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秦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2615字
- 2020-08-07 18:06:54
封建政治金字塔
作為秦王的嬴政,橫掃六國,締造秦朝,結束春秋戰國“天下共主”名存實亡的局面,是數百年群雄爭霸歷史的終結者。作為始皇帝的嬴政,摒棄王制,開創帝制,推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是2000余年歷史的開創者。始皇確立皇帝制度,構建起龐大的封建政治金字塔,可謂“定一制而傳千古”。
● 皇權至上
秦代以前,商、周最高統治者均稱“王”。戰國時期,王室式微,群雄并起,稱“王”稱“帝”引為風尚。秦滅六國,秦王政以為不改名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因此他在統一后下達的首道重要詔令就是命令群臣商議帝號,著手建立皇權。秉承其旨意,群臣集議后認為,他功過三皇,德比五帝,取號“泰皇”,秦王政則不以為然,他提出用“皇帝”的稱號。這是秦王政的第一個歷史性創造。此后,“皇帝”這一稱號為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所沿用。
秦王政還規定了皇帝的專用稱謂,確立玉璽制度,廢除謚號,重拾五德終始舊說,確立并神化皇權。
為顯示皇帝的獨尊地位,秦王政采納李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自稱為“朕”,皇帝所用玉印稱“璽”,文字要避皇帝“諱名”,等等。而此前,“朕”及“璽”并非最高統治者所專用。此外,還規定了專門的冠服乘輿。這些繁瑣的儀式制度化,適應了封建統治者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而強調“尊君”的需要。

▲秦青玉蟠龍夔佩
自周代中葉開始實施的“謚法”制度有善惡褒貶之別。“子議父,臣議君”,有悖秦代加強專制集權需要。為此,秦王政下制書正式廢除謚法,自稱“始皇帝”,“后世以計數”,稱為“二世、三世”,幻想“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秦鎏金嵌料鷹形尊
五德終始說始為戰國鄒衍所創,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相生相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來比附朝代的歷史更替乃天命注定。這一學說適應了秦國的政治需要,被《呂氏春秋》所收。始皇發揮五德終始說,認為周得火德,水勝火,秦為水德之始,色尚黑,以十月為歲首,限定“數以六為紀”,“度以六為名”。始皇采用這套倒退的歷法,顯然是為了給皇權涂抹神秘主義的天命色彩。
● 三公九卿
皇帝制度當然不限于以上方面,也不只停留在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為加強中央集權,秦皇朝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高居整個統治機構之上的自然是皇帝,此外中央還設立了三公和九卿。

▲陶跽坐俑(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三公之首,金印,紫綬,秩萬石,“掌承天子,助理萬機”,有左、右之分,是直接聽命于皇帝的文官之首。太尉,金印,紫綬,秩萬石,“掌武事”,“主五兵”,為武官之長。關于“太尉”一職的資料,現存文獻不足,姑且存而不論。御史大夫,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承轉詔令制書,負責監察百官。御史大夫多為皇帝心腹,由位微低職的御史改置擢升,以平抑相權。
三公之下有諸卿,號九卿,實際不只九位,多數為秦國原有,少量為秦朝新設。主要有:奉常,掌宗廟禮儀,兼管文化教育;宗正,負責皇室宗族和外戚事務;郎中令,掌宿衛宮殿掖門戶;衛尉,秦朝新設,統轄宮內武士守護宮門以內;太仆,秦朝設置,是皇帝最親近的臣仆,主管皇室車馬;廷尉,掌刑罰,是全國最高司法長官;典客,主管少數民族事務,負責如來訪接待等事宜;少府,掌管宮殿、宗廟、陵寢的修繕及其他重要工程;治粟內史,主管天下錢糧和財政收支;少府,秦朝設立,掌山海池澤之稅和關市之征,專門供應皇室開支,并負責皇室飲食起居。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
三公和諸卿的設立,行政、軍事、司法、監察、財政的分設,博士議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權于股掌,馭群臣如牛馬,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強化了家國一體的政治“大一統”格局。
● 廢分封,置郡縣
以三公諸卿為主而組成的封建朝廷,絕對聽命于皇帝,受命代行政務,是秦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核心。圍繞這個核心,秦王朝還組建了以郡、縣、鄉、里為主的遍布全國的地方權力網絡。
秦朝建立之初,秦朝君臣曾就分封與郡縣組織過多次宮廷辯論。秦朝滅亡以后,整個封建社會都延續了類似的分封與郡縣之爭,因而單純把這場曠日持久的歷史之辯簡單兩分為新、舊勢力論戰,儒、法斗爭,抑或是分權、集權之爭,都是有失偏頗的。實際上家國一體的政治格局內在地存在“家天下”與“公天下”,歷代封建最高統治者在這個問題上總是很難端平這碗水的。在兩次論辯之中,李斯都戰勝了王綰、淳于越等論敵,始皇最終也采納了李斯的見解而推行單一的郡縣制,而實際上,正如張分田在其《秦始皇傳》中指出的那樣,秦國施行多年的郡縣制從制度上能更有效地維護皇權至上,維護君尊臣卑。因此,郡縣制也就成了戰國、秦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秦俑一號坑先鋒隊列
除首都、京畿要地設立內史直轄中央以外,秦朝地方政權多設置郡。秦郡設置,學界素有爭議。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剛統一,秦朝“分天下為卅六郡”,以后隨著邊遠地區的開拓及郡治的調整,總郡數最多可能達到46個。各郡一律置“守、尉、監”。郡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是秦代最高地方行政長官,統攝轄區政治、軍事、財政、民政、司法、監察等要務。郡守之下設有郡丞、佐守,秩六百石。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職”,亦秩二千石,可見其在軍事帝國中的地位。郡監,負責監督官吏及百姓,因其隸屬御史大夫,故仍具備較大權力。設立監御史,是秦朝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措施之一。
郡下設縣、道和徹侯食邑。道和徹侯食邑基本相當于縣一級建制。道設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域。這些縣級機構都由郡統轄。縣令、尉、御史分工與郡守、尉、監類似。縣萬戶以上置縣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不滿萬戶設縣長,秩三百石至五百石。縣令或縣長統領一縣賦役征發、審判、治安等政務。縣令主要佐官是丞,還有令史等屬吏。從云夢秦簡可以看出,縣一級經濟管理機構也不少,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縣下設鄉,鄉下有里,里下有10戶編成的什和5戶編成的伍。戶是個體小農家庭,而什和伍則是秦皇朝最基層的單位。
由郡、縣、鄉、里為主組成的郡縣制,適應了封建專制政體的需要,對于結束諸侯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無疑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當然,對于秦皇朝本身而言,適當補充分封,或許可以“救土崩之難”,“削尾大之勢”,延緩反秦勢力的坐大和嬴秦皇朝的速亡。始皇構筑起從中央到地方,從三公九卿到鄉里什伍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皇權高高在上,雄踞塔尖,勞動群眾則被壓在塔底。這樣奇異的金字塔,標志著秦帝國政治“大一統”文明的確立。

▲戰車和步兵俑隊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