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斗的青春不迷茫:大學生心靈成長訪談50期
- 丁閩江
- 3836字
- 2020-08-25 15:52:55
第十二講 痛苦和快樂都是生活的常態
艾默生在《獅身人面像》里有一句“痛苦的底下是快樂,快樂的底下是痛苦”。的確如此,痛苦和快樂都是生活的常態,不僅是兩種相對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們就像是對孿生子,往往我們只注意到那些悲傷與挫折,卻不知如何“戴著枷鎖舞蹈”,本期節目咱們就來學習一下怎樣與痛苦握手言和、與快樂平和相處。
——本期嘉賓王凱旋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的《杏苑心理訪談》我們邀請到了學校心理中心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凱旋老師,現在請王老師和大家打個招呼。
王老師:各位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好久不見啦!我們的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快樂和痛苦,那么今天我將和大家分享有關快樂和痛苦的話題。
主持人:王老師,聽到快樂,我就想到上周“我是演說家”比賽,有個選手說:快樂是什么,快樂就是出門拿外賣時,突然發現從來不開的小門開了,我可以從小門溜出去了。我深有同感啊,想到這樣的情景也不由自主地微笑起來,仿佛我也可以省下一大段路去拿外賣了,可是沒過多久,我就會被拉回到“痛苦”的現實,因為明天就要考試了,還有好多內容沒有復習,那種知識記不住、復習不完的痛苦把我包圍住了,還讓我腦海里的快樂逃之夭夭。我感到困惑的是為什么快樂那么短暫,而痛苦是那么劇烈且深刻呢?
王老師:很多同學希望無憂無慮,快樂永恒,但從生命的本質而言,正如叔本華所說:痛苦是生命本身產生的,而生命又是意志的現象。也就是說,只要生命存在,每個人注定要在追求一個又一個目標中付出努力,承受壓力,抑制渴望,忍受痛苦,簡而言之,痛苦就是生命的常態,我們的欲望和恐懼也是來自于此。然而,生命同樣也是積極永動的,“生的力量”會促使人類自身尋求釋放壓力的途徑,并且用解決問題后的快樂來消除痛苦所產生的心理不平衡。所以,追求快樂的欲望與痛苦的產生原因一樣,也是生命本質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既然快樂是需要追求的,這代表著快樂必然不是永恒的,正是快樂的這種不穩定性決定了我們總是尋找快樂。痛苦和快樂總是不斷循環。有一部分的人,是為一瞬間的美麗歡愉而活著的。《卡拉馬佐夫兄弟》里說,如果一個人能把許多這類的回憶帶到生活里去,他就會一輩子得救。
主持人:在這之前我一直認為,人成熟的表現就是有能力讓自己的生活永遠沒有痛苦,永遠快樂,這樣的想法現在看來是不合理的,原來快樂與痛苦是生命存在的共同表現啊。這讓我想起太宰治先生在《人間失格》里說道:“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既然快樂和痛苦是循環反復的,那老師,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讓自己減少痛苦,享受更多的快樂呢?
王老師:這點啊,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做。第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痛苦,“一枚硬幣都有兩面的”,痛苦除了我們大眾意義上是負面的、消極的,也是有正面價值和意義的。痛苦會通過不同的情緒體驗表達出來,比如:憤怒、焦慮、恐懼、失望、內疚等。很多同學會害怕這些消極的情緒體驗,會覺得這些是“不好的”或“不合理的”,但其實,這些不良情緒都是很正常的,我們要感謝自己不壓抑這些情緒,因為正是它們的到來,才使我們敢于面對自己,從痛苦的內在根源找尋自我完善的動力,“每一種痛苦都是值得敬畏的”,這些痛苦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主持人:哦?我還是第一次聽到痛苦有正面價值和意義這個觀點,老師可以解釋更仔細一些嗎?
王老師:很多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只會從表面上去消除消極情緒,比如情緒不好就去大吃一頓,買買買啊,體育鍛煉啊,實際上我們發現單純消除情緒效果不佳,最好的辦法就是具體分化出讓自己痛苦的情緒是什么,從我們的負面情緒中發現正面的解決方向。因為時間關系,我只說幾種同學中常見的情況。
第一種痛苦是通過焦慮表現的。同學們的主訴基本都是迷茫,沒有目標,缺乏控制感,焦慮會指引我們反觀現在,從自身已經擁有的資源、能力,從自身的角色和與他人的關系去找尋解決方案。很多同學上了大學之后會感覺自己每天渾渾噩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在初高中階段我們的目標都是被父母、老師規定好的,我們只需要照做就是,而到了大學,沒有了老師和父母的高壓管教,難免同學們就會開始迷茫,糾結自己的未來應該如何走,這時候就需要對自己有個大致的規劃。
第二種痛苦是通過失望表現的。失望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是對他人或事物的失望,它必然來源于想控制人或事的企圖;第二種是對自己的失望,這來源于對自己的高要求,不接受現階段的自己。就比如說想要拿到獎學金,努力學習但還是差了一點兒,這也沒關系,因為在我們朝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比什么都不做的我們優秀了許多。只有區分清楚是哪種失望,我們才會有明確的方向。對他人失望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的“控制欲”是否合理且程度適宜,而對自己失望的時候則可以復盤一下給自己制定的計劃和目標是否太過于遙遠,并適當做些調整。
第三種痛苦是通過內疚等表現的。這種情緒會指引我們回顧過去事件中那些未完結的部分,明白那些未完結事件的意義,把它們轉化成力量去推動自己把未完結的部分完成。最常見的就是同學們常常自嘲“拖延癥晚期”,簡·諾克寫的《拖延心理學》里有一句話,“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所以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反思一下我們在專注力和目標設定上出現的問題。下次有機會我再用案例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主持人:好啊,期待您的分享。那王老師,如何減少痛苦,體驗更多的快樂呢?
