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蘇格拉底問題六講——政治學問的起源與蘇格拉底問題

施特勞斯 著

【編者按】1958年10月27至11月7日,施特勞斯教授在芝加哥大學作了六次公開講座(Public Lectures),題為“政治學問的起源與蘇格拉底問題” (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Problem of Socrates)。1989年,Thomas L. Pangle編輯出版施特勞斯教授的未刊稿文集《古典政治哲學的再生》(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Rational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ought of Leo Strauss)時,選取了這六次講座的后五講,題為“蘇格拉底問題五講”。

1996年,《解釋:政治哲學學刊》 (Interpretatin: A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Winter 1996, Vol. 23, No. 2)刊發了由David Bolotin、Christopher Bruell和Thomas L. Pangle共同整理的六篇講稿。這家學刊打算整理刊發施特勞斯晚年的一系列講課或講座稿,但這些講稿大多依據錄音整理,沒有一篇經施特勞斯本人親自過目、動筆潤飾。換言之,刊發這些講稿,并未得到施特勞斯本人同意——唯一的例外是,由Hilail Gildin向施特勞斯提議、施特勞斯本人同意、交托Seth G. Benardete整理的《柏拉圖“會飲”講疏》(施特勞斯過目第一次整理稿時,曾改變主意,不打算出版,看過第二次整理稿,才勉強同意出版)。

施特勞斯的弟子們整理這些講稿并刊發出來,也有自己的理由:所有講稿都是施特勞斯在公開授課場合講的。然而,“口說”畢竟與正式出版物不同,多少得潤飾一番。 由于潤飾者不是講者本人,如何編輯這些講稿乃是最棘手的事情。這里刊發的“蘇格拉底問題六講”,取自《解釋:政治哲學學刊》的版本,未取《古典政治哲學的再生》中的版本,因為后者比前者稍多一點點編輯手筆。

感謝Hilail Gildin教授慨然授權本刊擁有他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創辦并主編迄今的《解釋:政治哲學學刊》的翻譯版權。

六篇講稿分別由六位譯者迻譯,本刊編者對譯名和術語作了統一。

柏拉圖的politeia被譯作【理想國】,顯然是意譯(而且是錯誤的意譯)。這個詞的本來含義是【政治共同體】、【政制】、【共同體的生活方式】,古羅馬人用Respublica來譯politeia不算太離譜,因為,對于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思想家來說,Respublica就是一種【政制】、【共同體的生活方式】。但現代西文譯作Republic或Staat,只能算因循習慣譯法,不能說貼切(遑論正確)。 Rüdiger Bubner在其Polis und Staat: Grundlinien der Politischen Philosophic (《城邦與國家》)一書(Frankfurt/Main 2002)中,將Polis和Staat置于對比(對立)的位置,并用Lebensform(生活方式)來界定Polis,用Einrichtung(設置)來界定der Staat(這是馬基雅維利、霍布斯以后的東西),從而,用der Staat來譯politeia肯定大有問題。漢語依樣畫葫蘆譯作“國家篇”、“治國篇”,都失去了“制度”、“生活方式”這一要義,也許譯作【王制】(古“王”字除統治的含義外,還旁通“旺”、“往”)會貼切些。

色諾芬的《經濟論》、《家政學》統一為《齊家》、柏拉圖的《法篇》、《法律篇》統一為《禮法》(從吳壽彭先生譯法),其他統一的書名和人名譯法,不一一說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洪县| 邓州市| 沾化县| 霍山县| 博爱县| 富民县| 拉萨市| 道真| 磐石市| 涿鹿县| 海淀区| 清水县| 江门市| 宁陵县| 平塘县| 乃东县| 大关县| 南岸区| 大余县| 连城县| 沭阳县| 抚顺县| 读书| 特克斯县| 宜宾市| 章丘市| 尖扎县| 通山县| 邢台市| 丹棱县| 襄汾县| 陆良县| 长治县| 临湘市| 石林| 台州市| 蒲城县| 阜阳市| 三原县| 贡嘎县|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