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秦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3164字
- 2020-08-07 18:06:55
車同軌,書同文
始皇作為中華帝制的創建者確立了政治“大一統”文明,他還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制同度,促成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形成,奠定了“大一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在當時乃至以后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秦咸陽宮壁畫
● 車同軌
戰國時期戰亂頻仍,諸侯混戰,關塞壁壘高筑,加之各國道路寬窄不一,不利于交通往來,因此秦統一后立即著手拆毀關塞,建立起遍布全國的交通游驛網絡。這是秦朝建立以后始皇明令修建的首項重大交通工程,也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工交通網絡。
始皇于剛稱帝不久,便下令實行“車同軌”,規定道路和車軌統一尺度為“輿六尺”。次年又下令“治馳道”。公元前219年,始皇開始大規模巡行各地。公元前215年,他下令“墮毀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進一步掃清人為設置的交通和水利障礙。同年,他下令南征大軍開通靈渠,打通糧道,從而溝通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公元前212年,為鞏固北部邊防,始皇令北逐匈奴的大將蒙恬修筑“直道”,才兩年半的工夫就迅速完成。除了這些“馳道”和“直道”,秦皇朝在建立后的短短幾年內,還修筑了西南邊疆的“五尺道”和位于今湖南、江西及兩廣之間的“新道”,構筑起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遍布全國的交通游驛網絡。

▲秦直道
“馳道”被時人視作“天子之道”,是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交通主干道。這些“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中央供天子行走,但以植樹為界,兩旁還是可供人行走的。這些“馳道”,“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蔚為壯觀。
“直道”“五尺道”及“新道”則是秦朝專門修建的軍事和國防通道。“直道”專為北伐匈奴而設,是從首都咸陽經上郡、云陽到北方九原郡最便捷的通道。這條大道穿越山谷,橫越草原,全長“千八百里”。“五尺道”是秦朝進一步密切巴蜀與西南地區聯系而修建的通往云貴地區的大道。這條道路鑿山越嶺,遺跡至今尚存,因寬約5尺,故而得名。“新道”是始皇在平定百越的過程中下令按馳道標準修建的通往南海的揚越新道。這些道路的拓展,反映了秦朝開拓邊疆的軍事能力,也密切了邊地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大的戰略價值。
這么龐大的交通網絡,如果單純歸結于巡幸、用兵,斥之以黷武或奢靡,恐怕不足以解釋這一帝國行為。秦帝國的條條馳道通咸陽不也可以比之于條條大道通羅馬嗎?凡大帝國,必有大道通衢現象,這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 書同文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至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急劇變革,并且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以至出現“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格局。同一個文字,各國間甚至一國之內往往都有不同寫法。秦在統一前使用的小篆是由大篆演化而來的,大篆比小篆難寫難認,而關東“六國文字”較之篆體更難識別。文字不一,造成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嚴重障礙。

▲秦簡
公元前221年,始皇剛剛統一稱帝就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書同文字”。他規定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罷“不與秦文合者”。秦小篆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結合了周秦大篆、齊魯蝌蚪文的優點修改而成的。為推行這種統一書體,始皇令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編寫《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作為標準的官方文字范本,頒行全國。盡管這3篇字書早已不存,但是各地留下的刻石相傳為李斯等人所作,我們還是可以管窺其貌。這些刻石流傳至今的有《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以及山東嶧山、浙江會稽兩刻石的摹本。