王老師:我認為我們要培養“樂觀”這種積極的心理品質,讓樂觀成為一種習慣。
主持人:老師,“樂觀”在我看來是一種性格啊,性格很多時候是天生的,有人樂天派,有人悲觀派,“樂觀”也是可以培養的嗎?
王老師:那當然了,“樂觀”在心理學上也可以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可以通過學習一種新的認知方式,逐步改變自己慣有的思維定式,達到改變遇事悲觀的習慣,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讓自己更快樂。
主持人:老師,您可以具體地解釋一下如何學會“樂觀”嗎?
王老師:好的。
首先,樂觀就是學會解釋。當壞事情發生時,悲觀者傾向認為壞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存在的。既然永久存在,壞事情就會不停地發生,變成一個惡性循環。他可能會說“永遠沒有人會和我做朋友”、“完了,考砸了,我真笨”;樂觀者則相信導致壞事情的原因只是暫時的,只要是暫時的,未來就會變好。他可能會說“今天是因為小明生我的氣才會不跟我玩”,“我并不比別人笨,相信經過努力,我的成績會趕上去的”。這并不是給自己找借口,而是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換個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當好事情發生時情況正好相反。
其次,樂觀就是學會接受現實。當遇到問題時,我們要客觀合理地分析問題,把人和事情分開,就事論事。有時外界的客觀條件是不以我們的意志而改變的,我們只有放松心態,不怨天尤人,才能有另一番天地,“萬里歸來年愈少,笑時猶帶梅嶺香”的蘇東坡就是典范。
再次,樂觀就是要學會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對自己負責。有時候,我們因為與自我“朝夕相處”,所以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有時候,我們又因“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不識自我的真面目。所以,要接受自己的優點,更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有這樣才能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如果死揪著自己的缺點不放,就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最后,樂觀就是要學會與壞情緒交朋友。壞情緒是會積累的,當它達到一定的量后,就會如洪水暴發一樣潰堤,失控后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不可彌補的后果。找朋友傾訴或是大哭一場都是有效的可以釋放壞情緒的方法,發泄之后就要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有問題就去解決,如果一時半會想不明白,也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或是暫時緩一緩,我們要善待自己,順其自然,不刻意,不放棄。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謝王老師的分享,感謝王老師,各位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懂得如何做了嗎?下期見。
/知識窗/
心理痛苦:心理痛苦是一個內涵復雜的概念,基于人的體驗,認為心理痛苦是一種悲傷的情緒體驗;基于作用的效果,認為心理痛苦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包括善和惡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反映了使人受其擺布的惡和毀滅力,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拯救人的善和活力;基于認識論的理解,認為心理痛苦促進人的認識更加深邃,但如果認識的方向不確定,最后導致的結果也不同;基于表現的形式,認為心理痛苦是人在外界事件影響下的一種內在精神活動,每個人感知的程度有差異。
內疚情緒:內疚是道德情緒中的一種,是個體認為自己的言行對他人的身體、精神、財產等造成了傷害,或違反了社會道德標準而產生的帶有羞愧、難過、后悔等消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伴有強烈的補償行為傾向。
社交焦慮:大學階段的社會交往對于大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和社會化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調查顯示,約有16%左右的大學生有比較嚴重的社交焦慮,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人際交往,給他們帶來很大的痛苦。
大學生迷茫心理:大學生迷茫心理的表現可以分為學業適應、人際交往、情感與性、求職就業、經濟壓力、生活適應、自我價值認識、生理健康等八個方面。大學期間每一個大學生或多或少地都會面臨著生理、情感、學業、就業等種種壓力,面對這些壓力,大學生需要做的是正確認識自己,強化情緒控制能力、加強知識技能儲備、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努力使自己走出迷茫。
不良情緒:大學生中常見的不良情緒如焦慮、激動易怒等,多是由于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方面的影響而引發的。不良情緒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會帶來不利影響,應加以克服或消除。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克服與消除 ,必須通過優化客觀環境、改善內部環境來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