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的邏輯:如何持續做正確的事
- 傅君琳 鄭少雄
- 2844字
- 2021-11-11 17:50:25
世界是一顆骰子
“不確定性”中也有“可控性”
骰子,這個生活中頻繁亮相的小立方體,在每一次出手后,經過幾秒的旋轉、碰撞、摩擦,幾經搖擺最終落定。因其結果的隨機特點,骰子在影視劇情中往往被賦予了“決定命運”的奇幻色彩。
實際上,細致分析可以得出:每次骰子朝上的點數并不是完全隨機的,而是由諸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包括拋出時的角度、速度以及桌面的摩擦碰撞情況,等等。
因此,倘若可以精確測量這些變量,我們就能夠掌握骰子的運行規律,并預測最終的點數。
類似于擲骰子這樣的不確定事件,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一些相對容易預測,如心跳的脈動、呼吸的頻率;還有一些則變換多樣,如說走就走的旅行、突如其來的桃花運。70億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并相互影響著。我們所在的世界,正如一個宏大的輪盤,在時間的單向驅使下不停地運轉,因此充滿了多變性和復雜性。
世上的每件事都是一個骰子——一個遠不止六面的骰子。如果有人能夠同時掌握這個世界的所有事件、所有骰子的具體情況,那他就可以透過表象,看清本質,分析規律,預測未來。
點數背后的數據世界
骰子的背后是角度、速度、摩擦碰撞等因素,而現實中每件事背后,也藏有許多小秘密,待我們去一一挖掘。
舉個例子,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見到各種各樣的店鋪和品牌,它們為我們提供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和服務。而這些表象的背后,又潛藏著什么樣的深層真相呢?
在香港,惠康是規模最大的連鎖超級市場品牌。在地窄人稠的香港,它有著多達300余家的分店,市場占有率高達39.8%;但它的競爭對手,市場占有率為33.1%的百佳超市,實力也與它不相上下。
這樣的現象不止一個,主打個人護理產品的萬寧在香港有近400家分店,其主要競爭對手屈臣氏,亦是實力雄厚。
這四大品牌,在香港每走兩條街就能遇到一家,每個品牌都實力非凡。競爭對手間勢均力敵且能夠長期共存,這樣的“兩極格局”,看起來是不是有點蹊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真相是,這些品牌各有陣營。香港300多家惠康,近400家萬寧以及近1000家7-Eleven便利店,全部歸屬于牛奶公司旗下;而百佳和屈臣氏,則由和記黃埔所有。除了這部分業務,和記黃埔公司還涉及港口(香港國際貨柜碼頭)、能源(香港電燈集團,俗稱“港燈”)及通信等產業;牛奶公司則全資或部分掌控著香港、澳門、中國大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星巴克、宜家家居、7-Eleven便利店、美心西餅、萬寧、惠康等品牌。
是不是感覺牛奶公司與和記黃埔都好厲害?
然而,故事的幕布不止一層。
牛奶公司的終極大股東是怡和集團,和記黃埔則歸長江集團所有,兩者都是涉及金融、地產、科技等多個產業的巨型跨國公司。而怡和集團的背后,又是凱瑟克家族,長江集團的大佬,則是眾所周知的李嘉誠。
除了這兩家,世界上還有許多大到能源、基建、房地產,小到交通、餐飲、橡皮擦,什么產業都有所涉及的超級巨頭,譬如三星集團(除了曾經爆炸的Note7,他們也建起了世界第一高建筑——迪拜塔)、三菱集團(除了汽車,“影像·從心”的尼康也歸其麾下)、太古集團,等等。同樣的,在他們幕后,也都有聲名顯赫的家族或財團撐腰。
因此,你了解得越多、眼界越寬廣,看到的就不只是表面的惠康vs百佳、萬寧vs屈臣氏,亦不是牛奶公司vs和記黃埔,而是凱瑟克家族vs李氏家族,抑或是更深的,我們也尚未看到的一層。
這就是眼界的重要性。越是見多識廣,越能登高望遠,越容易透過表象看本質,分析與預測的能力也就越強。而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就越能在這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先人一步、把握機會、輕松取勝。
觀測值與真實值
如何準確測量骰子背后的速度、角度、摩擦等影響因素?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我們對每件事的認知,永遠只是觀測值,而事件背后的本質則是真實值。觀測值與真實值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而這些偏差的來源有些是客觀的,有些則是主觀的。
舉個例子,當一輛鳴笛火車向我們駛來的時候,由于多普勒效應,我們聽到的音調(觀測值)會比火車實際鳴笛的音調(真實值)高——這是物理規律所造成的客觀偏差。而當被問到去年全球平均GDP增長率時,各大機構會提供各不相同的數值——這則是信息數據來源不同、分析計算方法相異所造成的偏差。
如何減小這種偏差,使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更接近真實值呢?
數理統計中有個概念叫大數定律:隨著試驗次數的遞增,事件發生的頻率將趨于一個穩定值。比如,我們上拋一枚硬幣,硬幣落下后,哪一面朝上都是偶然的。但當我們上拋1000次硬幣之后就會發現,硬幣每一面向上的次數約占總次數的二分之一。
同樣,在現實世界的每一次觀測中,我們往往只能得到“這次是正面”或“這次是反面”這類單一且表象的信息,而并不知道其“二分之一”的本質。因此,增大觀測量、多去體驗和嘗試,通過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來建立對事件的宏觀認知,往往就能向“二分之一”的真相邁進一大步。

