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翦滅群雄,天下歸一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這樣一首頌揚秦始皇的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這首詩描繪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姿和氣概。但實際上,秦國論地不過千里,且偏居一隅;論習近戎俗,遠不比文明日久的中原諸國。然而,“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蓋世奇舉卻最終由虎狼之秦來完成。史學家司馬遷就認為此非天意而難為。歷代學者對此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016-01

▲秦始皇出詔滅六國版畫

● 秦滅六國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政先后兼并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這一進程主要分為前后兩個重要階段。

016-01

▲秦代銅武士頭

前一階段,即公元前230—前225年,主要對距秦較近的三晉之地及疲弱之燕用兵。三晉之中韓最弱,故攻韓一役拉開了秦國大規模兼并戰爭的序幕。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取韓,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公元前229年,秦大將王翦等人領兵攻趙,不到一年就大破趙軍,克趙都邯鄲,俘虜趙王遷,趙亡。趙公子嘉投奔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秦國連年用兵,且進展神速,趙亡以后兼并戰火更是燃至燕境,這引起了趙國北端之燕的極大恐慌,燕太子丹遂派壯士荊軻以獻圖之名行刺嬴政,妄圖打亂秦國野心勃勃的吞并計劃。不料,圖窮匕現,行刺敗露,荊軻不僅沒有刺及嬴政,反而喋血秦宮。公元前226年,又驚又惱的秦王政派王翦攻燕,破燕都薊,燕王喜遷都遼東。報完這一箭之仇以后,秦國按照既定計劃向三晉余敵魏國用兵。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賁攻魏,圍魏都大梁,決水灌大梁城,魏亡。至此,秦軍所向披靡,以上四國土崩瓦解。

后一階段,即公元前225—前221年,主要對南方和東方的大國楚國及齊國用兵,并以摧枯拉朽之勢殲滅前一階段遺留的余敵。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年輕氣盛,揚言率兵20萬即能滅楚,秦王被勝利沖昏頭腦,不顧老將王翦等人勸諫,輕率出兵,不克反敗。秦王遂改派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楚。公元前224年,楚舉國皆兵,王翦則堅壁清野,任楚人一再挑戰,均置之不理。楚軍不得戰,引而向東,王翦乘機追擊,大破楚軍,誅殺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次年,虜楚王,楚遂亡。翦滅強楚,兼并戰爭大局已定,了無懸念。公元前222年,王賁率秦軍如秋風掃落葉般先后攻取遼東和代,虜燕王喜和代王嘉,燕、代遂亡。次年,王賁自燕南攻齊。秦兵長驅直入齊都臨淄,齊王建降,齊亡。10年兼并戰爭就這樣謝幕了。

在短短10年的時間里,秦王嬴政在尉繚、李斯、王翦等文臣武將的輔佐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電般翦滅六國,完成了波瀾壯闊的統一進程,揭開了中國古代歷史嶄新的一頁。

● 大勢所趨

秦的統一,在客觀上講,與長期歷史演進特別是春秋戰國以來所形成的必要社會經濟基礎分不開。隨著各國政治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地文化聯系的不斷加強,民族聯系的日益鞏固,政治上的分裂狀態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絆腳石,統一正成為大勢所趨。

016-01

▲銅冰鑒(戰國)

西周以來,人們多使用簡陋的木制和石制工具進行農業生產,個人很難單獨完成繁重的生產勞動,人們通常在貴族田地里集中勞作,形成“千耦其耘”的局面。但是到了春秋時期,鐵制工具開始廣泛應用于農業耕作。鐵農具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明顯占據著主導地位。那時候,鐵農具種類很多,有鍤、鋤、耙、鐮、镢等等。這些鐵農具的廣泛使用,便利了砍伐樹林、興修水利、殖墾荒地和精耕細作,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牛耕,時人常以“牛”“耕”作為名或字,足見一斑。如,孔子弟子司馬耕,字子牛;晉國大力士姓牛,名子耕。這說明,牛耕正成為當時人們習見的生產方式。到了戰國時期,牛耕已經推廣,人們還開始使用兩條牛牽引的犁進行耕作。前尖后寬的V形犁鏵極大加強了深耕刺土的功能,適應了深翻土壤、開溝起壟等主要農作環節的需要,是耕作技術的一大飛躍。鐵器、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得小農生產成為可能,真正意義上的農業革命開始了。“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反映了個體小農取代集體農耕的時代精神,小農與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社會歷史舞臺,也極大推動了各國旨在發展小農以富國強兵的改革風潮。各國變革的程度又直接影響其國運的興衰成敗。

