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 綠洲】
◎毛烏素沙漠
又作烏審沙漠。在河套南內蒙古伊克昭盟南烏審旗及陜西榆林北,南至寧夏鹽池縣一帶。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北部為固定沙丘,每年向東南移動約3~5米。在古代,此地沙化面積較小,多鹽澤和綠洲。唐代賈耽“從邊州入四夷”道中記“夏州(治今陜西靖邊白城子)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即經此地入河套以北(見《新唐書》卷四三《地理志下》)。
◎庫結沙
一作普納沙。古沙漠地名。在毛烏素沙漠西北庫布沙漠東部。《新唐書》卷四三《地理志下》引賈耽“從邊州入四夷”道中“夏州(治今陜西靖邊白城子)塞外通大同、云中道”記:“……八十八里渡烏那水,經胡洛鹽池、紇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庫結沙……”即此。
◎細腰沙
古沙漠名。在今內蒙古阿拉善旗騰格里沙漠內,為五代北宋初絲路東段靈州道上之沙磧。《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引高居誨《使于闐記》云:“自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過黃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黨項界,曰細腰沙……”即此。由此涉沙磧,渡白亭河至涼州(今甘肅武威)。
◎神點沙
古沙漠名。在今內蒙古阿拉善旗騰格里沙漠內,為五代北宋初絲路東段靈州道所經沙磧之一。《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引高居誨《使于闐記》云:“自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過黃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黨項界,曰細腰沙、神點沙……”即此。
◎三公沙
古沙漠名。在今內蒙古阿拉善旗騰格里沙漠內,為五代北宋初絲路東段靈州道所經沙磧之一。《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引高居誨《使于闐記》云:“自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過黃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黨項界,曰細腰沙、神點沙。至三公沙,宿月氏都督帳。”即此。
◎黑堡沙
古沙漠名。在今內蒙古阿拉善旗騰格里沙漠內,為五代北宋初絲路東段靈州道所經沙磧之一。《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引高居誨《使于闐記》云:“自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過黃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黨項界……自此沙(三公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廣……”即此。
◎旱海
古沙漠名。在今寧夏東南、毛烏素沙漠西南部分。為五代和北宋初絲路東段靈州道所經沙漠之一。《資治通鑒》卷二八五胡三省注引《考異》趙珣《聚米圖記》記:“鹽(治今陜西定邊)、夏(治今陜西靖邊白城子)、清遠軍(在今寧夏靈武東南)間,并系沙磧,俗謂之旱海,自環州(治今甘肅環縣)出青剛川(在今甘肅、寧夏交界處張家橋一帶)本靈州大路。”
◎巴丹吉林沙漠
內蒙古西部沙漠。位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至阿拉善右旗一帶。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中心為復合型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沙山間有洼地、鹽湖及芨芨草等,為畜牧牧場之地。其東額濟納旗為古代絲路通道之一,連接北方草原地區與河西走廊等地交通。
◎突倫磧
又作圖倫磧。古沙漠名。在今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部。《新唐書》卷二二一《吐谷渾傳》記:貞觀九年(635),唐軍擊吐谷渾,其可汗“伏允走圖倫磧,將托于闐(今新疆和田),(薛)萬均督銳騎追亡數百里,又破之”。即指此。
◎俱毗羅磧
古沙漠名。在今新疆庫車西南,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新唐書》卷四三《地理志下》引賈耽“從邊州入四夷”道記:“安西(治今新疆庫車)出柘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磧。”即此。
◎大患鬼魅磧
古沙漠名。地在今新疆哈密至高昌間沙磧。宋代王延德《西州使程記》云:“次歷益都(今新疆哈密西北)。次歷納職城(今新疆哈密西),城在大患鬼魅磧之東,南望玉門關甚近。”即此。
◎哈順沙漠
