平陵附近稱姜原,長陵以東為鹿苑原、睦城阪。咸陽原是涇水和渭水下游一段的分水嶺,由長安西去的絲綢之路有兩條:一條由今咸陽市秦都區渡渭,沿渭水北岸,咸陽原南側西行;一條由今秦都區西北行翻越咸陽原,經今禮泉、乾縣、永壽、彬縣再沿涇水河谷、越六盤山或北經固原通往河西。由于咸陽原在秦漢都城附近交通地位和戰略地位都很重要,所以歷代都有重兵把守,設置許多驛站。如漢代的細柳營和棘門,“細柳兵壯”成為治軍嚴明的千古佳話。

◎五丈原

位于陜西岐山縣秦嶺北麓,北臨渭河,西有麥李河,東有石頭河(古斜谷水),是一處背山面水,東、西、北三面險峻高出渭河沖積平原之上的黃土原。海拔640米,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原面平坦,土地肥沃,是渭河南岸西部黃土臺原的一部分。在五丈原東南斜水口曾設置斜峪關,是扼守秦嶺交通要道褒斜道的北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攻魏,由漢中北出褒斜道,屯兵五丈原,開渠引水,進行屯墾,與屯兵積石原的魏將司馬懿隔渭水對壘。后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今原上有諸葛武侯祠。

◎積石原

又名北原。位于陜西岐山縣境渭河北側,與渭河南五丈原對峙。海拔670米左右,高出渭河沖積平原100多米,是渭河北岸東西連綿的黃土臺原的一部分。積石原俯瞰渭河平原,眺望五丈原,視野開闊,是控扼絲綢之路和綰轂秦嶺通道褒斜道的重要交通要地。三國時蜀魏相爭,魏將司馬懿使部將郭淮屯兵積石原,阻止諸葛亮北渡渭水或東進長安。

◎淺水原

亦名鶉觚原。位于陜西長武縣北,是長武原北部的一部分。鴨兒溝由長武縣城之北,切割黃土高原東流,然后折而東南流入涇河,其源頭地下水埋藏較淺,出露于黃土層中,故名淺水原。又因漢代在此設鶉觚縣,故又名鶉觚原。絲綢之路在陜西境內北線,由永壽梁北下涇河谷道沿河右岸行至亭口,為避涇河甘肅涇川縣至亭口一段彎彎曲流,徑直上淺水原,至涇川縣境復又沿涇河西行。此原戰略地位與交通地位都非常重要。隋末唐初,割據于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曾據淺水原上高城與唐軍李世民對壘,后經激烈戰斗,唐軍全勝,清除了隴東地區的割據政權。為紀念淺水原之戰,唐貞觀四年(630),為義士、勇夫殞身在此建立昭仁寺,今昭仁寺內朱子奢撰文《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虞世南書,為唐代名碑之一。昭仁寺為絲路上的一處名勝古跡。

◎始平原

一名黃山,又名北邙崖。位于陜西興平縣北,是渭北黃土旱原的一部分,海拔520~540米,原面平坦,西與武功東原相接,東與咸陽原相連,長30多公里。因苻秦時始平縣置此而得名。在中西要道上,交通地位非常重要。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唐宗室雍王李守禮女金城公主嫁與吐蕃贊普棄隸蹜贊(尺帶珠丹),離開長安,唐中宗親送至始平縣,后改始平縣為金城縣。金城公主入藏帶去大批手藝工匠及龜茲樂隊,對漢藏經濟、文化交流及唐蕃友好關系做出了貢獻。

◎白鹿原

位于西安市東南,秦嶺北麓灞河與浐河之間的黃土原。東北稍高向西南傾斜。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6~10公里,海拔高600~780米,最高803.9米,高出西安城200~300米。原面有一條鯨魚溝自東向西北注入浐河,將白鹿原分割為二,東北半部比南半部高出100余米。《三秦記》載:周平王時(前770),原上出現白鹿,故名白鹿原。又因漢文帝葬于此原畔,曰霸陵,故又名霸陵原。原東控穿越秦嶺的藍(關)武(關)道,原北灞河東岸地名灞(或霸)上,是幾條交通要道的交會處,是漢唐長安東通函谷關、武關、臨晉關以東廣大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