農業的發展還極大地促進了工商業的進步。戰國時期,漆器、礦冶、煮鹽等手工業都有長足的發展,并且已經有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場所,如“市張列肆”等,還形成若干個地域性的商品交易市場。那時,東方的漁、鹽,南方的象牙、絲、竹,西方的皮革,北方的馬匹、吠犬,甚至窮鄉僻壤的金、銀、銅、錫、驢、騾、姜、桂、丹砂、玳瑁、珠璣等都能運到中原地區交換。與此同時,一些大的都會相繼形成,如齊的臨淄、楚的郢、趙的邯鄲等等。行商坐賈競相逐利,涌現出眾多像范蠡這樣的富商大賈。這些都為統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水陸交通也縱橫交錯,進一步密切了各地的經濟、文化聯系。這時的天下已如荀子所說的“四海之內若一家”,這就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

016-01

▲漆耳杯(戰國)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上的分裂割據局面,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桎梏。長期兼并戰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大影響農業生產,造成勞動力的銳減。各國統治者以鄰為壑,反目成仇,則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各國城池遍設,關卡林立,橫征暴斂,更是直接阻礙交通發展和經濟、文化交往。這樣一來,統一日趨迫切地提上了社會發展的日程。

● 人心所向

統一不僅是歷史大勢,更是人心所向。自周平王東遷洛邑以來,長期戰亂,分裂動蕩,民不聊生,廣大人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無論哪個社會階層都引頸期盼早日結束割據局面,能過上安定的社會生活。秦王政結束往日“兵革不休”“流血滿野”的慘局,贏得了“天下之士,斐然向風”的大好政治局面,這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重大轉折,也是秦迅速席卷六國的民眾基礎。

016-01

▲戰國皮甲胄(復原)

016-01

▲編鐘(秦)

另外,從民族關系的角度看,華夏文明正經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人們迫切希望建立統一的國家以加強邊防,保護先進的中原農耕文化。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均面臨著北方游牧民族如東胡、樓煩、匈奴等族的侵擾,尤以匈奴為害甚巨。三國盡管修筑長城,派遣精兵,但是長期的兼并戰爭,迫使其注意力不得不轉向統治中心,致使邊務廢弛,民怨沸騰。匈奴更是乘機據有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區,這不僅嚴重威脅到邊地民眾日常生產、生活正常秩序,也對中原農耕文明構成巨大挑戰。

● 榮膺大任

統一的客觀條件雖已成熟,但是統一大業最終由秦國來完成,這并不只是歷史的偶然。在戰國七雄中,最有資格榮膺大任的非秦莫屬。

016-01

▲秦始皇像

始皇不是“從布衣而為天子者”,而是“從千乘而得天下者”。他有著顯赫家世,出身王公世家,有著霸王之胄。正如上一節提到的,嬴秦先人的政治發跡史為始皇提供了極其豐厚的政治遺產。秦國歷代苦心經營幾百年,隨著國力的上升,不斷鯨吞列國,疆土迅速擴大。至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之時,包括秦本土,秦的疆域已東至今河南中部,西至甘肅,南至西川、鄂西,北至山西中部。皇皇大國,遠非昔日建國之初所可比了。素不為山東大國正眼相瞧的秦國,已沒有哪一國可以匹敵的了。

我們從秦趙長平之戰就可見一斑。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大型殲滅戰的著名戰例。公元前262年,秦包圍韓上黨,郡守馮亭不愿降秦,獻地于趙,引發史無前例的長平之戰。起初,秦國并沒有占到便宜,趙國老將廉頗堅守長平達3年之久。公元前260年,秦軍成功施用反間計,放言廉頗老弱,遲早投降,秦軍所害怕的只有名將趙奢之子趙括。昏庸的趙孝王不聽藺相如及趙奢之妻的勸阻,執意啟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替代廉頗。秦昭王見反間計成功,秘密派遣能征善戰的白起為上將軍。趙括率大軍盲目出擊,白起則正面佯敗后退,另遣兩路奇兵抄襲趙軍后路,將趙軍團團圍困。趙軍困守46日,不得突圍,械盡糧絕,士卒自相殘殺,趙括不甘坐以待斃,親率精兵突圍,竟被秦軍活活射死。趙軍群龍無首,軍心大亂,被迫投降。白起擔心降軍造反,竟將40余萬趙軍全部坑殺活埋。戰國晚期,各國相繼衰落,只有趙國比較強大。此戰之后,趙國地位一落千丈,強秦優勢地位更是不可撼動。秦王嬴政秉承先輩遺烈,雖年少即位,但此時的秦國已是“地方數千里,師名百萬,號令賞罰天下不如”了。這正是他大展宏圖的絕佳時刻,一場更加驚心動魄的兼并戰即將拉開序幕。

