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金融普惠的邏輯與路徑
- 張永升 李會芳
- 1324字
- 2020-08-20 17:05:09
序 在地化研究與農村金融創新
張永升的專著即付梓出版,該書是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作為其博士生階段的導師,我很欣慰。
張永升2009年入學。入學前,發表過一些金融方面的論著。入學后,主要學習農村金融方向。張永升跟我一起或單獨做過很多農業與農村金融的實地調研和觀察,包括:小額信貸機構、半正規金融組織、合作金融組織、新型或小型金融機構、大型涉農金融機構的基層組織、涉農保險機構、農業擔保機構,了解了這些金融機構或組織的創建、改革和發展,也了解了這些金融機構或組織的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包括抵質押制度及抵質押模式創新、農業擔保模式創新、信貸保險融合模式創新、農業價值鏈金融、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創新等。通過這些實地調查、觀察,他對農村金融很多問題都很有興趣,其中,新型合作金融的發展是其關注的重點之一。
在其博士論文選題時,我建議他圍繞我們共同關注的合作金融開展深入研究,最初是想把問題聚焦在合作金融運行的制度基礎上,重點是探討一些資金互助組織運營中對“合作性”制度優勢的利用程度,也就是探討支撐資金互助組織運營的基礎是合作性還是在地化?還是二者的結合?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就是想探究合作金融是如何緩解或克服農村金融運行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合作金融可以基于成員之間的“共同紐帶(Common bond)”,利用入社成員的篩選、成員間的相互監督、互助等機制,緩解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而在地化的小型金融機構也可以利用與客戶物理距離比較近的地緣優勢,利用軟信息,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那么,新近發展起來的資金互助組織,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合作金融組織的制度優勢,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小型金融機構的在地化優勢,合作性和在地化二者之間是如何互動的,等等,這些問題是值得深究的。
在資料整理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張永升將研究對象擴展到包括合作金融組織在內的多種類型的小型金融機構或組織(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大型涉農金融機構的分權化改革(如農業銀行下沉經營重心的改革),研究視角更多的集中于金融機構在地化在緩解農村金融運行中信息不對稱、節約交易成本、防控風險方面的作用。他既從理論層面探討了在地化在縮短空間距離、軟信息優勢利用、克服農村金融地理排斥等方面的作用,又利用案例分析方法,論證了在地化在促進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擴展、增進農村金融普惠方面的作用。比如,利用實地調查資料分析了資金互助或其他類型合作金融機構,再利用社區地緣人緣優勢開展金融服務的機理和實踐;分析了國際金融機構開設的村鎮銀行如何利用在地化的人力資源,拓展適合本地區的客戶、設計和開發適宜本地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分析了中國農業銀行的下沉經營重心的組織創新、內部管理機制改革對其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促進作用,等等。
總的來講,張永升的論文就是試圖從更廣泛的視角,論證分析中小型金融機構、更加分權化的農村金融機構管理體制,能夠利用在地化優勢,克服和緩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交易成本高、風險大的問題。其結論對認識和理解我國農村金融運行、完善農村金融創新促進政策有參考意義。固然本書還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更希望它的出版,能為我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價值和理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