又作噶順沙漠、伊勒呼瑪沙漠。古稱莫賀磧、莫賀延磧、胡盧磧等。地在今新疆哈密東南,直至甘肅敦煌一帶。海拔約1200米,為干燥沙漠。唐長慶二年(822)劉元鼎使吐蕃記云:“河源東北直莫賀延磧尾殆五百里,磧廣五十里,北自沙州,西南入吐谷渾寢狹,故號磧尾。”(《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傳下》)五代時,高居誨《使于闐記》亦云:“沙州(治今甘肅敦煌)西仲云,其牙帳居胡盧磧。……胡盧磧,漢明帝征匈奴,屯田于吾盧(今新疆哈密),蓋其地也。地無水而常寒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均指此。

哈順沙漠(莫賀延磧)
◎莫賀延磧
見“哈順沙漠”條。
◎胡盧磧
見“哈順沙漠”條。
◎白龍堆沙
一作龍堆。古沙漠名。在今新疆羅布泊東至甘肅敦煌西。為古代絲路所經最為艱巨的沙漠之一。海拔1000米左右,呈東北—西南走向,溝谷內流沙堆積,蜿蜒如龍,故名。《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敦煌郡記:“正西關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今羅布泊)。”即指此。
◎塔克拉瑪干沙漠
中國最大的沙漠。又名塔里木沙漠。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故又有“死亡之海”之稱。在今新疆天山南塔里木盆地內。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約32.4平方公里。一般高70~80米,最高達250米。因受西北風影響,沙丘向東南移動;受東北風影響,沙丘又西南移動。沙漠外圍形成許多綠洲(沖積平原),歷來為西域絲路南、中道必經之地,由古至今逐漸向南推移。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駱駝運輸隊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新疆北部沙漠。在新疆準噶爾盆地中部,面積6萬平方公里,多為半固定沙丘,高30~40米,多在古沖積平原之上。中國古代民族沙陀即原居于此,且得名。絲路多沿其邊經過。
◎卡拉庫姆沙漠
中亞大沙漠之一。地在今土庫曼斯坦境內,面積約為35萬平方公里。河流湖泊稀少,年降水量約60~150毫米。低地多鹽土和龜裂土。大部分地區生長短草,可為牧場。南部有卡拉庫姆運河,可通航、灌溉。沙漠南沿馬里一帶,系絲路所經地之一。
◎克齊爾庫姆沙漠
又譯作克孜勒庫姆沙漠。中亞最大沙漠之一。位于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海拔53~300米。年降雨量為100~200毫米。耕地少,有少量牧場,養羊業發達。極干旱,缺少植被,故又有“饑餓草原”之稱。古絲路多經沙漠南邊塔什干、布哈拉綠洲穿行。
◎河西走廊
又名甘肅走廊。在今甘肅西部,因北有合黎山、龍首山,南有祁連山,東有烏鞘嶺,在山之間形成走廊,故名。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100~200公里,平均海拔約1400米。走廊兩側多為戈壁、沙漠,而山上雪水、河水流經,形成斷續綠洲,如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綠洲等。自古絲路東段干道經此,稱為河西路。
◎敦煌綠洲
見“河西走廊”條。
◎哈密綠洲
見“哈密盆地”條。
◎塔克拉瑪干南緣綠洲
新疆南部綠洲群。主要包括若羌、且末、和田、莎車、喀什等綠洲,均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沖積平原,有南邊阿爾金山、昆侖山發源諸河浸潤,農業發達。古代絲路即沿此綠洲行進,故又稱為綠洲路。
◎費爾干納綠洲
見“費爾干納盆地”條。
◎塔什干綠洲
中亞著名綠洲之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首府塔什干一帶。為錫爾河支流契爾契克河谷地,早在公元前2世紀末已建有繁榮之城鎮,歷代為著名的都市,也是絲路所經的要道。唐代石國即建都于此。
◎撒馬爾罕綠洲
中亞著名綠洲之一。在中亞烏茲別克斯坦東部,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為歷史上中亞著名的經濟、文化中心。古代中亞康居國即在此地。明永樂年間,陳誠撰《西域番國志》記:“撒馬兒罕在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之東北……地勢寬平,山川秀麗,土田地膏腴,有溪水北流……”絲路多經此向西行進。
◎布哈拉綠洲
中亞著名綠洲之一。在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澤拉夫尚河滋潤其地,農業發達,歷代建有中亞重要城鎮,也為絲路所經之地。
◎阿什哈巴德綠洲
中亞綠洲之一。在今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沙漠南緣,阿姆河左右的卡拉捷詹河和穆爾加布河滋潤其地。為古代絲路所經地區之一。
◎馬雷綠洲
一譯作馬里。中亞著名綠洲之一。在今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沙漠南緣,阿姆河左右的卡拉捷詹河和穆爾加布河滋潤其地。為古代絲路所經重要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