● 雄才大略

公元前246年,嬴政即秦王位,年僅13歲。少年嬴政性情乖張、孤僻、多疑、暴戾,這與他隨父客居趙國充當人質的經歷有關。另外,他的身世眾說紛紜,布滿疑云。母后奢侈靡亂,也給他的心理布下不少陰影。日后他多次將母后逐出宮中,而且自己從未封后,大抵與他的早期經歷有關。

016-01

▲秦青銅器

當時,秦國一些官員夾在兩大集團間無所適從,常常長嗟短嘆:“與嫪氏乎?與呂氏乎?”嫪氏即頗得嬴政母后寵幸的假宦官嫪毐,呂氏即輔政相國呂不韋。隨著兩大集團權勢的發展,他們爭權奪利的斗爭日趨白熱化。少年嬴政忍氣吞聲,主動示弱,待他22歲親政后,即刻誅殺起兵作亂的長信侯嫪毐,隨后又免“仲父”呂不韋相國職,并逼迫其服毒自殺。嬴政擺平兩大政敵,就為他“獨制其民”、集中王權掃清了棘手的障礙,這也突出地反映了他冷靜果敢的政治智慧。

如果說順利鏟除嫪呂兩大政治集團反映了嬴政的政治智慧,那么他聽從李斯《諫逐客書》之議,收回驅逐客卿成命,承續秦國重用客卿的傳統,則更是突出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嬴政不僅沒有誅殺企圖借大修水利拖垮秦國財政的水工鄭國,反而讓他繼續主持修建了關中水利,千里沃野卒成良田。他不拘一格,任人唯賢,任用年僅12歲的甘羅為相以出使趙國,任用曾經有過失的姚賈做使臣,封李斯為廷尉執掌刑法,命尉繚為國尉統領全軍,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些客卿都在秦的統一大業中立下赫赫功勛。他不僅用人唯賢,而且知人善任。伐楚時他先用自恃年輕有為的李信,既而勇敢承認輕敵錯誤,親赴老將王翦家中強請其領兵出征,一舉滅楚,完成了統一征程的重要一站。反觀六國,不謂無才:有孟嘗、平原、信陵、春申四公子,有田單、吳起、孫臏、趙奢等將領。相對而言,六國失在人不得用,才不得伸。如魏人張儀因求事魏、楚不得才輾轉至秦;魏國人范雎在魏國竟幾被冤屈至死;趙王聽信讒臣郭開之言拒廉頗而殺李牧。人得其用,人盡其才,這是強秦統一的制勝法寶。

016-01

▲青銅龍(秦)

嬴政的雄才大略還突出反映在他為統一制定的正確得當的戰略策略方面。他采納尉繚的離間之計,定下金帛利誘與武力打擊相結合的方略,不僅派姚賈攜重金出使山東,破壞反秦四國同盟,而且在對齊、趙等國的統一兼并戰爭中重金賄賂離間君臣,可以說這一策略百試不爽。秦國還重用魏人張儀推行“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政策,以對抗公孫衍、蘇秦等人“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合縱政策,不僅多次離間像齊、楚聯盟那樣的多國同盟,還使一些小國“朝秦暮楚”,無所適從。我們注意到,張儀之所以成功離間齊、楚,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他不惜重金,巧舌如簧。由于措施得當,也由于各國利害不一,六國之間從未結起有威懾力的鞏固同盟,成不了什么大氣候。因此北宋文學家蘇洵在其《六國論》中指斥六國敗在自己而不在強秦。除了成功施行重金、連橫等策略以外,嬴政在兼并戰爭中還創造性地發揮了由范雎提出而歷代秦統治者沿用的“遠交近攻”策略,先對距秦較近的三晉(即韓、趙、魏)用兵,伐燕雖在滅魏之前,也大抵與荊軻刺秦有關。最后才滅楚、齊。這樣不僅可以各個擊破,還便于轉徙兵糧。

秦的統一,既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是秦與東方六國實力對比逐步擴大的必然結果,同時還與秦王個人的雄才大略分不開。秦的統一,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韩城市| 封丘县| 朝阳县| 南投市| 蒲城县| 苗栗市| 都匀市| 莆田市| 望江县| 大兴区| 双江| 平乡县| 稷山县| 额尔古纳市| 平舆县| 滁州市| 天柱县| 麦盖提县| 白城市| 酒泉市| 资阳市| 大宁县| 梧州市| 阿合奇县| 珲春市| 桐城市| 宽城| 都昌县| 罗源县| 通辽市| 专栏| 怀宁县| 鄂尔多斯市| 当阳市| 德格县| 长岭县| 浏阳市| 青铜峡市| 石河子市|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