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是云南昆陽回族人(今云南省晉寧縣)。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云南時,他入宮做了太監。后,隨燕王朱棣到達北平,住在燕王府。在“靖難之役”中,因其為人機警,智勇全雙,“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深受燕王賞識。永樂元年(1403年),他被莊重地賜予姓名——鄭和。次年,又升為內官監總管太監。通過多次戰役,他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為他后來指揮艦隊七下“西洋”,創造了重要條件。

當時,正值明朝國勢蓬勃上升的繁榮時期。國家經濟實力壯大,政治局勢相當穩定;而且宋、元以來海外貿易興盛,對外移民不斷增加,特別是造船業空前發達,航海技術也有了長足進步,羅盤針的廣泛用于航海,眾多水手和技師日益增多,這些為鄭和遠洋航行提供了雄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足夠的科學技術。在此情況下,自命為“天下共主”雄心勃勃的成祖朱棣,為宣揚國威,“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于是決定派使臣率領船隊出海遠航,訪問亞、非諸國。但是,這樣重大的舉動,如果沒有一個精明強干的總指揮,是很難實現的。而鄭和身為內官監總管太監,外出采辦是其責任范圍內之事;又兼有教徒的身份,更便于同“西洋”諸國官民的交往;其祖、父均曾親自到過麥加朝圣,他在耳濡目染下間接地了解并熟悉了“西洋”各國和各地區的風土人情;此外,更有前述“靖難”之役中積累的軍事知識和實踐經驗,可說是當時再好不過的理想人選。所以,明成祖朱棣毅然決然地任命他出任總指揮,而以其摯友王景弘為副使。從此,鄭和便開始了長達近30年的震驚世界的七次大規模的“下西洋”(廣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洋地區,包括今天印度洋、文萊以西的地區)活動。

016-01

▲鄭和航海圖

永樂三年(1405年)七月,鄭和偕副使王景弘,率領將士和水手27800余人,分乘62艘大船(一說200多艘),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省太倉縣瀏河)出海,經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舊港(今稱臣港)、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最后到達古里(今印度科本科德)。他們一路宣揚明朝德政,以及同各國通商友好的強烈愿望,深得各國官、民的歡迎。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初二日,鄭和艦隊返航回國時,不少國家的使者隨同訪華,商談建立邦交和通商貿易關系。其間,出于自衛,在舊港,鄭和曾不得不以武力擊敗前來搶劫寶船物資的海盜,生擒了其首領陳祖義。此次航行僅是作為一次實踐,其歷經范圍也未超出印度洋沿岸地區。

同年十月,鄭和等利用東北季候風又進行了第二次出海航行。經暹羅(今泰國)、柯枝(今印度柯欽),又到達古里。至永樂七年(1409年)七八月間正式返回。其所經路線、范圍與第一次大體相同。

鄭和第三次出海航行,是在永樂七年(1409年)十月,主要是為護送各國的使者回國。他只帶了四十八條寶船。為了以后進行更大規模的遠航,他們開始在其航行的中心地區——滿剌加,建立起重柵小城,修蓋了大型倉庫,作為中轉站。這次仍以通商為主,一路也還順利;只是在錫蘭山時,受到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的誘騙,并進而硬索金幣,搶劫寶船。鄭和等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對其進行了武裝自衛戰斗。他只帶領2000名士兵,出其不意,乘虛攻破錫蘭都城,活捉了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王后和官屬,并于永樂九年(1411年)七月初六日押解回朝,經過成祖的一番耐心解釋,仍予以放回。這次航行仍未越過印度西海岸以外。

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月,鄭和開始了第四次下西洋。這次航程較遠,所到的國家和地區也較多,已遠逾印度以西。新去的國家和地區有:溜山(今馬爾代夫)、榜葛剌(今孟加拉),最后由古里直航忽魯謨斯(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南的島嶼)。也遇到了一些麻煩,其中在蘇門答臘王位爭奪戰中,偽國王蘇干剌侵犯都城,原王子請求鄭和援救。蘇干剌惱羞成怒,襲擊鄭和的船隊。鄭和被迫還擊,將其擒獲,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八月十二日回國后,送闕正罪。

