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在他鄉(xiāng)做使者
- 何勇
- 1275字
- 2020-07-29 11:00:56
輕取學位
與中國的學期相比,美國的學期短多了。
我在國內(nèi)時尚未實行雙休日,學生每周要上六天的課。而美國的秋季學期一般是勞工日(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后開始,圣誕節(jié)前幾天結(jié)束。春季學期一般是1月的馬丁·路德·金日(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開始,5月中就結(jié)束了。
秋季學期快結(jié)束的時候,系秘書拿來一張表讓博士生填,主要是詢問我們是否要一個碩士學位。這也是頭回聽說,碩士學位可以選擇要也可以選擇不要。怎么回事兒呢?
前面說過,在美國申請讀博,并不要求具備碩士學位,在拿博士學位時也不必一定有碩士學位。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有本科學位與博士學位,但未必有碩士學位。
在哥大(其他學校可能亦然),博士生如果第一年學習成績符合要求,在第一年結(jié)束時可以要一個“過路”碩士學位(enroute masters)。所謂“過路”,是指在向博士學位前進的路上“順便”拿的碩士學位。并不需要特別做什么,也不需要寫碩士論文,只要在表上的那一欄畫個勾就可以了。
我的很多美國同學對此并不特別在意,他們或者不填此表,或者說不要。他們想的是來讀博士,為啥要個碩士學位。而我則覺得,有個碩士學位“一鳥在手”,為啥不要?于是我不假思索地畫了勾。
5月畢業(yè)季的時候我順利地拿到了“過路”碩士學位。拿到手一看,與正式讀碩士學位的證書一模一樣。當時我不禁想,只讀碩士學位的人若想投機,也許可以走這條路。讀碩士學制要兩年;如果申請博士學位,讀了一年后拿到“過路”碩士學位就退學,但估計沒人想這樣做。來哥大讀書的人,都是經(jīng)過激烈競爭選拔出來的,都很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都希望從大教授那兒多學一些知識,如果只學一年,其實是學不到太多的東西的。
前面說我是被誤錄取到人類學系的。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我覺得恰是“歪打正著”,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是,我到哥大的次年,哥大取消了語言學系,不久后耶魯大學也取消了語言學。
美國的語言學在國際上大概是最發(fā)達的,世界上最著名的語言學家很多都在美國,最著名的是20世紀語言學學派代表人物喬姆斯基(Noam Chomsky),但是讀語言學專業(yè)的美國學生并不多。我到哥大后也選修語言學系的課,發(fā)現(xiàn)學生是清一色的外國人。美國學生不太愿意學語言學,主要是考慮到就業(yè)問題。除非是讀語言學博士然后去高校任教,若打算去做中小學教師,更多的人會選讀語言教學專業(yè)。我如果當時錄取在語言學系,中途就得輟學。
“歪打正著”的另一個原因,是人類學使我獲益匪淺。人類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所研究的話題幾乎都有相應(yīng)的專門學科。比如人類學研究經(jīng)濟,外面有個經(jīng)濟系;人類學研究宗教,外面有個宗教系;人類學研究語言,外面有個語言學系,等等。
人類學的基本主張,是研究這些專題不能單看這些專題,要將這些專題置入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背景之下來考察研究。而人類學家或從經(jīng)濟,或從宗教,或從語言入手,最終目的是了解一個社區(qū)或群體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文化特點。這大大地影響并開拓了我以后的研究思路。
很多其他學科的研究者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紛紛把人類學掛上他們的學科名,如音樂人類學、電影人類學、法律人類學、醫(yī)學人類學,我最近還看到“互聯(lián)網(wǎng)人類學”這樣的學科名稱。一時間,好像掛上人類學是學術(shù)界的一種時尚。