◎銅人原

位于陜西西安市灞橋東北,西安至高陵縣公路東側,東至臨潼區斜口,南起洪慶鎮,北抵新合鎮,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5公里,海拔430米,略高于西安市區,屬渭河南側二級階地,北鄰渭河,西臨灞河,東南接驪山西側的黃土原,為長安東通中原的道路必經之地。秦時鑄銅人(金人)12枚,東漢時董卓壞以為錢,余2枚,魏明帝欲運往洛陽,到銅人原的霸城南因重無法運走,留在霸城大道之南,故名該原為銅人原。銅人原上有漢成帝修建的昌陵,當地群眾稱為“八角琉璃井”,是中國歷史一座最大而沒有完工的帝王陵。

◎鳳棲原

位于陜西西安市區東南。東連少陵原,西至勛蔭坡,南起長安縣韋曲鎮,北至三爻村,系少陵原向西北延伸的一部分。《咸寧縣志》:“總為鴻固原,南曰少陵原,北曰鳳棲原。”并引舊志:“漢神爵四年(前58年)鳳凰集杜陵,故名。”

◎少陵原

位于陜西西安市東南,界于浐河與潏河(古稱樊川)之間。北起黃渠、春臨、里王等村,南達長安縣韋曲鎮,南北長約20多公里,東西寬6~10公里,面積約140平方公里,海拔470~630米,高出西安100~200米,最高點在三兆鎮之南。漢宣帝葬于此原,陵名杜陵,稱杜陵原。宣帝許皇后先葬于杜陵之南,其陵較杜陵小,“小”與“少”古代通用,故稱少陵原。少陵原毗鄰西安市區,居高臨下,俯視全城,扼控由西安入終南山有關通道。

◎畢原

在陜西西安市南約14公里。周文王、武王、周公葬于畢(即畢原)。《史記·正義》引《括地志》:“武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畢原上。”《史記·周本紀》太史公曰:“周公葬于畢,畢在鎬東南杜中。”《集解》徐廣曰:“一作社。”《集解》骃案《皇覽》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長安鎬聚東南杜中也。”鎬、杜皆在今西安市西南。另一說謂畢原在咸陽市秦都區北即今咸陽原。《元和郡縣志》《長安志》《關中勝跡圖志》均有如此記載。近幾十年來在西安市區南三爻村及長安縣里王村、塔坡、韋曲鎮等地出土大量唐代墓志,記述死者葬于畢原,與《括地志》所記畢原距長安城(唐長安城東部及今長安縣東部唐時稱萬年縣)的距離大致相符。畢原為漢唐長安城進入南山谷口的必經之地。

◎馬嵬坡

在陜西興平市西13公里,是古代中國內地通往漢中、四川和隴坂以西地區的必經之地。相傳晉人馬嵬在此筑城,故名。晉太元十一年(386)苻麟擁眾數千據馬嵬,為姚萇所敗,奔走漢中。后來這里曾屢為戰場。唐代在此置馬嵬驛。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之亂,唐玄宗由長安出逃奔蜀,至馬嵬驛發生兵變,唐玄宗命宦官高力士縊殺楊貴妃于驛內佛堂。安史之亂平息后,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長安,路經馬嵬驛,改葬貴妃于驛側。今馬嵬坡楊貴妃墓是一處游覽勝跡。

◎青藏高原

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在中國西部及西南部,包括今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肅西南部,為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及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所環繞,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海拔3000~5000米,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各大河流發源地。高峰終年積雪,湖泊眾多。氣候特色是氣溫低,濕度小,雨量少,日照豐富,降水量自高原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按地形差別又可分為藏北高原(羌塘)、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及川藏高山峽谷等。古代絲路中的青海路、唐蕃古道等即經行其地。

◎青海高原

青藏高原東北部分。在今青海省中、南部。北起布爾汗布達山、祁連山,南至四川西北邊境,東到西傾山,西南抵唐古拉山。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點為昆侖山的布喀達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在民和縣下川口村,海拔1650米,氣候屬高原大陸性,干燥、少雨、寒冷、多風,日溫差大,冬長夏短。具有高山草甸、草原景觀。巴顏喀喇山斜貫中部,分高原為南、北兩部:北部為黃河源,多湖泊;南部為諸多河流發源地。富野生動物和礦產資源。在古代為絲路中的青海路和唐蕃古道所經地。

