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我理解的音樂
- 理想萬歲
- 鄭子安
- 1001字
- 2020-07-27 13:22:10
團隊和群體有什么不同,柳傳志曾經告訴我們,領軍人物就好比是阿拉伯數字1,只有這個1做好了帶頭作用,后面的數字才顯得更有價值。團隊不等同于群體,團隊中成員所做的貢獻都是互補的,群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換的,這是創業管理課程上老師講的團隊與群體。
西方古典音樂賞析,大體上每節課我都是要仔細聽一聽的,我認為學廣播電視的要有一些音樂基礎,我是沒有的,所以要著重學習,大二上學期期末結束,寫了一篇這樣的論文,《西方音樂讓一個理想主義青年產生的想法》。
寫了這么一個籠統的題目,先說明,我沒有“攀高枝”的意思,把自己的眼光拉到中國現代文明上的人,得多自負?往往事情就是人充滿理性的時候,喪失激情。充滿激情的時候,這個人通常喪失理性。音樂有的時候就會存在這兩個極端,然而,也可以規避這種極端,音樂既能讓人充滿激情,又能讓人充滿理性。理想主義,是一個什么樣的主義不是我們探究的,這邊文章像是一場交流,一對一的交流,而音樂顯然在此次交流中顯得尤為重要。
我理解的音樂
曾經看過一句英語,Vienna is said to be a birthplace for classical music.其實這句英語就是我通過百度搜索到的而已,有沒有病句我不知道。維也納,這樣一個被稱為西方經典音樂發源地的城市,作為奧地利的首都,多瑙河邊的音樂之都,孕育了音樂美的殿堂。我向往音樂的美,更向往維也納的美,它是那樣的吸引人,等同伴的好友跟你炫耀他在維也納聆聽過美妙動聽的樂曲的時候,心里的嫉妒不自覺的就滋生起來。這些說多了都是廢話,因為我根本就不懂音樂的基本樂理,不會小提琴,彈鋼琴,也不會彈吉他,還不會唱歌,天哪,我唱歌最著調和最不著調的都是一首歌,我唯一能唱全的就是國歌。
小時候基本沒有哼唱過一首歌,有那么幾句,節奏到了,詞就忘了,詞到了,節奏就沒有了,喜歡吉他,小時候窮沒錢買,喜歡電子琴,彈了幾天覺得沒意思,什么有意思?我這個不玩兒游戲,不追動漫,不看韓劇,不玩兒桌球的小伙子,玩兒什么都沒意思。聽起來挺可怕的,人的心理年齡一旦太成熟,證明他與他所在的時代脫節了。而我沉默的心性,成就了常聽聽東西,寫寫東西的習慣。
音樂使人逼格更高。這句話粗俗了一點,我開始還不信,當然,我這樣的文章也不算什么逼格,純個人扯扯淡,耍耍脾氣,抖擻一下年輕人內心地的狂躁和不安。高中時寫作文,老師嫌棄鋒芒畢露,談的和自身的實際遠遠不符,根本不叫什么高中生的文章,大學時寫文章,朋友嫌棄太過含蓄。干脆現在我想什么就寫什么。洋洋灑灑就是一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