它筆劃簡略,整齊劃一,勻圓緊湊,將文字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始皇的“書同文”還有更大的貢獻,除法定小篆以外,還推行更為簡易的隸書。相傳隸書為獄吏程邈所作。他因罪入獄,潛心鉆研10余年,創造出的文字扁平、方折,書寫更加省便、流暢。因秦代稱罪徒為隸,故名之謂隸書。始皇很賞識這種字體,不但赦免了他,還給他加了官。從此以后,隸書在全國流行開來。秦代通行隸書不是傳說,而是歷史事實,這從實物材料可以得到證實。包括秦律和《語書》在內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就是用隸書寫成的。不過透過程邈造隸書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重法治、多獄案、公文成堆的時代,為提高效率,節省時間,簡化書寫,才產生了隸書。隸書很有可能是在群眾創造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并得到始皇的認可和推廣的,并非就是程邈的個人創造。事實上,正如李學勤在《秦簡的古文字學考察》一文中所指出的,隸書的濫觴應上溯到戰國晚年,那么隸書更有可能脫胎于秦國的古隸。隸書的誕生是中國文字史和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它標志著中國文字已由古體轉化成今體,奠定了楷書的基礎,代表著漢字朝著合理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小篆體十二字磚(秦)
秦代統一文字,使小篆和隸書成為通行全國的字體,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重大歷史功績。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鄉音差別很大。但是漢字表意性強,統一文字則有利于克服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中的語言障礙和隔閡,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秦半兩錢及錢范(秦)
●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并不一致,秦朝結束了這一混亂局面,通過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經濟和財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兩詔秦橢量(秦)
由于長期分裂割據,各國貨幣制度不一致,貨幣的形制、大小、輕重、單位等等,往往各不相同。即以形制而論,可分為四大類:郢爰,流行于楚;布幣,流行于韓、趙、魏;刀幣,流行于齊、燕、趙;圓錢,主要流行于周、秦及趙、魏沿黃河一帶。幣制的這種混亂局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秦統一后制定了中國迄今最早的貨幣金融法規《金布律》及一系列相關法規,依法統一幣制并加強了貨幣管理。“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黃金和銅錢作為全國法定金屬貨幣,將珠玉、龜貝、銀錫等排除在法定貨幣之外,進一步提升了金屬貨幣的地位。整頓周秦舊幣,廢除六國刀、布、蟻鼻錢及郢爰等,一律使用新規定的法定貨幣。上幣黃金的單位改斤為“鎰”(24兩),下幣圓形方孔銅錢以半兩為單位,史稱“秦半兩”,這種外圓內方的銅錢形制為歷代王朝所沿襲。秦律還規定貨幣鑄造權歸國家,嚴禁私人盜鑄,否則“索其室”,沒收貨幣和錢范,并且拘捕嚴懲。《金布律》還確保國家發行貨幣正常流通,無論貨幣質量好壞,禁止“擇行錢、布”。秦朝統一貨幣,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垂范后世,影響深遠。
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制度也不統一。即以量器而論,趙以斗、升、分、益等為單位,齊則以升、豆、區、釜、鐘等為單位。姜齊規定,“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而田氏代齊以后,則改為五升為豆,五豆為區,五區為釜,十釜為鐘。至于衡制,就更是千差萬別。各國為確保正常的經濟和統治秩序,已經出現計量標準趨同跡象。秦在商鞅變法時就施行過“平斗桶權衡丈尺”的政策,傳世的商鞅方升至今還藏于上海博物館。繼商鞅之后,秦國多次采取“一度量,平權衡,正鈞石,齊斗桶”的措施。到了戰國末期,秦國的度量衡標準已經趨于劃一。因此,秦完成統一以后,就以秦制為基礎,“一法度衡石丈尺”,發布詔令,“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壹之”。這些秦代銘文,多見其加刻于秦國原來通行的標準器與日用器之上,如商鞅方升和秦高奴禾石銅權等,這表明,秦朝統一度量衡制,實際上是以法令形式將秦國原有制度推廣到全國。秦朝還以法令形式保證統一的度量衡標準。云夢秦簡《效律》就曾規定:“衡石不正,十六兩以上,貲官嗇夫一甲,不盈十六兩到八兩,貲一盾。”凡誤差超限均要受不同程度的懲罰。秦朝統一度量衡制度的政治意圖也是十分明顯的,這在客觀上打擊了六國舊制度與舊勢力,同時也在新區具體推廣了統一的法令與制度。這正如李斯事后指出的那樣,“更克(通“刻”)畫,平斗斛度量文字,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