拋硬幣試驗
不過,一件事的真相往往不是一個單純的“值”,還有可能是二維的“坐標”,坐標中心原點則代表著本質與真相,而其周圍散亂的點,則是對其一次次的觀測與體驗。觀測和體驗越接近中心原點,我們就越接近真相。

散點與真相1
以上探討的仍是單單一件事。而我們身處的世界,是由無數件事構成的復雜而龐大的體系。簡單來看,假設人這一生只做四件事“吃、喝、拉、撒”,我們就可以把每件事看作三維四面體的一個頂點,其周圍散亂的、具有三維坐標的點則是對真實值的一次次觀測。并且,這四件事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且強度不一、形式不同。

散點與真相2
當然,現實世界是極其復雜的,遠不只是三維的四面體,還有可能是四維的超立方體,或者是多維的、未知的、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情形。
因此,我建議大家多拋骰子,以對其速度、角度、摩擦等影響因素形成宏觀而準確的測量,從而更加清晰地把握規律。這樣,分析和預測最后的概率就變得相對容易了。
總而言之,增大觀測的次數,是探尋真實值的最佳途徑。也就是說,勇于嘗試、體驗生活、探尋未知,是開闊眼界、探究世界的不二法門。“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便是這個道理。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很多事并沒有真實值,即沒有正確答案。三維四面體周圍的每個散點,可以看作是每個人對某件事的主觀看法;而眾多散點聚集的中心,則是大多數人的看法,即社會主流的聲音——例如人們對美的眾多標準,匯總形成了一個最主流的大眾審美。
你也許會問:“那么增大觀測值,多體驗生活,了解更多人的想法,是否會使我的立場與社會主流聲音越來越一致,變得人云亦云、喪失自主判斷能力呢?”
當然不是。
科爾伯格在“三水平道德發展論”中提到,處在第二水平——習俗水平的個體,已經能夠主動去了解、遵守并執行社會規范;而處在更高的第三水平——后習俗水平的個體,造詣就更高了。他追求的是整個人類群體的正義和尊嚴,并已將此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命令。可以說,他的道德判斷已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
這也是宏觀意義上,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
多去體驗生活,汲取別人的見解,是為了探究社會如何運行。你不一定要跟從社會主流,但要了解社會主流,從而對世界有宏觀的認知,能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構建自身獨特的立場。而這,也就是所謂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