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西周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1483字
- 2020-08-07 18:07:39
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社會的兩大基石,兩者相輔相成:分封借助宗法得以順利實施,宗法則通過層層分封得以固定。宗法制度可上溯到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庭公社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組織系統。國家產生之后,奴隸主貴族將之改造為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筑。商代末年宗法制基本形成,至西周時已趨完備,并與分封世襲制度相結合,成為西周一代的重要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制和余子的分封制為核心,通過“大宗”和“小宗”的區分層層分封,最后形成“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的局面,以及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以至庶民、工、商的金字塔式的宗法社會。
● 天子大宗,天下共主
按照宗法制的原則,西周的繼承制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即立嫡夫人所生的長子,如果嫡夫人無嗣則立身份尊貴的夫人所生的兒子,這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為大宗,其他旁系庶子為小宗。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周天子為天下大宗,由嫡長子繼承,是姬姓貴族的最高族長,又是治理天下的共主,而其他諸子則為小宗,分封為諸侯。在諸侯國內,也要按照嫡長子世襲的原則,由嫡長子繼承諸侯之位,其他諸子分封為卿大夫。相對而言,繼承侯位的嫡長子是該諸侯國的大宗,而其他諸子則是小宗。在卿大夫的采邑內,繼續執行嫡長子繼承制,繼承采邑的嫡長子為大宗,其他諸子成為士為小宗。至“士”這一階層,嫡長子仍為“士”,其余諸子則為庶民。通過嫡長子繼承制,從周王室到諸侯、卿大夫,形成“世卿世祿”的特權制度,他們是姬姓氏族中不同等級的大宗,而每一等級都是上一級的小宗。

▲周平王下堂見諸侯
在嫡長子繼承制下,只有大宗才有祭祀宗廟的特權,所以宗廟都建在大宗的所在地。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故天子祭祀的宗廟是最高一級的祭祀祖先的場所,稱之為“太廟”。諸侯、卿大夫也在各自所在的地方設立祭祀始祖的宗廟,供奉牌位時,始祖放在中間,其后按照父在左為“昭”、子在右為“穆”的次序排列。在宗法制下,只有大宗才有主祭的權利,故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古代社會,只要掌握了祭祀大權就等于掌握了國家的軍政大權。
● 金字塔式的社會階層
在宗法制度之下,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本根”與“枝葉”的關系,即為一種等級從屬關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受到大宗的支配和約束。周天子為天下大宗,故西周天子所居的都城鎬京被尊為“宗周”,而各級大宗都要受到同族子弟的尊崇,故被奉為“宗子”。宗子通過對祭祀大權的掌握強化大小宗之間的等級從屬關系。與嫡長子世襲制相適應,大宗永不遷祖,而小宗“五世則遷其宗”,即高祖以上的遠祖神位要遷入祧廟,不再祭祀,大宗與小宗之間至五世之后就成為疏遠的族屬。
“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即西周的宗法制同樣適用于異姓諸侯。姬姓的貴族通過聯姻的方式與異姓諸侯聯系起來,故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父、伯父,稱異姓諸侯為叔舅、伯舅。
通過這種甥舅關系,周天子將異姓諸侯也納入到宗法制的范圍中來。
最初,宗法制的原則只在周天子和諸侯之間實行,隨著分封制的發展,波及中小貴族,以至士與庶民之間,在奴隸主貴族內部,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級名分制度。而這種等級之分又產生了“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西周墓葬中的列鼎數目:天子的墓葬為9鼎,卿大夫7鼎,下大夫5鼎,士則1~4鼎,也可反映這種等級制度。故在宗法、分封制度之下,西周成為“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等級社會。
植根于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度,是西周貴族相互聯系的黏合劑,周天子與諸侯之間關系的連接紐帶,故宗法制對周代的社會秩序具有積極的穩固作用。而其宗法觀念對后世的影響更為深遠,成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維系與發展的核心紐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