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西周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2708字
- 2020-08-07 18:07:39
宗法社會
分封制
據《左傳》記載,周公在平定三監之亂后,鑒于管叔、蔡叔的忤逆作亂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開創了西周的分封制,而“封建親戚”也就成為分封制的核心。
封土建國的封建制度實始于陶唐、虞夏之際,夏、商兩朝亦有分封,但周代的分封與夏、商的分封有著顯著的區別。周代的分封是建立在“親親”的原則之上,將宗親貴戚按照血緣關系的遠近而分封在離周朝王畿遠近不同的地方上,這種分封以宗法制為保障,自上而下,層層分封:周王室的嫡長子繼承王位為周天子,庶子分封出去為諸侯,諸侯的嫡長子即位為諸侯,庶子分封出去為大夫,大夫的嫡長子即位為大夫,庶子則分封出去為士。周朝的分封在融合了其特有的宗法精神之后,形成了一個完全不同于夏、商社會的“等衰”社會。而夏、商兩朝的分封不過是一種方國部落聯盟的松散形式,并沒有形成像周天子與諸侯那樣嚴密的君臣關系。

▲曲阜魯國故城碑
周朝的這種分封制度在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后開始形成,經成康之際的大量分封得以確立,成為定制。在此之前,文王和武王也進行過分封,如武王克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并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以繼殷祀。但是這些分封都不是周公之后真正意義的分封,仍屬于傳統的鞏固部落聯盟的分封。
據古書記載,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很多,《呂氏春秋》說周天子分封的國家有400多個,臣服的方國部落有800之眾。在這些封國之中,以周王室的宗親為主,《荀子·儒效》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這些姬姓的貴族,又集中在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裔當中。據《左傳》記載,先后受封的管、蔡、、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等國是文王的后裔;邗、晉、應、韓等國是武王的后裔;蔣、邢、茅、胙、祭等國是周公的后裔。這些封國多在今關中地區和黃河中下游經濟發達的地區,屬于周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此外,姬姓之國還有芮、息、隨、賈、沈、密、鄭、虢、滑、樊等國。在這些姬姓諸侯國當中,周公之子伯禽所建的魯國,武王同母弟康叔封所建的衛國,召公奭之子旨所建的北方大國燕國以及成王叔虞所建的唐(即后來的晉國),成為周宗室的主要屏障。
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所建的諸侯國,位于山東半島。半島南部的奄國,在三監之亂時參加東夷的叛亂,就是《尚書大傳》所說的“三年踐奄”的“奄”。武王克商之后,封周公于魯。由于周公忙于輔佐成王,一直沒有就封,直到東征結束之后,周公才派他的兒子伯禽代替他前往封國,成為魯國的第一任國君。因魯國尊奉周公為始祖,所以將魯國位于文王后裔之列。
在伯禽就封前,周公曾告誡他要謹小慎微,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身份尊貴而傲慢無禮。鑒于鎮守東夷之地的重要性,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還得到了不少特權。伯禽抵達封國之后,坐鎮“商奄之民”,謹行周公教誨,成為輔佐周室的重要封國。孔子之所以能從周禮,是因為周公所建的魯國完好地保存了周的禮儀制度。《淮南子·齊俗訓》也記載:“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這些話未必真的出自周公、太公之口,但是由此可見魯確實是尊奉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度,完好地保存了西周的禮儀制度。正因如此,孔子才能根據周的文獻,刪《詩》《書》,定《禮》《樂》,編著儒家經典。
衛國的始祖為武王的同母少弟叔封,因初封于周室王畿內的康國,故稱康叔封。周公在平定三監之亂后,封康叔封于衛,都城在今河南淇縣。由于地處殷人舊地,封賜儀式頗為隆重,由司空聃季授土,司徒陶叔授民,得到殷民七族以及車、旌旗、鐘等玉器儀仗。在臨行前,周公親自向康叔封發布訓誡,即為《尚書·周書·康誥》。為了讓年輕的康叔封謹記殷商亡國的教訓,周公還特別作了一篇《酒誥》以告誡康叔封。在成王時期,康叔封還擔任司寇一職,執掌刑罰大權。衛國在所有封國中封地最大,又地處中原,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又執掌“成周八師”,成為當時屏藩周室的重要支柱。
燕國是西周北疆的一個大國,由召公奭的長子旨所建。燕國的軍事位置十分重要,此地不僅可以震懾曾為殷商與國的孤竹國的殷頑,還是溝通中原和遼海地區的樞紐。
晉國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國。晉在今山西境內,歷來是戎狄雜居的地方。武王死后,這里的唐國曾經參加叛亂,成王時封其弟叔虞于唐,以加強對唐的控制,叔虞之子燮父時改國號為晉。傳說晉的建國始于成王的一次戲言,一天年幼的成王與叔虞一起玩耍,成王把一張桐葉剪成圭狀,作為封土的寶玉賜給叔虞。后來成王果然兌現兒時的戲言,叔虞封唐都,這就是有名的“桐葉封弟”傳說。

▲桐葉封弟圖
除了姬姓之國,西周還分封有功大臣及臣服的與國。在這些異姓諸侯當中,姜姓的齊國、子姓的宋國、羋姓的楚國等都是有很大影響的國家。子姓的宋國是周公為了穩定殷遺民而立的,羋姓的楚國在文王時始封為子男,后來成為與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強國,姜姓的齊國則是周初所立的諸侯國中最顯赫的異姓國。齊國毗鄰魯國,其地東至海濱,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是抗周勢力蒲姑的舊地。武王克商之后封呂尚即姜太公于此,周公東征之后又命姜太公征服這里的“五侯九伯”,使之成為夾輔周室的重要力量。
分封制度終西周之世而存在,以周公、成王和康王時期最為集中,故至西周中期的宣王時期,在西周的版圖上形成了姬姓諸侯與異姓諸侯交錯并列的格局,如《國語》所說:“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荊蠻戎狄之人也。”即姬姓國家以東、西兩都為中心散布,似眾星拱月般環繞在王畿四周,同時又與異姓諸侯以及地方土著居民相間,形成星羅棋布、犬牙交錯之勢。
周王室與諸侯之間通過分封與受封的形式形成主從關系。受封的諸侯對周天子承擔捍衛王室、鎮守疆土、定期朝覲納貢以及奉命征伐等義務。除了周天子分封諸侯外,在諸侯內部,諸侯也可以將本封國內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也可以繼續分封給子弟和家臣。周通過分封,形成天子與諸侯的上下君臣關系,諸侯臣服于天子,而在諸侯內部又有自己的臣民和疆土,形成相對獨立的地方政權。而這種分封制既有別于夏、商的部落聯盟,又異于后來中央集權制興起后的郡縣制,是周在政治體制上的一種創舉。
西周通過這種獨特的分封建國制度,加強了周王朝對四方的控制力度,建立起一個幅員空前遼闊的奴隸制王朝,對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邊遠地區的開發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周王室的衰微和諸侯的強大,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最終導致了春秋戰國之際諸侯爭霸、列國紛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