◎羌塘

藏北高原名。藏語稱Byang thang,意為北方廣闊的草原。位于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長約2400公里,寬約700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歷史上為唐蕃古道途經之地,現為西藏自治區主要的牧業區。

◎甘南高原

青藏高原東緣部分。在今甘肅南部、隴南山地以西。區內海拔高度3000~4000米,地勢東低西高,起伏不大,分布著大片草地,是天然的牧場。按地形高原又可分為阿尼瑪卿山、西傾山原區,岷迭高山峽谷區,碌曲、夏河盆地區三部分。年平均降雨量350~600毫米,植物、土壤垂直分帶明顯。此高原區為西北青藏高原入四川盆地所經地區,古代有許多交通道路分布其間。

◎帕米爾高原

中國古代史籍又稱為蔥嶺、波迷羅、播密川、播密等。位于中亞東南部,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及阿富汗三國。為地球上兩條巨大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帶和帕米爾—楚科奇山帶)的山結,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交會于此。帕米爾,系塔吉克語“世界屋脊”之意。高原海拔4000~7700米,擁有許多高峰。崇山峻嶺交錯,地形結構以近緯向的山地為主,并與經向山地相結合,地形與構造一致,主要呈線性特點,沒有封閉的內陸盆地。由于經受了最大最快的隆起,地震活動強烈,由此引發的山崩有時形成新的湖泊。東帕米爾地形按絕對高度(5000~6000米)屬于高山,但山脈的相對高度1000~1500米,山體渾圓,山脈被寬淺的河谷分割,在海拔4000~5000米高處,有冰磧平原和荒漠平原。西帕米爾主要是強烈切割的高山,河谷窄而深,各種冰川地形廣泛發育。高原又是現代冰川作用的一個強大中心,約有1000多條山地冰川,覆蓋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冰川使山地河流得到水源。氣候屬嚴寒的大陸性高山氣候,特別是東帕米爾的大陸性更為顯著。西帕米爾的氣候垂直變化大。作為中國傳統上蔥嶺的一部分,絲綢之路多通過此而向中亞、南亞延伸。

◎播密川

見“帕米爾高原”條。

◎內蒙古高原

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起大興安嶺,西至甘肅西北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國。海拔約1000米,陰山山脈橫貫其中,南麓為河套平原,再南為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為阿拉善高原,北部和東部為呼倫貝爾、烏蘭察布、錫林郭勒等高原。草原遼闊,水草豐茂,自古是天然的牧場。氣候干燥、少雨,多沙漠、戈壁。為草原絲路及內地通往漠北蒙古草原的通道。

◎蒙古高原

亞洲中部高原。在今蒙古國境內,其境西有阿爾泰山、杭愛山,東有大興安嶺,東南為戈壁,與中國內蒙古高原為一體,平均海拔1500余米。屬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年降雨量較少,冬季嚴寒漫長。色楞格河、克魯倫河等發源,并流經境內。歷來為北方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蒙古民族游牧之地。草原絲路貫穿其境內。

◎伊朗高原

西南亞高原。在今伊朗中部和東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總面積約270平方公里。興都庫什山、厄爾布爾士山、扎洛羅斯山、蘇米曼山環繞其境,中間形成許多陷落的盆地、綠洲,平均高度約為1000~2000米。氣候干燥,年溫差較大。大部分為草原、荒漠和鹽沼。綠洲適應農業,產谷物、棉花。地下石油、天然氣蘊藏豐富。古代絲路多在高原的綠洲、盆地上穿行。