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又進行了第五次遠航。這次航程最遠,直達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麻林(在今肯尼亞境內)、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剌撒(今也門共和國境內)。永樂十七年(1419年)八月初八日回返時,竟有十七個國家的使節隨同來華訪問。其中有王子、王叔、王弟等,分別通過談判,同明朝建立起正式邦交關系。

016-01

▲鄭和寶船復原模型

為護送諸國使節回國,鄭和奉命又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月初三日,進行了第六次遠航。此次路途雖遠,但往來卻非常迅速,于第二年(1422年)便返回國。

鄭和最后一次遠航,則是在成祖及其子仁宗相繼去世后的宣宗時期。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病逝于榆木川。其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仁宗認為下“西洋”是“勞民傷財”,聽信了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曾一度“罷西洋寶船”,廢止此項活動,甚至連所存的有關檔案資料,也予以焚毀。故直至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才得以實現第七次下西洋。這次仍以鄭和為總指揮,到達了十七個國家和地區。歸來時已是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初七日,并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使臣隨同來華,與明朝建立聯系。

宣德九年(1434年),六十四歲的鄭和病逝。就在這一年,其副使王景弘又組織了第八次“下西洋”的活動,但其聲勢與規模都已遠不及前七次了,下西洋活動接近尾聲。

016-01

▲鄭和鑄銅鐘

016-01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石硯(明)

總之,鄭和的七次泛海遠行西洋,前后長達近30年,行程計以萬里,到經地區,南至爪哇島,北迄波斯灣和紅海東岸的麥加,西達非洲東海岸、赤道以南。包括占城、真臘(今柬埔寨)、暹羅、滿剌加(今馬六甲)、彭亨(今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舊港、爪哇、阿魯、南勃里(屬今印度尼西亞)、錫蘭(今斯里蘭卡)、溜山(今馬爾代夫)、榜葛剌(今孟加拉)、南巫里(屬今印度)、忽魯謨斯、祖法兒(今佐法兒)、阿丹(今紅海的亞丁,屬今也門)、比剌(今索馬里的不剌哇)、木骨都束、麻林和天方等亞非近四十來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其規模之大,人數之眾,時間之長,足跡之廣,在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壯舉,中國人民對世界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鄭和開辟了從中國去紅海及東非洲地區的航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它把大量的瓷器、絲綢、錦綺、紗羅、鐵器和金屬貨幣等帶到亞洲各地;又從國外收買回胡椒、谷米、棉花,換取大量海外奇珍、香料等奢侈品,大大開拓了海外市場,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同各國政府間和民間的友誼,從而刺激了國內的商品生產和工商業的長足進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同時,通過鄭和下西洋寶船的交往,大批華人也流往南洋各國,華僑人數自此劇增,成為南洋各國重要的社會生產力量。他們與當地人民共同推動了南洋地區的開發。其次,在政治上擴大與強化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明朝跟三十多個國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系,空前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和地位。在科學技術上,打開中國人民的眼界,豐富了中國人民的海外地理知識。鄭和編制的《航海地圖》,詳細記載了沿途各國的航道、地理位置、距離等,尤其是《位編》一書,是一部相當詳盡的航海手冊;其同行者馬歡著的《瀛涯勝覽》,費信著的《星槎勝覽》和鞏珍著的《西洋蕃國志》,均詳細記載了所到各國和地區的風俗人情,大大增進了中國人民的海外知識,成為研究中外關系史的重要資料。最后,在遠涉重洋的航行中,鄭和依靠集體智慧和力量,同“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海洋進行了殊死搏斗,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大無畏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南县| 灵丘县| 鸡西市| 乐至县| 满城县| 安平县| 福清市| 石家庄市| 泾源县| 疏附县| 定南县| 南通市| 永州市| 随州市| 如皋市| 炉霍县| 宜兴市| 北京市| 宜兰市| 灌云县| 德庆县| 巴楚县| 阿拉善右旗| 峡江县| 萨迦县| 兴业县| 高阳县| 宝应县| 义马市| 贵州省| 安康市| 温宿县| 本溪市| 文水县| 南平市| 诸城市| 盐津县| 醴陵市| 柳州市| 青海省|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