◎關中盆地

又名關中平原、渭河盆地、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320~800米,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東部最寬達100公里,西安附近約75公里,眉縣一帶約20公里,到寶雞逐漸閉合成峽谷,形似新月。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故稱關中。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盆地在陜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為喜馬拉雅山運動時期形成的巨型斷陷帶,盆地兩側均有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溫泉出露。平原南北兩側山脈沿層線不斷上升,平原徐徐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平原,堆積著深厚的黃土及渭河攜帶的泥沙,填充淤積其中。因地殼間歇性變動和河流下切,形成高低不等的階地。一、二級階地組成關中平原的主體,稱為“原”。自上而下如階梯稱為“頭道原”“二道原”“三道原”。三道原相當于二級階地。原面因受渭河南北支流的切割而破碎。渭河以北,從西向東有西平原、和尚原、周原、積石原、始平原、美原、許原等;渭河以南從西向東有五丈原、細柳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銅人原、陽郭原、孟原等。關中平原上的渭河、涇河和洛河均有灌溉之利,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使關中平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農業區。再加以交通便利,四周又有山河之險,從西周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建都于關中平原的中部,歷時千余年。目前關中平原為中國工農業和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全國重要的棉麥產區。小麥占耕地的50%左右,棉花則主要分布于涇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三大灌區。

◎碌曲盆地

見“甘南高原”條。

◎夏河盆地

見“甘南高原”條。

◎柴達木盆地

青海最大盆地。柴達木,蒙古語“鹽澤”之意。在青海北部,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環繞其間。東西長800公里,南北最寬處350公里,面積約為20萬平方公里,海拔2600~3000米。地形呈西北向東南傾斜。內有戈壁、丘陵、平原和湖泊(鹽澤)。礦產豐富,氣候干燥。古青海路貫穿其間,唐蕃古道也經此地。

◎準噶爾盆地

新疆北部最大的盆地。為阿爾泰山、天山及西部諸山所環繞,東西長1120公里,南北最寬處800公里,總面積38萬平方公里。海拔約500~1000米,地形呈東高西低。盆地邊緣散在一些綠洲,中部為草原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有瑪納斯河、烏倫古河等內陸河注入盆地。多草原牧場,宜畜牧;綠洲帶扁形平原則宜農業。礦藏豐富。草原絲路多經此盆地入新疆南部,西溝通中亞。

◎塔里木盆地

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塔里木,維吾爾語“脫韁之馬”之意。在今新疆天山以南。有天山、阿爾金山、昆侖山環繞其間。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寬約55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地形呈東高西低走向。氣候干燥,降雨量少,中部形成廣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白龍堆沙漠,沙漠外圍為沖積平原,即大小不等的綠洲。各綠洲土地肥美,農業發達。絲路中段南道和中道經各綠洲向中亞延伸。

◎吐魯番盆地

新疆東部盆地。為博格達山、覺羅塔格間陷落盆地。東西長245公里,南北寬約75公里,呈環狀結構。氣候干燥,高溫,故有“火州”之稱。內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為中國最低之地。北部農業區靠坎兒井灌溉,盛產瓜果、葡萄。盆地內吐魯番,即古代高昌國,為絲路門戶之一,歷代聚集中亞、印度商人、僧侶,是古代中西絲路文化交會的中心地之一。

◎焉耆盆地

新疆中部盆地。在天山支脈薩阿爾明山和庫魯克塔格間。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62.5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盆地中心為博斯騰湖,周圍草原,水草肥美,產良馬。為絲路所經主要盆地,連接西域南北道,地位十分重要。

◎哈密盆地

又稱庫穆爾盆地。在新疆東部哈密地區,有巴爾庫爾山、哈爾里克山、馬鬃山、庫魯克塔格圍繞其間。海拔500~1000米。北部綠洲依賴坎兒井灌溉,農業發達。絲路多經此,連接西域南北道。

◎費爾干納盆地

中亞著名盆地之一。主要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及吉爾吉斯斯坦,由費爾干納山、恰特卡爾—唐拉明山所環繞。東西長300公里,南北最寬150公里,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形如巨大的橢圓形碟子,由西向東傾斜。夏暖冬寒,年降水量約300~400毫米。盆地內綠洲富饒,農業發達。歷史上為中亞主要產棉區及交通要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大方县| 诸暨市| 乌兰察布市| 禹城市| 福建省| 子长县| 武宁县| 攀枝花市| 蛟河市| 贵港市| 弥渡县| 甘谷县| 宝坻区| 江山市| 奉贤区| 池州市| 于都县| 句容市| 湘阴县| 百色市| 洛阳市| 山东省| 淮滨县| 田阳县| 安义县| 莎车县| 南充市| 莱州市| 霸州市| 丽江市| 平潭县| 霍城县| 贵港市| 徐闻县| 古田县| 昆明市| 岢岚县| 阳西县| 都兰县|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